河鲈

河鲈

鲈科鲈屬動物
河鲈(學名:Perca fluviatilis)是鲈科、鲈屬魚類。最大個體可達500毫米。體側扁,長橢圓形,尾柄較細。頭小,吻鈍,口端位。下颌比上颌稍長,上颌骨後端達眼的下方,上下颌及口蓋骨上均有細齒。前鰓蓋骨後緣有許多小鋸齒,後鰓蓋骨後緣有1根刺。兩背鳍略分離,第一背鳍為8-16根硬刺,其中第4根最長;第2背鳍為3根硬刺和13根軟鳍條,以第1、2根鳍條最長。胸鳍側位而較低,腹鳍胸位,尾鳍淺叉形,兩葉末端圓。體為棕褐色,有7-9條黑色橫斑,腹部白色;背鳍淺灰黃色,第1背鳍後部有1個大黑斑;胸鳍淺黃色;臀鳍、腹鳍及尾鳍為橘黃色。河鲈生活于植物叢生的江河、湖泊中。通常有兩個類群:一個種群生活于沿岸淺水區,以無脊椎動物為食,個體較小,生長也慢些;另一個種群栖居于深水區,以小型魚類為食,個體大些,生長較快。河鲈産卵期通常停止攝食。仔魚以浮遊動物為食,體長達40毫米時,則以小型魚類為食,有時亦食些水生昆蟲和甲殼類。河鲈在夏季攝食比冬季為旺,産卵時期通常停止攝食。主要分布北美東部、南非、歐洲、大洋洲、俄羅斯、中國等地。
  • 中文名:河鲈
  • 拉丁學名:Perca fluviatilis
  • 别名:五道黑
  • 界:動物界
  • 門:脊椎動物門
  •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 綱:硬骨魚綱
  • 亞綱:輻鳍亞綱
  • 目:鲈形目
  • 亞目:
  • 科:鲈科
  • 亞科:
  • 族:
  • 屬:鲈屬
  • 亞屬:
  • 種:
  • 亞種:
  • 分布區域:
  • 命名者及年代:
  • 保護級别:

形态特征

河鲈最大個體可達500毫米。體側扁,長橢圓形,尾柄較細。頭小,吻鈍,口端位。下颌比上颌稍長,上颌骨後端達眼的下方,上下颌及口蓋骨上均有細齒。前鰓蓋骨後緣有許多小鋸齒,後鰓蓋骨後緣有1根刺。兩背鳍略分離,第一背鳍為8-16根硬刺,其中第4根最長;第2背鳍為3根硬刺和13根軟鳍條,以第1、2根鳍條最長。胸鳍側位而較低,腹鳍胸位,尾鳍淺叉形,兩葉末端圓。體為棕褐色,有7-9條黑色橫斑,腹部白色;背鳍淺灰黃色,第1背鳍後部有1個大黑斑;胸鳍淺黃色;臀鳍、腹鳍及尾鳍為橘黃色。

生活習性

河鲈生活于植物叢生的江河、湖泊中。通常有兩個類群:一個種群生活于沿岸淺水區,以無脊椎動物為食,個體較小,生長也慢些;另一個種群栖居于深水區,以小型魚類為食,個體大些,生長較快。河鲈産卵期通常停止攝食。仔魚以浮遊動物為食,體長達40毫米時,則以小型魚類為食,有時亦食些水生昆蟲和甲殼類。河鲈在夏季攝食比冬季為旺,産卵時期通常停止攝食。

分布範圍

分布于阿富汗、阿爾巴尼亞、安道爾、亞美尼亞、奧地利、阿塞拜疆、白俄羅斯、比利時、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保加利亞、中國、克羅地亞、捷克、丹麥、愛沙尼亞、芬蘭、法國、格魯吉亞、德國、希臘、根西島、匈牙利、伊朗伊斯蘭共和國、愛爾蘭、馬恩島、意大利、澤西島、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拉脫維亞、列支敦士登、立陶宛、盧森堡、摩爾多瓦、摩納哥、蒙古、黑山共和國、荷蘭、北馬其頓、挪威、巴基斯坦、波蘭、羅馬尼亞、俄羅斯、塞爾維亞、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亞、西班牙、瑞典、瑞士、塔吉克斯坦、土耳其、土庫曼斯坦、烏克蘭、英國、烏茲别克斯坦。

繁殖方式

自然繁殖

河鲈3齡性成熟,但在不同水域中,其性成熟時間有很大差别。南方養殖河鲈1-2齡即性成熟。河鲈産卵水溫7-8℃,早春在解凍後不久即在水流平穩的場所産卵。卵産出後,連成長帶狀,附于水草上發育。懷卵量1.2-3萬粒,卵徑2-2.5毫米。卵隻産1次,不分批産卵。親魚不護卵,受精卵2-3周孵化。河鲈生長相對較慢,1齡魚體長130-170毫米,體重40-90克;2齡魚體長150-240毫米,體重100-200克;3齡魚體長190-260毫米,體重210-250克;4齡魚體長280-320毫米,體重250-450克。

人工繁殖

親魚培育

秋季收集繁殖用親魚,要求體質健壯、無傷無病、體重500克以上,雌雄配比1:1.5。越冬前投喂小雜魚強化培育。封冰前水溫5-10℃轉入越冬池,越冬密度200-250千克-畝。河鲈越冬期間也不停食,所以越冬池裡需投喂小雜魚作為餌料,投喂量約為親魚總量的2-3倍,以促使親魚性腺發育。越冬期間要保持水質清新,水深3米,北方冰封期間要打冰眼,觀察魚群活動情況,并及時掃除積雪,以防越冬親魚缺氧死亡。

雌雄鑒别

生殖季節,雌魚腹部較雄魚膨大松軟,雌魚生殖孔凸出,雄魚生殖孔凹進。

人工催産

選擇成熟度好的河鲈進行催産,催産劑可采用絨毛膜促性腺激素(HCG)與促黃體激素釋放素類似物(LRH-A2)合劑或單用HCG。劑量分别為HCG500IU+LRH-A25微克-千克魚體重或HCG1000IU/千克魚體重,雌雄劑量相等。催産後親魚放入網箱或産卵池,注意觀察魚群活動情況,水溫12℃左右,效應時間為35-40小時。催産用親魚可選自池塘培育,也可在繁殖季節從市場收購。

人工孵化

成熟度好的河鲈經催産後可全部産空,卵為膠質卵,連成帶狀呈半漂浮狀态。将膠質受精卵移入孵化槽流水孵化或靜水充氣孵化。孵化水流早期要求微弱,以後逐漸增大水流直至出膜前期。當有少量魚苗出膜後,要緩慢減少水流。河鲈孵化期較長,從受精卵到魚苗出膜需100-120度·日,卵黃囊吸收期需40-60度·日,孵化适溫10-16℃,易發生水黴病。夏花培育

剛孵化出的河鲈魚苗通體透明,全長0.65厘米左右,卵黃囊吸收完畢時全長為0.7厘米左右。魚苗出膜3-4天後,卵黃囊吸收完畢進入平遊期,可轉入夏花魚種培育階段。

養殖技術

苗種培育

水泥池培育

面積5-10平方米,放養密度100-200尾/平方米。投喂浮遊動物如輪蟲、小型枝角類、桡足類等作河鲈魚苗早期餌料。餌料可用餌料生物池培養,也可以直接從其他水體中撈取小型浮遊動物投喂。但收集來的浮遊生物必須經過過濾以确保投喂的是輪蟲和小型枝角類、桡足類,防止投入劍水蚤成體等大型浮遊動物,以防對魚苗造成威脅。5-7天後每天投喂切碎的小雜魚等補充動物蛋白,經過15-20天的培育,魚苗可長至3厘米。這時應轉入餌料豐富且有水草作隐蔽場所的池塘養殖,以減少自殘現象發生。池塘培育

直接把平遊期魚苗從孵化車間移至夏花培育池進行培育。池塘面積2-3畝,水深1.5米左右,放養密度5-6萬尾/畝。人工繁殖開始前2-3周,每畝用生石灰150千克進行清塘消毒,并施發酵過的糞肥300千克,以确保魚苗下塘時有足夠的浮遊動物作開口餌料。待生石灰藥力消失後,播種水生植物種子如苦草等,一是有利于浮遊動物、底栖動物栖息,二是為魚苗提供隐蔽場所,防止自相殘食現象發生。一般經過2-3周培育後,體長達3-4厘米,夏花階段培育結束。

成魚養殖

池塘條件

池深2.5-3.5米,池底平坦,淤泥較少,保水性能好,進、排水方便。排水口比常規池塘要大,以便于及時排水降溫。配備機井1口,每池配備3千瓦增氧機1台及20厘米潛水泵1台。

魚種放養

放養前15天,用生石灰幹法清塘,清塘後6-7天,加注新水至1米深水位,每畝堆放發酵好的雞糞300千克,同時,在池塘四周種植部分水花生。

餌料投喂

養殖前期,将收購的野雜魚絞成肉泥,分成8個點堆放在池四周,每天投喂3次。經過1個月的馴化,最後集中在餌料台上投喂。養殖後期投喂從市場上收購的野雜魚。投喂前,先将餌料魚用清水洗淨,再用濃度為20毫克/升的高錳酸鉀溶液浸泡15-20分鐘或用濃度為5%的食鹽水浸泡5-10分鐘,然後将餌料魚絞碎後投喂。投喂量為河鲈體重的3-8%。投喂時要有耐心,當抛出的餌料吃完後,再抛下一次,直到池魚不再激烈争食為止。投喂分上午、下午各進行1次,要根據魚的攝食、活動狀況及天氣變化情況靈活掌握。該魚和鲈形目其他肉食性魚類一樣,自然生活中以水生昆蟲、小魚為主食,經馴化後可完全攝食人工配合顆粒飼料。

水溫調控

河鲈屬亞冷水性魚類,夏季水溫不能太高。養殖前期每周加注1次新水,每次加水20-25厘米。高溫季節,池塘水位保持在2米以上,使底層水溫保持在30℃以下。有條件的地方,高溫季節,大量沖進地下井水,或外河水降溫效果更好。

日常管理

觀察魚群活動和水質變化情況,保持水的透明度在30厘米左右。天氣炎熱時勤加新水,合理使用增氧機。發現問題,及時采取措施解決。嚴格防止農藥、有害物質等流入池中,及時用生石灰和富氯等消毒水體,以達到防病之目的。

病害防治

河鲈的病害預防參照加州鲈的管理方法,重點做好水質管理與餌料消毒工作,平均每15-20天用生石灰和二氧化氯交替消毒水體1次。保證投喂的餌料均為鮮活餌料或營養全面的配合飼料,鮮活餌料要做好投喂前的消毒工作。

保護現狀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08年 ver 3.1)——無危(LC)。列入《中國生物多樣性紅色名錄——脊椎動物卷》(内陸魚類)——無危(LC)。

主要價值

河鲈在歐洲北部和西伯利亞江河中可大量捕到,中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北部天然産量也較大,為當地有名的上等食用魚類之一。河鲈是中國引進的淡水養殖名特經濟魚類,20世紀60年代末河鲈被引至博斯騰湖,20世紀70年代至90年代初河鲈逐漸成為博斯騰湖的主要經濟魚類,是中國重要的淡水捕撈對象,捕撈的漁獲物中河鲈占90%以上。由于其具有肉味鮮嫩、營養價值高、生長快和抗病力強的特點,加上肉質爽滑少刺,富含人體必需氨坫酸,脂肪含量較低,是淡水魚類中的珍品,流傳有“嘗罷河鲈不思魚”之說,深受消費者青睐。

上一篇:黃梅戲經典唱段100首

下一篇:二二八真相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