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家浜鎮

沙家浜鎮

江蘇省常熟市轄鎮
沙家浜鎮是江蘇省常熟市轄鎮,位于江蘇省東南部,常熟市南部,行政區域面積80.4平方公裡,常住人口72096人(2014年),轄2個社區、13個行政村。沙家浜鎮人文鼎盛,文物古迹衆多。是國内外遊客向往的旅遊勝地。沙家浜鎮随着對外開放和招商引資力度的加大,扶持了大面積的各類農産品産業化生産基地,基礎設施條件日趨完善。[1]
    中文名:沙家浜鎮 外文名: 别名: 行政區劃代碼:320581108 行政區類别: 所屬地區: 地理位置:江蘇省東南部 面積: 下轄地區: 政府駐地:唐市集鎮中環路145号 電話區号:0512 郵政區碼: 氣候條件: 人口數量: 著名景點: 機場: 火車站: 車牌代碼:蘇E 地區生産總值: 所屬政區:江蘇省蘇州市常熟市 行政區域面積:80.4平方公裡 常住人口:72096人(2014年)

建制沿革

隋大業十一年(615年),位于今沙家浜鎮境内的法華庵築朗城,成為鄉民聚居地。後鄉民東移,逐漸聚居于尤泾河及語溪狹窄處,搭橋建屋,漸成集市,舊名尤泾,又稱語溪。唐代,今沙家浜鎮境域常熟縣屬雙鳳鄉。南宋寶祐二年(1254年),現沙家浜鎮西片已有橫泾、洋澳、畢澤、金澤、三家村、草蕩等村,隸屬常熟縣雙鳳鄉第四十三都莫邪裡;東片唐市隸屬常熟縣雙鳳鄉第四十三都進賢裡。

元代,都以下改裡為圖,莫邪裡、進賢裡分别改為莫邪圖、進賢圖。明正統年間(1436—1449年),屬雙鳳鄉四十三都進賢裡、朗城裡、莫邪裡等。聚居尤泾河畔的鄉民以唐姓居多,對尤泾進一步開發,逐漸繁榮,故改名唐市,隸屬雙鳳鄉第四十三都進賢裡南一場。清雍正四年(1726年)常熟、昭文兩縣分置,境域仍屬常熟縣雙鳳鄉。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沙家浜鎮位于常熟市南部,北靠虞山鎮、古裡鎮,南接昆山市巴城鎮、蘇州市相城區陽澄湖鎮,西鄰辛莊鎮,西北瀕昆承湖,鎮域地跨北緯31°30′09″—31°34′46″,東經120°44′16″—120°53′57″,東西最大距離約15.3公裡,南北最大距離約10公裡,鎮界周長約50公裡,行政區域面積80.4平方公裡。鎮人民政府駐唐市集鎮中環路145号,在常熟市政府駐地東南17千米處。

地形

沙家浜鎮地處長江下遊三角洲沖積平原,總體地勢北部略高,其中鎮域東片(原唐市鎮)地勢西北高、東南低,鎮域西片(原沙家浜鎮)地勢西南高、東北低。全境最高海拔4.85米,最低海拔2.5米,平均海拔3.6米(吳淞标高),大部分農田的高程在太湖平均水位以下,每逢暴雨即患澇災。

自然資源

生物資源

沙家浜鎮水産品種類豐富,有鲢魚、鯉魚、白魚、鳊魚、青魚、草魚、鳜魚、鲶魚、黑魚、鳗魚、橫鑽、鳑鲏、竄條、郎季、赤眼鳟、塘鳢、河豚、泥鳅、黃鳝、甲魚、烏龜、蟛蜞、河蟹、蝦、蛙、蚌、蚬、螺、蟾等,其中河蟹、塘鳢肉質鮮美,較有名氣。其他各類野生動物由于經濟發展、人口增多等因素,種類逐漸減少。

地熱資源

常熟市昆承湖東南地熱勘查區面積99.12平方公裡,為蘇州市礦産資源重點勘查區。2008年,沙家浜風景區西側發現地熱資源。沙家浜地熱1号井水位在地下2758.5米深的二疊紀地層中,日湧水量超過500立方米,井底溫度超過81℃,出水溫度超過52℃;水中礦物含量豐富,其中氟、偏矽酸含量超過醫療熱礦泉标準濃度,可命名為氟、偏矽酸、偏硼酸複合型醫療熱礦水,是江蘇地區珍貴的一種醫療熱礦水類型,可作為醫療熱礦水開發利用。

經濟

沙家浜鎮經濟自古以農業為本。新中國成立後,集體工業、鄉鎮工業逐步建立。改革開放後,工業企業向高質量、多層次方向發展。20世紀90年代後,私營企業、股份合作制企業迅猛發展,鄉鎮企業轉制;前來沙家浜觀光的遊客數量連年增長,旅遊服務業不斷發展壯大。

2014年,沙家浜鎮有企業607家,實現地區生産總值93.1596億元,在常熟市9個鎮中排名第4位,比2013年增長8.58%;三次産業比重為4.07:75.11:20.82;财政總收入12.0847億元,入庫稅金11.25億元,其中公共财政預算收入4.631億元,在常熟市9個鎮中排名第5位,比2013年增長20.95%;固定資産投資完成額22.4976億元,比2013年下降7.36%;農民人均純收入26208元。

交通

沙家浜地區是典型的江南水鄉,大小河浜交織成網,在公路交通興起之前,水運一直是當地的主要交通方式。舊時交通工具以航船為主,載貨載客。1900年始通輪船,後逐漸有常熟至昆山、常熟至上海、浒浦至昆山、支塘至常熟等客輪線路途經唐市。在人員往來較多的過河點設有渡口。随着公路橋梁的建設和陸路交通的發展,1987年境内最後一個渡口結束擺渡,客輪航班亦于1991年全部停運。

教育事業

清朝初年,顧炎武、楊彜分别在唐市成立了亭林書院、鳳基園兩所書院。1902年唐市創辦語溪中西學堂,為境内第一家新式學堂。1913年成立橫泾鄉立第一初等小學校。1919年設立唐市高等小學。30年代唐市曾設有農民識字班,進行局部掃盲。抗戰爆發後教育停頓。1945年抗戰勝利後設唐市中心國民學校(語溪小學)。1948年成立私立語溪中學(唐市中學前身)。1951年唐市中心小學附設幼兒班。

文化事業

民國年間,橫泾關帝廟内有戲台,逢年過節有戲班子表演,唐市鎮上有3個書場。1930年,唐市辦起農民教育館,進行文化教育活動。抗戰時期橫泾有抗日宣傳隊。1940年成立的江南出版社船隊常隐匿于境内蘆葦蕩中,印刷出版《大衆報》《江南》等刊物。1942—1945年日僞辦有農教館。1952年,唐市區文化站成立。50年代還成立了劇團、文藝宣傳隊、文工團、農村俱樂部等組織。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