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香佛珠

沉香佛珠

佛教法具
沉香佛珠是佛教徒用以念誦記數的随身法具,在僧俗間的廣泛使用。本稱“念珠”,起源于持念佛法僧三寶之名,用以消除煩惱障和報障。因近世有仿制朝珠樣式來充當挂珠者,所以在佩戴朝珠樣式的挂珠時,應當注意以胸前的三顆隔珠為中心對稱,将後背的“背雲”緊靠後背中心,而三串弟子珠是左側一、右側二的形制,切不可亂挂一氣,有悖禮儀。俗稱“三通”或“佛頭”,通常隻有一顆,但亦有兩顆的,用以将不同數目的子珠歸結于一處,同時還可以起到連接弟子珠、記子留和一些飾物的作用。
    中文名:沉香佛珠 外文名: 所屬品牌: 材料:沉香木 功能:消除煩惱障和報障

起源

佛珠,本稱念珠,是指以線來貫穿一定數目的珠粒,于念佛或持咒時,用以記數的随身法具。其梵文原語包括四種意義:

(一)pa^saka-ma^la^,音譯“缽塞莫”,意譯作“數珠”。

(二)aks!a-ma^la^,音譯“阿叉摩羅”,意譯作“珠鬘”。

(三)japa-ma^la^,音譯“渣巴摩羅”,意譯作“念誦鬘”。

(四)aks!a-su^tra,音譯“阿叉修多羅”,意譯作“珠之貫線”。

而梵語ma^la^是“鬘”的意思。佛珠的起源,通常來講是由于古印度人有纓珞鬘條纏身的風尚,沿襲至後世,遂逐漸演變成為佛珠。 在佛教經典中,關于佛珠的起源,一般都以《木槵子經》所載佛陀對波流離王的開示作為通說。經雲: 佛告王言:若欲滅煩惱障、報障者,當貫木槵子一百八,以常自随;若行、若坐、若卧,恒當至心無分散意,稱佛陀、達摩、僧伽名,乃過一木槵子;如是漸次度木槵子,若十,若二十,若百,若千,乃至百千萬。若能滿二十萬遍,身心不亂,無諸谄曲者,舍命得生第三焰天,衣食自然,常安樂行。若複能滿一百萬遍者,當得斷除百八結業,始名背生死流、趣向泥洹,永斷煩惱根,獲無上果。……王大歡喜,遙向世尊頭面禮佛雲:大善!我當奉行。即敕吏民營辦木槵子,以為千具,六親國戚皆與一具。王常誦念,雖親軍旅,亦不廢置。 由此可知,波流離王在聽到佛陀的開示之後,便開始用木槵子來制造佛珠,持念佛法僧三寶之名,用以消除煩惱障和報障。這應是佛教當中佛珠最初的起源了。

應當指出的是,佛珠雖然已經成為佛教徒的一項重要标志,但若溯其本源,佛珠并非佛教所創用。如古印度婆羅門教中的毗濕奴派,很早便有持珠的記載。這在出土文物中,便有例證,如在印度出土的公元二世紀“龍王皈佛”造像上,有一尊婆羅門像,其頸上是挂有串珠的。 在中國,國人知道佛珠這一稱謂,最早應始于東晉(317—420)時翻譯的《木槵子經》,隻可惜譯者的名字已經失佚了。但我們有理由相信,兩晉時期異域僧侶來華者甚衆,這些外國沙門中必然會有攜帶佛珠的。 延至唐代,在佛教大興的時代背景下,記載有關佛珠的經典被廣泛傳譯,先後有天竺僧人阿地瞿多譯的《陀羅尼集經》、寶思惟譯的《校量數珠功德經》、不空三藏譯的《金剛頂瑜伽念珠經》、義淨三藏譯的《曼殊室利咒藏中校量數珠功德經》等諸多經典。 至此,佛珠開始在朝野上下、僧俗之間普遍流傳開來,如《舊唐書·李輔國傳》載:”輔國不茹葷血,常為僧行,視事之隙,手持念珠,人皆信以為善。” 《續高僧傳·道綽傳》載:“人各掐珠,口同佛号,每時散席,響彌林谷。” 從現存的實物來看,甘肅敦煌莫高窟中,保存下來有一尊十六國時期(304—439)的泥塑彌勒菩薩像,便是一尊頸部挂有佛珠的造像。此外,在日本保存下來有《佛像圖鑒》一書,其中繪制的唐代高僧像,使用佛珠者比比皆是。可以肯定地說,唐代以後,國人使用佛珠已經是相當普遍了。

種類

一、沉香是一種非常昂貴的材料,根據用材的不同制成的佛珠種類也各不相同,諸如:馬拉OK沉香、加裡曼丹沉香、達拉幹沉香、巴布亞沉香、馬來西亞沉香、伊利安沉香等等,各種材料的沉香根據它的品質又分為不同的檔次,從這方面看它的品種也是非常多的。

二、從沉香佛珠的樣式來看,通常可分為三種類型:

1、持珠——用手掐撚或者持念的佛珠。

持珠,多用來記錄念誦佛号或咒語的數目。在經典中說:“若善男子、善女人,有能誦念諸陀羅尼及佛名者,為欲自利及護他人……若欲願生諸佛淨土者,應當依法受持此珠。”

這就說明,持用佛珠就是借以約束身心、幫助修行、消除妄念,待日久功深,便能增加智慧,利己護人,同時還會獲得無量的功德。

2、佩珠——戴在手腕或臂上的佛珠。

佩珠,俗稱手串,以十八顆子珠者最為普遍,多以名貴材質或顔色亮麗者為之。時下許多并非信仰佛教的男女,皆以佩帶佛珠為榮,使佛珠俨然成為一種時尚飾品了。在我看來,凡是這些愛戴佛珠的人,皆應看作是深具善根、無始劫來與佛有緣的人。佛陀早有明示:“若複有人手持此菩提珠,不能依法念誦佛名及陀羅尼,但能手持随身,行住坐卧,所出言說若善若惡,斯由此人以持菩提子故,所得功德如念諸佛、誦咒無異,獲福無量。”

3、挂珠——挂在頸上的佛珠。

挂珠,多采用水晶、瑪瑙、翡翠、珊瑚、密蠟、綠松石等珍貴材料制成,子珠的色澤必須勻淨,要求選用彼此間色彩變化不大、溫潤細膩、光潔晶瑩的好材料制作。同時,子珠的直徑亦要求在一厘米左右,不可有大的誤差。在聯綴時,每二十七顆子珠間嵌入一顆隔珠,在母珠的下方還會配有一種編織精美的“中國結”與美玉、翡翠等挂件組合而成的“佛頭穗”。在重要的法會上或大和尚禮佛拈香的時候,這種“佛頭穗”能夠起到一定的平衡作用,從而保證在整個佛事活動中儀态莊重。一般來講,挂珠的佩戴要考慮一定的季節性,如夏季應選用那些水晶、瑪瑙、翡翠、珊瑚等寶石類,能夠使人有涼爽貼身的感覺;在冬季裡就應選用琥珀、密蠟或果實一類的挂珠為好。

此外,尚有一類挂珠是由佛珠衍化而來的,那便是“朝珠”,它是清代官吏特有的一種飾物。朝珠與普通挂珠最大的區别是,朝珠将佛頭穗的樣式改成了由闊絲帶系綴、用銀絲琺琅裹着、被稱作“背雲”的大墜子,而弟子珠也移到了胸前,由三串組成。因近世有仿制朝珠樣式來充當挂珠者,所以在佩戴朝珠樣式的挂珠時,應當注意以胸前的三顆隔珠為中心對稱,将後背的“背雲”緊靠後背中心,而三串弟子珠是左側一、右側二的形制,切不可亂挂一氣,有悖禮儀。

三、下面介紹下沉香佛珠各部位的名稱:

一串标準的佛珠應該包括有母珠、子珠、隔珠(又稱作“數取”)、弟子珠(又稱作“記子”),記子留,絡繩和一些飾物組成。

母珠。俗稱“三通”或“佛頭”,通常隻有一顆,但亦有兩顆的,用以将不同數目的子珠歸結于一處,同時還可以起到連接弟子珠、記子留和一些飾物的作用。舊時的母珠,多會在内部繪有佛像,采用凸透鏡的原理,可以清晰地觀察到裡面的佛像,更加使人感受到佛珠作為一種法具的莊嚴。

隔珠。又稱作“間隔珠”或“數取”,多用來将子珠平均分隔開。一般來講,隔珠均要比子珠稍大一些,數量可采用一顆至三顆不等。如一百零八顆的佛珠和五十四顆的佛珠,就需要每二十七顆子珠用一隔珠;二十七顆、十八顆的佛珠,則每九顆子珠用一隔珠。

弟子珠的體積比子珠要小一些,一般以十顆或二十顆居多,多串在母珠的另一端,以十顆為一小串,如同算盤一樣,采用十進位,用來計算掐撚過的數目。“十”這個數目代表了佛教的“十波羅蜜”,即:施、戒、忍、精進、禅定、般若、方便、願、力、智。

記子留是指每串弟子珠的末端所附的比弟子珠稍大一些的珠粒或者飾物,也可以用線繩結成“中國結”來替代,目的是為了防止弟子珠的滑落。

保養

1、用搓澡巾用力的搓珠子表面。作用其實是清潔珠子表面的臘層和髒色,以及進行再抛光,2-3天,大約每天2-3小時。

2、用柔軟的棉布盤搓一個星期也算是抛光。這時軟布表面會有紅色痕迹,這都是正常現象,一個星期後顔色會變淡。

3、自然放置一個星期。讓珠子自然幹燥,同時表面均勻的和空氣接觸形成細密均勻的氧化保護層。

4、開始手盤.這時的手一定是要剛剛洗過并且已經幹透。汗手請不要直接盤.注意珠珠的孔口周圍一定要盤到,一天可以盤30分鐘左右。一個星期到兩個星期後,你可以感覺幹手盤珠子的時候有挂嗒挂嗒的粘阻感,其實這是的珠子已經形成了一層薄薄的包漿,重複5到6遍也就是3個月的時間,你會看到你的珠子很有靈氣的光澤。盤得好的珠子有時會呈現較強烈的反光,有些像玻璃光澤.,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如果珠子髒了可以用微微濕潤的棉布擦拭幾遍就好了,然後放置一段時間再盤玩.盤的時候珠子的所有區域都盡量盤到,特别是孔口,盤珠子最忌的就是急功近利,你隻能慢慢來一個過程一個過程的來,随着珠子的變化也可以同時得到一種精神的愉悅。

佩戴

佩戴沉香佛珠,首先就是可以被沉香的芬馥香氣薰染,既可醒腦怡神,還有一定的健身之功效,所以用沉香木雕刻而成的沉香佛珠手鍊,具有怡情和保健的兩種作用,沉香佛珠會随着把玩時間而産生一些微妙的變化,香氣會時而淡雅,時而妖娆,變化多端,給人一種神秘的感覺.。有人說,一串沉香佛珠就是隻有一個主人的,它的香味會随着主人的不同産生不同的變化,最後和主人融為一體.所以,佩戴沉香佛珠手鍊也是講究一種緣分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