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放機

功放機

音響擴音機
功放俗稱“擴音機”他的作用就是把來自音源或前級放大器的弱信号放大,推動音箱放聲。一套良好的音響系統功放的作用功不可沒。功放大體上可分為三大類“專業功放”“民用功放”“特殊功放”。按照使用元器件的不同,功放又有“膽機”[電子管功放],“石機”[晶體管功放],“IC功放”[集成電路功放]。
    中文名:功放機 外文名: 用途: 别稱:擴音機 分類1:膽機 分類2:石機 分類3:IC功放 輸出單位:w

主要分類

按照使用元器件的不同,功放又有“膽機”[電子管功放],“石機”[晶體管功放],“IC功放”[集成電路功放]。近年來由于新技術,新概念在膽機中的使用,使得電子管這個古老的真空器件又大放異彩,它的優美的聲音,令許多燒友拜倒。資深的發燒友幾乎都有一台。“IC功放”由于他的音色比不上上兩種功放所以在HI-FI功放中很少看到他的影子。

功放大體上可分為三大類“專業功放”“民用功放”“特殊功放”。

“專業功放”一般用于會議,演出,廳,堂,場,館的擴音。設計上以輸出功率大,保護電路完善,良好的散熱為主。大多數“專業功放”的音色用于HI-FI重放時,聲音幹硬不耐聽。

“民用功放”詳細分類又有“HI-FI功放”“AV功放”“KALAOK功放”以及把各種常用功能集于一體的所謂“綜合功放”。

“HI-FI功放”就是我們發燒友的功放了,它的輸出功率一般大都在2X150瓦以下。設計上以“音色優美,高度保真”為宗旨。各種高新技術集中體現在這種功放上。價格也從千餘元到幾十萬元不等。“HI-FI功放”又分“分體式”[把前級放大器獨立出來],和“合并式”[把前級和後機做成一體]。一般的講,在同檔次的機型中“分體式”在信噪比,聲道分割度等指标。

上高于“合并機”[不是絕對的]。且易于通過信号線較音。合并式機則有使用方便,相對造價低的優點,平價合并機輸出功率一般大都設計在2X100W以下,也有不少廠家生産2X100W以上的高檔合并機。

“AV”功放是近年脫缰而出的一匹黑馬,随着大屏幕電視,多種圖象載體的普及,人們對“坐在家裡看電影”的需求日益高漲,于是集各種影音功能于一體的多功能功放應運而生。“AV”是英文AODIOVIDIO即音頻,視頻的打頭字母縮寫。“AV功放”從誕生到現在,經曆了杜比環繞,杜比定向邏輯,AC-3,DTS的進程,AV功放的與普通功放的區别,在于AV功放有AV選擇。

杜比定向邏輯解碼器,AC-3,DTS解碼器,和五聲道功率放大器。以及畫龍點睛的數字聲場[DSP]電路,為各種節目播放提供不同的聲場效果。但是由于AV功放在電路的信号流通環節上,經過了太多而且複雜的處理電路,使聲音的純淨度”受到了過多的“染色”,所以用AV功放兼容HI-FI重放時效果不理想。這也是很多HI-FI發燒友對AV功放不肖一顧的原因。

“KALAOK功放”也是近年發展起來的一種功放。它與一般功放的區别在于“KALAOK功放”有混響器[從過去的BBD模拟混響發展到現在的DIGETAL數字混響],變調器,話筒放大器。

近年來一些廠家為了市場的需求,把包括AV功放,KALAOK功放在内的各種功能組合成一體即所謂“綜合功放”,這是一種大雜燴功放,什麼都有,什麼也做不好,是一種面向農村的低擋功放。

性能指标

功放的主要性能指标有輸出功率,頻率響應,失真度,信噪比,輸出阻抗,阻尼系數等。

輸出功率:單位為W,由于各廠家的測量方法不一樣,所以出現了一些名目不同的叫法。例如額定輸出功率,最大輸出功率,音樂輸出功率,峰值音樂輸出功率。

音樂功率:是指輸出失真度不超過規定值的條件下,功放對音樂信号的瞬間最大輸出功率。

峰值功率:是指在不失真條件下,将功放音量調至最大時,功放所能輸出的最大音樂功率。

額定輸出功率:當諧波失真度為10%時的平均輸出功率。也稱做最大有用功率。通常來說,峰值功率大于音樂功率,音樂功率大于額定功率,一般的講峰值功率是額定功率的5--8倍。

頻率響應:表示功放的頻率範圍,和頻率範圍内的不均勻度。頻響曲線的平直與否一般用分貝[db]表示。家用HI-FI功放的頻響一般為20HZ--20KHZ正負1db.這個範圍越寬越好。一些極品功放的頻響已經做到0--100KHZ。

失真度:理想的功放應該是把輸入的訊号放大後,毫無改變的忠實還原出來。但是由于各種原因經功放放大後的信号與輸入信号相比較,往往産生了不同程度的畸變,這個畸變就是失真。用百分比表示,其數值越小越好。HI-FI功放的總失真在0。03%--0。05%之間。功放的失真有諧波失真,互調失真,交叉失真,削波失真,瞬态失真,瞬态互調失真等。

信噪比:是指功放輸出的各種噪聲電平與信号電平之比,用db表示,這個數值越大越好。

輸出阻抗:對揚聲器所呈現的等效内阻,稱做輸出阻抗。

曆史發展

音頻功率放大器是一個技術已經相當成熟的領域,幾十年來,人們為之付出了不懈的努力,無論從線路技術還是元器件方面,乃至于思想認識上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回顧一下功率放大器的發展曆程,對我們廣大音響愛好者來說也許是一件饒有趣味的事情。

音響技術的發展曆史可以分為電子管、晶體管、集成電路、場效應管四個階段。

1906年美國人德福雷斯特發明了真空三極管,開創了人類電聲技術的先河。1927年貝爾實驗室發明了負反饋技術後,使音響技術的發展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代,比較有代表性的如"威廉遜"放大器,較成功地運用了負反饋技術,使放大器的失真度大大降低,至50年代電子管放大器的發展達到了一個高潮時期,各種電子管放大器層出不窮。由于電子管放大器音色甜美、圓潤,至今仍為發燒友所偏愛。

60年代晶體管的出現,使廣大音響愛好者進入了一個更為廣闊的音響天地。晶體管放大器具有細膩動人的音色、較低的失真、較寬的頻響及動态範圍等特點。

在60年代初,美國首先推出音響技術中的新成員--集成電路,到了70年代初,集成電路以其質優價廉、體積小、功能多等特點,逐步被音響界所認識。發展至今,厚膜音響集成電路、運算放大集成電路被廣泛用于音響電路。

70年代的中期,日本生産出第一隻場效應功率管。由于場效應功率管同時具有電子管純厚、甜美的音色,以及動态範圍達90dB、THD<0.01%(100kHz時)的特點,很快在音響界流行。現今的許多放大器中都采用了場效應管作為末級輸出。

80年代,數字功放成為了新一代的寵兒。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