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思者

沉思者

法國羅丹創作雕塑
沉思者,是奧古斯特·羅丹的銅雕與大理石雕塑作品,目前存於法國巴黎的羅丹美術館(Musée Rodin)。該雕像原本是群雕“地獄之門”橫楣上一座主雕像,也是該群雕的代表雕像之一,後來羅丹把之單獨制作出一副雕像,之後也成為了羅丹著名作品之一。[1]
  • 中文名:沉思者
  • 外文名:
  • 别名:
  • 類 型:雕塑作品
  • 雕塑者:奧古斯特·羅丹
  • 現 狀:法國巴黎的羅丹美術館

作品介紹

雕像最初的名字為“詩人”(The Poet),是羅丹受巴黎裝飾藝術博物館之托為其門飾所設計的群雕的一部分,其主題靈感來源于詩人但丁《神曲》中的“地獄篇”。羅丹給該群雕命名為“地獄之門”(The Gates of Hell),共塑造了186個痛苦群體,每一座雕像都分别代表《神曲》中的一個人物形象并通過他們分别表現了人物的情欲、恐懼、痛苦、理想、希望、幻滅和死亡等感情。

寓喻

作品沉思者采用了現實主義手法來表達了人文主義精神。雕像人物俯首而坐,把右肘放在左膝上,手托着下巴和嘴唇,目光下視,表情痛苦地陷入深思、冥想之中。羅丹用此形象來象征詩人但丁,也象征羅丹自己,甚至全人類,該雕像表達了但丁對地獄中的種種罪惡以及目前眼下的人間悲劇進行思考,在對人類表示同情與愛惜的同時,内心也隐藏着苦悶以及強烈的思想矛盾。

而前額與眉弓突出但雙目下凹以緻出現黑影、加上壓彎的肋骨和緊張的肌肉、緊收的小腿肌腱以及痙攣彎曲的腳趾則體現出人物内心的極度壓抑和隐藏的痛苦。

對于為何人物形象以裸體出現,概因羅丹想以米開朗基羅英雄式的藝術形象來表達智慧與詩意,他解析道:“一個人的形象和姿态必然顯露出他心中的情感,形體表達内在精神。對于懂得這樣看法的人,裸體是最具有豐富意義的。”相對于羅丹的其他的雕像作品,沉思者被認作主觀能動性的寓喻而被廣泛認知,也被世界各地廣泛的運用。

上一篇:相伴到黎明

下一篇:扯鈴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