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樂四重奏

弦樂四重奏

室内樂類型
弦樂四重奏(StringQuartet),顧名思義,就是"由四把弦樂器組合而成的室内樂形式"。它包含兩把小提琴、一把中提琴以及一把大提琴,是目前最主要和最受歡迎的室内樂類型。[1]弦樂四重奏由于在音色上相近以及結構上的嚴謹,對弦樂演奏家來說都是非常嚴苛的考驗。
  • 中文名:弦樂四重奏
  • 影響人物:阿萊格裡,弗朗茨·約瑟夫·海頓
  • 樂器:兩把小提琴、一把中提琴以及一把大提琴
  • 形成時期:18世紀
  • 釋義:由四把弦樂器組合而成的室内樂形式

簡介

曆史背景

弦樂四重奏的曆史可以追溯到阿萊格裡(1584-1652)時期。阿萊格裡是羅馬帕帕爾教堂的音樂家,他第一個為弦樂寫下了四部的奏鳴曲。到了18世紀初期,許多音樂家都寫過類似的曲子,其中以弗朗茨·約瑟夫·海頓(Franz Joseph Haydn,1732.3.31.- 1809.5.31)的貢獻為最大。1761年,海頓為艾斯特哈齊親王(Esterházy)在匈牙利的宮廷音樂廳花了大量的精力寫作室内樂,所寫的弦樂四重奏超過了75首。海頓确定了弦樂四重奏的模式,使弦樂四重奏成為音樂家公認最理想的室内樂形式。

特點

弦樂四重奏由于在音色上相近以及結構上的嚴謹,對弦樂演奏家來說都是非常嚴苛的考驗,而透過精湛的演奏技巧與完美的合奏默契更能表現出音樂本身豐富的内涵。

自古典樂派以來,貝多芬、舒伯特以及勃拉姆斯都留下許多重要的弦樂四重奏樂曲,而在國民樂派跟印象樂派方面,德沃夏克、巴托克以及德彪西也都有相當出色的傑作。

産生與發展

弦樂四重奏由第一小提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組成,是古典主義時期最重要的室内樂形式,也是室内樂中最理想、最融洽、最經典的組合。

雖然在這種組合中找不到交響樂般龐大的氣勢,看不到歌劇中宏大的場面,但這種體裁的音樂以精緻抒情為本,能營造出人與人之間親切交談式的音樂氛圍。

它最初僅限于家庭、沙龍範圍,是貴族雅士自娛自樂的音樂形式,随後在曆史的流變中,它從貴族庭院走向世俗舞台,發展成一種表達人類情感最深刻、最細緻的重要器樂體裁。

曆史成因

18世紀是弦樂四重奏形成的重要時期,它的形成主要受幾方面因素的影響:

(1)歐洲中世紀到巴羅克時期,教堂的彌撒曲和世俗的康塔塔及重唱大多為四聲部音樂,它們恰似弦樂四重奏的四個聲部,四聲部的合唱、重唱為這種室内樂體裁提供了創作上的參照依據。

(2)18世紀初,室内樂主要以三重奏鳴曲(Trio Sonata)為主,它采用兩把小提琴和演奏通奏低音的樂器,後來這種體裁在巴羅克音樂向古典主義音樂演變的過程中逐漸衰落。

取而代之的是由第一、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和大提琴組成的弦樂四重奏形式。這就是說,三重奏鳴曲的衰落使弦樂四重奏的形成成為必然。

(3)巴羅克音樂和古典主義音樂有着截然不同的風格。前者是複調音樂性質,後者是主調音樂性質。從曆史現象來看,在18世紀上半葉古典主義音樂的形成過程中,巴羅克音樂與古典主義音樂之間曾出現一個銜接上的間隙。

正是由于弦樂四重奏的出現,這兩種不同風格的音樂得到了平穩過渡,這種既善于表現複調音樂又能盡現主調音樂魅力的體裁,恰如其分地充當了連接巴羅克音樂和古典主義音樂的橋梁。

确立與發展

裡赫特(1709—1789)是首先運用弦樂四重奏組合進行創作的作曲家之一,而最終确立弦樂四重奏形式的是海頓,從1760—1802年這四十二年間,海頓共創作了84首弦樂四重奏作品。

古典樂派使弦樂四重奏的發展進入黃金時代,在裡赫特、海頓、莫紮特、博凱裡尼(1743—1805)等音樂前輩們鑿山鋪路之後,貝多芬這位功績卓着的大師将弦樂四重奏發展到光輝燦爛的巅峰。

他雖然隻作有十六部弦樂四重奏,數量遠不及海頓(84首)和莫紮特(23首)等人,但是這十六部作品中幾乎每一部都折射出他的功力、經驗、創新以及深刻的思想内涵。

貝多芬的弦樂四重奏體現了剛勁的氣質、哲理的深思、質樸的世俗以及對彼岸的祈盼,他賦予了弦樂四重奏音樂最高的理念、最精緻的結構和最豐富的情感,并用這種音樂形式編織出意味深長的樂思。

承接與徘徊

19世紀,弦樂四重奏處于低谷徘徊時期,影響其發展的主要原因有兩方面:一是,貝多芬在弦樂四重奏上構建了巨大而令人眩暈的成就,使其後浪漫樂派的大師們面對弦樂四重奏這種體裁時,隻能望洋興歎;

二是,浪漫主義音樂含有多種人為的主觀色彩,旋律具有強烈幅度的變化,缺乏聲部均衡的穩定感,弦樂四重奏不适應這些動蕩不定的因素,阻礙了它的發展。

所以在衆多浪漫主義大師中,隻有那些接近古典主義的作曲家,還能在弦樂四重奏這種體裁上有所建樹,如舒伯特、門德爾松、舒曼、柴科夫斯基、弗蘭克(1822—1890)等。

在整個19世紀弦樂四重奏領域,貝多芬一直處于主導地位,柏遼茲、瓦格納、馬勒等音樂大師幹脆回避室内樂、回避四重奏,以免與“樂聖”産生碰撞。

創新與回歸

20世紀時,弦樂四重奏通過近一個世紀的“醞釀”,終于又放射出了光彩,以巴托克為中心的音樂大師們,如勳伯格、貝爾格、韋伯恩、欣德米特、肖斯塔科維奇等,把弦樂四重奏推向奇光異彩、風格各異的舞台。

縱觀弦樂四重奏三百多年的曆史,從海頓的創立,貝多芬的發展,巴托克等人的創新,到肖斯塔科維奇的回歸,我們看到了一條古典—現代—古典的發展軌迹。

美國弦樂四重奏

美國弦樂四重奏(AMERICAN STRING QUARTET)被公認為美國最佳的四重奏組合之一,自成立以來的三十多年裡,演奏足迹遍布世界各地,赢得廣泛贊譽。

作為紐約曼哈頓音樂學院的駐校四重奏,美國弦樂四重奏曾與Albany、MusicMasters、RCA labels等世界知名唱片公司合作錄制過許多經典唱片,被廣大古典音樂愛好者奉為典範。

作為現代音樂的先鋒,該小組對許多新曲作品做首演。近來首演的作品包括理查德·丹尼奧普爾的四重奏第四号、科特·卡斯俄波的“來自遙遠的聲音”等。這些錄音均有阿拉貝斯秋标簽。

該組還錄制了肯尼思·福克斯作曲的三個四重奏,該錄音由albany唱片公司于2001年發行。

該組早在1974年成立,其最早成員隻是朱麗亞學校的學生。他們早年在科曼大賽和同年的那泊格大獎賽中奪冠。除了四重奏外,其成員也單獨出場做獨奏演出和授予大師課。

上一篇:LOFT風格

下一篇:宋清傳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