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心坡

江心坡

地理名稱
江心坡地區是位于雲南高黎貢山之東恩梅開江及邁立開江之間一個狹長地帶,長約兩千裡,闊約五百裡。其北起於西藏察隅縣,南到緬甸尖高山。到2009年2月,江心坡通常指代緬甸北部密支那以北的大部分地區約7萬平方公裡。現在大多屬于緬甸克欽邦。
    中文名:江心坡 外文名: 别名: 地理位置:雲南高黎貢山 所屬地區:雲南 邊界線:1941年線 面積:約 27000 km² 長:300公裡

地理環境

江心坡原分三部,北高南低,上部名江頭地,又叫卡枯戛,中部名中石旦,又叫格昂卡,下部名下石旦,又叫盧南卡。上部寒冷,而中、下部炎熱。炎熱地區的傳染媒介、病原體及動物宿主,均易茲生,因而疾病較多,其地有瘴氣,面積約為27000平方公裡。

簡介

江心坡指的是位于雲南高黎貢山以西的恩梅開江及邁立開江合流處之間以北的地帶,北起西藏最南的察隅縣,西含土壤肥沃,礦産天然資源豐富的葡萄縣盆地(Putao),南到克欽邦野人山和雲南邊界尖高山以北。

地名,位于雲南省西北部。居恩梅開江、邁立開江、毒龍河等水之中,故名。其地北通西康,東接片馬,西及南與緬甸接壤,為四川、雲南、西康及西藏的屏藩,亦為我國西南邊防要地。

概述

江心坡,位于中國雲南高黎貢山之西恩梅開江及邁立開江之間地帶,面積約為27000平方公裡,長約三百公裡,闊約一百五十公裡。

江心坡地區具體指緬甸密支那以北的大部分地區,北起于中國西藏察隅縣,南到緬甸尖高山。n1960年10月1日,雙方簽訂《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緬甸聯邦邊界條約》。中國放棄對江心坡地區的主張,同時收回被英國1913年侵占的片馬、古浪、崗房和緬控班洪、班老5個地方。

曆史沿革

第一階段,明成祖在西南設立了三宣六慰,控制的範圍包括幾乎緬甸全境、泰國北部、老撾中部、印度東部一區,可以說當時中國控制的南疆的規模比較廣闊,但是到了嘉靖年間随着明朝國政的頹廢,喪失了部分地區控制。清初吳三桂在雲南控制了緬甸局勢,後來随着他的反清,緬甸局勢一度陷入混亂。乾隆時期的清緬的幾次戰争,緬甸無力繼續作戰不得不臣服,緬甸國主被乾隆皇帝冊封為“阿瓦緬甸國王”(所謂阿瓦,即曼德勒,為當時緬甸首都),蕃屬于清政府。第二階段,晚清腐敗無能,1886年7月,中英簽訂《中英緬甸條款》,清政府被迫承認英國占領緬甸,至此緬甸成為英管地區,不屬于清王朝管轄,漸漸危及中國對江心坡及周圍的控制。1892年,英國派兵占領了江心坡以南的景頗族、傈僳族居住的昔董、馬董等地。晚清無力阻撓,隻能幹瞪眼。第三階段,江心坡屬于自由地帶,由當地土司部落控制,不受中國及緬甸政府的管轄。1913年英國以武力占據片馬,切斷中國内地與江心坡的通道,使之成為飛地,意欲使我們無力管轄而失去控制。1926年,英國人占領江心坡,當時的北洋政府無力抗衡,假裝調查一番後便無下文。民國時期,民國政府雲南交涉署向英國駐滇總領事提出過抗議照會,稱"查江心坡一帶仍屬我國領土",雖英方未予答複,但民國政府堅持認為江心坡為我國土範圍,地圖上也明确劃入江心坡及周邊地區。1941年,英國借中國抗戰處境艱難,對英緬控制的滇緬公路有着很大仰賴的時機,以關閉公路的威脅為施壓手段,于1941年6月18日通過政府換文形式,在阿佤地區劃定對其有利的邊界線,将部分班老、班洪地區劃給緬甸。第四階段,新中國時期,據于和平友好考慮,1956年-1957年通過和緬甸方面多次溝通,到了1960年簽訂中緬邊界條約,僅收回片馬(153平方公裡),劃出南坎(220平方公裡),江心坡(2.7萬多平方公裡)。至此江心坡真正離開中國懷抱。再說下南坎問題,南坎曆史上一直屬于中國,垂涎南坎的英國要求清政府割讓,被李鴻章所拒絕,但在1897年,清政府在英國的壓力下,被迫将南坎永久租借給英國。

1941年線

19世紀中葉英國殖民者進入緬甸,逐漸向北推進,1885年英國全部吞并緬甸本部,與中國直接接壤。原來模糊的習慣線,成了有利于英人不斷侵吞的格局。為了解決這一問題,中國一直希望與英國完成劃界。

經過1894年《中英倫敦條約》、1897年續議《緬甸條約》兩次訂約,1898、1899年勘界,中英劃定了北段自尖高山向南至南定河、南段自南卡江至瀾滄江的兩段邊界;中緬(英)南段邊界大走向基本定型。

由于邊界條約條文對于阿佤山區的規定有模糊之處,英軍就于1934年進攻班洪、班老地區,以求造成既成事實。遭到了當地佤族土司的抵抗,就是近代史上“班洪事件”。

1941年,英國借中國抗戰處境艱難,對英緬控制的滇緬公路有着很大仰賴的時機,以關閉公路的威脅為施壓手段,于1941年6月18日通過政府換文形式,在阿佤地區劃定對其有利的邊界線,将部分班老、班洪地區劃給緬甸,史稱“1941年線”。江心坡因此劃分給緬甸。

地圖發展

外國地圖上1877年中緬邊界,江心坡不在中國境内。

1930年版中國地圖,江心坡不在中國境内。

1934年第一版《申報地圖》,這張地圖上江心坡不在中國境内。

1935年再版的《申報地圖》,已經開始把江心坡繪入界内,但未将北邊的緬北重鎮葡萄地區繪入,所以在江心坡北部邊界向東延申。

1936年版的《申報地圖》,江心坡繪入界内,緬北重鎮葡萄也被繪入界内,邊界是江心坡以西的野人山(枯門嶺,現在的緬甸克欽山),野人山以西未被劃入界内。

1937年版的地圖,将野人山以西劃入界内,但未将胡康河谷劃入界内。

1947年民國政府後來的标準圖,将原本南北走向的邊界被改為東西走向。将江心坡、野人山、胡康河谷納為中國界内的地名。

新中國1952年版地圖,地圖的邊界沿用了舊中國的畫法。

195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圖集》的地圖,該地圖集宣布對外邊界暫時用申報1936年地圖的畫法。

1960年《中緬邊界條約》後,中國地圖上的畫法沿用至2009年2月仍在使用。

上一篇:家裡

下一篇:小人之交甘若醴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