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虛體質

氣虛體質

疾病症狀
氣虛體質是指當人體髒腑功能失調,氣的化生不足時,易出現氣虛表現[1]。常表現為語聲低微,形體消瘦或偏胖,面色蒼白,氣短懶言,精神不振,體倦乏力,常自汗出,動則尤甚,舌淡紅,舌邊有齒痕,苔白,脈虛弱,因各種病因而發病,因心肺脾腎氣虛部位不同而并見不同的症狀,發病傾向:易患感冒、氣虛眩暈、内髒下垂,平素抵抗力弱,婦女分娩後易患産後虛羸、産後目病等,病後康複緩慢。治療以補氣養氣為總治則,還應針對髒腑辨證,分别選用補髒腑之氣方藥。根據氣血同源理論,适當加用補血藥。
  • 就診科室:中醫科
  • 中文名:氣虛體質
  • 外文名:qi deficiency constitution
  • 常見病因:多因先天禀賦不足、飲食失調、情志失調、久病等
  • 常見症狀:語聲低、體消瘦或偏胖、面色蒼白、氣短懶言

病因

氣虛體質多因先天禀賦不足、長期飲食失調、情志失調、久病、勞累之後,年老體弱引起心、肺、脾、腎功能損傷,因心主血脈,肺主一身之氣,腎藏元氣,脾胃為“氣生化之源”。

因此氣虛體質易導緻推動血液運行作用減退,體内氣的化生不足,機體防禦外邪,護衛肌表,維護内髒位置功能減退的病證發生。

臨床表現

氣虛體質常出現:形體消瘦或偏胖,面色蒼白,氣短懶言,體倦乏力,常自汗出,動則尤甚,舌淡紅,舌邊有齒痕,苔白,脈虛弱。

五髒氣虛在臨床上均可見,以心肺脾腎常見,除上述氣虛證常見臨床表現外,同時并見心、肺、脾、腎氣虛的相應病變而見不同症狀。發病傾向:易患感冒、氣虛眩暈、内髒下垂,平素抵抗力弱,病後康複緩慢。

辨證施治

1.心氣虛證

證候:心悸,胸悶,舌質淡,脈虛結代。

治則:益氣養心。

主方:養心湯、七福飲。

常用藥:人參、白術、炙甘草、黃芪、當歸、川芎。

2.肺氣虛證

證候:咳嗽無力,少氣短息,動則益盛,痰液清稀,平素易感冒,舌淡苔白,脈弱。

治則:補益肺氣。

主方:補肺湯、玉屏風散、生脈散。

常用藥:黨參、黃芪,淮山藥、太子參、麥冬、白術、甘草、大棗、熟地、五味子。

3.脾胃氣虛證

證候:飲食減少、食後胃脘不适、大便溏薄、面色萎黃,舌淡苔白,脈緩弱。

治則:健脾益氣。

主方:四君子湯、參苓白術散。

常用藥:黨參、黃芪,淮山藥、白扁豆、薏苡仁、麥冬、白術、甘草。

4.腎氣虛證

證候:腰膝酸軟,小便頻數而清,白帶清稀,舌淡苔白,脈沉細弱。

治則:益氣補腎。

主方:腎氣丸、大補元煎。

常用藥:黨參、熟地、生地、淮山藥、枸杞、山茱萸、當歸、炙甘草,菟絲子、益智仁。

除上述方藥外,可随症加減。

自汗多加黃芪、五味子、牡蛎、麻黃根益氣固攝;氣短甚者加補腎納氣之品,如:補腎脂、胡桃肉、熟地、五味子、蛤蚧。取“血為氣母”之意,血不斷為氣的功能活動提供水谷精微,适當加用補血藥如熟地、生地、白芍、枸杞、大棗;取“氣能行血”,“氣能生血”之意,氣虛則血液運行不暢,氣虛則血虛,故适當加補血活血藥,如:當歸、川芎。因“髒腑互關”,臨床上可出現多髒氣虛表現,氣虛以肺、脾為主,久則影響心、腎。

氣虛體質證症狀表現多端,治療大法當補氣益氣。

預防保健

    氣虛體質的人平素宜采用飲食調理,多吃補氣益氣、易消化、性平味甘的食物,如:大棗、山藥、龍眼肉、蓮子、薏苡仁、芡實、黃芪、黨參、白扁豆、粳米等;忌食生冷性涼、油膩厚味等耗傷脾胃的食物,如:西瓜、香瓜、水梨、香蕉、黃瓜、苦瓜、空心菜、筊白、筍、蚌類等。适量運動。氣虛體質易出現肌肉松軟,倦怠乏力,不喜運動,抵抗力弱,因此生活調攝方面要做到,起居有規律,謹避風寒之邪,“勞則氣耗”, 運動鍛煉宜采用低強度、多次數方式,不适合激烈、長時間的運動,以免耗傷正氣。以柔和運動,如散步、打太極拳等為主;平時可按摩或艾灸足三裡穴(位于小腿前外側,外膝眼下3寸,距胫骨前沿一橫指處),能健脾益氣,強身健體。

上一篇:宮頸肌瘤

下一篇:脫臼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