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親的故事

母親的故事

1978年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書籍
《母親的故事》是丹麥作家安徒生創作的童話作品。故事寫的是母親對自己的孩子的愛。死神把母親的孩子搶走了,但她追到天邊也要找到他。她終于找到了死神。死神讓她看了看孩子的“整個未來,整個的人間生活。”有的是“愉快”和“幸福”,但有的則是“憂愁和貧困、苦難和悲哀的化身。”仍然是為了愛,母親最後隻有放下自己的孩子,向死神祈求:“請把我的孩子從苦難中救出來吧!還是請您把他帶走吧!把他帶到上帝的國度裡去!”
    書名: 别名: 作者: 類别: 原作品: 譯者: 出版社:上海譯文出版社 頁數: 定價: 開本: 裝幀: ISBN: 書 名:母親的故事 文學體裁:童話 作 者:[丹麥]安徒生

内容簡介

《母親的故事》講述了一位純樸、貧窮的母親,死神奪去了她唯一的孩子,為了能夠救回自己的孩子,她不惜忍受暴風雪的吹打,用自己的胸脯溫暖快要凍死的荊棘,把一雙最為明亮的眼睛交給湖泊,把美麗的黑發獻給看門的老太婆,使自己換上了一頭白發。她做出了自己能做的一切,隻不過想要換回自己可憐孩子的生命。

但現實是,即使母親努力到極緻,還是無法擺脫貧窮人民的宿命。母親好不容易獲取了救出孩子的唯一方式;她威脅死神,說要拔掉代表生命的各種植物。這些植物标志是上帝賦予死神的職責範圍,若沒有得到上帝的許可,誰也不能拔掉它們。然而為了救贖孩子的生命,在母親眼裡,即使是上帝的旨意也算不得什麼。

當死神把預示着孩子兩種命運的兩幅圖像向母親展示時,她“看見一個生命是多麼幸福,看見它的周圍是一片歡樂的氣象;她又看了一下另一個生命,它是憂愁和貧閑、苦難和悲哀的化身”。兩幅圖景,呈現出兩種截然不同的命運,雖然其中并未指出她的孩子是“苦難之花”還是“幸福之花”。可母親的選擇讓答案顯而易見。

母親深知,如果挽回孩子生命,讓孩子回歸現實,則孩子必然要遭受若難、貧窮和饑餓的煎熬。生而貧窮,則注定命運必将多舛。于是,母親作出了最有悖于其初衷的抉擇:放棄對生命的拯救,而把死留給了她為之付出、為之勞苦尋找的孩子,讓“死神帶着她的孩子飛到一個不知名的國度去了”。

創作背景

這個故事最先發表在《新的童話》(1844年)裡。安徒生在他的手記中說:“寫《母親的故事》時我沒有任何特殊的動機。我隻是在街上行走的時候,有關它的思想,忽然在我的心裡醞釀起來了。”

安徒生之所以能寫出諸如《母親的故事》這樣的作品,與安徒生所處的時代和他本人的個人經曆是不無關系的。安徒生出生之時丹麥正在走下坡路,昔日北歐霸主的成風早已不在,直至安徒生晚年,戰争的陰霾始終籠罩在城市上空。丹麥在一次次戰争中都以失敗告終,其結果是割地賠款,國内經濟衰退,百業蕭條,貴族階級與新興資産市民階級之間的矛盾日益深化,爆發了一場又一場沖突。直到1848年國王簽署了丹麥全同議會通過的新憲法,确立了君主立憲制,政局才逐漸擺脫動蕩。

安徒生生活于一個這樣大的社會背景之下,再加上他個人家庭情況,使他要擺脫貧窮、出生卑微的烙印幾近不可能。安徒生出身貧寒,雖成名後得到至高無上的榮譽,然而綜現其一生則可看到,他一直與百姓為伍,親曆過百姓的貧苦,所以在作品中用多種方式盡展并渲染人民的疾苦,透視社會的不平。

作者簡介

安徒生是丹麥19世紀著名童話作家,世界文學童話創始人。他生于歐登塞城一個貧苦鞋匠家庭,早年在慈善學校讀過書,當過學徒工。受父親和民間口頭文學影響,他自幼酷愛文學。11歲時父親病逝,母親改嫁。為追求藝術,他14歲時隻身來到首都哥本哈根。

經過8年奮鬥,終于在詩劇《阿爾芙索爾》的劇作中嶄露才華。因此,被皇家藝術劇院送進斯拉格爾塞文法學校和赫爾辛歐學校免費就讀。曆時5年。1828年,升入哥爾哈根大學。畢業後始終無工作,主要靠稿費維持生活。1838年獲得作家獎金——國家每年撥給他200元非公職津貼。

作品影響

在不勝枚舉的安徒生童話作品中,《母親的故事》是一部内蘊豐富的上乘之作。這一作品無論是從對社會本質的揭示,還是從作者的宗教信仰,抑或是從作品的叙事,無不涵蓋了作者深刻的社會認識與人生感悟,折射出作者所奉行的愛的情懷及人道主義精神。它不僅滿足于天真浪漫的兒童閱讀,同時帶給成年人極大的精神慰籍。

上一篇:中國曆代名家書法

下一篇:人的高貴在于靈魂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