毅力

毅力

漢語詞語
毅力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是yì lì,注音為ㄧˋㄌㄧˋ。意思是堅強、持久的意志。毅力也叫意志力,是人們為達到預定的的目标而自覺克服困難、努力實現的一種意志品質;毅力,是人的一種“心理忍耐力”,是一個人完成學習、工作、事業的“持久力”。
    中文名:毅力 外文名:perseverance 拼音:yì lì 又名:意志力 釋義:為達到目的而克服困難

解釋

(1).堅強、持久的意志。梁啟超《論毅力》:“天下古今成敗之林,若是其莽然不一途也。要其何以成,何以敗?曰:有毅力者成,反是者敗。”n(2).指決斷力。巴金《寒夜》十九:“他沒有方法把母親和妻拉在一起,也沒有毅力在兩個人中間選取一個。”

重要意義

毅力對成功有決定意義

在所有的成功者中,有沒有毅力,堅強不堅強,起着決定性的作用;而對失敗者來說,缺乏毅力幾乎是他們共同的毛病。所以毅力這個東西,極其重要,也很可貴。毅力會幫助你克服恐懼、沮喪和冷漠;會不斷地增加你應付、解決各種困難問題的能力;會将偶然來的機遇轉變為現實;會幫助你實現他人實現不了的理想。因此,古今中外的先人、哲人、偉人、名人,都對它作了高度的評價。

毅力是實現理想的橋梁

毅力是實現理想的橋梁,是駛往成才的渡船,是攀上成功的階梯。

通往成功的道路往往充滿荊棘,坎坷不平的,會有許多障礙險阻。作為的人,無不具有頑強的意志、堅忍不拔的毅力。我國古代大醫藥學家李時珍寫《本草綱目》花費了27年;進化論創始人達爾文寫《物種起源》用了15年;天文學家哥白尼寫《天體運行論》用了30年;大文豪歌德寫《浮士德》用了60年,而郭沫若翻譯《浮士德》就用了30年;馬克思寫《資本論》用了40年。

這些中外巨人的偉大成果無一不是理想、智慧與毅力的結晶。還有一些科學家為堅持真理付出了鮮血與生命。例如塞爾維修發現了血液循環,被宗教徒活活烤了兩小時;布魯諾提出了宇宙無限,沒有中心的思想,被羅馬教廷關了7年,最後被判火刑。頑強的毅力是他們成為巨人的一個必備重要條件。

培養頑強毅力,要從小做起。有位教育家搞了一個實驗:找來一些孩子,拿來一堆糖果等好吃的東西告訴他們說:“在我離開這裡再次回來之前,你們不能吃這些東西,等我回來後才能吃。”這位教育家走後,有些孩子耐不住了,就動手吃了這些糖果。這位教育家過後做了一個跟蹤調查,凡是當初能克制自己,沒有在這位教育家回來前吃糖果的孩子,長大以後發展前途好,事業有成。所以常言有:“三歲看大,七歲知一生”的說法。

缺少毅力

毅力是人的一種好品質,誰都想具有這種品質。但是,是不是所有的人都會具有?不一定。一般來說以下這樣的人是很難具有毅力這種品質的。

心不專者

心不專者,不會有毅力。唐人張文成在《遊仙窟》中曰:“心欲專,鑿可穿。”可是有的人就是做不到這一點,不專一,目标太多,期望值有無數個,好高骛遠,一個目标還沒有達到,就想到了另一個,這山望着那山高,什麼都是三心二意,雖很努力,卻是竹籃打水一場空,因為缺乏恒心,結果什麼事情都辦不了,什麼事情都辦不好。的确,一個人做事若無恒心,那是什麼事情都做不成的。

不自信者

不自信者,不會有毅力。這類人對自己缺乏信心,不相信自己的力量,事情還沒有辦,考慮的卻是個人的患得患失,失敗了怎麼辦?如何向領導交待?往往是進一步,退二步,結果呢?因為沒有自信,誇大了自己弱勢,讓弱勢遮住了自己的強勢,自己就顯得毫無力量……這類人的失敗,不是由于他人,而是在于自己,也就談不到什麼毅力不毅力的了。

不果斷者

辦事不果斷者,不會有毅力。這類人獨立性差,沒有主見,幹工作缺乏辦法,沒有氣派,優柔寡斷,前怕狼、後怕虎,總有說不清的顧慮,總是擔心這個或那個,就是不擔心成功。這類人還有一個毛病:容易接受他人暗示和影響,因而經常改變自己的初衷,将事情搞得不倫不類。

不自制者

不能自制者,不會有毅力。這類人不能壓抑欲望,随心所欲,想怎麼幹就怎麼幹,好情緒,好沖動,不能順從理性,不知道如何克制自己,因而一心本是屬于可敬可贊的雄心壯志,常被那些卑小的欲望所幹擾,将事情搞得一敗塗地。

不能忍受挫折者

不能忍受挫折者,不會有毅力。為什麼有的人大落之後能東山再起?就在于他能忍受得住挫折,忍受得住失敗,忍受得住考驗,忍受得住痛苦,堅持信念,還是不停頓地前進,不停頓地拼搏、奮鬥,因而能屢撲屢起,終于成為偉人。所以法國拿破侖以下這一句話還是很有道理的:“人生之光榮,不在永不失敗,而在能屢撲屢起。”

毅力能夠決定我們在面對困難、失敗、誘惑時的态度,看看我們是倒了下去還是屹立不動。如果你想減輕體重、如果你想重振事業、如果你想把任何事做到底,單單靠着“一時的熱勁”是不成的,你一定得具備毅力方能成事,因為那是你産生行動的動力源頭,能把你推向任何想追求的目标。具備毅力的人,他的行動必然前後一緻,不達目标絕不罷休。

培養毅力

理論指導

一是強化正确的動機。人們的行動都是受動機支配的,而動機的萌發則起源于需要的滿足。什麼也不需要或者說什麼也不追求的人,從來沒有。人,都是有各自的需要,也有各自的追求;隻是由于人生觀的不同,不同的人總是把不同的追求作為自己最大的滿足。斯大林說,偉大的目的産生偉大的毅力。從奧斯特洛夫斯基和張海迪身上,我們可以充分地看到,崇高的人生目的怎樣有力地激發出堅韌的毅力。

二是從小事做起,可以鍛煉大毅力。李四光向以工作堅韌、一絲不苟著稱,這與他年輕時就鍛煉自己每步走零點八米這類的小事不無關系。道爾頓平生不畏困難,看來從他五十年天天觀察氣象而養成的韌性中得益匪淺。高爾基說:“哪怕是對自己的一點小小的克制,也會使人變得強而有力,”生活一再昭示,人皆可以有毅力,人皆可以鍛煉毅力,毅力與克服困難伴生。克服困難的過程,也就是培養、增強毅力的過程。毅力不很強的人,往往能克服小困難,而不能克服大困難;但是,積克服小困難之小勝也能使人大困難之毅力。

三是培養興趣能夠激發毅力。有人說興趣是毅力的門檻,這話是有道理的。法布爾對昆蟲有特殊的愛好,他在樹下觀察昆蟲,可以一趴就是半天。諾貝爾獎獲得者丁肇中說,我經常不分日夜地把自己關在實驗室裡,有人以為我很苦,其實這隻是我興趣所在,我感到“其樂無窮”的事情,自然有毅力幹下去了。當然人的興趣有直觀興趣和内在興趣之分,但兩者是可以轉換的。

四是由易入難,既可增強信心,又能鍛煉毅力。有些人很想把某件事情善始善終的幹完但往往因為事情的難度太大而難以為繼。對毅力不太強的人來說,在确定自己的奮鬥目标、選擇實現這一目标穿破口時,一定要堅持從實際出發,由易入難的原則。

具體措施

毅力是一個心理因素,毅力的培養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

一,明确的目的。培養毅力的第一步,也許是最重要的一步,是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強烈的動機會驅使人克服困難。

二,欲望。如果對追求的目标充滿強烈的欲望,那麼相對容易培養保持毅力。

三,自信。相信自己有能力實施一項計劃會激勵人堅持不懈地遵循計劃。

四,明确的計劃。調理清晰的計劃,哪怕計劃不周全或并不完全可行,也會激勵人的毅力。

五,認清自我。知道自己的計劃非常可靠,再加上經驗或間接知識,會激勵人的毅力。如果認不清自我,而隻靠猜測就會毀掉一個人的毅力。

六,意志力。集中精力為實現一個确定的目标而創建計劃的習慣,會使人産生毅力。

七,合作。對他人的同情、理解,以及密切的合作往往使人産生毅力。

八,習慣。毅力是習慣的産物。

相關名言

1.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況

2.下苦功,三個字,一個叫下,一個叫苦,一個叫功,一定要振作精神,下苦功。——毛澤東

3.為學須剛與恒,不剛則隋隳,不恒則退。——馮子鹹

4.為學猶掘井,井愈深土愈難出,若不決心到底,豈得見泉源乎?——張九功

5.天下無難事,惟堅忍二字,為成功之要訣。——黃興

6.要在文化上有成績,則非韌不可。——魯迅

7.一個人做事,在動手之前,當然要詳慎考慮;但是計劃或方針已定之後,就要認定目标前進,不可再有遲疑不決的态度,這就是堅毅的态度。——鄒韬奮

8.哪有斬不斷的荊棘?哪有打不死的豺虎?哪有推不翻的山嶽?你隻須奮鬥着,猛勇地奮鬥着;持續着,永遠的持續着,勝利就是你的了。——鄧中夏

9.隻要持之以恒,知識豐富了,終能發現其奧秘。——楊振甯

10.就是有九十九個困難,隻要有一個堅強的意志就不困難。——楊根思

典型例子

①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膑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聖賢發憤之所作也。——《史記》

②馬克思寫《資本論》花了40年,達爾文寫《物種起源》花了20年,哥白尼寫《天體運行論》花了36年,摩爾根寫《古代社會》花了40年,歌德寫《浮士德》花了60年,托爾斯泰寫《戰争與和平》花了37年,司馬遷寫《史記》花了15年,左思寫《三都賦》花了10年,李時珍寫《本草綱目》花了27年,曹雪芹寫《紅樓夢》花了10年,徐霞客寫《徐霞客遊記》花了34年。

上一篇:焉知非福

下一篇:清算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