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祺瑞

段祺瑞

皖西軍閥首領
段祺瑞(1865—1936),民國著名政治家,号稱‘’北洋之虎‘’,皖西軍閥首領。曾用名啟瑞,字芝泉,晚年号稱“正道老人”,清同治四年二月初九(1865年3月6日)生,安徽合肥人,人稱“段合肥”,出生于安徽省六安縣太平集(今安徽省六安市金安區三十鋪鎮太平村)。孫中山“護法運動”的主要讨伐對象。 曾助袁世凱練北洋新軍,而後以此縱橫政壇十五載,一手主導了袁世凱死後北洋政府的内政外交。有“三造共和”的美譽,後來因寵信徐樹铮,迷信武力統一,為直系擊敗而下野,曾借助和張作霖和孫中山的三角同盟而複出。
    本名: 别名:段啟瑞、段芝泉、正道老人、北洋之虎 字: 号: 所處時代: 民族族群: 出生地: 主要作品: 主要成就: 中文名:段祺瑞 英文名:Duan Qirui 性别:男 出生年月:1865年3月6日 國籍:中國 籍貫:安徽合肥 民族:漢族 畢業院校:北洋武備學堂 宗教信仰:佛教 任職機構:中華民國 政黨:皖系軍閥 職位:國務總理 主要事件:三·一八慘案

簡介

段祺瑞(1865年3月6日~1936年11月2日),原名啟瑞,字芝泉,晚号正道老人。皖系軍閥首領,與馮國璋、王士珍合稱“北洋三傑”。民國初年,北洋軍閥集團把持政局,其中,段祺瑞曾六次主政。曾任直隸總督、北洋大臣、湖廣總督等職位,經曆“府院之争”“張勳複辟”“直皖戰争”“直奉戰争”“三·一八”慘案等事件。

1885年入天津武備學堂炮兵科。1889年畢業後赴德國學習軍事。1896年調往天津小站任新建陸軍炮隊統帶兼武衛右軍各學堂總辦。1901年底袁世凱升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1903年清廷成立練兵處,段祺瑞成為袁世凱擴編北洋軍的重要幫手。

辛亥革命爆發後,任第二軍軍統,署湖廣總督。1912年起曆任北京政府陸軍總長、參謀總長、國務總理。袁世凱死後,控制北京政府,與總統黎元洪争權,發生府院之争,成為皖系軍閥首領。張勳複辟後,任讨逆軍總司令。1917年8月中國對德宣戰,任督辦參戰事務處督辦,1920年組織定國軍,任總司令,在直皖戰争中失敗下台。

1924年第二次直奉戰争後出任北京臨時政府執政。次年召開善後會議,抵制孫中山主張召開的國民會議。1926年縱容軍警開槍屠殺愛國學生,造成“三·一八”慘案。同年4月被馮玉祥驅逐下台,蟄居于天津租界。1935年被國民黨政府任命為國民政府委員,未就職,1936年11月2日病死于上海。

人物生平

青年時期

1881年,段祺瑞懷揣一塊銀元徒步數十天二千馀裡,來到山東威海投奔任管帶的族叔段從德(段昭德),被收留在軍營中作哨書。

1882年10月1日,父親段從文在看望他的歸途上被同行的兩人害死,段祺瑞請假奔喪未獲準,隻得緻函合肥知縣,請求緝兇,不久案破,兇犯被正法。

1883年5月10日母親範氏因悲傷過度去世,抛下大妹啟英十二歲,二弟啟輔十歲,小弟啟勳九歲,段祺瑞返鄉治喪後回軍營。

1885年6月,清朝洋務派代表李鴻章創辦北洋武備學堂,9月段祺瑞以優異成績考入武備學堂第一期預備生,旋分入炮兵科。段祺瑞“攻業頗勤敏,以力學不倦見稱于當時,治學既專,每屆學校試驗,辄冠其侪輩,與王士珍等齊名于世”,受到李鴻章的器重。

1886年,段祺瑞與宿遷舉人吳懋偉之女吳氏在合肥結婚。

1887年11月,段祺瑞以“最優等”成績從天津武備學堂炮科畢業,被派往旅順督建炮台。

1888年冬,段祺瑞以第一名的成績被獲準與其它四位同學到德國留學。

1889年春到德國,以官費入柏林軍校,學習一年半炮兵,後獨自留在埃森克虜伯兵工廠實習半年。

1890年秋,段祺瑞學成回國,派任北洋軍械局委員。

1891年調到威海随營武備學堂任教官。

結識世凱

1894年7月“中日甲午戰争”爆發,段祺瑞與學生一道為陣地搬運炮彈,抗擊日軍。

1895年12月,袁世凱在天津小站訓練新式陸軍,請蔭昌推薦人才,1896年初,段祺瑞被調往天津小站,任新建陸軍左翼炮隊第三營統帶,旋兼行營武備學堂炮隊兵官學堂監督、代理總教習。

1898年9月9日,以北洋新建陸軍創設随營武備學堂期滿告成,清廷給于炮隊學堂監督段祺瑞等升叙加銜。12月新建陸軍編為武衛右軍,段祺瑞仍統領炮隊,并赴日本觀操。

1899年12月,随工部右侍郎、山東巡撫袁世凱率武衛右軍到山東鎮壓義和團,成為袁世凱擴編北洋軍的重要幫手,編撰了許多本操練章典,是北洋三傑(北洋之龍王士珍、北洋之虎段祺瑞、北洋之豹馮國璋)之一。

步入政壇

1900年5月18日,段祺瑞原配吳氏在濟南病故。

1901年5月31日,袁世凱将義女張佩蘅(江西巡撫、都察院左副都禦史張芾之孫女)嫁與段祺瑞為繼室。11月7日袁世凱任直隸總督,保奏段祺瑞“以知府仍留原省補用,并加三品銜”,“兼充武衛右軍各學堂總辦”。

1902年5月參與鎮壓廣宗縣景廷賓起義。6月任北洋軍政司參謀處總辦,全面主持編練新軍,7月9日升道員留直隸補用,并加二品銜。8月9日因鎮壓直隸廣宗、威縣反洋教團衆“勞績”,被袁世凱保奏,準賞戴花翎,加“奮勇巴圖魯”勇号。

1903年12月4日清廷成立練兵處(慶親王奕劻為總理練兵大臣,袁世凱為會辦大臣,鐵良為襄辦大臣,徐世昌為總提調),段祺瑞任練兵處軍令司正使,加副都統銜,與王士珍、馮國璋并稱為“北洋三傑”。

保定練兵

1904年6月,“武衛右軍”改為“北洋陸軍”,段祺瑞任第三鎮統制官,轄第五協(統領雷震春)、第六協(統領張永成)、馬标(統帶張國泰)。

1905年5月北洋常備軍第四鎮成立,段祺瑞調任統制官,轄第七協(統領楊善德)、第八協(統領陳光遠)、馬協(統帶孟恩遠)。9月轉任第六鎮統制。10月清北洋軍在河間府舉行第一次秋操,段祺瑞任“北軍”總統官。

1906年2月複任第三鎮統制,駐寶鼎,兼督理北洋武備各學堂。3月17日補授福建汀州鎮總兵,仍留北洋原任。5月8日清在保定創辦“陸軍行營軍官學堂”,段祺瑞兼任學堂督辦,北洋軍官多是他的門生故吏。10月清政府在河南彰德舉行南北兩軍第二次秋操,段祺瑞再次擔任“北軍”總統官。11月20日清廷準袁世凱開去各項兼差,陸軍第三鎮等收歸陸軍部統轄。

江北提督

1907年9月,清政府調袁世凱任軍機大臣兼外務部尚書,削去兵權,10月16日段祺瑞被授鑲黃旗漢軍副都統,專意督辦陸軍各學堂。

1908年10月17日,段祺瑞任會考陸軍留學畢業生主試大臣。11月慈禧和光緒先後病死,攝政王載沣欲殺袁世凱,段祺瑞制造假的兵變,緻使載沣不敢動手。

1909年1月2日,軍機大臣、外務部尚書袁世凱被“着即開缺,回籍養疴”,袁世凱臨走前将北京私宅贈與段祺瑞,段祺瑞仍留軍中,常赴河南彰德與袁世凱密議。12月29日又任陸軍第六鎮統制。

1910年5月25日,清廷以段祺瑞督辦北洋陸軍學務有功,賞頭品頂戴。12月18日加侍郎銜,外放任江北提督,駐江蘇清江浦,負責本地治安。

當國秉政

曾六次主政:

1913年5月1日至7月31日代理國務總理;

1916年4月22日至6月28日任政事堂國務卿;

1916年6月29日至1917年5月23日、1917年7月17日至12月22日、1918年3月23日至10月10日三次出任國務院總理;

1924年11月24日至1926年4月20日任中華民國臨時執政;

1911年10月10日爆發的武昌起義,使中國的政局發生了急劇變化;

1912年1月,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派在南京成立中華民國臨時政府;

從 1月23日起,段祺瑞叠次向朝廷進言,謂共和思想“頗有勃勃不可遏之勢”;

26日,他聯名北洋集團46名高級将領,發出緻内閣代奏電,直接要求清廷“請明降谕旨,宣示中外,立定共和政體”。

2月5日,段祺瑞又聯合第一軍8名協統以上的将領發出代奏電,稱“共和國體,原以緻君于堯舜,拯民于水火。乃因二三王公叠次阻撓,以至恩旨不頒,萬民受困”,“瑞等不忍宇内有此敗類也”,将“率全體将士入京,與王公剖陳利害”,并将其司令部由湖北孝感回遷至河北保定。

2月12日,隆裕太後以“宣統皇帝”名義頒退位诏,清王朝終于正式複亡。

2月15日,袁世凱被南京臨時參議院推舉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段祺瑞随之被袁世凱委以陸軍總長。

自1912年3月至1915年8月,段祺瑞連任7屆陸軍總長。其間由擁袁轉而反袁、反洪憲帝制。袁世凱死後,黎元洪繼任大總統,黎、段之間的府、院之争劍拔弩張。

在這種情況下,安徽督軍張勳主動率其“辮子軍”于6月14日進京“調停”。張勳解散國會,将黎元洪趕入使館區。

7月1日,他公然擁廢帝溥儀複辟。段祺瑞旋即在天津組織“讨逆軍”總司令部,自任總司令,以段芝貴、曹锟分任東、西路總司令,吳佩孚為前敵總司令,并于馬廠誓師“讨逆”,還通電複任國務總理,重新組閣。在“讨逆軍”的強大攻勢下,“辮子軍”很快失敗,張勳于12日被迫避入荷蘭使館。

7月14日,段祺瑞凱旋還京,重新執掌中央政權。

1920年7月14日,直皖戰争爆發。以皖系失敗告終,段祺瑞被逐出北京。他避居天津日本租界壽街,開始吃素念佛。當直奉失和,奉系在第一次直奉戰争中失敗後,段祺瑞及時地派段芝貴到東北聯絡張作霖,又派徐樹铮到南方交好于孫中山。段祺瑞、張作霖、孫中山結成“三角同盟”。

1924年9月,第二次直奉戰争爆發,直系将領馮玉祥接受孫中山的國民革命主張和段祺瑞的遊說,于戰場上突然倒戈,進而揮師入京,發動政變,推翻并囚禁了總統曹锟,直系戰敗。馮玉祥将其所部改稱為國民軍,通電擁戴段祺瑞為國民軍大元帥,并電邀段祺瑞、孫中山入京共商國是。

11月中旬,馮玉祥、張作霖、段祺瑞在天津舉行會議,決定組織中華民國臨時執政府,以段祺瑞為臨時執政。

11月24日,段祺瑞就職典禮在北京鐵獅子胡同陸軍部舊址執政府辦公處舉行。《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制》乃将總統、總理合一,規定臨時執政兼有二者之權力。

在1924年3月紀念北京大學25周年的民意測驗中,大學生們選出的“國内大人物”中,段祺瑞得票僅次于孫中山、陳獨秀和蔡元培,與當時青年人的偶像胡适并駕齊驅。

1926年,通電下野,退隐天津。

正氣晚年

1928年5月,段祺瑞聯絡徐世昌、王士珍、曹锟、熊希齡等北洋元老,發起“和平運動”,呼籲南北雙方停止戰争,召開和會。1928年7月5日蔣介石因安福系在天津、大連活動,緻書警告段祺瑞,10日段祺瑞函複蔣,否認活動。

1928年10月1日赴大連休養。1929年回天津日租界居住。

1931年9月日軍侵占東北,關東軍特務機關長土肥原曾經數次到津密晤段祺瑞,請段出面組織華北政府,日本願以全力支持,段祺瑞堅持不與日本人合作。1932年1月22日被聘為“國難會議”會員。8月27日,“廢止内戰大同盟會”在上海成立,段祺瑞被選為名譽會員。10月21日到北平參加“時輪金剛法會”。

1933年1月18日上海各團體忠告段祺瑞、吳佩孚勿受日本人利用。1月21日,在蔣介石一而再、再而三的邀請下,段祺瑞悄悄離開天津,以脫離日本人的勢力範圍。22日蔣介石通令所有少将以上的軍官一齊到南京浦口車站迎接,蔣自己一身戎裝,等候在下關碼頭,見到段祺瑞就上船敬禮,執弟子禮。1月24日段祺瑞移居上海,住在法租界霞飛路1487号軍事參議院院長陳調元公館。5月21日,段祺瑞等囑舊屬,制止華北冒名滋事者,有記者登門采訪,他铿锵作答:“日本橫暴行為,已到情不能感理不可喻之地步。我國唯有上下一心一德努力自救。語雲:‘求人不如求己。’全國積極備戰,合力應付,則雖有十個日本,何足畏哉?”

1934年春,段祺瑞胃潰瘍發作,引起胃部出血,被送進醫院,經醫治暫愈。3月11日被推舉為“時輪金剛法會”理事長。7月17日應蔣介石邀到廬山避暑,9月9日回滬後體質日衰,家人勸他開葷,以加強營養,但被他拒絕:“人可死,葷不可開。”

1936年11月1日段祺瑞胃病突然發作,急送上海宏恩醫院救治,2日在醫院病逝,終年七十二歲, 段祺瑞在彌留之際,還心系國事,留下親筆遺囑,向政府提出“八勿”之說,作為國家的“複興之道”:勿因我見而輕起政争;勿尚空談而不顧實踐;勿興不急之務而浪用民财;勿信過激言行之說而自搖邦本;講外交者,勿忘鞏固國防;司教育者,勿忘保存國粹;治家者,勿棄國有之禮教;求學者,勿鹜時尚之紛華。3日行政院決議國葬段祺瑞,5日國民政府明令特予國葬,按佛教禮儀大殓,于右任、張群、居正等軍政要員前往緻祭,上海下半旗緻哀。11月11日靈柩運抵北京西山卧佛寺後殿。

1937年7月抗戰爆發後,段祺瑞家人匆匆将段埋葬于北平西郊白石橋附近。1949年1月北平解放,段墓移到北郊清河鎮。1963年秋移葬于北京西郊香山附近萬安公墓。章士钊題寫了墓碑:“合肥段公芝泉之墓”。

三次組閣

1916年段祺瑞第一次内閣。

1916年4月23日成立。

國務卿段祺瑞,外交總長陸征祥(後由曹汝霖兼署),内務總長王揖唐,财政總長孫寶琦,陸軍總長段祺瑞兼,海軍總長劉冠雄,司法總長章宗祥,教育總長張國淦,農商總長金邦平,交通總長曹汝霖(大半由梁士诒決定),參謀總長王士珍,審計院長莊蘊寬。

1916年6月30日改組,1917年5月23日因府院之争結束。

國務總理段祺瑞,外交總長唐紹儀(唐未到前由陳錦濤兼署,9月唐抵達,因督軍團通電反對,旋即辭職,伍廷芳接任),内務總長許世英,财政總長陳錦濤,陸軍總長段祺瑞兼,海軍總長程璧光,司法總長張耀曾(張耀曾未到前由張國淦兼署),教育總長孫洪伊(次長吳闿生代理,範源濂繼任總長,孫洪伊改任内務總長,原内務總長許世英改任交通總長),農商總長張國淦,交通總長汪大燮。

1917年段祺瑞第二次内閣。

1917年7月17日成立,11月22日因第二次府院之争結束。

國務總理段祺瑞、外交總長汪大燮、内務總長湯化龍、财政總長梁啟超、陸軍總長段祺瑞兼、海軍總長劉冠雄、司法總長林長民、教育總長範源濂,農商總長張國淦、交通總長曹汝霖。

1918年段祺瑞第三次内閣。

1918年3月29日成立,12月13日因新國會(安福國會)成立結束。

國務總理段祺瑞、外交總長陸征祥、内務總長錢能訓、财政總長曹汝霖兼,陸軍總長段芝貴、海軍總長劉冠雄、司法總長朱深、教育總長傅增湘、農商總長田文烈、交通總長曹汝霖。

擁護共和

一造共和,武昌起義。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清廷震動,清兵與革命軍在漢口激戰,23日清廷谕江北提督段祺瑞,尅日由海道北上,徑赴湖北參與戰争,25日派段祺瑞任第二軍總統官(也稱軍統,即軍長),直接由複起的欽差大臣袁世凱指揮。11月13日,袁世凱令段祺瑞急赴山西處理“吳祿貞刺殺案”善後。18日袁世凱令段祺瑞南下兼任第一軍總統官,并署湖廣總督,官位正二品。12月14日與馮國璋移交第一軍軍統關防要卷,駐師湖北孝感,全權主持前線和革命軍作戰任務,以武力壓迫革命軍。

逼清廷退位。

1912年1月5日段祺瑞自漢口退駐孝感,7日派總參贊官靳雲鵬自漢口到北京,謀聯合各軍,要求共和。1月26日,段祺瑞秉承袁世凱意旨,聯名四十六名北洋高級将領電促清廷退位,“立定共和政體”,袁世凱、徐世昌、馮國璋、王士珍緻電段祺瑞,請其勸告各将領切勿輕舉妄動。2月5日,段祺瑞又聯合第一軍八名協統以上将領發代奏電,聲稱将“率全體将士入京”,10日将司令部從湖北孝感遷到河北保定,作出進京逼宮的姿态,11日到京。2月12日,清隆裕太後迫于各方面壓力終于下了清帝退位诏書,此即段祺瑞“一造共和”。

二造共和。

1912年2月15日袁世凱被南京臨時參議院推舉為臨時大總統,17日袁令段祺瑞署理陸軍部總長,有訓練、調遣軍隊和提拔軍官的權力。3月10日,袁世凱在北京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1日任命唐紹儀為内閣總理,29日通過段祺瑞為陸軍總長,北京第一屆内閣組成,段祺瑞積極參與袁世凱打擊責任内閣與革命黨人的活動。8月16日,段以陸軍總長身份副署,使袁世凱、黎元洪殺害武昌首義元勳張振武的陰謀得以實現,22日參議院對段祺瑞提出彈劾,23日段祺瑞赴參議院答辯。9月7日,袁世凱頒令段祺瑞授為陸軍上将。10月9日特授勳一位,給予二等嘉禾章。

1913年3月10日,段祺瑞與德國捷成洋行簽訂二億兩借款合同,用于購買軍火鎮壓革命。5月1日,段祺瑞以陸軍總長代理國務總理,面對衆議院國務委員的質詢(關于善後大借款)傲然不答。7月17日卸代總理。7月19日再代理國務總理,參與調兵鎮壓國民黨的“二次革命”。8月26日新任國務總理熊希齡到任,段祺瑞仍任陸軍總長。12月8日,段祺瑞受袁世凱命到武昌以“磋商要政”為詞“迎接”副總統黎元洪入京,9日晚黎元洪等十數人在陳宦的押解式的陪同下登車北上,10日袁世凱就公布了以陸軍總長段祺瑞暫代領湖北都督的命令。

1914年2月1日,袁世凱召段祺瑞回京供職,另遣段芝貴署理湖北都督。2月13日兼領河南都督(原都督張鎮芳因白朗起義被撤職),調集豫、鄂、皖等省軍隊鎮壓白朗起義。4月3日袁世凱招段祺瑞進京重任陸軍總長,以田文烈署河南都督。5月8日,袁世凱設立“陸海軍大元帥統率辦事處”為政府最高軍事指揮機關,将陸軍部的權力收歸己有,陸軍總長降為辦事處的一個辦事員,段祺瑞對此極為不滿,經常借故缺席會議,公務也交陸軍次長徐樹铮處理。6月30日,袁世凱下令于京師建立将軍府,并設将軍諸名号,同時任命段祺瑞為建威上将軍,管理将軍府事務。10月8日給予一等文虎章。

1915年1月18日,日本向袁世凱提出“二十一條”,2月1日段祺瑞、馮國璋領銜十九省将軍緻電北洋政府表示反對,謂“有圖破壞中國之完全者,必以死力拒之,中國雖弱,然國民将群起殉國”。3月19日袁世凱召開對日會議,段祺瑞主張強硬。5月2日,參謀總長黎元洪、陸軍總長段祺瑞、海軍總長劉冠雄率三部之遠赴關嶽廟宣誓,以示軍人忠誠衛國。

5月8日,内閣讨論日方關于要袁世凱簽訂“二十一條”的最後通牒,段祺瑞獨持異議,主張動員軍隊,對日采取強硬态度,袁世凱決定屈從,30日段稱病辭職,31日袁世凱以王士珍署理陸軍部總長,并就段祺瑞養病下撫慰令注,段祺瑞給假兩個月,隐居西山。8月3日,因日本報紙謂段祺瑞與袁世凱将決裂,段通電辟謠,斥報紙挑撥離間。8月14日北京成立“籌安會”,段祺瑞對袁世凱帝制行為表示不滿。8月28日,袁世凱下令正式免段祺瑞陸軍總長職。12月袁世凱稱帝大封爵位,段祺瑞并未授爵。

1916年3月22日,袁世凱被迫取消洪憲帝制,為對南方用兵隻好請段祺瑞複出,23日令段祺瑞任參謀總長。4月22日,段祺瑞代徐世昌為政事堂國務卿,23日兼陸軍總長,免參謀總長,5月8日撤銷政事堂恢複國務院和總理名稱,實行責任内閣制,段祺瑞任國務總理。但袁對段并不放心,不但不采納段祺瑞的建議,反而暗囑梁士诒以掣其肘,這加深了段的怨恨,對當時軍事政局的變化也不盡心。5月12日,段祺瑞下令中國銀行、交通銀行兩行停止兌付現金,促使人們對袁更加不滿。6月6日袁世凱病死,7日黎元洪繼任大總統,此為段祺瑞“二造共和”。

三造共和,府院之争。

1916年6月22日段祺瑞通電,反對恢複民元約法,仍以民三約法為行政标準。6月23日公祭袁世凱,以段祺瑞代表北洋政府主祭。6月29日廢“國務卿”,段祺瑞再次被任為國務總理兼陸軍總長,組織責任内閣,皖系勢力逐漸形成。8月21日特任段祺瑞為國務總理兼陸軍總長,掌握了北京政府實權,而段祺瑞獨斷專行,演成“府院之争”。10月10日授一等大绶寶光嘉禾章。11月8日,段祺瑞因孫洪伊、徐樹铮矛盾與黎元洪鬧翻,不到國務院辦公,徐世昌入京調和。11月20日黎元洪免内務總長孫洪伊職。12月24日,段祺瑞親自與日本首相代表密談,商讨“中日親善”問題。

1917年2月16日,段祺瑞力主加入協約國,黎元洪表示反對,因對德宣戰問題府院發生激烈沖突,段祺瑞操縱督軍團脅迫反參戰勢力。3月4日,段祺瑞及全體國務員在總統府會議對德問題,即請總統黎元洪令駐協約國公使,向駐在國政府磋商與德國絕交條件,黎元洪主絕交案應先俟國會同意,段祺瑞負氣去天津,5日黎即派馮國璋、湯化龍挽留,6日回京,9日招待參衆兩院議員,說明對德絕交案。

5月10日衆議院開全院委員會,審查對德宣戰案,段祺瑞促使公民請願團包圍該院 (靳雲鵬、傅良佐指揮),迫于當日通過該案,毆打反對派議員,百端辱詈,衆院即改開大會,請段祺瑞等出席,公民團始散,19日衆議院議決緩議對德宣戰案,須先改組内閣,各省督軍責要求解散國會,20日段祺瑞對各督軍解散國會呈文,決定不退亦不批,矛盾已不可調和,21日黎元洪告督軍團,請解散國會于法無據,惟有請段祺瑞辭職一途。

讨伐張勳。

1917年5月23日,黎元洪免段祺瑞國務總理之職,以伍廷芳為代理總理,通電各地,督軍們聞訊後暴跳如雷。27日黎元洪任命李經羲為國務總理,随後,安徽、河南、浙江、山西、山東、陝西、福建、奉天、直隸和黑龍江等省紛紛宣布獨立。6月14日張勳以調解黎段沖突為名帶兵進京。

7月1日竟擁清廢帝溥儀複辟,2日黎元洪隻得下令免去李經羲的總理職務,重新起用段祺瑞為總理,并令段以總司令名義興師讨逆,段祺瑞立即到馬廠準備讨逆。3日原副總統馮國璋在南京通電代理總統,段祺瑞以讨逆軍總司令名義發出讨伐張勳的通電,4日在馬廠誓師,并與馮國璋聯電數張勳八罪,5日發表讨伐張勳檄文,即以讨逆軍總司令名義派段芝貴為東路司令,曹锟為西路司令,倪嗣沖為皖魯豫聯軍司令,并以梁啟超、湯化龍、李長泰、徐樹铮為參贊,靳雲鵬為總參議,傅良佐、曲同豐為軍事參議,張志潭為秘書長,曾毓隽、劉崇傑、葉恭綽、丁士源分任軍需、交涉、交通、軍法處長。

7月5日,段祺瑞回到天津,宣布正式就任國務院總理之職,6日讨逆軍開始進攻,12日即攻入北京,張勳狼狽逃避,複辟亂平,黎元洪被迫去職,14日段祺瑞進京視事,15日兼陸軍總長,17日正式任國務總理兼陸軍總長,此為段祺瑞“三造共和”,其聲威如日中天。

武力統一

1917年8月1日原副總統馮國璋到北京代理總統,段祺瑞掌握實權,14日對德宣戰,他拒絕恢複《臨時約法》和國會。9月10日孫中山在廣州成立護法軍政府,段決定推行武力統一政策,受到馮國璋為首領的直系的阻撓,段祺瑞仍命令部隊南下作戰。10月14日,前方将領王汝賢、範國璋通電請求停戰議和。11月19日段祺瑞被迫辭陸軍總長職務,22日辭國務總理,但他策動督軍團主戰。12月18日馮國璋被迫請段複出,特派督辦參戰事,北洋軍立即開始對南方用兵。

1918年3月1日督辦參戰事務處成立,靳雲鵬任參謀處長,張志潭任機要處長,羅開榜任軍備處長,陳箓任外交處長,各部總長為參贊,次長為參議。3月7日北洋集團形成了段祺瑞把持的官僚政客組成“安福系”,實際控制者為徐樹铮,給以财政支持者為曹汝霖。3月19日,曹锟(直)、張作霖(奉)、倪嗣沖(皖)、王占元(鄂)、楊善德(浙)、盧永祥(滬)、李厚基(閩)、閻錫山(晉)、陳樹藩(陝)、張懷芝(魯)、趙倜(豫)、鮑貴卿(黑)、張廣建(甘)、姜桂題(熱)、田中玉(察)、蔡成勳(綏)等十五省聯電請段祺瑞組閣,徐世昌即命田文烈勸告馮國璋,非段出恐兵變,23日馮國璋被迫複任段祺瑞為國務總理,29日第三次段内閣組成。

4月天津裕元紗廠正式投産,董事會成員有段祺瑞、倪嗣沖、徐淑铮、曹汝霖、王揖唐、段芝貴等,王郅隆任董事長。4月20日,國務總理段祺瑞偕吳鼎昌、曾毓隽、葉恭綽自北京赴漢口前線視察,21日段祺瑞抵漢口,河南督軍趙倜同行,晤曹锟、王占元,商湘粵軍事,調奉軍兩旅南下,23日偕王占元赴漢陽,查看兵工廠,24日在漢口召曹锟、張懷芝、王占元、趙倜會議,并晤日法英領事。4月25日段祺瑞由漢口東去,随行之“楚材”兵艦在黃州附近撞沉招商局“江寬”輪船,溺斃約四百人。25日段祺瑞到九江晤江西督軍陳光遠,27日抵南京,與江蘇督軍李純、安徽督軍倪嗣沖、上海護軍使盧永祥會議,28日回北京。

5月29日,曹锟因不滿權力分配,又聽聞徐樹铮竟欲奪取直隸,以養病為名離開漢口返回天津,段祺瑞拟将第一、第二兩軍合并,任張懷芝為援粵總司令,結果6月8日張懷芝自江西回濟南,南征受挫。8月20日新國會成立,安福系成為第一派系。8月21日,直系将領吳佩孚在衡陽接連發出罷戰主和通電,并攻擊段政府的親日賣國政策,24日段祺瑞發電痛斥,直皖矛盾加劇。8月31日因南方戰事不順通電辭職,帶有“政治倒馮”意味。

9月26日、10月3日,吳佩孚發動湖南前線南北将領兩次聯電反對段祺瑞的主戰政策,段祺瑞無可奈何,10月3日緻書參議院主選曹锟為副總統,以拉攏直系将領。10月10日馮國璋代理總統期滿下台,安福國會選舉徐世昌任總統,段亦去總理職,11月15日專任督辦參戰事務處督辦,仍把持朝政。12月3日,大總統徐世昌召段祺瑞、曹锟、張作霖、王占元、倪嗣沖、張懷芝、孟恩遠及全體閣員會議,商南北和議問題。

西原借款

1917年至1918年間段祺瑞政府和日本簽訂的一系列公開和秘密借款的總稱。

1917年7月,段祺瑞重任中華民國國務總理後,為推行“武力統一”政策,鎮壓孫中山倡導的護法運動,不惜出賣國家權益,向日本大量借款。1917-1918年,段祺瑞共向日本借款5億日元。其中由西原龜三與段祺瑞政府的曹汝霖、陸宗輿、章宗祥商辦議定的有吉會鐵路、滿蒙四鐵路、吉林、黑龍江兩省的森林和金礦、有線電信、參戰、交通銀行等八項借款,共計1.45億日元。

通過這一借款,段祺瑞把中國山東和東北地區的鐵路、礦産、森林等權益大量出賣給日本。

寺内正毅曾得意地說,通過向中國借款,日本所攫取的政治、經濟特權“何止十倍于二十一條”。段祺瑞則利用這一借款,建立起“參戰軍”,進一步加強了皖系軍閥的實力。

中日協定

1918年5月16日,日本陸軍少将齋藤季治郎與段祺瑞政府代表靳雲鵬,在北京秘密簽訂《中日陸軍共同防敵軍事協定》。19日又簽訂《中日海軍共同防敵軍事協定》。

“協定”的主要内容是:中國與日本采取“共同防敵”的行動;日本在戰争期間可以進駐中國境内;日軍在中國境外作戰時,中國應派兵聲援;作戰期間,兩國互相供給軍器和軍需品。

通過“協定”,日本派出大批軍隊進入中國東北,日本迅速取代了沙俄在東三省北部的侵略地位,中國則面臨淪為日本附屬國的局面。

直皖戰争

1919年5月4日,中國外交在“巴黎和會”上失敗的消息傳到北京,愛國運動爆發,段祺瑞公然袒護賣國的曹、章、陸,并主張在“巴黎和約”上簽字。7日上海舉行國民大會,要求懲辦段祺瑞、徐樹铮、曹汝霖、陸宗輿、章宗祥,釋放被捕學生,收回青島,廢除一切有損國權條約。7月20日裁撤督辦參戰事務處,改設督辦邊防事務處,仍以段祺瑞為督辦。9月15日晉授大勳位。11月5日段系大将靳雲鵬組閣,段祺瑞以“太上總理”自居,對靳雲鵬處處刁難,二人漸漸不睦。12月馮國璋死後,曹锟被擁為直系軍閥首領,直皖沖突繼續。

1920年3月18日,駐湘直軍第三師師長吳佩孚,混成旅旅長王承斌、蕭耀南、閻相文等開始撤防北上。3月28日段祺瑞自北京出居團河,閉門謝客。5月17日在團河召開會議,命邊防軍集中北京一帶,準備對吳佩孚軍事(段拟自駐鄭州迎擊吳軍),未施行。6月4日段祺瑞、徐樹铮宣稱動員讨伐南軍。6月14日邊防督辦處宣布廢止中日軍事協定,表示願開南北和會,示好孫中山等。6月19日張作霖入京“調停”直皖之争。22日直奉兩派的主要人物赴保定會商,秘密商定聯手反對皖系,23日段祺瑞答複孫中山表示悔禍贊同,27日段祺瑞自團河回北京,與張作霖商時局。

7月3日曹锟、張作霖、李純通電讨徐樹铮,宣布其六大罪,5日段祺瑞下令邊防軍動員,6日邊防軍開始向長辛店、廊坊等地出動。8日段祺瑞自團河回北京,召集将軍府會議,即呈劾曹锟、曹锳、吳佩孚。9日大總統徐世昌在段祺瑞壓力下,令免第三師師長吳佩孚職,令交陸軍部懲辦,曹锟褫職留任。7月10日,段祺瑞自任“定國軍”總司令,徐樹铮為副總司令兼參謀長,段芝貴為前敵總指揮,曲同豐(邊防軍第一師長)、魏宗瀚(第九師長)、陳文運(邊防軍第三師長)、劉詢(第十五師長)等分任各路司令。7月12日,曹锟、張作霖、李純、王占元、陳光遠、趙倜、蔡成勳(綏遠都統)、馬福祥(甯夏護軍使)等通電讨安福系,并責邊防軍之出動。

7月14日直皖戰争爆發,順直省議會、天津總商會、直隸商會聯合會通電宣布段祺瑞三大罪狀。段祺瑞任命段芝貴為西路總司令、徐樹铮為東路總司令,皖系兵力為五個師有三個混成旅共六萬人,曹锟則聯合奉系,授予吳佩孚前線軍事指揮權,直軍四萬人,數日内皖系徹底失敗。16日廣州軍政府岑春煊等電讨段祺瑞,19日段祺瑞通電饬前方一律停止進攻,并自請罷免官職,解除定國軍名義,京漢、京奉線戰事停止。7月21日直奉軍憲兵入北京,段祺瑞自戕未成。28日大總統徐世昌準督辦邊防事務兼管理将軍府事務段祺瑞免本職,撤銷督辦邊防事務處,撤消西北邊防軍名義,此後段移居天津,與奉系張作霖及南方孫中山聯合反對直系統治。

爾後段雖仍活躍于政治舞台,但其實力已然不可同日而語,直皖戰争的失敗是段人生的轉折點。

臨時執政

1922年1月奉直交惡,2月13日段祺瑞自北京到天津,作反直系活動,5月直系軍閥戰勝奉系掌控了北京政局。

1923年1月26日,孫中山派于右任赴天津晤段祺瑞,會商聯合反直;8月6日段祺瑞對日本記者談話,聲稱“将領導反直系運動”。

1924年3月7日,被孫中山任命為北洋招讨使的曲同豐離粵北上,将赴津、奉與段祺瑞、張作霖商談倒直。3月13日為段祺瑞六十壽辰,盡管他一再登報表示謝絕隆重祝壽,然而參加壽筵者竟達千人之多,段祺瑞見各派政治力量代表集聚一堂,恐難措辭,乃托辭久病新愈,絕不見客。

1924年9月3日江浙戰争爆發,9日段祺瑞通電讨伐曹锟,15日第二次直奉大戰爆發。10月12日馮玉祥派賈德耀自灤平赴天津與段祺瑞密洽,請段出山,18日段祺瑞代表宋子揚到灤平晤馮玉祥。10月23日,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囚禁賄選總統曹锟,前線直系部隊全線潰退,26日馮玉祥、胡景翼、孫嶽通電擁段祺瑞為國民軍大元帥,并電請孫中山即日北上指導,29日段祺瑞通電響應馮玉祥等,30日張作霖、盧永祥等聯名推段祺瑞為聯軍統帥。

11月10日張作霖、馮玉祥到天津,與段祺瑞會議,段主和平,意在保存直系一部份勢力,以維均勢,15日張作霖、馮玉祥、盧永祥等推段祺瑞為“中華民國臨時執政”,22日入京,24日就任臨時執政(總攬軍民政務,統率海陸軍)注(7),再次上台,成為中華民國的元首,實際上僅仰奉系鼻息,28日各國公使因日使之斡旋,分班賀段祺瑞,但不含承認之意。12月1日段祺瑞電勸吳佩孚放下屠刀,勿礙統一。12月6日段祺瑞令監視曹锟,聽候公判。12月18日段祺瑞派許世英、葉恭綽赴天津迎孫中山,31日孫中山抱病入京,段祺瑞卻已提出召集“善後會議”以抵制孫中山所主張的國民會議。

1925年1月1日段祺瑞下大赦令,又命廢止将軍府,邀請孫中山、黎元洪參加善後會議。2月1日善後會議在北京開幕,段祺瑞發表政治建設宣言,4日電令各省區停止軍事行動。3月12日孫中山在北京病逝,段琪瑞并未參加祭奠。3月16日段祺瑞公布十四年八厘公債條例,債額一千五百萬元,以停付之德國庚子賠款項下之款為擔保。4月13日段祺瑞公布臨時參政院條例。4月21日善後會議結束,24日段祺瑞公布善後會議議決之《國民代表會議條例》、《軍事善後委員會條例》、《财政善後委員會條例》,下“取消法統”令。5月7日,北京學生為紀念國恥日集會請願,被警察捕去十八人,10日段祺瑞下令诰誡學生,11日學潮結束。7月1日南方國民政府成立,13日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對段祺瑞發最後忠告,請開國民會議預備會議,以議決廢除不平等條約。

1925年7月30日臨時參政院開幕。11月22日奉軍郭松齡部反奉,與直軍馮玉祥部聯合宣布與執政府斷絕關系,段祺瑞無所适從。11月28日,北京工人學生舉行國民革命大示威運動,北京大學教授朱家骅、顧孟馀等指揮,包圍段祺瑞宅,要求段氏下野,組織國民政府,大衆搗毀章士钊、李思浩、梁鴻志、朱深、曾毓隽住宅,29日北京各團體繼續行動,在天安門開國民大會,馮玉祥表示對段祺瑞仍然支持。30日段祺瑞準備修改政府制,設責任内閣。12月5日段祺瑞電請馮玉祥、嶽維峻、孫嶽、蕭耀南、孫傳芳、方本仁、鄧如琢、郭松齡八人會議法統、内閣、東三省及直魯問題,無人理睬。12月25日令增設國務院。12月30日,段祺瑞的心腹徐樹铮被馮玉祥密令部下槍殺,段祺瑞聞訊暈倒,醒後大哭,悲痛異常。

1926年1月9日,段祺瑞通電表示随時可以下野。1月14日北京舉行反日國民大會,要求懲辦段祺瑞等。2月21日段祺瑞下令讨伐吳佩孚。3月17日,北京各界人士請願駁複八國通牒,被段祺瑞衛隊刺傷十馀人。3月18日,北京各界反帝人民群衆五千馀人在天安門舉行反對八國“最後通牒”的國民大會,會後遊行示威,執政府衛隊向請願隊伍開槍,死四十七人,傷一百五十五人,造成“三一八慘案”。段祺瑞作為最高軍政長官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20日中國共産黨發表“為段祺瑞屠殺人民告全國民衆書”,賈德耀内閣對三一八慘案引咎辭職,段祺瑞亦下令撫恤。27日國民政府因三一八慘殺案通電讨段祺瑞,上海及各地市民均開會追悼被害者。

4月段祺瑞圖謀聯合奉、直,打擊馮玉祥國民軍,被鹿鐘麟察覺事洩。4月9日晚,鹿鐘麟派兵包圍執政府,将衛隊繳械,10日段祺瑞應允辭職,要求出京,鹿鐘麟不準。4月11日晨,段祺瑞逃入東交民巷,令外交總長胡惟德代理國務。15日國民軍退出北京,16日段系吳光新部唐之道師自通州入北京,自稱警備總司令,擁段祺瑞複職,17日段祺瑞出東交民巷,宣告複執政職,并電詢張作霖、吳佩孚對時局意見,不為吳佩孚、張作霖所重視,遂于20日通電下野,退居天津日本租界當寓公,自号“正道居士”。

1927年4月8日段祺瑞等自天津赴大連。

家族成員

家世

段祺瑞祖籍安徽省英山縣(今屬湖北省)南河鎮瓦寺前村。段氏創姓始祖為春秋時期鄭國鄭武公次子共叔段,以共叔段為一世祖,唐朝名臣段秀實為第44世祖。段秀實之孫段珂在唐僖宗時期任颍州(今安徽阜陽市)司馬,段秀實退休後随孫遷居六安隆興(今安徽省六安市金寨縣古碑鎮槐樹灣村),建立響山寺,該寺至今仍為安徽省重點保護寺廟。段珂之孫段至中,由六安隆興外遷至江西饒州鄱陽瀳(音薦)灘村。傳二十馀世,至北宋哲宗時期(公元1076-1100年),第66世祖段彥宗自鄱越皖,蔔居羅田縣直河鄉東裡瓦寺前。段彥宗之玄孫段朝立奏請朝廷分羅田縣東部地區設立英山縣,獲得同意,并任英山縣第一任縣令。段彥宗在瓦寺前生根繁衍,成為英山段氏的始祖(一世祖)。英山段氏後代散居安徽、湖北、河南、江西等地,約有20萬人。

以段彥宗為英山段氏一世祖,至14世祖段憲倫時從英山遷居壽州段家崗(今安徽省壽縣安豐鎮段崗村),時間大約在明朝末年。至第20世段祚台,從壽州段家崗遷居到六安縣北鄉太平集一帶(今六安市金安區三十鋪鎮),段祺瑞即出生于此。後段祺瑞祖父段佩在軍中有一定地位,在合肥西鄉小蜀山、城西橋附近置地,段祺瑞父親段從文遂遷居合肥西鄉。段佩、段從文的墳墓均在合肥市肥西縣小廟鎮王拐崗村以北約5公裡的何巷。從段彥宗算起,段祺瑞是英山段氏的第25世孫(輩分為“大”);從共叔段算起,段祺瑞是段氏的第90世孫。(以上資料詳見英山段氏的《段氏宗譜》)

另一說法:按合肥《段氏族譜》記載,段祺瑞祖籍江西饒州,明代中葉遷廬州府英山縣,清初遷壽州,後輾轉到六安、合肥。

家庭

段祺瑞為安徽省六安縣太平集(今六安市金安區三十鋪鎮太平村)人。1865年3月6日(清同治四年二月初九日)生于六安縣太平集迤北三裡祖居,祖父段佩(字韫山)早年曾與劉銘傳販過私鹽、辦過團練,鎮壓撚軍有功,官淮軍統領,領兵在外,父段從文在家務農,以租地耕種為生,母親範氏。

1869年初,段從文為避劉姓土豪報複(土豪劉楠、劉樞橫行鄉裡,段佩仗義誅殺,遂結下仇怨),舉家搬遷到壽州炎劉廟(今六安市壽縣炎劉鎮),時段祺瑞4歲。1870年,段佩回鄉探親,決定遷至合肥西鄉城西橋大陶崗(今肥西縣三十崗鄉陶崗村)農村定居,購置了百馀畝田地。1872年,祖父段佩時任銘軍直屬馬隊三營統領,段祺瑞随到江蘇宿遷兵營裡,到附近私塾讀書。1879年4月22日(光緒五年閏三月初二日),祖父段佩(以功累保提督銜記名總兵、勵勇巴圖魯,授榮祿大夫、振威将軍)去世,段祺瑞哭護靈柩歸葬合肥城西鄉大陶崗,從此家道中落,到侯大衛村續讀了一年私塾後辍學。

段祺瑞的嫡出和庶出子女有五六個幼兒夭折,長大成人的子女一般過着平常的生活,和聲名顯赫的段祺瑞形成了強烈的反差。段祺瑞對長子段宏業寄予了很大的希望,但是段宏業從小就不務正業,棍棒也沒有使這位公子哥有什麼出息。他先後娶了九個老婆,除了造就了一個大家庭,一事無成。段宏剛是段祺瑞二弟段祺輔(過繼給段祺瑞伯父段從高為嗣)的長子,在段家同輩中排行老二,自幼随段祺瑞長大。與大哥段宏業不同,段宏剛追随段祺瑞經曆了不少的大事。段祺瑞二女兒段宏彬,生于1902年,後與一位留美的青年張直宏結婚,夫婦後來長期生活在美國。2002年。百歲老人段宏彬在美國去世。段祺瑞的三女兒負責段公館的家事。

兄弟反目

北洋時期的總統府與國務院之間的權力鬥争有兩次,兩次都是國務總理段祺瑞與總統之争。第一次的總統是黎元洪,黎是手無軍隊,最後是段祺瑞勝出,黎元洪隐退。第二次段祺瑞的對手卻是同樣擁有軍隊的馮國璋。張勳複辟後,段祺瑞當回的總理,立即給身為副總統的馮國璋發了一封電報,電文隻有四字“四哥快來”,馮國璋立即北上就任代理總理。

在就職通電中,馮國璋特别強調,隻有“府院一體内外同心”,才可能實現國家的統一,号稱北洋三傑的王士珍、段祺瑞和馮國璋,早年是投身袁世凱門下,為北洋集團建功立業,成為聲名遠播的北洋的“龍、虎、豹”,此時北洋之龍王士珍,由于當過複辟的幫兇已無作為。

而段、馮兩位“虎豹”,在袁世凱在世的時候,已經開始形成了各自的派系,段為皖系,馮為直系,皖矛盾随着南北沖突而日益凸顯。1917年10月6日護法戰争爆發,段祺瑞全力對南方用兵之際,馮國璋提出了“和平統一”的政策,即承認細軟各省軍閥割據的現狀,以換取他們對北京中央政權的承認。

由于馮國璋的運作,段祺瑞征讨南方的戰争徹底失敗了,11月19日段祺瑞被迫辭去了陸軍總長的職務,22日辭去了國務總理的職務。馮國璋立即啟用贊成“和平統一”政策的王士珍,接替國務總理兼陸軍總長的職務。

段祺瑞不甘心“武力統一”的失敗,一方面組織督軍團天津會議,鼓吹對南方繼續用兵。一方面又說動了奉系大帥張作霖,派兵入關威脅京畿,此時馮國璋在北京的總統府衛隊隻有兩個師,力量單薄。

1918年1月中旬,護法戰争重燃戰火,馮國璋在北京陷入了空前自孤立。1月26日,馮國璋借處京“巡視”為名,想回自己的勢力範圍南京,商讨反段大計。段祺瑞命皖系安徽督軍倪嗣沖攔截,奉軍又實行了“兵谏”,皖奉聯合,馮國璋隻能請出段祺瑞,再次出任國務總理。

1918年8月新國會成立了,段祺瑞掌控下的安福系成為第一派系,9月新國會選舉徐世昌為新任總統,馮國璋下台了,段祺瑞也同時去辭,但不久專任督辦參戰事務處的督辦,仍然把持着朝政。

影視作品

戴志偉:2009年香港無線電視劇:《蔡锷與小鳳仙》。

趙本山:2011年中國電影:《建黨偉業》。

政府舊址

段祺瑞執政府舊址在北京市東城區張自忠路3号,原名鐵獅子胡同。清代這裡有三座府第:東為和親王府,中為貝勒斐蘇府,西為和敬公主府。和親王府的前身是貝子允禟府第。雍正十一年(1733年)世宗五子弘晝改建為和親王府。貝勒斐蘇府,是清初恭親王常穎的府第。清末,兩府内的建築全被拆除,重新建造了三組磚木結構的樓群:中間的主樓為歐洲古典式灰磚樓,東、西、北各有一座樓房。

1912年袁世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時,總統府和國務院設在這裡;1919年後,靳雲鵬任國務總理兼陸軍總長,改為總理府;1924年段祺瑞被北洋軍閥推舉為中華民國臨時執政,這裡改為執政府。

1926年4月10日,北京發生了政變。駐北京的國民軍将領鹿鐘麟包圍了臨時執政府,段祺瑞出逃;執政府倒台,由馮玉祥将軍接管。王樹常任北平衛戍司令時。又改為北平衛戍區司令部。1937年前這裡改為二十九軍駐北平軍部及冀察政務委員會。

1937年這裡成為崗村甯次為首的日本華北駐屯軍總司令部,東院則是以喜多為首的日本特務機關興亞院。1945年後改為十一戰區長官司令部和國民黨北平警備司令部。1949年中國人民大學作校舍。1978年主樓由清史研究所使用。

上一篇:遲小秋

下一篇:菲利普·羅斯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