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利普·羅斯

菲利普·羅斯

美國作家
菲利普·羅斯(Philip Roth),美國當今文壇地位最高的作家之一,曾多次提名諾貝爾文學獎。1933年出生于美國新譯西州紐瓦克市的一個中産階級猶太人家庭,1954年畢業于賓夕法尼亞州巴克内爾大學,1955年獲芝加哥大學文學碩士學位後留校教英語,同時攻讀博士學位,但在1957年放棄學位學習,專事寫作,以小說《再見吧,哥倫布》(1959)一舉成名(該書獲1960年美國全國圖書獎)。菲利普·羅斯的母親貝斯·芬考·羅斯是一位十分可親、可愛的女性。同年,《紐約時報·書評周刊》請200位著名作家、評論家、編輯等文壇重要人物推舉“過去25年來出版的最優秀的一部美國小說”,得票最多的前20部小說中,菲利普·羅斯的作品占了6部:《美國牧歌》、《反人生》、《夏洛克行動》、《薩巴斯劇院》、《人性的污穢》、《反美陰謀》,足見其作品對美國文壇所造成的巨大影響。
    中文名:菲利普·羅斯 外文名:Philip Roth 别名: 民族: 出生地: 畢業院校: 職業:作家 代表作品:《再見,哥倫布》《美國牧歌》 主要成就:兩次美國國家圖書獎(1960、1995)一次普利策小說獎(1998)2001年卡夫卡文學獎2002年梅迪西斯外國小說獎2007年索爾·貝婁獎

人物經曆

菲利普·羅斯1933年3月19日出生于美國新澤西州的紐瓦克。父親赫曼·羅斯信仰正統猶太教,他從加利西亞移居到美國後,曾從事過多種低收入的工作。後來,他開辦了一個家庭制鞋作坊,但是沒有做多久,就因經營不善倒閉了。在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期間,他有幸在一家城市人壽保險公司謀到一個推銷員的職務,使全家人得以渡過難關。菲利普·羅斯的母親貝斯·芬考·羅斯是一位十分可親、可愛的女性。她細心照料丈夫、孩子,不聲不響地把家務安排得井井有條。羅斯對母親充滿敬愛之情,曾回憶說母親是他孩童時代的曆史學家。

羅斯1946年到1950年間在威考希克中學讀高中。在此期間,他閱讀了大量有關歐洲移民的史料,并且深入了解了哈德遜河兩岸的移民情況。這為他後來在作品中寫下許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奠定了基礎。1950年,他在紐瓦克羅特格斯學院注冊讀大學。翌年,他為擺脫紐瓦克狹隘的地方主義和抱着去看看美國其他地方的心理,又轉到位于賓夕法尼亞州的巴克乃爾大學就讀。在這所大學學習期間,他幫助創建并參與編輯了《其他等人》(EtCetera)雜志。

羅斯的第一部短篇小說《哲學,或類似的東西》(Philosophy,OrSomethingLikeThat,1952)就發表在這份雜志上。1954年,他以優異的成績畢業并獲得英語學士學位。1955年,他在芝加哥大學獲得碩士學位後參軍,但因在訓練中背部受傷,又被退了回來。此後,羅斯又回到芝加哥大學攻讀英語博士學位。1957年,因某種原因,他放棄了學業。

到1957年為止,羅斯一共發表了七部短篇小說,其中有兩篇獲獎。随後,他獲得霍頓·米夫林文學研究基金和古根海姆研究基金的資助,于1959年出版了第一部短篇小說集《再見,哥倫布》(Goodbye,Columbus,1959)。

從1960年起,羅斯開始在衣阿華大學作家工作室任教。兩年後,又到普林斯頓大學做住校作家。在這一年,他出版了自己的第一部長篇小說《随波逐流》(LettingGo,1962)。這部小說描寫芝加哥和紐約等地年輕猶太知識分子的生活。他的創作可以說自此大作叠出,卷帙浩繁。到目前為止,他發表了共計三十餘部作品,其中包括三大系列小說(“朱克曼系列”、“羅斯系列”、“凱佩史系列”)和其他非系列小說、非小說、文集等。

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羅斯筆耕不辍,接連出版了多部長篇小說,如《人類的污點》(TheHumanStain,2000)、《垂死的肉身》(TheDyingAnimal,2001)、《反美陰謀》(ThePlotagainstAmerica,2004)、《退出的幽靈》(ExitGhost,2007)以及“報應系列”中短篇小說(《所有的人》(Everyman,2006)、《憤怒》(Indignation,2008)、《謙恭》(TheHumbling,2009)、《報應》(Nemesis,2010))。除小說以外,羅斯還出版了文集《閱讀自己和他人》(ReadingMyselfandOthers,1975)以及其他許多評論文章和短篇小說。

2012年,79歲的菲利普·羅斯宣布封筆,這意味着2010年出版的《複仇者》是他最後的一部作品。

2018年5月22日,美國著名作家菲利普·羅斯去世,享年85歲。羅斯的溘然長逝,使世人的目光再次投注到這位獨具風格的美國小說家身上。在長達50多年的寫作生涯中,羅斯創作了大量揭露美國社會狀況的作品,其中尤以展現美國宗教、文化和種族等尖銳沖突的“美國三部曲”最具代表性。

創作曆程

羅斯在長達40餘年的創作生涯中,總共發表了28部作品,赢得了大量的讀者—也因為他的作品題材豐富,寓意深刻,常常涉及當代美國社會特别是猶太移民中最敏感最尖銳的問題如同化、異化,身份的背叛與回歸,兩代移民間的隔閡,道德觀、價值觀的變異等等。對這些問題的獨立思考和大膽的揭示使他成了一個頗受争議的人物,再加上他作品中露骨的性描寫,又給他帶來了“色情作家”的非議。

對他的小說贊賞有加的或嗤之以鼻的都大有人在,但一個不争的事實是,羅斯的知名度與日俱增,他的每一部作品都備受關注和熱議,無論是文學評論家還是普通的讀者都對他的創作充滿了期待和熱情,這種“雅俗共賞”的現象是當代文學中所少見的。

羅斯的創作,從藝術手法流變的一側來看,大緻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從1959年到1969年。這10年中主要的作品有《再見吧,哥倫布》、《放任》(Letting Go ,1962 ) ,《當她順利的時候》(When She was Good ,1967)和《波特諾的主訴》 ( Portnoy' s Complaint , 1969 ),這段時間基本上處于藝術上的現實主義階段。

第二階段為整個1980年代,這10年中的代表作品有《我們這一夥》(Our Gang ,1971)、《乳房》(Breast ,1972 )、《我作為男人的一生》(my live as a Man,1974 )以及1977年出版的《情欲教授》(The Professor ofDesire)等,這段時間羅斯的創作以模仿現代主義風格為主。

最後的第三階段即以《鬼作家》(The Ghost Writer ,1979)為轉折,走向了後現代主義實驗寫作的階段,其風格更趨多樣,甚至打破常規,雜揉各派,自出機杼。

創作特點

作品主題

刻畫主人公在個體與社會沖突中面對性的困惑,是羅斯性愛主題創作的開始。性愛,在這裡不是男女雙方愛情的結晶,而成了一種發洩内心苦悶的手段與工具。羅斯接着通過描寫性的泛濫、尤其是三角戀愛來繼續探索性愛主題。三角戀愛,從一般的社會倫理規範來說屬于不正常的戀愛關系,但它本身又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個體性愛理想與社會準則的沖突。當作家把這種矛盾納入整體的社會中時,便表現出對倫理道德的拷問。羅斯最後以描寫性的終結完成了對性愛主題的思索,倫理規範與本能天性的矛盾、自然欲望與情感需求的沖突盡在其中。

從性的困惑到性的泛濫,再到性的終結,其中包含着作者對性愛主題的沉思,也顯示了作者對性愛所帶來的倫理問題的拷問,這種對理性與情感、社會規範與人性本能的高度關注,是羅斯小說豐富内涵的體現,也是作者對包含猶太民族在内的整個人類生活的深刻反思。

反叛是猶太人對傳統的一種反思與抵抗,在《聖經》中是猶太先祖對上帝的背離,如今它已成為一種具有普遍意義的特質品性。如果說貝婁等猶太作家在小說中更多地體現了對猶太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緬懷,那麼羅斯則以莫大的勇氣揭露了猶太文化中的不足與醜惡,體現了對本民族文化的背離與反叛。羅斯刻畫的反叛意識集中體現在猶太社會中個人與家庭、自我與社會、傳統與現代、父輩與晚輩之間複雜的倫理關系和道德沖突。當其他猶太作家竭力保持傳統的身份意識與自我意識時,羅斯則站在另一個方向消解傳統的核心問題,以一種喜劇的色彩挪榆最為嚴肅的身份問題。

在這些充滿反叛意識的小說裡,可以發現各種各樣的倫理道德沖突,它們代表了羅斯對猶太傳統的逆向性認知及反駁。這也正是他受到許多來自猶太社會内部的批評的原因。

羅斯所刻畫的反叛意識,是一種文化的反叛,它昭示的是猶太文化變革中的矛盾與沖突。宗教、家族觀念與普通個體的矛盾,集中體現在家庭中晚輩對父輩的反叛與抗争。

除了性愛主題下的倫理拷問和反叛意識裡的道德沖突,羅斯對生存與死亡問題也進行了長期的思考,生存處境下的命運反思成了他小說創作的另一重點。羅斯不斷地探索當代美國社會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個體生存境況,也逐漸突破和超越時代的局限,将視野拓展到整個人類的生存現狀,以不懈的努力探尋人類存在的價值和生命的意義。

羅斯對人性的異化進行了深刻的描寫,不斷探索着新一代猶太人的種種變态心理與行為,這實質是對猶太文化與異質文化在整合過程中所産生的異化現象和自我命運的深刻反思。

正是由于羅斯對倫理道德極為關注,他認為小說創作的任務就是重新審視這種經典的文學樣式并給予它合适的地位。“文學的目的不是一種行動的号召,而是一種思想的言說。……小說不僅要處理道德問題,還要通過對人類現狀的仔細審視來提高讀者的社會責任感和道德意識。”羅斯的小說創作有着嚴肅的倫理道德指向,它突破了種族和環境的局限,在演繹猶太文化在異質文化中的發展與擅變,刻畫猶太人在他者的國度裡流浪、漂泊、受難以及陷人難以實現自我解放的困境的同時,也在诠釋整個社會的倫理環境和人類的生存處境。

藝術特色

羅斯的作品可以說是一個豐富的語料庫,他“小說中的叙述語言多為标準的美式英語,小說中的各類人物在家中使用意第緒語,大城市喧鬧的街上常聽到的美國俚語,以及猶太宗教儀式上使用的希伯來語。羅斯的語言俏皮而又不傷風淮,嘲諷而不露刻薄,來自街頭和猶太家庭的笑話,完全融入了場景和人物的行動中,他們的對話語言簡短,而且符合人物的年齡、性格身份,構成了一幅絢麗多彩的美國猶太民族的風俗畫。

在《波特諾的怨訴》中波特諾内心壓抑的性愛需求噴湧而出,他躺在醫生的診床上滑稽說笑,即興話語與誇張的語言中摻雜了各種放肆言辭,他還把那些交往過的美國女人冠以侮辱性的綽号。羅斯嬉笑怒罵的語言最大程度呈現出所描述世界和人物語言的多樣性和豐富性,從而再現他所生活世界混雜性的文化特征。

其次,羅斯用遊戲的方式處理嚴肅的主題,從而起到對較為敏感而嚴肅的主題進行解構的目的。羅斯把老一代猶太人認為不應登大雅之堂的話題或不應展現在非猶太人面前的“醜事”都寫進了他的作品,并給予了大膽的嘲諷,如猶太男人的偷情、猶太人宗教信仰的虛僞性和猶太人善于鑽營取巧的性格等,表現了猶太人也是普通人的一面。羅斯筆下的美國猶太人,完全不同于人們心目中洛守成規、循規蹈矩的美國社會的猶太公民,颠複了猶太人在美國社會中苦心經營的優良社會形象,揭開了猶太團體默認的“不應叙述之事”。

人物影響

1959年,羅斯的第一本着作《再見,哥倫布》,為他在美國文學界赢得了地位。從此,菲利普·羅斯一發不可收拾,開始影響整個美國文壇。1969年,《波特諾的怨訴》使他一躍成為世界級的著名作家。他的作品内容涉獵廣泛、寫作手法常變常新,獲獎無數,其中包括美國全國書評家協會獎、福克納獎、美國全國圖書獎、普利策小說獎等。“所有重要的美國文學獎他都獲得了。近十年來,他常常入選諾貝爾文學獎最有競争力的候選者名單。”

2005年,羅斯成為将着作刊印于聲望顯赫的“美國文庫系列叢書”的第三位仍然健在的美國作家,這為他赢得了“文壇活神話”的美譽。“美國文庫系列叢書”所收錄的作家絕大部分是已經過世的、在美國文學史上已經蓋棺定論的經典作家。同年,《紐約時報·書評周刊》請200位著名作家、評論家、編輯等文壇重要人物推舉“過去25年來出版的最優秀的一部美國小說”,得票最多的前20部小說中,菲利普·羅斯的作品占了6部:《美國牧歌》、《反人生》、《夏洛克行動》、《薩巴斯劇院》、《人性的污穢》、《反美陰謀》,足見其作品對美國文壇所造成的巨大影響。

人物榮譽

羅斯獲獎頗多,其中包括美國猶太人書籍委員會的達洛夫獎、古根海姆獎、歐·亨利小說獎和美國文學藝術院獎,他本人也在1970年被選為美國文學藝術院院士。其主要獲獎作品還有《遺産》(1991)(獲全國書評家協會獎),《夏洛克戰役》(1994)(獲福克納獎),《薩巴斯劇院》(1995)(獲全國圖書獎),《美國牧歌》(獲1998年普利策小說獎和法蘭西外國最佳圖書獎),《人性的污穢》(2000)獲2001年筆會/福克納小說獎和2002年法蘭西梅迪契獎。2011年5月18日,羅斯獲曼布克國際文學獎。此外,他還先後獲得美國文學藝術院文學金獎(2001)、獲哈佛大學榮譽文學博士稱号(2003)、筆會/索爾·貝婁美國小說成就獎(2007)和《巴黎評論》哈達達獎(2010 Paris Review's Hadada Prize)。

人物評價

文學批評家歐文·豪曾說過:“許多作家需要終其一生刻意追求的那些東西—獨特的聲音、穩妥的節奏、鮮明的主題—菲利普·羅斯似乎馬上就全部得到了。”

文學評論家索羅塔洛夫說:“羅斯屬于猶太道德主義者的行列,但他卻以猶太性的獨特思維方式和渾厚的猶太道德經驗邁向人類内心世界普遍存在的兩難境地。”

羅斯的多年好友卡納羅曾說:“羅斯與其他作家不同,他不是憑某一部特别的作品青史留名。如果讓讀者選出各自心目中羅斯的最佳作品,可能會有15個不同的答案。”

美國文學批評家阿哈榮·阿佩菲爾德(AharonAppelfeld)曾評論說:“在我看來,菲利普·羅斯是一位猶太作家,不是因為他自認為是一位猶太作家,或者因為他人把他視為猶太作家,而是因為他用一種小說家講述他感到親切的事情那樣,寫出了一些名叫朱克曼、愛潑斯坦、凱佩史、他們的母親、他們的生活、他們生活中的溝溝坎坎。”

美國文學批評界對羅斯早期的創作褒貶不一。不過,總體說來,批評界對羅斯的創作還是給予積極肯定的,特别是對其中短篇小說集《再見,哥倫布》、“朱克曼系列小說”等給予充分的肯定。

上一篇:段祺瑞

下一篇:吉米·巴特勒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