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大學計算機學院

武漢大學計算機學院

最早建立計算機科學院系的學校
武漢大學計算機學院成立于2001年元月3日,它由原武漢大學、原武漢水利電力大學、原武漢測繪科技大學計算機系合并而成。2010年1月11日,新的武漢大學計算機學院由原武漢大學計算機學院、軟件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多媒體軟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武漢大學計算中心整合而成。其曆史可以追溯到1978年原武漢大學建立的計算機科學系,是全國最早建立計算機科學院系的單位之一。學院堅持“依法治院、質量立院、特色興院、人才強院、和諧建院”的辦學理念,緻力于建設研究型、開放式、國際化的國内外知名計算機學院。
    中文名:武漢大學計算機學院 外文名: 簡稱: 創辦人: 辦學性質: 學校類别: 學校特色: 主管部門: 所屬企業: 現任領導: 專職院士數: 高職專業: 本科專業: 碩士點: 博士點: 博士後: 國家重點學科: 院系設置: 校訓: 校歌: 院訓: 院歌: 地址: 院校代碼: 主要獎項: 知名校友: 知名教師: 所屬地區:武漢 類别:公立大學 教師:198

學院簡介

武漢大學計算機學院是全國最早建立的計算機科學院系之一,教學與科研曆史可追溯到1958年成立的計算技術專業。近年來,學院在國家《統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的指引下,不斷提升學科綜合實力和核心競争力,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在2017年教育部學科評估中,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及軟件工程兩個一級學科均位列A檔。學院的計算機科學學科也是我校進入ESI全球排名前2‰的學科之一。

武漢大學計算機學院現位于武漢大學文理學部,學院現有教職工265人,其中專任教師198(74.71%)人,實驗技術人員29(10.94%)人,黨政管理人員38人(14.35%)。在專任教師中,有教授46名(23.23%),副教授87名(43.94%),其中博士生導師53名;

151人具有博士學位(76.26%),28人具有碩士學位(14.14%)(其中在讀博士3人)。有國家教學名師1人,珞珈特聘教授1人,珞珈青年學者3人,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1人,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1人,教育部跨世紀優秀人才1人,教育部新世紀人才2人有湖北省“百人計劃”入選者1人,“楚天學者”特聘教授1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9人(如加上退休的教師,共有25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師資隊伍建設呈現出年輕化、高學曆化、學緣結構多樣化的特點和趨勢。

計算機學院設有四個本科專業,七個碩士點,六個博士點。學院實力雄厚,三個計算機專業(二級學科)都在全國排名前列,其中計算機軟件與理論專業排名第四,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排名第十,在華中地區處于首位。同時,武漢大學還是全國首個開設信息安全本科專業的院校,為國家培養了不少能夠從事計算機、通信、軟件工程、電子信息、電子商務、電子金融、電子政務等領域的信息安全專門技術人才。目前,武漢大學計算機學院信息安全專業在全國42所開設信息安全專業的院校中排名第一。

計算機學院學科構架完整、齊全,設有國家多媒體軟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教育部多媒體軟件開放研究實驗室、IBM技術中心在内的多個科學研究基地,為進行高水平的研究生教學提供了有利條件。

辦學特點

學科構架

學院學科構架完整。現有計算機軟件與理論國家重點學科、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一級學科博士授權點、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博士後流動站、信息安全博士後産業基地,計算機應用技術、信号與信息處理兩個省級重點學科;擁有軟件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多媒體軟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空天信息安全與可信計算教育部重點實驗室(B類)、湖北省計算機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國家計算機網絡應急技術處理協調中心、武漢大學省級應急服務支撐單位等教學科研基地。

專業設置

具有從學士、碩士、博士到博士後的完整培養體系。擁有4個本科專業: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信息安全、仿真科學與技術、物聯網工程;8個碩士專業:計算機軟件與理論、計算機應用技術、計算機系統結構、信息安全,軟件工程、數字影視技術、通信與信息系統、模式識别與智能系統;6個博士專業:計算機軟件與理論,計算機應用技術,信息安全,計算機系統結構,軟件工程,通信與信息系統、安防應急信息技術。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

本專業主要從事計算機軟件、硬件、網絡與通信、算法理論的研究,并學習和探讨這些領域的開發、應用的關鍵技術,是信息技術領域的關鍵學科。旨在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良好的科學素養和文化修養,系統地掌握本專業的基礎理論、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受過科學研究與實際應用的初步訓練、具有一定的創新能力、能夠從事相應領域的研究、應用、開發、管理等方面的專門人才。

學科基礎(平台)課程:數字邏輯、計算機組成原理、微機系統與接口技術、離散數學、數據結構、高級語言程序設計、操作系統原理、數據庫原理。

其他主幹課程:嵌入式系統、大規模集成電路應用與設計、計算機外部設備、計算機體系結構、計算機網絡與通信原理、網絡程序設計、網絡管理、算法設計與分析、數據庫系統實現、編譯原理、軟件工程、軟件計劃與管理、軟件測試、面向對象軟件工程、多媒體技術、電子商務技術、計算機控制技術、計算機圖形學等。

畢業生可在國民經濟各行業、計算機及相關應用領域從事計算機軟件和硬件系統的研究設計、應用開發、教學和管理等工作。

信息安全專業

本專業是計算機、通信、數學、物理、法律、管理等學科的交叉學科,以學習信息安全理論與技術為主,兼學通信技術,同時加強數學和物理基礎。旨在培養能夠從事計算機、通信、電子信息、電子商務技術、電子金融、電子政務、軍事等領域的信息安全研究、應用、開發、管理等方面的高級技術人才。

學科基礎(平台)課程:數字邏輯、計算機組成原理、微機系統與接口技術、離散數學、數據結構、高級語言程序設計、操作系統原理、數據庫原理、信息安全數學基礎、密碼學。

其他主幹課程:通信原理、現代通信、計算機網絡、網絡程序設計、智能卡技術、計算機病毒、網絡安全、網絡管理、信息隐藏技術、電磁防護與物理安全等。

畢業生可在國防、公安、通信、電子、金融、政府機關、高新技術公司、高等學校和科研院所從事信息安全的研究設計、應用開發、教學和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仿真科學與技術專業

本專業通過以計算機技術為主的跨學科知識平台實現現實世界的數字化,進而為科學研究、生産試驗提供數字化平台,是包括計算機、數學、物理、自動控制、系統工程等理論與技術的新型交叉學科。旨在培養能夠在航空、航天、航海、國防、汽車、生物、醫藥、水利水電、氣象、數字娛樂等衆多應用領域從事相關工作的高級技術人才。

學科基礎(平台)課程:計算機仿真導論、分布式系統及計算環境、微機系統與接口技術、離散數學、數據結構、高級語言程序設計、自動控制原理、數學建模與優化、計算機仿真數學基礎。

其它主幹課程:複雜系統建模與仿真、離散事件動态系統與仿真、視景仿真數據引擎開發、實時仿真技術、HLA仿真程序設計、虛拟現實技術、并行工程、計算機圖形學、計算機輔助集成制造導論、多媒體技術、計算機控制技術等。

畢業生具備計算機技術、系統建模、控制理論、系統工程等方面的知識,能夠在仿真科學與技術相關領域從事理論研究、工程設計、運營開發等方面的工作。

本專業是跨學科、跨領域的新型學科,物聯網與新能源、綠色制造等并列為國家五大新興戰略性産業。物聯網工程重點培養學生掌握物聯網中物物互聯與信息感知交互的基礎理論方法、物聯網的關鍵共性技術和在國民經濟建設中的重要領域應用技術。培養具備計算機科學、複雜系統建模、控制理論、異構數據融合與挖掘、系統工程等方面的專業知識和能力的複合型人才。

學科基礎(平台)課程:物聯網導論、C++程序設計、數據結構、計算機網絡、無線通信、數據庫原理、無線傳感器原理與設計、RFID原理與設計、物聯網軟件設計。

其他主幹課程:無線傳感器網絡、物聯網安全、智慧城市、智能交通、智能電網、環境監測與控制、信息化物流、安防監控與應急處理、雲計算與雲存儲、計算機智能控制、智能仿真、虛拟現實技術等。

畢業生具備物聯網基礎知識,可以直接參與計算機、互聯網、移動通信網之後的又一場技術革命,能在物聯網領域從事理論研究、工程設計、應用開發、運營管理等工作。

教學實驗環境

擁有一座總建築面積4萬多平方米的現代化計算機科學大樓和一個湖北省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實驗室可使用面積近1萬平方米,儀器總價值8881萬元;圖書總量近10萬冊,外文期刊186種,中文期刊近300種。

師資力量

學院現有教職工277人,其中專任教師213(76.9%)人,實驗技術人員24(8.66%)人,黨政管理人員40人(14.44%)。在專任教師中,有教授38名(17.84%),其中博士生導師45名,副教授82名(38.50%);132人具有博士學位(61.97%),54人具有碩士學位(25.35%)(其中在讀博士8人)。有國家教學名師1人,珞珈特聘教授3人,講座教授4人;有湖北省“百人計劃”入選者1人,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1人,國家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1人,教育部跨世紀優秀人才1人,教育部新世紀人才1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8人(如加上退休的教師,共有24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師資隊伍建設呈現出年輕化、高學曆化、學緣結構多樣化的特點和趨勢。

科研成果

學院在複雜數據管理、智能計算、可信計算、軟件工程、網絡與多媒體軟件等研究方向已形成自己的特色,整體科研實力在國内高校中處于前列。

對外交流

與美國、法國、德國、日本、澳大利亞、加拿大、新加坡等國家和港澳地區有着經常性的學術和人員交流。

學科建設

一級學科

2003年6月,計算機學院獲批“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一級學科”博士授權點。

本學科現有教師160餘人,其中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110名,教授36人,博士生導師33人,副教授61人。2003年以來已培養博士研究生220名、碩士研究生1000餘名。學術梯隊不斷壯大、層次結構趨于合理,擁有一批在國内外有一定學術影響的中青年學術帶頭人,其中包括若幹名從美國、法國、日本留學回國人員。

武漢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科學風紮實、注重實際、強調創新,在智能計算、信息安全、軟件工程、多媒體技術、網絡與分布處理等方面具有較強的科研和教學力量。在瞄準國際前沿領域研究的同時,注重國家發展研究目标和國家重大需求,積極承擔對國民經濟和國防建設有重大影響的項目和工程。

與美國、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亞、新加坡、韓國、台灣及香港等國家和地區的科研機構都有良好的科研合作關系。2003年以來先後承擔了國家科技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國家發改委、教育部等的科研項目及省市科技開發項目300餘項,一些研究成果在國内外産生了一定影響,并将研究成果實際應用,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獲得包括省部級獎勵在内的自然科學獎和科技進步獎勵10項。在國内外學術刊物及會議上發表學術論文1900多篇,被SCI、EI、ISTP等索引收錄600篇。

學科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智能計算、信息安全、軟件工程、多媒體技術、網絡與分布處理等。學院通過“十一五”建設,将使學科具有鮮明的辦學特色,擁有一支高素質、高水平的師資隊伍,具有一個特色和優勢明顯的重點學科,構建1-2個國内外有影響的大學科平台、形成若幹個國内領先的研究方向。

推出一批高水平的科學研究成果,具有更加廣泛的國際交流與合作關系,具備一流的教學科研設施和先進科學的管理水平,繼續保持在信息安全、智能計算、軟件工程、多媒體技術等研究方向的特色和優勢,力争取得新的突破。

重點學科

2007年9月,計算機學院獲得計算機軟件與理論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

本學科點主要依托單位為計算機學院、軟件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和國家多媒體軟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本學科現有長江學者特聘教授1人,海外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2人,教育部新(跨)世紀人才3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10人,教授19人,副教授12人。

本學科點的主要研究方向有:複雜數據管理、智能計算、可信計算、軟件工程、網絡與多媒體軟件。

省級學科

1、計算機應用技術

學院于2003年獲批湖北省計算機應用技術重點學科。

本學科是以原武漢大學“湖北省重點學科”和原武漢水利電力大學“電力部重點學科”為基礎,經重新整合形成的學科點。本學科具有碩士授予權和博士授予權,2003年獲得國家認可的一級學科,可以授予計算機應用技術、信息安全等博士學位。計算機應用技術學科以計算機學院為依托,集中軟件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多媒體技術工程研究中心、國際軟件學院等相關單位的科研、教學力量形成學科點的師資隊伍。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

信息系統及安全技術。主要研究工作包括:密碼學、計算機免疫學與網絡安全、互操作性與軟件可靠性等。

多媒體技術。主要研究工作包括:多媒體知識工程、多媒體軟件工程、網絡多媒體技術、多媒體信息特性分析與建模等。

應用軟件設計。主要研究工作包括:GPS及應用軟件、電力系統應用軟件開發、電子政務信息化及國土資源系統等。

軟件工程。主要研究工作包括:并行算法、分布式軟件工程、軟件需求工程等。

2、信号與信息處理

信号與信息處理學科源于1997年原武漢測繪科技大學多媒體網絡通信工程研究所的研究方向。該所2001年獲批建立多媒體網絡通信工程湖北省重點實驗室,并于2004年與國家多媒體軟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聯合,組建新的國家多媒體軟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學科的總體定位是應用基礎研究,從多媒體網絡通信的基礎理論研究、技術創新到成果轉化,形成一個完整的創新體系。學科目标是為多媒體通信的應用和高技術産品的開發提供完整的理論和技術支持,并通過相應的高新技術企業将研究成果産業化。

學科的發展目标是瞄準國家、湖北省科技目标和國際科技發展前沿,以應用基礎研究為主線,解決關鍵技術問題,力争在理論、技術、标準、專利等各層面上有所成就,特别是在音視頻編碼領域、安防系統關鍵技術的研究水平居于國内外先進行列。

學科的研究方向和主要内容包括:

音視頻編碼。旨在為數字音視頻設備與系統提供高效經濟的編解碼技術,為我國構建“技術→專利→标準→芯片與軟件→整機與系統制造→數字媒體運營與文化産業”的數字音視頻産業鍊條服務。

安全防範系統及關鍵技術。依托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攻關技術開展海量視頻壓縮、傳輸、存儲、檢索方面的研究,如多種音視頻文件格式的智能轉換、1000路以上的視頻海量視頻數據的并發傳輸、解決異構廣域網絡環境出現網絡帶寬波動問題等;開展城市視頻聯網系統的核心技術的研究和開發,主要産品包括4路視頻編碼服務器、4路視頻解碼服務、網絡攝像機、監控流媒體轉發服務器等。

211工程

我院“計算機科學技術與網上軟件工程”重點學科建設項目于2001年啟動,2003年6月被列為武漢大學“十五”“211工程”建設子項目,進入實施階段;2006年5月,順利通過學校驗收。“計算機科學技術與網上軟件工程”重點學科建設項目包括網上軟件工程、信息安全、智能計算、網格計算等四個子項目。

“十五”“211工程”的突出成效表現在:學院于2003年獲得“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一級學科”博士授權點;2003年獲得“信息安全”學科的碩士學位授權點和博士學位授權點,“計算機應用技術”湖北省重點學科通過專家評估和驗收;2004年獲得“計算機系統結構”和“軟件工程”兩個博士學位授權點;

2005年獲得“數字影視技術”碩士學位授權點;基本組建一支高素質、高水平、年齡結構、知識結構和學緣結構合理的學術梯隊;發表三大檢索論文501篇,承擔國家級科研項目39項以上,科研和開發經費超過4600萬元;形成了“生物信息工程”、“數字媒體”等交叉學科研究方向,與文學院、外語學院聯合成立了跨學院、跨學科的“武漢大學語言與信息處理研究中心”,推動了文理交融、學科交叉的學科群建設;信息安全、智能計算等研究方向的研究工作達到國内一流,成為“十五”“211工程”标志性成果。

2008年6月,“可信計算與智能信息處理”申報獲批武漢大學“211工程”三期重點學科建設項目。“可信計算與智能信息處理”重點學科建設項目包括軟件理論與工程、空天信息安全與可信計算、智能信息處理等三個子項目。學院要努力将軟件理論與工程、空天信息安全與可信計算、智能信息處理建設成特色明顯,并具有國際影響的研究方向;将本學科建設成為國家一級重點學科以及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科學研究及人才培養基地。

985工程

2008年6月,學院依托信息安全研究所,和測繪遙感國家重點實驗室聯合申報獲批空天信息安全與可信計算教育部重點實驗室(B類),已列入學校“985”三期工程。

學院領導

書記:沃聞達

院長:胡瑞敏

副書記:吳紅波胡俊英

副院長:王麗彭、智勇、應時、彭正明

中共武漢大學計算機學院委員會

書記:沃聞達

副書記:吳紅波、胡俊英

委員:何炎祥、王麗娜、彭智勇、彭正明、彭敏、汪同慶、吳志健、趙波

上一篇:廈門大學翔安校區

下一篇:湖北省衛生廳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