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侯墓

武侯墓

第四批全國文物重點保護單位
武侯墓,位于陝西省漢中市勉縣,地處定軍山下,是中國曆史上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三國蜀漢丞相諸葛亮的長眠之地,始建于蜀漢建興十二年(234年)。[1]武侯墓整體坐西朝東,墓園總占地面積240000平方米,陵墓為漢制“複鬥式”狀,高4米,直徑20.4米,周長64米,以八卦形漢白玉石欄砌圍,石欄裙闆上刻有35幅諸葛亮生平事迹圖案;墓東西走向,頭西腳東,寓示為“永懷西蜀、興複漢室”之意;墓上明清建築以墓冢為中軸線排列,三院并聯計70餘間;有石刻、壁畫、塑像、匾聯等文物遺存。1996年11月20日,武侯墓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中文名:武侯墓
  • 外文名:Tomb of Zhuge Liang
  • 地理位置:陝西省漢中市勉縣
  • 所處時代:三國
  • 占地面積:240000
  • 保護級别:第四批全國文物重點保護單位
  • 開放時間:08:30—16:00
  • 批準單位: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
  • 編 号:4-0068-2-0012

曆史沿革

蜀漢建興十二年(234年),諸葛亮在第五次北伐曹魏時,因積勞成疾,病逝于五丈原軍中,臨終遺命葬于今址。

蜀漢景耀六年(263年),蜀漢皇帝劉禅順從民意,下诏在勉縣為諸葛亮修建了第一座祠廟(今武侯墓廟宇),并在墓前植柏樹五十四株,喻諸葛亮在生之年。

明正德八年(1513年),都禦史蘭璋建議在昔日諸葛亮的行營相府陽平另建一處新祠,武侯祠更名為武侯墓。

明萬曆二十二年(1594年),陝西按察使趙健立墓碑于武侯墓左側。

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果親王立墓碑于武侯墓右側。

清嘉慶七年(1802年),重修武侯墓。

清光緒八年(1882年),重修武侯墓,并立有石刻。

1984年,陝西省人民政府對武侯墓進行整修。

建築格局

武侯墓園總占地面積240000平方米,墓地平面建築組合對稱,山門、拜殿、大殿、墳亭、墓冢、崇聖祠、東西廂房、南北道院均以中軸線為貫穿。武侯祠的建築坐南朝北,将鐘樓、鼓樓方位變換(鐘樓在西、鼓樓在東),有取意諸葛亮至死不忘北伐曹魏、統一漢室之意。

主要建築

主墓

武侯墓呈漢制“複鬥式”狀,高4米,直徑20.4米,周長64米,以八卦形漢白玉石欄砌圍,石欄裙闆上刻有35幅諸葛亮生平事迹圖案。墓東西走向,頭西腳東,寓示為“永懷西蜀、興複漢室”之意。

大殿

武侯墓園大殿一奉台正中上有尊諸葛亮坐像,頭戴綸巾,左手撫膝,右手持卷;兩側各站一侍童,一童持劍,一童捧印。奉台下有兩員體态威武的大将,關興(關羽之子)和張苞(張飛之子),護衛兩旁。像後有劉備欲返西川留大将魏延鎮守漢中、老将黃忠刀劈夏侯淵、諸葛亮北伐調兵遣将、劉備赴東吳招親四幅屏風式壁畫。殿内兩側牆上有木刻諸葛亮作品《隆中對》《誡子書》等,其中《出師表》為一代名将嶽飛所書寫,字體蒼勁有力、大氣豪放,一氣呵成。

祠堂

武侯祠堂共兩處,位于武侯墓墓園大殿兩旁,記載着諸葛亮的功績。從火燒新野到夜觀天象草船借箭,從三氣周瑜到智取漢中,從七擒孟獲到巧設空城計退敵。

前墳亭

前墳亭位于武侯墓園大殿後,為一木欄圍攏的四角攬頂式亭子,亭角高翹。亭内高懸清光緒年間所題“雙桂流芳”四字的匾額一塊。亭中豎立墓碑兩塊,一塊為明萬曆年間陝西按察使金陵趙健所立墓碑“漢丞相諸葛忠武侯之墓”,一塊為清雍正年間果親王所立墓碑“漢諸葛武侯之墓”。

假墓

假墓位于武侯墓西南側,為清嘉慶四年(1799年)陝甘總督松筠憑吊武侯墓時僞建,前有墳亭三間,稱“後墳亭刀,正中懸“君子人也”匾額,亭内牆上繪有“草船借箭”“空城計”壁畫。

文物遺存

武侯墓墓園内現遺留各時代碑石數通,匾額34塊,對聯29幅,三國故事壁畫100餘幅,鐘鼎爐磬10餘件,武侯遺文本刻條幅48塊,碑石匾聯内容多為贊頌諸葛武侯之詞。

曆史文化

相關人物

主詞條:諸葛亮

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龍,琅琊陽都(今山東省臨沂市沂南縣)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中國古代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發明家、文學家。

諸葛亮早年随叔父諸葛玄到荊州,諸葛玄死後,諸葛亮就在隆中隐居。劉備依附荊州劉表時三顧茅廬,諸葛亮向劉備提出占據荊州、益州,聯合孫權共同對抗曹操的“隆中對”策,劉備根據諸葛亮的策略,成功建立蜀漢政權,與孫權、曹操形成三足鼎立之勢。蜀漢章武元年(221年),劉備稱帝,任命諸葛亮為丞相,伐吳失敗後,劉備于永安舉國托付于諸葛亮。劉禅繼位後,封諸葛亮為武鄉侯,領益州牧。勤勉謹慎,大小政事必親自處理,賞罰嚴明;與東吳聯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關系;實行屯田政策,加強戰備。前後五次北伐中原,未能實現興複漢室的目标。終因積勞成疾,于蜀漢建興十二年(234年)病逝于五丈原(今陝西省寶雞市岐山境内),享年五十四歲。後主劉禅追谥為忠武侯,後世常以武侯尊稱。

諸葛亮散文代表作有《出師表》《誡子書》等。曾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并改造連弩,叫做諸葛連弩,可一弩十矢俱發。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

相關詩文

清·周煌《忠武侯墓》

漢南形勝定軍山,巾扇飄零玉帳閑。先主有靈嘗晝接,諸公無命奈天悭。

空傳八陣圖猶在,可奈三分局已删。古往今來流恨處,黃沙屯外水潺潺。

傳說轶事

武侯墓墓側的土坯上長有一棵黃桂樹,高數十米、直徑數十厘米,枝葉茂盛,樹冠如傘。據說該樹是諸葛亮的妻子黃阿醜為了能陪伴諸葛亮,仙逝後化身的黃桂樹。

墓名來源

武侯墓選擇于此,既可以彰顯諸葛亮五次北伐的作用,又可以紀念其在定軍山下教兵演武、推演八卦陣的舊事,同時也寄托了其生前收複中原、興複漢室的願望。從地理位置上看,定軍山下武侯墓區地貌呈現溝梁相間的“九嶺十八坡”,如九條巨龍,從四面彙聚于墓地,拱圍着蒼松翠柏的武侯息栖之地,所以有“九龍捧聖”之佳譽。諸葛亮生前被封為“武鄉侯”,死後贈谥為“忠武侯”,因為武的本意為“征戰示威”,寄托着蜀漢朝廷想要通過諸葛亮“耀武”而統一全國的願景;為褒揚諸葛亮“爰整六師、無歲不征的神威”,民衆尊稱其墓地為“武侯墓”。

文物價值

武侯墓地北臨漢江,南依定軍山,正南面北,既表達了朝臣對先主的敬重,又有借此風水寶地能讓蜀漢政權獲得吉祥如意之意;武侯墓祠大門坐南朝北方向,以示諸葛亮生前面北朝王蔔死後也永遠保持臣子的忠心,永遠朝王,萬世不斷;武侯墓祠植柏樹,寄托了後人對先輩的哀思,又有避邪之意;武侯墓嚴格應用了我國傳統建築風格與工藝,有自己的中軸線,中軸線左右對稱,建築和墳在一條中軸線,是大自然和諧美的形象表現。

文物保護

1996年11月20日,武侯墓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旅遊信息

地理位置

武侯墓位于陝西省漢中市勉縣。

交通線路

乘坐勉縣公交1路、5路至武侯墓站下車,即可到達武侯墓。

上一篇:敦煌古城

下一篇:特洛伊城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