嘎仙洞遺址

嘎仙洞遺址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嘎仙洞位于鄂倫春自治旗阿裡河鎮北約10公裡、大興安嶺北段頂峰東端,甘河北岸噶珊山半山腰花崗岩峭壁上。[1]1980年在洞内發現北魏太平真君四年(443)祝文刻辭。洞在峭壁之上,高出平地約5米,洞口西南向,南北長90多米,東西寬27米許,高20餘米,相傳為仙人洞府。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中文名:嘎仙洞遺址
  • 外文名:
  • 地理位置:
  • 所處時代:北魏
  • 占地面積:
  • 保護級别:
  • 開放時間:
  • 位置:鄂倫春自治旗阿裡河鎮西北10公裡
  • 遺迹:北魏太平真君四年(443)祝文刻辭
  • 地位: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記載

據《魏書》載,烏洛侯國世祖太平真君四年來朝,“稱其國西北有國家先帝舊墟,石室南北九十步,東西四十步,高七十尺”。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派中書侍郎李敞去祭祀,并“刊祝文于室之壁而還”。現存銘刻的文字共201字,與史籍記載的祝文基本相符,證實為北魏王朝承認的拓跋鮮卑發祥地。洞内堆積有較豐富的文化層,對于研究拓跋鮮卑的早期曆史,具有重要科學價值。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性狀

嘎仙洞為一天然山洞,洞口在高出平地約25米的峭壁上。方向南偏西30°。面積約2000平方米,最高處達20多米。西北有一向上的斜洞,坡度約20°,斜洞長22米,寬9米,高6-7米。主洞中部放置一塊約3米見方的天然石闆,下用大石塊支撐。洞壁平整,青苔滋生,地下堆積較厚。

祝文

主洞西側距洞口約15米處的石壁上刊刻“祝文”,共19行,201字,字體大小不一,書體介于楷隸之間,書法古拙,筆勢蒼勁。内容為北魏第三代皇帝拓跋焘于太平真君四年(443)派遣中書侍郎李敞來此發祥之地緻祭時所刻祝辭,與《魏書》記載基本相符。石室的刻辭是有确切紀年并見于文獻記載的重要古代少數民族遺迹。

在距地表0.8米深的黑色粘沙土層中,出土很多手制夾砂灰褐陶片,還有石镞、骨镞等,與完工、紮赉諾爾等地鮮卑遺存中出土物特征相似。在地表以下1.3米的黃色粘沙土層中,出土有打制的石器,表明這裡可能存在着更早的文化遺存。

保護

日前,自治區考古及地質專家組一行三人抵達鄂倫春旗,對嘎仙洞遺址現狀進行勘察。專家組針對目前存在的問題對嘎仙洞遺址進行了詳盡的勘察,進行數據測量、樣本采取,石質檢測,并通過科學儀器對洞内幾處危岩進行了體積及重量上的計算。通過現場勘察,看到嘎仙洞遺址1980年發現石刻祝文後,于1988年被國務院确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然而卻從未得到科學有效的保護,一直處于自然保護狀态中。

由于曆經久遠而自然風化,緻使石刻祝文字迹風化日甚于日,危岩險石比比皆是,洞内積土亂石雜布。專家組初步形成保護意見:對石刻祝文實施有效的保護,拆除原有鐵門及栅欄;清理洞内積土及自然脫落的雜石;修建排水工程,避免由于潮濕而對洞體的再度侵蝕;加固部分危岩,避免傷及遊人。

專家組将針對勘察的情況已形成切實可行的實施保護方案,并将逐步實施。嘎仙洞遺址保護工程的實施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宏偉業績,對于研究發掘鮮卑文化,促進自治旗旅遊事業的發展,擴大鄂倫春對外的知名度有着不可估量的促動作用。

傳說

傳說很早以前,這裡是一片原始森林,夏季,蒼松翠桦濃蔭蔽日,遍地野花盛開,燦爛似錦;冬季,皚皚白雪蓋山林,一片銀色世界,林海雪原中自由奔馳着各種動物,以狩獵為生的鄂倫春人,世世代代在這裡過着和平、幸福的生活。沒想到,有一天忽然出現了一個軀體龐大、面目猙獰的吃人惡魔。它住在山巅崖的一個山洞裡,窺探着人們的行動,隻要發現獵人進入森林,它就伸出魔掌将人殘害,鄂倫春人受害者不計其數。

勇敢的鄂倫春人為了消滅這個惡魔,多次組織青年獵手上山去和它格鬥,但都由于它的妖術厲害而失敗了。鄂倫春人并未因此喪失鬥争的勇氣和信心,就這樣一直鬥争了許多年,鄂倫春人始終不渝的鬥争精神終于感動了上天的嘎仙。嘎仙與惡魔比試,先讓惡魔将洞口的一塊石頭搬走,結果惡魔輸了,他們又比試箭法,嘎仙将石頭的正中心射穿了一個車輪般大的一個圓孔。惡魔看到嘎仙的本領比自己強大,就逃之夭夭了。

人們怕惡魔再次返回森林,就在它住過的洞口塑了一尊手持弓箭的嘎仙石像。果然,惡魔三次過海眺望,看見嘎仙屹立的雄姿就不敢回來了。從此,鄂倫春人自由地在大興安嶺的叢山密林中打獵、生活。為了紀念為民除害的嘎仙,人們把惡魔住過的山洞改名為嘎仙洞,把大石頭上有窟窿的那座山取名為窟窿山。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