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君墓

昭君墓

内蒙古自治區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昭君墓,又稱“青冢”,蒙語稱特木爾烏爾琥,意為“鐵壘”,位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呼清公路9公裡處的大黑河畔,是史籍記載和民間傳說中漢代名妃王昭君的墓地。昭君墓始建于公元前的西漢時期,墓高33米,距今已有2000餘年的悠久曆史,“青冢擁黛”被譽為呼和浩特八景之一。[2]
  • 中文名:昭君墓
  • 外文名:
  • 地理位置:内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
  • 所處時代:漢代
  • 占地面積:1.3
  • 保護級别:
  • 開放時間:08:00-18:00
  • 中文名稱:昭君墓
  • 别稱:青冢
  • 所在地:呼和浩特
  • 墓主:王昭君
  • 類别:名勝古迹
  • 氣候類型:溫帶大陸性氣候
  • 著名景點:AAAA

旅遊信息

昭君墓封土堆,高達33米,占地1.3公頃。墓前有平台及階梯相連,與中原地區漢代帝王陵墓的形制頗近。第二層平台及墓頂各建有一亭。伫立墓頂,極目遠眺,陰山逶迤峥嵘,平疇阡陌縱橫,墓草青青,古木參天。

簡介

昭君墓,又稱“青冢”,蒙古語稱特木爾烏爾琥,意為“鐵壘”,位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呼清公路9公裡處的大黑河畔,是史籍記載和民間傳說中漢朝明妃王昭君的墓地。

昭君墓,始建于公元前的西漢時期,距今已有2000餘年的悠久曆史,現為内蒙古自治區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昭君墓,是由漢代人工積土,夯築而成。墓體狀如覆鬥,高達33米,底面積約13000平方米,是中國最大的漢墓之一。

昭君墓,因被覆芳草,碧綠如茵,故有“青冢”之稱。青冢兀立、巍峨壯觀,遠遠望去,顯出一幅黛色朦胧、若潑濃墨的迷人景色,曆史上被文人譽為“青冢擁黛”,成為呼和浩特的八景之一。

在中國曆史上,王昭君是一位獻身于中華民族友好事業的偉大女性。在民間百姓中,昭君是美的化身。數千年來,她的傳說、故事在中國民間廣為流傳,家喻戶曉。自唐、宋以來,曆代文人詠唱昭君、抒發情感的詩文、歌詞、繪畫、戲曲更是多不勝數,形成了千古流傳的"昭君文化"。

“琵琶一曲彈至今,昭君千古墓猶新”。今天的昭君墓,宛如北方草原上一顆璀璨的明珠,成為名揚世界的旅遊勝地。這裡不僅有曆史悠久的文物古迹,還有鳥語花香的自然情趣和獨具特色的人文景觀。

昭君墓由來

昭君死後,人民都非常悲痛,紛紛趕來送葬,人們用衣裳襟包着土,一包一包地填在她的墳上;由于送葬的人成千上萬,絡繹不絕,每個人都想多捧幾包土寄托自己的哀思,所以到最後竟壘成了一座形似小山的墳墓。内蒙古的昭君墓有若幹個,而這座是真正的昭君墓,為什麼會有那麼多昭君墓呢?因為昭君給人民帶來和平,人民愛戴她,很多人都願意她埋葬在自己的家鄉,也有的人認為她是仙女下凡,叫她“昭君娘娘”,附近的百姓都認為,在昭君墓前許願是十分靈驗的,傳說,一對青年夫婦久婚不育,于是便在這裡許了願并且住了一夜,第二年便有了健康的小寶寶。王昭君真的葬在這裡嗎?事實上這隻是昭君的衣裳冠墓,因為古代北方少數民族貴族死後都采取秘密下葬的方式,墓不立碑,似若不地。其實,昭君埋葬在哪裡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她為人民的和平作出了貢獻。墓中間刻有“青冢”二字,“青冢”就是綠色的墳墓,是昭群墓的别稱,因為每年秋季,附近的樹都已枯黃,而昭君墓四周卻依然綠草青青,所以又稱“青冢”。

昭君傳奇

很多朋友都或多或少地知道王昭君的故事,都知道這位奇女子是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曆史上把這四大美女分别比喻成沉魚落雁閉月、羞花,她們分别指的是誰呢?噢,陳先生說得對,“沉魚”指的西施,“閉月”代表的是貂蟬,“羞花”暗喻的是楊貴妃,而落雁呢,指的就是王昭君,為什麼叫“落雁”呢?說起來,還有一個小小的典故呢!傳說昭君出塞路途中,遇到遠歸的大雁,大雁看到如此美貌的女子,驚呆了,忘記了飛翔,于是,從空中掉了下來,因此昭君有了“落雁”的美稱。 比起其他3位美女來,昭君不僅美而且她的也塞在中國曆史上有着極為重要的作用。王昭君,名嫱,西漢南郡秭歸肯人氏,就是現在湖北省秭歸縣。西漢元帝時,昭君以“良家子選入掖庭”,所謂“良家子”,指的不是醫、巫、商賈、百工出身。“掖庭”就是後宮,昭君入掖庭後級别是“待诏”,“待”是等待的待字,“诏”是言字旁加一個召見的召,由字面上理解,她的地位是比較低的。

史書記載,昭君“入宮數歲,不得見禦,積悲怨”。 這位小姐問,王昭君既然是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為什麼沒有得到皇帝的寵幸呢?關于這一點還有一段傳說呢! 相傳漢宮畫師毛延壽給後宮美女畫像,元帝通過畫像選召宮女,對一般宮女來說,她們入後宮後最大的心願就是得到皇上的恩典,在後宮争得“三千寵愛集于一身”的優勢,因此她們紛紛用财物賄賂毛延壽,請他們把自己畫漂亮些。毛畫師受人吹捧慣了,而昭君對這種不正之風深有不滿,沒有賄賂毛延壽。于是,畫師便在昭君畫像的眼角底下點了一顆“傷夫落淚痣”,大家可别小看這顆痣,在2000多年前的封建觀念中,人們認為有這種痣的女人是丈夫的克星,作為封建君主,當然不可能寵幸這樣的女子了。這樣,昭君便沒有機會受寵了。但是,當漢元帝看到昭君本人,發現她并沒有那顆“傷夫落淚痣”時,追悔莫及,可惜一切已成定局,無法挽回,隻好作罷,其實,這隻是一段流傳甚廣的傳說罷了。

公元前33年,昭君為了漢匈兩族的團結友好,請求出行,充當漢族的“和親使者”,出嫁到塞北,戶負起進行交給她的為鞏固和加強漢匈兩族團結友好的重大政治使命,為民族友好作出了傑出貢獻。在曆史上出塞和親的女子比比皆是,而且大多是位高身貴的宗教室公主,但是,她們的事迹,絕大多數湮沒在曆史的長河中。

大家都知道昭君的丈夫是匈奴首領呼韓邪單于,單于就是“王”的意思,那麼昭君怎麼樣從一個漢宮宮女變成匈奴的阏氏呢? 這裡要從匈奴這一部落說起。匈奴是遊牧在蒙古高原最早的少數民族,它是古葷粥(xūn yù)即嚴狁(xiǎn yǚn)的後裔,秦漢初之際,匈奴首領冒頓單于統一各部,統一大漠南北廣大地區。漢初,不斷騷擾漢朝北部邊界一帶。由于當時西漢政權初建,國力微弱,再加上“異姓諸王”努力的存在,中央集權還沒有鞏固,不足以和匈奴對抗。公元前200年,高誼劉邦,發兵30多萬抗擊匈奴,不想被匈奴40萬精兵圍困在平城白登陸山,就是今天山西省大同市郊外,長達7天7夜,這就是曆史上有名的“白登山之圍”。

面對困境,劉邦采納謀士陳平的計策,向單于的瘀氏,就是妻子,賄賂珠寶,才得以逃脫。 白登山之圍後,劉邦派劉敬前往匈奴去結和親之紙,在此後的六七十年間,和親成為漢朝對待匈奴的一種政策。 漢武帝時期,國力充實到足以抗拒匈奴的時候,便開始采取積極的戰争方針對抗匈奴,公元前133年和前121年兩次決定性的出擊,使匈奴大敗而歸。張骞出使西域後,西域各國紛紛歸附西漢,共同攻擊匈奴。而在匈奴貴族集團内部為争奪“單于”這個最高的統治權力,出現了分裂與内讧,最終分裂為南北匈奴兩去,就是“郅支單于”和“呼韓邪單于”。

呼韓邪單于和政敵争壓最高統治權,兩次被近出走。面對這樣的局面和困境,呼韓邪單于想到了如果依靠漢朝中央政府的幫助,也許能給自己打出一條政治出路,平定郅支,統一匈奴,扭轉局面,但是,等到漢朝消滅了郅支單于之後,呼韓邪單于下場就像郅支單于一樣局勢促使他進一步倒向漢朝。于是,從公元前49年開始,呼韓邪單于先後三次入漢韓,求見元帝,表示“願婿漢室以自親”,得到元帝恩準。元帝将後宮待诏王昭君許配給呼韓邪單于為妻,封号“甯胡瘀氏”,于是就有了千古美談“昭君出塞”。

“昭君出塞”這一曆史事件在漢匈關系上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它結束了漢匈兩族159多年的敵對狀态,把深受戰争煎熬折磨的兩族人民從戰争的火坑裡挽救出來,使兩族轉入和平友好的關系。政治方面,匈奴接受漢朝中央政權的領導,打破了舊的曆史格局,促成了塞北與中原的統一。而在經濟文化方面,漢匈“關市”暢通,促進交流,匈奴人從漢人那裡學會了計算和登記的方法,還學會了建築和打井;漢族文化也同樣受到了匈奴文化的影響,比如漢朝政府和民間養馬業的空前發達,就和匈奴馬匹的大量輸入,養馬技術的傳授分不開。

對于兩族的人民,和平就是一切,昭君出塞,單于附漢為他們帶來了和平與富足。《漢書》記載“邊城晏閉,牛馬布野,三世無犬呔之警,黎庶無幹戈之役,”這段話為我們描繪了一幅百姓安居樂業,生産發展的幸福圖景。 所以,用曆史唯特主義的觀點看待這一曆史事件,就是它順應了時代發展的趨勢,反映了人民和平安定的願望,推動了社會生産的發展,緩和并穩定了民族關系,在兩千年的封建社會中, 這不失為一種明智之舉。

昭君傳說

昭君出塞後60年,是漢匈和睦相處的60年,也是包括呼和浩特地區在内的整個漠南和平發展的60年,出現了"牛馬布野人民熾盛"的繁榮景象。飽經戰亂之苦後享受了60年和平生活的漢匈各族人民,深深地愛戴着王昭君。民間傳說,昭君原是天上的仙女,下嫁呼韓邪單于。她出塞時,和呼韓邪單于走到黑河邊上,隻見朔風怒吼,飛沙走石,人馬不能前進。昭君款款地彈起了她所帶的琵琶,頓時狂風停止呼号,天上彩霞橫空,祥雲缭繞,地下冰雪消融,萬物複蘇。一會兒,遍地長滿了鮮嫩的青草,開遍了絢麗的野花。遠處的陰山變綠了,近處的黑水澄清了。還飛來了無數的百靈、布谷、喜鵲,在她(他)們頭頂上盤旋和歌唱。單于和匈奴人民高興極了,于是就在黑水邊定居下來。

後來,王昭君和單于走遍了陰山山麓和大漠南北。昭君走到哪裡,哪裡就水草豐美,人畜兩旺。在缺少水的地方,昭君用琵琶一劃,地上就會出現一條玉帶般的河流和片片綠茵茵的嫩草。昭君還從一個漂亮的錦囊裡取出五谷種子,撒在地下,于是就長出了五谷雜糧。昭君去世時,遠近的農牧民紛紛趕來送葬,他們用衣襟包上土,一包一包的壘起了昭君墓。傳說昭君墓一日三變,"晨如鋒,午如鐘,酉如枞"。就是說,昭君墓早晨猶如一座山峰,中午猶如一座鼎鐘,黃昏時猶如一棵雞枞(傘菌科圓錐形菌綱植物)。

景點

昭君墓,蒙古語為特木爾。烏虎兒,位于呼和浩特南郊9公裡處的大黑河畔。現在的昭君墓是70年代重新修築的,占地面積3.3公頃,墓高33米,墓身呈台體狀,墓頂建有一座涼亭,是一座人工夯築的大王丘,是昭君的衣裳冠墓。墓體狀如覆鬥,高達33米,底面積約13000平方米,每年秋季,樹葉枯黃時,昭君墓上依然草木青青所以人們又稱這為“青冢”。 是中國最大的漢墓之一。

墓地東側

是曆代名人為昭君墓題寫的碑文,西側是文物陳列室。登上墓頂,我們會看到連綿不斷的陰山山脈橫貫東西,也會欣賞到呼和浩特市全景。

墓前

前側有文物陳列室展出昭君有關文物。墓前立董必武題《谒昭君墓》詩碑,詩曰:“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漢和親識見高。詞客各摅胸臆懑,舞文弄墨總徒勞。”詩碑後側還豎立有曆代歌頌昭君功績的石碑7通。詩碑前方有新近落成的呼韓邪單于與王昭君馬上并辔而行的大型銅鑄雕像,雕像高3.95米、重5噸,形态逼真,兩匹駿馬相依,單于和阏氏英姿豐采,沉浸在一片和睦、喜悅的氣氛之中。昭君出塞和親是民族團結的象征。墓前有平台及階梯相連,與中原地區漢代帝王陵墓的形制頗近。第二層平台及墓頂各建有一亭。伫立墓頂,極目遠眺,陰山逶迤峥嵘,平疇阡陌縱橫,墓草青青,古木參天。昭君墓周圍景色宜人,加上晨曦或晚霞的映照,墓地的景色似乎時時都有變化。民間傳說昭君墓一日三變,“晨如峰,午如鐘,西如縱”,更增添了昭君墓這一塞外孤墳的神秘色彩。

周邊

周邊周圍景色宜人,加上晨曦或晚霞的映照,墓地的景色似乎時時都有變化。民間傳說昭君墓一日三變,"晨如峰,午如鐘,西如縱",更增添了昭君墓這一塞外孤墳的神秘色彩近期新設了接待室、陳列室、書畫社等服務設施。站在墓頂,可眺望呼和浩特市景。昭君莫已被列為自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旅遊指南

旅遊說詞

現今昭君墓已經成為内蒙古一處重要文物古迹和人們來到達呼和浩特必遊的景點,對于今天的人們,用翦伯贊老先生的話來說是最恰當的,那就是:“王昭君已不再是一個人物,而是民族友好的象征;昭君墓也不再是一座墳墓,它是一座民族友好的紀念塔”。 昭君墓馬上就要到了,就讓我們一齊去參觀這座民族友好的紀念塔吧! (雕像前) 各位團友,我們面前的這座雕像就是王昭君和呼韓邪單于,大家請看,王昭君溫柔秀麗,柔中帶剛;呼韓邪單于威武粗犷,具有北方少數民族特有的豪爽氣質。這尊雕像的下面刻有蒙漢兩種文字的“和親”,再請各位看看,昭君夫婦并騎的馬頭是朝什麼方向呢?對這位團好猜對了,是西方,為什麼朝西方呢?大家能想出來嗎?原來這和昭君出塞的路線有關,公元前33年他們是從長安出發向西行至甘肅省慶陽縣,然後經陝西榆林,内蒙東勝、杭錦旗、包頭市,向漠北方向去了,所以從西安出發向西走,馬頭當然朝西了。好,大家可以在這裡拍拍照。 (石碑前) 各位團友,這幅碑文是1963年董必武老先生參觀昭君墓時寫的,全詩為“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漢和親識見高。詞客各抒胸臆懑,舞文弄墨總徒勞。

”兩千多年來,許多文人墨客著書立說發表自己對人生的政治的見解,其中也有一些文人對昭君出塞有消極的看法,面對衆說紛壇,董老毅然站在曆史唯物主義的曆史價值與意義,肯定了昭君人微言輕和親使者的功勞。在當時的曆史條件下,“和親”是明智之舉,它對于當時社會的發展和安定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順應了時代發展趨勢。文人墨客的惜古哀怨的詩句是徒勞無功的,因為曆史是不可抹殺的,在社會主義中國的民族大家庭中,昭君的“千秋”不權有存在的價值,而且影響範圍越來越廣,它符合了人類社會和平與發展的主題,使我們更加珍惜今天和平安定的環境。

 (昭君墓前) 女士們、先生們,我們面對的這座大土丘就是昭君墓,最早見于唐代的記載。相傳,昭君死後,漢匈人民都非常悲痛,紛紛趕來送葬,人們用衣裳襟包着土,一包一包地填在她的墳上;由于送葬的人成千上萬,絡繹不絕,每個人都想多捧幾包土寄托自己的哀思,所以到最後竟壘成了一座形似小山的墳墓。内蒙古的昭君墓有若幹個,而這座是真正的昭君墓,為什麼會有那麼多昭君墓呢?因為昭君給人民帶來和平,人民愛戴她,很多人都願意她埋葬在自己的家鄉,也有的人認為她是仙女下凡,叫她“昭君娘娘”,附近的百姓都認為,在昭君墓前許願是十分靈驗的,傳說,一對青年夫婦久婚不育,于是便在這裡許了願并且住了一夜,第二年便有了健康的小寶寶。女士們、先生們,就讓我們也在這裡許個願吧!願民族團結,國家富強。 大家可能要問,王昭君真的葬在這裡嗎?事實上這隻是昭君的衣裳冠墓,因為古代北方少數民族貴族死後都采取秘密下葬的方式,墓不立碑,似若不地。其實,昭君埋葬在哪裡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她為人民的和平作出了貢獻。現在大家看,墓中間刻有“青冢”二字,“青冢”就是綠色的墳墓,是昭群墓的别稱,因為每年秋季,附近的樹都已枯黃,而昭君墓四周卻依然綠草青青,所以又稱“青冢”。 

旅遊時間

呼和浩特屬半幹濕的中溫帶季風氣候,具有降水量少而不均、寒暑變化劇烈的顯著特點。冬季漫長而寒冷,其中1月最冷,最低氣溫零下25℃至45℃。晝夜溫差極大,夜裡比白天溫度要低20℃,所以即使夏季去呼和浩特也要帶長袖衣服。災害性天氣有春旱和冬季暴風雪。呼和浩特屬半幹濕的中溫帶季風氣候,具有降水量少而不均、寒暑變化劇烈的顯著特點。冬季漫長而寒冷,其中1月最冷,最低氣溫零下25℃至45℃。晝夜溫差極大,夜裡比白天溫度要低20℃,所以即使夏季去呼和浩特也要帶長袖衣服。災害性天氣有春旱和冬季暴風雪。

每年4至10月,是呼和浩特最佳旅遊季節。要是去草原,最好是在7月中旬至9月初前往,這時的草原景緻迷人,而且正好有一年一度的“那達慕”大會舉行,屆時,逛古召,登古塔,觀賽馬,騎馬馳騁草原,其樂無比。

美食

可以在牧民家裡品嘗正宗内蒙風味。

住宿

可到郊區牧民家中或蒙古包中做客并借宿。牧民民風淳樸,豪爽好客,一定會熱情招待,當然,去時最好準備一些小紀念品之類以示感謝。

門票

65元 歌舞表演:免費(一日兩場——10:30 15:30)。

交通

呼和浩特市舊城南呼清公路9千米處的大黑河畔,桃花鄉境内。到南茶坊乘44路小公共,1.5元,半小時左右即到。

王昭君

個人簡介

王昭君,名嬙,字昭君,晉時因諱司馬昭的“昭”字,又稱明君或明妃,西漢時南郡姊歸人(今湖北省興山縣)。(曆史上共出了二大名人,除了民族友好使者王昭君外,還有偉大愛國主義詩人屈原,至今姊婦縣還并排矗立着兩塊石碑,一塊為“楚大夫屈原故裡”,另一塊為“漢昭君王嫱故裡”。曆代文人詞客對這裡的地靈人傑極表贊美。東漢後,從姊歸劃出興山縣,兩大名人故地分屬兩縣所轄)公元前37年,王昭君被召入宮,後為漢元帝的待诏。從我國戰國開始,活躍在我國陰山南北的匈奴族,逐漸強大起來,同中原的漢王朝時行了近一個半世紀的戰争,漢匈兩族人民在迫切要求民族和好的強烈要求下,匈奴呼韓邪單于在公元前51年至公元前33年的18年中,曾三次親臨長安,入朝請求和親。在這種形勢下,公元前33年,王昭君自願請行出嫁匈奴,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王昭君出塞和親,符合當時漢匈兩族人民多年的願望,所以漢元帝下诏将這一年的年号改為“竟甯”意為和平安甯。呼韓邪單于封昭君為甯胡阏氏,即胡漢友好皇後,昭君與呼韓邪單于生兒子伊屠知牙師,兩年後,呼韓邪死後,昭君遵漢成帝之命,從胡俗。再退給呼韓邪單于大阏氏的長子複林累于雕單于陶莫臯。生二女。須蔔居次,當于居次。昭君死後,她的子女繼續為漢匈和平事業作出了貢獻。近年來呼和浩特附近的漢城和包頭市附近西漢晚期墓葬中出土的“單于和親”、“千秋萬歲”、“單于天降”、“長樂未央”等磚瓦;說明長城沿線人民和親和昭君出塞的熱情頌揚。昭群出塞以後,漢匈出現了半個多世紀的和平局面,故《漢書》記載牛馬布野”。王昭君自願出塞,遠嫁異族,表現了一個弱女子不顧邊塞荒涼,不畏北地風寒和氈帳之苦的非凡膽識和勇氣。

相關詩詞

唐代杜甫

:“一去紫台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宋代王安石

《明妃曲》:“可憐青冢已蕪沒,尚有哀弦留至今。”

清代耆英

:“憶昔出宮闱,志在不負主。揮手去遐荒,非死無以處。曲彈馬上調,肚腸向誰吐!聲淚動天地,名獨垂千古。邊草伴芳魂,紅顔與朽骨。何使若有神,一杯萬世睹。王嫱有青冢,炎劉無寸土!要知作詩人,還應處其苦。”

民國李廷玉

:“奇策安邊付女流,琵琶一曲自千秋。寒凝青冢煙猶慘,聲咽長河水帶愁。忍辱豈為胡地妾,論功羞死漢關侯。炎劉一盡單于沒,剩有昭君土一抔!”

現代董必武

提昭君墓詩:“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漢和親識見高。詞客各抒胸臆懑,舞文弄墨總徒勞。”

唐代常建昭君墓:“漢宮豈不死,異域傷獨(猶傷)沒。萬裡馱黃金,蛾眉為枯骨。回車(軍)夜出塞,立馬皆不發。共(憤)恨丹青人,墳上哭明月。”

評價

在中國曆史上,王昭君是一位獻身于中華民族友好事業的偉大女性。在民間百姓中,昭君是美的化身。數千年來,她的傳說、故事在中國民間廣為流傳,家喻戶曉。自唐、宋以來,曆代文人詠唱昭君、抒發情感的詩文、歌詞、繪畫、戲曲更是多不勝數,形成了千古流傳的“昭君文化”。

現代史學家翦伯贊贊美:“王昭君已經不是一個人物,而是一個象征,一個民族友好的象征;昭君墓也不是一個墳墓,而是一座民族友好的曆史紀念塔”。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