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

正月十五

中國傳統節日
農曆正月十五是中國傳統的元宵佳節,新春期間的節日活動在這一天達到一個高潮。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張燈結彩,人們點起萬盞花燈,攜親伴友出門賞月亮、逛花市、放焰火,載歌載舞歡度元宵佳節。“猜燈謎”又叫“打燈謎”,是從古代就開始流傳的元宵節特色活動。每逢農曆正月十五,各家各戶都要挂起彩燈,燃放焰火,後來有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迎合節日氣氛,所以響應的人衆多,而後猜謎逐漸成為元宵節不可缺少的節目。
    中文名: 外文名: 别名:元宵節,上元節 中文名稱:正月十五 農曆日期:每年正月十五 起源時間:漢文帝 起源事件:漢族傳統的元宵節始于2000多年前的秦朝 地區:中國 節日活動:吃湯圓賞月 節日飲食:湯圓 節日意義:元宵節是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

節日簡介

每年農曆的正月十五日,春節剛過,迎來的就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

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一元複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們對此加以慶祝,也是慶賀新春的延續。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

按中國民間的傳統,在這天上皓月高懸的夜晚,人們要點起彩燈萬盞,以示慶賀。出門賞月、燃燈放焰、喜猜燈謎、共吃元宵,合家團聚、同慶佳節,其樂融融。

元宵節也稱燈節,元宵燃燈的風俗起自漢朝,到了唐代,賞燈活動更加興盛,皇宮裡、街道上處處挂燈,還要建立高大的燈輪、燈樓和燈樹,唐朝大詩人盧照鄰曾在《十五夜觀燈》中這樣描述元宵節燃燈的盛況“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

宋代更重視元宵節,賞燈活動更加熱鬧,賞燈活動要進行5天,燈的樣式也更豐富。明代要連續賞燈10天,這是中國最長的燈節了。清代賞燈活動雖然隻有3天,但是賞燈活動規模很大,盛況空前,除燃燈之外,還放煙花助興。

“猜燈謎”又叫“打燈謎”,是元宵節後增的一項活動,出現在宋朝。南宋時,首都臨安每逢元宵節時制迷,猜謎的人衆多。開始時是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因為謎語能啟迪智慧又饒有興趣,所以流傳過程中深受社會各階層的歡迎。

民間過元宵節吃元宵的習俗。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實心,或帶餡。餡有豆沙、白糖、山楂、各類果料等,食用時煮、煎、蒸、炸皆可。起初,人們把這種食物叫“浮圓子”,後來又叫“湯團”或“湯圓”,這些名稱“團圓”字音相近,取團圓之意,象征全家人團團圓圓,和睦幸福,人們也以此懷念離别的親人,寄托了對未來生活的美好願望。一些地方的元宵節還有“走百病”的習俗,又稱“烤百病”“散百病”,參與者多為婦女,他們結伴而行或走牆邊,或過橋,走郊外,目的是驅病除災。

随着時間的推移,元宵節的活動越來越多,不少地方節慶時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跷、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傳統民俗表演。這個傳承已有兩千多年的傳統節日,不僅盛行于海峽兩岸,就是在海外華人的聚居區也年年歡慶不衰。

名稱

日本稱上元(じょうげん)、小正月(こしょうがつ),朝鮮稱正月大滿月(정월대만월)、正月十五(정월대보름,“보름”為固有詞,月圓、望日之意,或簡稱大보름)、上元(상원)、元宵(원소)、元夕(원석)、烏忌日(오기일),時間是每年的農曆正月十五。中國台灣地區台語稱為元宵(goân-siau)、元宵節(goân-siau-cheh)、上元(siōng-goân)、正月半(chiaⁿ-goe̍h-poàⁿ)。農曆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春燈節,是中國民俗。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其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為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是春節之後的第一個重要節日。

吃湯圓

民間過元宵節有吃元宵的習俗。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實心,或帶餡。餡有豆沙、白糖、山楂、各類果料等,食用時煮、煎、蒸、炸皆可。起初,人們把這種食物叫“浮圓子”,後來又叫“湯團”或“湯圓(tangyuan)”,這些名稱與“團圓(tuanyuan)”字音相近,取團圓之意,象征全家人團團圓圓,和睦幸福,人們也以此懷念離别的親人,寄托了對未來生活的美好願望。

關于元宵節吃元宵的最早記載見于宋代。當時稱元宵為“浮圓子”、“圓子”、“乳糖元子”和“糖元”。從《平園續稿》、《歲時廣記》、 《大明一統賦》 等史料的記載看,元宵作為歡度元宵節的應時食品是從宋朝開始的。因元宵節必食“圓子”,所以人們使用元宵命名之。

湯圓在宋朝很珍貴,姜白石有詩“貴客鈎簾看禦街,市中珍品一時來,簾前花架無行路,不得金錢不肯回。”詩中的“珍品”即指元宵。到明朝時仍然保留有元宵節宴飲的習慣,明黃道周《節寰袁公(袁可)傳》:“及在登萊,方元宵宴客,有傳遼将李性忠與張爾心謀叛者,諸監司怖甚。”

元宵曾有多種名稱,如面繭、粉果、元寶、湯餅、圓不落角等,明永樂年間正式定名為元宵。

元宵從種類上分,可分實心和帶餡的兩種。帶餡的又有甜、鹹之分。甜餡一般有豬油豆沙、白糖芝麻、桂花什錦、棗泥、果仁、麻蓉、杏仁、白果、山楂等;鹹餡一般有鮮肉丁、火腿丁、蝦米等。用芥、蔥、蒜、韭、姜組成的菜餡元宵,稱“五味元宵”,意寓勤勞、長久、向上。一些地方的元宵節還有“走百病”的習俗,又稱“烤百病”“散百病”,參與者多為婦女,他們結伴而行或走牆邊,或過橋,走郊外,目的是驅病除災。

起源

元宵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秦朝就有了,漢文帝時,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漢武帝時,“太一神”的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

神)。司馬遷創建“太初曆”時,就已将元宵節确定為重大節日。

西漢時期,漢高祖劉邦很寵愛戚夫人,想立其子如意為太子,因皇後呂雉阻礙未成功。從此,歹毒的呂後對戚夫人懷恨在心。

劉邦死後,呂後之子劉盈登基為漢惠帝。漢惠帝生性懦弱,優柔寡斷,大權漸漸落到其母呂後手中。呂後為解心頭之恨,用毒酒毒死趙王如意。接着砍掉戚夫人的手足,把她變成又聾又啞又瞎的廢人,終年囚禁在永巷的廁所裡。漢惠帝對母後的殘忍和驕橫極為不滿,但又無力抗衡,最終憂郁成疾,不久便死了。此後呂後獨攬朝政,

為把劉氏天下變為呂氏天下,排擠老臣,殘害忠良。呂後死後,諸呂惶惶不安,密謀徹底奪取劉氏江山。

呂祿的女婿是劉氏宗室的劉章,他聞訊大驚,将此事同事哥哥劉襄,敦促他起兵讨伐衆呂。往日那些敢怒不敢言的文臣武将紛紛而起,平凡之事勢如破竹。諸呂之亂最終被平定。

而後劉恒登基,就是漢文帝。漢文帝深感太平盛世來之不易,便把平息“諸呂之亂”的正月十五定位民同樂日,這天京城裡家家張燈結彩,以示慶賀。每逢正月十五,漢文帝不僅大宴群臣,還微服出巡,賞景觀燈與民同樂。從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個普天同樂的漢族民間節日。

元宵賞燈始于上古民衆在鄉間田野持火把驅趕蟲獸,希望減輕蟲害,祈禱獲得好收成。直到今天,中國西南一些地區的人們還在正月十五用蘆柴或樹枝做成火把,成群結隊高舉火把在田頭或曬谷場跳舞。隋、唐、宋以來,更是盛極一時。參加歌舞者足達數萬,從昏達旦,至晦而罷。當随着社會和時代的變遷,元宵節的風俗習慣早已有了較大的變化,但至今仍是漢族傳統節日。

另有一說是元宵燃燈的習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說”;正月十五日為上元節,七月十五日為中元節,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樂,故上元節要燃燈。元宵節的節期與節俗活動,是随曆史的發展而延長、擴展的。就節期長短而言,漢代才一天,到唐代已為三天,宋代則長達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點燈,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裡才落燈,整整十天。與春節相接,白晝為市,熱鬧非凡,夜間燃燈,蔚為壯觀。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燈火,更使其成為春節期間娛樂活動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龍、舞獅、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戲”内容,隻是節期縮短為四到五天。

其他習俗

送孩兒燈

簡稱“送燈”,也稱“送花燈”等,即在元宵節前,娘家送花燈給新嫁女兒家,或一般親友送給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為“燈”與“丁”諧音。這一習俗許多地方都有,陝西西安一帶是正月初八到十五期間送燈,頭年送大宮燈一對、有彩畫的玻璃燈一對,希望女兒婚後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兒懷孕,則除大宮燈外,還要送一兩對小燈籠,祝願女兒孕期平安。

迎紫姑

紫姑也叫戚(七)姑,北方多稱廁姑、坑三姑。古代漢族民間習俗正月十五要迎廁神紫姑而祭,占蔔

蠶桑,并占衆事。傳說紫姑本為人家小妾,為大婦所妒,正月十五被害死廁間,成為廁神,所以漢族民間多以女子做成紫姑之形,與夜間在廁所間豬欄迎而祀之。此俗流行于南北各地,早在南北朝時期就見于記載。

走百病

也叫遊百病,散百病,走橋等,是一種消災祈健康的活動。元宵節夜婦女相約出遊,結伴而行,見橋必過,認為這樣能祛病延年。

偷菜節

流行于貴州省黃平一帶苗族的偷菜節也是在每年農曆正月十五日舉行。節日這天,姑娘們便成群結隊去偷别人家的菜,嚴禁偷本家族的,也不能偷同性朋友家的,因為偷萊與她們的婚姻大事有關。所偷的菜僅限白菜,數量夠大家吃一頓即可。偷菜不怕被發現,被偷的人家并不責怪。大家把偷來的菜集中在一起,做白菜宴。據說誰吃得最多,誰能早得意中人,同時所養的蠶最壯,吐出的絲也最好最多。

巴烏節

彜族的傳統節日巴烏節在農曆正月十五。“巴烏”意為“打獵歸來”。見于雲南鶴慶彜族支系黑活人居住區。時此節原本是歡慶狩獵歸來的習俗話動,無固定節日。舊時人們狩獵歸來收拾獵物,獸頭給狩獵的指揮,獸皮給獵獲人,肉則燒烤,其間獸頭前、獸皮跟、衆人從,圍火堆重現打獵動作。肉熟以後,衆人分食。後來逐漸演變成固定的節日。節日中的巴烏舞由十二面木鼓、十二面铊鑼和十二支唢呐(閏年各用十三件)組成樂隊伴奏,由三十六名年輕女子披上虎、豹、熊、鹿、虎子、兔、狐等的毛皮或者頭插錦雞和各種鳥雀的羽毛。裝扮成飛禽走獸,圍繞火推踏歌起舞,表現各種動物的姿态,模仿各種動物的叫聲。獵手們則手持弓弩或鋼叉,将“獵物”圍住,朝“獵物”們旋轉的相反方向,表演各種獰獵動作。節日期間,還要進行耍龍燈、獅燈、白鶴燈等活動。

元宵訂情

元宵節也是一個浪漫的節日,元宵燈會在封建的傳統社會中,也給未婚男女相識提供了一個機會,傳統社會的年輕女孩不允許出外自由活動,但是過節卻可以結伴出來遊玩,元宵節賞花燈正好是一個交誼的機會,未婚男女借着賞花燈也順便可以為自己物色對象。元宵燈節期間,又是男女青年與情人相會的時機。

在台灣,還有未婚女性在元宵夜偷摘蔥或菜将會嫁到好丈夫的傳統習俗,俗稱:“偷挽蔥,嫁好尪”、“偷挽菜,嫁好婿”,希望婚姻美滿的女孩,要在元宵之夜到菜園裡偷摘蔥或青菜,期待未來家庭幸福,唐代的燈市還出現樂舞百戲表演,成千上萬的宮女,漢族民間少女在燈火下載歌載舞,叫做行歌、踏歌。

歐陽修(生查子)雲: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辛棄疾(青玉案)寫道:衆裡尋它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就是描述元宵夜的情境,而傳統戲曲陳三和五娘是在元宵節賞花燈進相遇而一見鐘情,樂昌公文與徐德言在元宵夜破鏡重圓,《春燈謎》中宇文彥和影娘在元宵訂情。所以說元宵節也是中國的“情人節”。

各地風俗

〔河北省〕 永平府元宵節,有病的婦女群聚窯下,稱“陶灸”。兒女交錯度橋,稱“度百厄”。也有人以紙裁剪為九條紙繩,信手打結以蔔休咎,稱“結羊腸”。又以十二個面盞貯油放入鍋中蒸熟,以面盞積水之多寡來預蔔該月的晴雨。靜海縣上元節以大饅頭為節食。慶雲縣元宵節男子請五祖教拳棒,女子請紫姑蔔休咎。

〔山東省〕 淄川縣元宵節臨水人家多放河燈。甯陽縣元宵送燈至祖墳。博興農村的元宵節有照燈的習俗。男孩子提着燈,繞棗樹六圈,口念“嘟佬嘟佬,開花結棗”六遍,就能使棗樹豐收。莒縣男女老少于正月十六到野外踏青,稱之“走老貌”,據說每年走一次可永保青春年少。

〔河南省〕襄城縣元宵吃馄饨湯,稱之“團圓茶”,娘家接已嫁的女兒回家過節,郲縣元宵慶燈時,老幼有病者,皆以火灸石龜。本地有河橋的,相率過橋。若無橋,則以木闆搭數丈高之“天橋”,稱為“走百病”。

〔陝西省〕 鳳翔縣于元宵節宴請女兒、女婿,稱之“吃十五”。并送燈、送油,稱之“添油”。〔江蘇省〕武進縣上元日綁縛蘆葦成丈許之火炬,插于田間,稱“照田财”,用來預蔔早潦。火色白者為水,紅者為旱。宜興上元日,兒童戴鬼面具,屈腳振肩而跳,稱之“跳鬼”。

〔浙江省〕 杭州漢族民間傳正月十五為上元天官賜福之辰,多齋素誦經,匍匐至吳山禮拜。海甯縣元宵節以精緻的菊花燈為最出名。上虞縣少于元宵節晚上到戡恃月台上較量武藝。建德縣人家有新娶媳婦的,于元宵節設酒祭床。

〔江西省〕 新建縣民于元宵掃墓插竹為燈。萬安縣城各鄉均于元宵節祀上元神舟。

〔湖北省〕 雲夢縣(今之江漢)老農夫于元宵夜持火炬偏照田圃,叫“照絕地蠶”。兒童則以田鼓迎神,以蔔歲事。武昌的“弄龍”要一連三天。全村的男女老少都跟随龍燈到鄰村赴宴,稱為“龍換酒”。

〔湖南省〕 常德上元各家以椒為湯,加入韭菜儆果諸物款待客人,稱為“時湯”。新田縣遊完龍燈後,将龍燈付之一炬,稱為“送災”。

〔四川省〕 四川元宵有“四偷”的習俗:“一偷湯圓二偷青,三偷檐燈四偷紅。”除了偷青是為了強身外,其餘皆為求子的習俗。開縣有“對罵”的習俗。元宵節時人們搬闆凳到戶外去,将平日之怨氣,盡皆罵出,被罵之人不得回罵。

〔福建省〕 泉州花燈别具特色,有香燈、紙折蓮花燈、絲料宮燈、八結燈等等。邵武縣元宵夜境内廟宇繞境迎香,稱為“淨街”。福建南部有元宵節兩村兒童互擲石為戲的習俗。據說若不擲石,那個村子必定發生瘟疫。

〔廣東省〕 梅州市民于正月十五為去年出生的男丁舉行隆重的“上燈(掌燈)”儀式:鑼鼓獅頭,告知先人添丁了,并祈求新生兒健康,晚上要燃放煙花爆竹請客吃飯等。新安縣民有于去年生男者,皆于元宵夜慶燈。南雄鬧花燈時,父母取龍燈上之龍須線給小兒系帶,據說可保兒童無疾病。又取龍燈内殘存的蠟燭照床下,據說可以産貴子。文昌縣民元宵夜偷青時,偷中的以挨罵為吉祥之兆,偷不中者則以不挨罵為吉兆。

〔雲南省〕 雲龍縣于元宵節前迎三崇神,沿街立棚祭祀。彌勒州元宵後一日燃香于橋,投石水中,再取水洗眼,據說可以去疾病。

湯圓

簡介

元宵節的主要吃食也叫元宵。在南方,元宵也叫“湯圓”、“圓子”。據說元宵象征合家團圓,吃元宵意味新的一年合家幸福、萬事如意。

元宵(rice glue ball)即“湯圓”,是用糯米粉等原料做成的圓形食品,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為食品,在我國也由來已久。宋代,民間即流行一種元宵節吃的新奇食品。這種食品,最早叫“ 浮元子”後稱“元宵” ,生意人還美其名曰“元寶” 。元宵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黃桂、核桃仁、果仁、棗泥等為餡,用糯米粉包成圓形,可葷可素,風味各異。可湯煮、油炸、蒸食,有團圓美滿之意。陝西的 湯圓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滾”成的,或煮或油炸,熱熱火火,團團圓圓。

元宵的吃法亦很多,可水煮、炒、油炸、蒸等。實心的小元宵若加酒釀、白糖、桂花煮食,風味獨特,宜于茲補。

制作

元宵是用糯米粉做成的圓形食品,從種類上分,可分實心和帶餡的兩種。帶餡的又有甜、鹹之分。甜餡一般有豬油豆沙、白糖芝麻、桂花什錦、棗泥、果仁、麻蓉、杏仁、白果、山楂等;鹹餡一般有鮮肉丁、火腿丁、蝦米等。用芥、蔥、蒜、韭、姜組成的菜餡元宵,稱“五味元宵”,意寓勤勞、長久、向上。

南方人做“元宵”時,先将糯米粉用水調和成皮,然後将餡“包”好;北方人做“元宵”,先把餡捏成均勻的小球狀,放在鋪有幹糯米粉的蘿筐裡不斷搖晃,不時加入清水使餡粘上越來越多的糯米粉,直至大小适中。“元宵”的大小不一,大者如核桃,小者若黃豆。煮“元宵”也有技巧:輕輕捏。 下鍋前,用手輕捏“元宵”,使其略有裂痕,這樣煮出來的“元宵”,裡外易熟,軟滑可口。 開水下。鍋内水開後,放入“元宵”,用勺背輕輕推開,讓“元宵”旋轉幾下,就不粘鍋底。 文火煮。“元宵”入鍋煮至浮起後,要迅速改用文火,否則,“元宵”不斷翻動,受熱不均勻,外熟内硬不好吃。 點冷水。“元宵”入鍋後,每開一次應點入适量的冷水,使之保持似滾非滾的狀态。開兩三次後,再煮一會兒,即可撈出食用。這樣煮出的“元宵”質軟不硬,香甜可口。

具體介紹一下:

肉湯圓

原料:适量的糯米、大米、瘦肉末、醬油、胡椒、料酒、姜末、冬菜末、蔥花。

做法:

1.将糯米與大米混合,浸1~2天,用磨磨細放入布袋内懸空吊漿,制成面粉。

2.在鍋中倒油少許,油七成熟時下肉末炒熟,加入醬油、胡椒、酒、姜末,入味後起鍋裝盤 。

3.熟肉末涼後,加入适量生肉末、冬菜末、蔥花,拌勻後放冰箱裡冷凍,切小塊為餡心。

4.将面粉加入适量冰水揉和,取一小塊捏扁,包入餡心揉圓。

5.将湯圓下鍋煮,火不宜過旺,見湯圓浮上水面即撈出。

6.在碗中放入适量的醬油、胡椒、味精、化豬油、蔥花等,沖入适量高湯,将撈出的湯圓放入即可食用。

核桃酪湯圓

原料:幹核桃仁150克,江米50克,江米面150克,麻仁100克,小棗50克,面粉、桂花少許。

做法:

1.将白糖放入碗内,加桂花、麻仁、面粉少許,再加開水少許拌勻,放在案上,用刀拍成1.5分厚片,改切1.5分見方的丁,即成湯圓餡。

2.将江米面放入簸箕裡。湯圓餡放在漏勺裡,用涼水浸過,倒入簸箕内,用雙手搖動,使湯圓餡沾滿江米面,連續3次,即成湯圓。下入鍋内煮10分鐘左右,漂起即熟。

3.核桃仁用開水沖兩次,剝去外皮剁碎,小棗洗淨,用涼水浸泡12小時。

4.把江米、核桃仁、小棗肉放人碗中,加清水200克拌勻,用小磨磨一遍,成為細漿。

5.淨勺放開水,下入白糖,上火見開,撇去浮沫,迅速将核桃仁漿下入,攪勻成粥狀,至熟,盛于碗内,将煮熟湯圓撈入即成。

橙羹小湯圓

原料:糯米面2500克,白糖750克,熟面粉150克,豬油50克,瓜子仁25克,核桃仁25克,芝麻25克,橙子3個,青紅絲、香精少許。

做法:

1.将熟面粉100克、白糖500克及豬油、瓜子仁、核桃仁、芝麻等拌勻,将用50克熟面粉打成的漿糊倒入,搓成餡,切成玉米粒大的小方丁。

2.在籮筐内放些糯米粉,将浸過水的餡塊放入滾動,滾成大小适中的湯圓。将橙子切成兩瓣,擠出汁。

3.水煮沸時,倒入湯圓,湯圓浮上水面後,再加白糖和橙子汁,待白糖溶化後盛入碗内。

拔絲小湯圓

原料:糯米粉300克,綿白糖300克,豬闆油25克,青紅絲、桂花、瓜子、芝麻少許,糖稀50克,熟面50克,花生油750克(實耗100克)。

做法:

1.将青紅絲切碎與豬油、白糖150克、桂花、熟面、糖稀、瓜仁等配料和成水晶餡。

2.将和好的餡砸成3毫米厚的片,切成3毫米見方的丁,沾水放人糯米粉用簸箕搖晃,反複3次即成生湯圓。

3.在炒勺中倒入花生油,燒至六七成熟時,下入湯圓并用筷子撥開,漂浮後用漏勺撈起,用小勺拍開口。

4.将炒勺置火上,注入少許清水,下入白糖150克,炒至金黃色時下入湯圓,離火颠勺,撒入青紅絲、芝麻等即成。

酒鍋湯圓

原料:糯米粉2500克,白糖1000克,熟面粉150克,豬油50克,核桃仁15克,花生仁25克,芝麻25克,瓜條25克,青紅絲、挂花醬、香精少許。

做法:

1.将白糖500克加熟面100克,加青紅絲、芝麻、花生仁、核桃仁、桂花醬、豬油、香精等,另外用50克面粉打成漿糊,倒在一起搓成餡,拍緊成塊,再切成小方丁。

2.在籮筐内放些糯米面,把切好的小方丁進水浸一下,放在籮筐内的糯米面上,用手搖動,使糯米面挂在剩餡上,連續多次,搖成玻璃球大小的湯圓。

3.待鍋内清水燒開後,将湯圓下鍋,湯圓浮起時,加入白糖,連湯一起倒入已備好燒酒的酒鍋内,将酒鍋端于桌上,再将鍋内酒點燃。

珍珠湯圓一

原料:

上等糯米1100克、黑芝麻50克、精自面粉100克,豬闆油100克、冰糖25克、白糖500克,桔紅 (紅桔蜜餞)。

做法:

1.将1000克糯米清洗幹淨,用清水浸泡兩天(春秋季,每8小時換水一次,盛夏每4小時換水一次,以防糯米變酸),将糯米磨成細粉裝入布袋滴幹水分。

2.取剩餘100克糯米,洗淨後用溫水泡軟待用。

3.将黑芝麻用文火炒熟眷成細粉,與炒成金黃色的清白面粉混合;将豬闆油撕去油皮切成細丁,将桔紅切成顆粒狀,将冰糖碾碎。以上各種原料與白糖拌勻成餡,分成20個圓形餡心。

4.将糯米粉漿揉搓滋潤(粉漿太幹可加運量清水),分成20等份。用每份粉團包一個餡心,捏成上圓下平的半球形,在表面均勻地沾上泡軟的糯米。

5.将圓子放在蒸籠中以急火蒸熟,可熱食,亦可涼食。

珍珠湯圓二

原料:

面粉125克,雞湯250克,海參丁、熟雞肉丁、蘭片丁、海米、火腿共50克,菠菜25克,醬油、精鹽、咪精、香油适量。

做法:

1.先将面粉用水和好揉成面團,用擀面杖擀成厚面皮,再用刀切成小丁,撒上補面,然後用手将小丁搓成豆粒大小,放入筐内,篩出面粉。

2.勺内添雞湯,加入海參丁、蘭片丁等配料和鹽、味精等佐料,待開鍋後将面疙瘩倒入勺内。最後放人菠菜、味精,出勺時加少許香油即可。

鴿蛋湯圓

原料:

壓幹的新鮮水磨粉2500克,白砂糖1000克,芝麻粉100克,薄荷香精、糖挂花少許。

做法:

1.白砂糖1000克加水250克,用中火熬制約15分鐘,見拔絲後立即離火,趁熱将三分之一糖漿倒入鐵闆上,用刮闆、菜刀将糖漿來回攪拌,然後将鐵闆上的糖漿圍成一個坑,再倒人三分之一,仍舊用刮闆、菜刀将糖槳攪拌,待剩餘的糖漿全部倒入後,加入香精、薄荷、桂花。把配好而且凝固的糖餡,用手使勁捏搓成長條,再切成豆粒大小的糖粒,待用。

2.取水磨粉500克左右,加少量水,揉和拍成餅,加入鍋内煮熟,撈出浸在涼水中,冷卻後揉進粉團内,揉至不粘手為止,用濕布蓋上備用。

3.取粉坯一塊(約10克重),用大拇指按一個坑,放入餡心,包攏,搓成圓長形。

4.待水煮沸後,将圓子入鍋,用勺子攪動,等圓子浮上水面後,再煮20分鐘,見圓子表皮成深玉色并有光澤時,即可撈出,倒進已備好的冷水中,讓其迅速冷卻。再将圓子撈出控幹水分,放在碾碎的芝麻粉中,将每個圓子的底部滾上芝麻粉,四隻一排、八隻一組,放在光紙或粽葉上即成。

脂油湯圓

原料:

糯米1500克,白糖500克,闆油150克,青梅、桃仁各50克,芝麻、桂花各25克。

做法:

1.糯采用水浸泡4小時,撈出換水,磨成吊漿。

2.闆油、白糖按脂油餡制法,做好後與炒熟的芝麻粉、剁碎的青梅、柱花等配料,拌合成餡。

3.用水将三分之一的吊漿煮熟,放入冷水,浸泡後,用三分之二的生吊漿與熟吊漿和成粉圓,将粉團搓成長條,按量揪劑。再把劑子捏鹹小酒杯形,包餡收口,捏成湯圓。

4.待水煮沸時,将湯圓下鍋,湯圓浮上後即可撈出。

黑芝麻湯圓

餡料:01,黑芝麻20克 02 糖粉或細砂糖 40克

03 裝黑芝麻炒熟用攪拌機攪成粉。

04 将黑芝麻粉和糖混合

05 混好的樣子

06 加上30克豬油

07 200克糯米粉 加水混合成團,

08 取出40克有開水煮熟做面引。再和糯米團混合

09 面團搓成長條,切段

10 用手捏成餅形,四周薄,中間厚。包上黑芝麻餡

11 包上花生醬餡,(現成買的罐裝花生醬)

12 搓成圓球形,鍋内煮開水,裝湯圓放入煮至浮起即可。

紅豆沙荔枝湯圓

材料:鮮荔枝250克、鮮蓮子100克、紅片糖50克,紅豆沙100克。

制作:

1.荔枝去皮去核後釀入紅豆沙;

2.鮮蓮子加入适量清水,煲熟後再加入紅片糖煮十分鐘;

3.把釀好的鮮荔枝豆沙湯圓放進煮開的蓮子糖水中,馬上收火即成。

南瓜小湯圓

材料:南瓜,糯米粉,糖

做法:南瓜蒸熟,押成南瓜泥,加入糯米粉和糖。

揉成南瓜面團,搓成小圓子即可。

麥香金沙湯圓

材料:糯米粉、金沙餡、即食牛奶麥片各适量 金沙餡材料:鹹蛋黃2個、奶油60克、粟粉20克、糖40克、奶粉20克

國外湯圓

美式湯圓

用小麥麸炒黃,與豬肉适量加蔥鹽、色拉等做成餡丸,包糯米團後,或煮或煎食之。

法式湯圓

用山藥兒泥、番茄醬、火腿末、奶酪、白糖等剁成肉餡丸,再用糯米粉與土豆泥混勻包上餡丸,煮熟後晾幹,煎炸後即食。

韓式湯圓

用人參加水潤軟切片,烘脆研粉,拌入芝麻末兒、玫瑰泥、櫻桃蜜以及白糖和雞油,制成小丸後包入糯米團中。其很有滋補功效。

新加坡式湯圓

用熟花生米、熟芝麻末兒、瓜仁、桔餅、桃仁等作餡,再加玫瑰糖、白糖等拌成餡條,再切小塊,包上半濕的糯米團,入水鍋煮食之。

吃法

南方人做“元宵”時,先将糯米粉用水調和成皮,然後将餡“包”好;北方人做“元宵”,先把餡捏成均勻的小球狀,放在鋪有幹糯米粉的蘿筐裡不斷搖晃,不時加入清水使餡粘上越來越多的糯米粉,直至大小适中。“元宵”的大小不一,大者如核桃,小者若黃豆。

煮“元宵”也有技巧:輕輕捏。下鍋前,用手輕捏“元宵”,使其略有裂痕,這樣煮出來的“元宵”,裡外易熟,軟滑可口。

開水下。鍋内水開後,放入“元宵”,用勺背輕輕推開,讓“元宵”旋轉幾下,就不粘鍋底。

文火煮。“元宵”入鍋煮至浮起後,要迅速改用文火,否則,“元宵”不斷翻動,受熱不均勻,外熟内硬不好吃。

點冷水。“元宵”入鍋後,每開一次應點入适量的冷水,使之保持似滾非滾的狀态。開兩三次後,再煮一會兒,即可撈出食用。這樣煮出的“元宵”質軟不硬,香甜可口。油炸“元宵” 如果是生“元宵”,可将“元宵”先粘上雞蛋清,再放進鍋裡炸。這樣炸出來的“元宵”有雞蛋香味。炸時要不斷翻動,以免炸得不透不勻。油炸“元宵”時,有時會發生“元宵”在油鍋裡突然炸裂濺傷人的現象。如在“元宵”下鍋前用針在“元宵”上紮兩個小針眼,即可防止這種現象的發生。另外,炸時要用小火溫油,這樣炸出的“元宵”香甜可口,皮酥裡糯。

拔絲“元宵” 将“元宵”炸好備用。用食油滑鍋底,放入白糖和适量清水,用文火熬成糖稀,當糖稀冒大泡呈黃色時,放入炸好的“元宵”,與糖稀攪拌,迅速出鍋,趁熱食用,宛如金珠纏絲,别有情趣。

穿衣“元宵” 将芝麻炒酥研末,放入熬稠糖糊的鍋中,再倒入炸好的“元宵”,滾粘均勻,出鍋上盤,逐個擺開,互不粘連,冷食、熱食皆宜。

蒸“元宵” 将“元宵”擺入抹了一層油的恣盤或金屬盤裡,入鍋蒸熟,取出後撒上綿白糖即可。食之香糯可口,做法方便易行。

烤“元宵” 将“元宵”擺入抹有底油的金屬盤内,連盤放進烤箱,烤至色呈金黃、熟透,取出裝盤,以綿白糖佐食,口味清香甘甜。湯圓老一種吃法沒啥滋味,本人多次嘗試幾種新吃法,在元宵佳節來臨之時,向大家推薦。

湯煮元宵:要掌握“滾下水,漫水煮”的要領,并用湯勺徐徐推轉,不緻粘鍋。水沸時,可稍加涼水,使其保持似滾非滾的狀态。煮到表裡發虛,即可盛入碗中。

油炸元宵:先将油燒熱,然後将元宵下油鍋後輕輕翻動幾遍,待元宵全部虛漲,撈出撒上糖即可食用。

酒醉元宵:将特制的“百子頭”小元宵煮熟後放在碗中,再将煮沸後的甜酒澆入。打入雞蛋花更佳。甜酸軟滑,酒香醉人,色、香、味俱全。

特色

[熱量]元宵含大量油脂及糖分,所以熱量很高,對于體重過重或高脂血症、高血壓、糖尿病患者,都不宜過量攝取。對于痛風病患者,高油脂的食物會影響尿酸的排洩,增加痛風病發生的可能。

四顆芝麻元宵的熱量相當于一碗飯的熱量,而無餡小湯圓大約四十顆才等于一碗飯的熱量,因此可以吃無餡湯圓減少熱量攝取,或是以快步走一小時等運動方式消耗這些熱量。

[外皮]無論北方元宵或南方湯圓,其外皮均以糯米粉為食材。糯米含較多澱粉,黏性高,不易消化,腸胃功能不佳者、老年人、小孩,在食用湯圓的時候應特别留意,以免造成消化不良或吞咽阻礙。

[餡]元宵餡種類繁多,甜的、鹹的應有盡有。

無論甜、鹹餡,其中油脂含量均很高,為求美味,常會使用豬油。另外甜餡常會使糖尿病患者血糖失控。花生、芝麻、豆沙等含磷量高,會加重腎髒病患者病情,應特别注意。

[湯]甜餡元宵本身已有甜味,所以湯裡不需要再加糖,以減少熱量攝取。若是無餡小湯圓,甜湯可以桂圓紅棗湯或桂圓姜湯取代,除了可減少糖分外,也有補身驅寒的功效。

鹹湯圓則可放小蝦米及蔬菜,多一些鈣質及纖維質的補充。但需注意的是,湯中不要再放太多的油脂或調味料。

相關傳說

關于燈的傳說

傳說在很久以前,兇禽猛獸很多,四處傷害人和牲畜,人們就組織起來去打它們, 有一隻神鳥困為迷路而降落人間,卻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獵人給射死了。天帝知道後十分震怒,立即傳旨,下

令讓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間放火,把人間的人畜财産通通燒死。 天帝的女兒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無辜受難,就冒着生命的危險,偷偷駕着祥雲來到人間,把這個消息告訴了人們。衆人聽說了這個消息,有如頭上響了一個焦雷。吓得不知如何是好,過了好久,才有個老人家想出個法子,他說:「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這三天,每戶人家都在家裡張燈結彩、點響爆竹、 燃放煙火。這樣一來,天帝就會以為人們都被燒死了」。

大家聽了都點頭稱 是,便分頭準備去了。到了正月十五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發覺人間一片紅光,響聲震天,連續三個夜晚都是如此,以為是大火燃燒的火焰,以中大快。人們就這樣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财産。為了紀念這次成功,從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戶戶都懸挂燈籠,放煙火來紀念這個日子。

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

另一個傳說是元宵節是漢文帝時為紀念“平呂”而設。漢高祖劉邦死後,呂後之子劉盈登基為漢惠帝。惠帝生性懦弱,優柔寡斷,大權漸漸落再呂後手中.漢惠帝病死後呂後獨攬朝政把劉氏天下變成了呂氏天下,朝中老臣,劉氏宗室深感憤慨,但都懼怕呂後殘暴而敢怒不敢言.

後病死後,諸呂惶惶不安害怕遭到傷害和排擠。于是,在上将軍呂祿家中秘密集合,共謀作亂之事,以便徹底奪取劉氏江山。

此事傳至劉氏宗室齊王劉囊耳中,劉囊為保劉氏江山,決定起兵讨伐諸呂随後與開國老臣周勃,陳平取得聯系,設計解除了呂祿,“諸呂之亂”終于被徹底平定.

平亂之後,衆臣擁立劉邦的第二個兒子劉恒登基,稱漢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來之不易,便把平息“諸呂之亂”的正月十五,定為與民同樂日,京城裡家家張燈結彩,以示慶祝。從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個普天同慶的漢族民間節日——“鬧元宵”。

東方朔與元宵姑娘

這一則傳說與吃元宵的習俗有關:相傳漢武帝有個寵臣名叫東方朔,他善良又風趣。有一天冬天,下了幾天大雪 ,東方朔就到禦花園去給武帝折梅花。剛進園門,就發現有個宮女淚流滿面準備投井。東方朔慌忙上前搭救,并問明她要自殺的原因。原來,這個宮女名叫元宵,家裡還有雙親及一個妹妹。自從她進宮以後,就再也無緣和家人見面。每年到了臘盡春來的時節,就比平常更加的思念家人。覺得不能在雙親跟前盡孝,不如一死了之。東方朔聽了她的遭遇,深感同情,就向她保證,一定設法讓她和家人團聚。

一天,東方朔出宮在長安街上擺了一個占蔔攤。不少人都争着向他占蔔求卦。不料,每個人所占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簽語。一時之間,長安裡起了很大恐慌。人們紛紛求問解災的辦法。東方朔就說:“正月十三日傍晚,火神君會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訪,她就是奉旨燒長安的使者,我把抄錄的偈語給你們,可讓當今天子想想辦法。”說完,便扔下一張紅帖,揚長而去。老百姓拿起紅帖,趕緊送 到皇宮去禀報皇上。

漢武帝接過來一看,隻見上面寫着:“長安在劫,火焚帝阙,十五天火,焰紅宵夜”,他心中大驚,連忙請來了足智多謀的東方朔。東方朔假意的想了一想,就說:“聽說火神君最愛吃湯圓,宮中的元宵不是經常給你做湯圓嗎?十五晚上可讓元宵做好湯圓。萬歲焚香上供,傳令京都家家都做湯圓,一齊敬奉火神君。再傳谕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挂燈,滿城點鞭炮、放煙火,好像滿城大火,這樣就可以瞞過玉帝了。 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進城觀燈,雜在人群中消災解難”。武帝聽後,十分高興,就傳旨照東方朔

的辦法去做。

到了正月十五日長安城裡張燈結彩,遊人熙來攘往,熱鬧非常。宮女元宵的父母也帶着妹妹進城觀燈。當他們看到寫有“元宵”字樣的大宮燈時,驚喜的高喊:“元宵!元宵!”, 元宵聽到喊聲,終于和家裡的親人團聚了。

如此熱鬧了一夜,長安城果然平安無事。漢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後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湯圓供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樣全城挂燈放煙火。因為元宵做的湯圓最好,人們就把湯圓叫元宵,這天叫做元宵節。

相關詩詞

《元夕于通衢建燈夜升南樓》(隋)隋炀帝

法輪天上轉,梵聲天上來;

燈樹千光照,花焰七枝開。

月影疑流水,春風含夜梅;

燔動黃金地,鐘發琉璃台。

《正月十五夜》(唐) 蘇道味

火樹銀花合,星橋鐵鎖開,

燈樹千光照。明月逐人來。

遊妓皆秾李,行歌盡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上元夜》(唐)崔液

玉漏銅壺且莫催,鐵關金鎖徹夜開;

誰家見月能閑坐,何處聞燈不看來。

《十五夜觀燈》(唐)盧照鄰

錦裡開芳宴,蘭紅豔早年。

缛彩遙分地,繁光遠綴天。

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

别有千金笑,來映九枝前。

《正月十五夜燈》 (唐)張祜

千門開鎖萬燈明,正月中旬動地京。

三百内人連袖舞 ,一進天上着詞聲。

《詩曰》(唐)李商隐

月色燈山滿帝都,香車寶蓋隘通衢。

身閑不睹中興盛, 羞逐鄉人賽紫姑。

《詩曰》(宋)姜白石

元宵争看采蓮船,寶馬香車拾墜钿;

風雨夜深人散盡,孤燈猶喚賣湯元。

《詩曰》(宋)姜白石

貴客鈎簾看禦街,市中珍品一時來,

簾前花架無行路,不得金錢不肯回。(注:珍品這裡指元宵)

《青玉案 元夕》(宋)辛棄疾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

寶馬雕車香滿路,鳳蕭聲動,壺光轉,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

衆裡尋他千百度,蓦然回首, 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生查子 元夕 》(宋)歐陽修

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

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

不見去年人,淚濕春衫袖。

《京都元夕》 (元)元好問

袨服華妝着處逢 ,六街燈火鬧兒童 。

長衫我亦何為者 ,也在遊人笑語中 。

《折桂令 元宵》(元)佚名

愛元宵三五風光,月色婵娟,燈火輝煌。

月滿冰輪,燈燒陸海,人踏春陽。

三美事方堪勝賞,四無情可恨難長。

怕的是燈暗光芒,人靜荒涼,角品南樓,月下西廂。

《汴京元夕》 (明)李夢陽

中山孺子倚新妝,鄭女燕姬獨擅場。

齊唱憲王春樂府,金梁橋外月如霜。

《元 宵》 (明)唐寅

有燈無月不娛人,有月無燈不算春。

春到人間人似玉, 燈燒月下月如銀。

滿街珠翠遊村女,沸地笙歌賽社神。

不展芳尊開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元夜踏燈》(清)董舜民

百枝火樹千金屧,寶馬香塵不絕。

飛瓊結伴試燈來,忍把檀郎輕别。

一回佯怒,一回微笑,小婢扶行怯。

石橋路滑缃釣蹑,向阿母低低說。

妲娥此夜悔還無?怕入廣寒宮阙。

不如歸去,難疇疇昔,總是團圓月。

《上元竹枝詞》(清)符曾

桂花香餡裹胡桃,江米如珠井水淘。

見說馬家滴粉好,試燈風裡賣元宵。

《元夕影永冰燈》 (清)唐順之

正憐火樹千春妍,忽見清輝映月闌。

出海鲛珠猶帶水,滿堂羅袖欲生寒。

燭花不礙空中影,暈氣疑從月裡看。

為語東風暫相借,來宵還得盡餘歡。

《元夕無月》(清)丘逢甲

三年此夕無月光,明月多應在故鄉。

欲向海天尋月去,五更飛夢渡鲲洋。

《元宵月正圓》閩南歌謠

鬧元宵,月正圓,閩台同胞心相依,

扶老攜幼返故裡,了卻兩岸長相思。

熱淚盈眶啥滋味?久别重逢分外喜!

鬧元宵,煮湯圓,骨肉團聚滿心喜,

男女老幼圍桌邊,一家同吃上元丸。

漢族民俗活動

正月十五元宵節,又叫上元節、燈節。是夜,張燈結彩,猜燈謎,觀焰火,吃元宵,賞月賦詩,相沿成習。隋、唐、宋以來,盛極一時。《隋書·音樂志》載:"每當正月,萬國來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門外建國門内,綿亘八裡,列為戲場",參加歌舞得常達萬人,自昏達旦,至晦面罷。過罷年以後的節日中,正月士五是特别熱鬧的節日。人們過年的餘興未盡,又迎來了燈節。人們把正月十五當小年過,一是吃扁食,二是點燈盞。這天晚上吃罷飯後,各家各戶開始點燈花。将預先用綿紙做成的直徑二三厘米的數十個甚至上在個燈蓊,盛在碗裡,倒入香油攪拌,用筷子夾出點燃,門礅上、石條上、平棚上、牆頭上、水道眼兒、廚房、門旮旯、院落四周、中間、門裡門外,到處都放着點燃的燈花,燈光如晝,清香撲鼻。地上燈花起舞,天上明月高照,群星閃爍,使人有一種子如入仙境之感。1950年以後,随着群衆文化水平的提高,漢族民間開始耍燈籠,有轉燈、龍燈、花環燈、跑馬燈、沙燈、豐收燈,并且向神化偶像燈發展,奇巧百出,五彩缤紛。尤其是縣城,文化館組織的燈展更為精彩,觀燈的人群水洩不通。

十五這一天的煙火也十份壯觀。煙火由漢族民間各區以一個大村為首籌辦,十五前開"點老杆"。老杆上的各種做事,都用煙火表現。屆時,遠遠近近男女老少,觀者如集。老杆一點,兩個多小時才能完結,上元這天,漢族民間的各種文藝活動出串演比賽,熱鬧非凡。

上一篇:

下一篇:kwh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