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乙祠戲樓

正乙祠戲樓

京劇戲樓
正乙祠戲樓位于北京市西城區前門西河沿街220号,是北京京劇最知名的戲樓之一。也是中國最老的保存基本完好的純木結構戲樓。
  • 中文名:正乙祠戲樓
  • 外文名:
  • 地理位置:
  • 氣候條件:
  • 開放時間:
  • 門票價格:
  • 占地面積:
  • 著名景點:
  • 位置:北京宣武區西河沿大街
  • 材質:純木結構戲樓
  • 建立時間:清康熙二十七年

曆史

正乙祠戲樓

建于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戲樓建于佛教寺廟的原址上。戲樓具有悠久的曆史,京劇大師梅蘭芳曾在這裡演出。

正乙祠戲樓原是浙江商人建的銀号會館戲樓。最初它是用于接待來自浙江甯波一帶的金融界人士,他們每逢年節前來這裡觀看社火和木蓮戲等傳統民間戲曲,随着京劇的誕生,正乙祠也跟着紅火起來,同治年間,就在京劇的創始人程長庚、譚鑫培、梅蘭芳等相繼在此登台演出,于是,正乙祠戲樓就成為京劇形成與發展的曆史見證。戲樓分兩層,台前三面環樓,兩旁有樓梯。看樓中心為馬蹄型,上有罩棚,可容納數百人。

被譽為“中國戲樓活化石”的正乙祠,明代曾是一座寺院,清康熙初年由浙江在京的銀号商人集資,建立祠堂館舍,供奉财神趙公明,因此又被稱為銀号會館。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浙商對正乙祠進行擴建并加蓋了戲樓。這座全木結構的戲樓今天依然可以用“氣派”來形容,高三層,戲台三面開放,兩層舞台之間開有方形孔道,設吊鈎,演出神怪戲時用來制造特效。上世紀30年代,譚鑫培、梅蘭芳、王瑤卿等名角兒,都曾在這裡登台,見證了正乙祠最輝煌的歲月。

此後半個多世紀,正乙祠先後做過倉庫、兵營,開過煤鋪,也建過學校。院落漸漸被民居“蠶食”,面積隻剩當初的六分之一。1954年戲樓改為招待所,廳堂變成食堂,戲台被砌起來,開了幾個賣飯窗口,後台成了炒菜做飯的廚房。

1994年,一位叫王宇鳴的浙江企業家偶然路過,看到破敗不堪、岌岌可危的正乙祠,決定獨立出資修繕經營,再續老戲樓和浙商的緣分。一年之後,耗資500多萬元修複一新的正乙祠續上了中斷60年的戲弦。但此次重張似乎“生不逢時”,正乙祠的戲鑼隻敲了三年就因入不敷出再次關張。

2012年4月起,正乙祠戲樓推出新戲《鳳戲遊龍》。

名稱

正乙祠名稱來源于其供奉之神。關于正乙祠供奉之神有兩種說法:

張道陵說

一說正乙祠與道教有關,漢代有正一道(即五鬥米道),為張道陵所創,張道陵被尊為正一天師,元代道教南北各派逐漸合流,遂統稱正一道,故正乙祠理應供奉正一天師張道陵。

趙公明說

另一說認為,民間有供奉正一元帥(即财神)趙公明的傳統,正乙祠銀号會館供奉的應是财神趙元帥。

兩種說法中皆有“正一”之稱,又因中國古代“乙”與“一”字通用,則“正一”即為“正乙”。

結構

正乙祠内設戲樓,大堂供集會,有《正乙祠碑記》。正乙祠坐北朝南,臨街為九間倒座北房,進深五檩帶前廊。正中為朱漆廣亮式大門。院内偏東有南房三間,五檩加前廊硬山式。庭院東西長,南北短,兩排客房南北對應。

西部為戲樓,占地面積約1000平方米,東西面闊三間,南北進深十二檩,二層卷棚懸山頂,戲樓正中罩棚即池座,南面為戲台。看池約百平方米,可容納觀衆200餘人。

戲台北、東、西三面設樓座,進深一間三檩,二層上加披檐。戲台頂設木雕花罩,側面有架空木梯通二層樓座。室内梁架明露,原繪有彩畫。樓座設“卐”字花闆欄杆,雕花木挂檐闆。

戲台後(南)有扮戲房六間,戲樓前(北)接正廳五間,正中三間為廳,兩梢間為戲樓入口。戲樓東側有三間鋪面房為原銀号所用。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