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不思蜀

樂不思蜀

漢語成語
樂不思蜀(拼音:lè?bù?sī?shǔ)是一個成語,最早出自于《三國志·蜀書·後主傳》裴松之注引《漢晉春秋》。?樂不思蜀(蜀:蜀國)指快樂得不再思念蜀國;比喻樂而忘返或樂而忘本留戀他鄉。含貶義;在句中一般作謂語、定語。
    中文名:樂不思蜀 外文名: 拼音:lè?bù?sī?shǔ 近義詞:流連忘返、樂而忘返 反義詞:歸心似箭、飲水思源 出 處:《三國志·蜀書·後主傳》 注音字母:ㄧㄠˋㄅㄨˋㄙㄞˉㄕㄨˇ 語法結構:緊縮式 語法屬性:作謂語、定語

成語出處

西晉·陳壽《三國志·蜀志·後主傳》東晉·裴松之注引《漢晉春秋》:“司馬文王與禅宴,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他曰,王問禅曰:‘頗思蜀否?'禅曰:‘此間樂,不思蜀。’”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成語“樂不思蜀”。

成語故事

三國時,蜀主劉備死後,他的兒子劉禅襲位,史稱“蜀後主”。這劉禅庸碌無能,雖有諸葛亮等人全力輔佐,也不能振興蜀國。諸葛亮死後,劉禅信任宦官黃皓,朝政日趨腐敗,終被魏國所滅。那時的魏國,魏主曹奂也不過是個名義上的皇帝,一切大權都操在司馬昭的手裡。司馬昭接受了劉禅的投降,就迫令他全家離開蜀國的成都,遷往魏都洛陽,并把劉禅大大訓斥了一番,然後封他為“安樂公”,賜給住宅,撥給費用,把他養着。

劉禅被司馬昭訓斥的時候,吓得面如土色,隻怕就要被處死,不料非但未殺,反而受封,便放了心。第二天,劉禅親自到司馬昭府上謝恩,司馬昭還設宴招待他。宴會上,先表演魏國的歌舞,原蜀國的官員都覺得很難堪,隻有劉禅看得很高興。司馬昭又叫表演蜀國的歌舞,蜀官看了都流下了眼淚,而劉禅卻嬉笑自如,沒有一點點亡國之恨。司馬昭看到這樣的情形,就對魏國的一位大臣說:“人之無情,乃至于此!即使諸葛亮沒有死,也沒法長久扶持這樣的國君啊!”于是問劉禅:“你還想不想蜀國?”劉禅答道:“我在這裡很快樂,我不想蜀國!”

蜀官們見他如此,自然十分焦急和傷心。過了一會兒,劉禅起身離席出去小便,原蜀國的“秘書郎”郤正馬上跟他出去。在走廊裡,偷偷地對他說:“陛下怎麼能說‘不想念蜀國呢?’如果司馬昭再問你想不想蜀國,您應該哭着說:‘我真是沒有一天不想念蜀國呀。’這樣,我們也許還有回到蜀國的希望。”劉禅牢牢記住了郤正的話,重回酒席。司馬昭果然又問了一遍劉禅想不想回蜀國。劉禅便照着郤正的話,背書似地說了一遍,雖然劉禅竭力裝出一副悲苦的神情,但是卻沒有一滴眼淚,隻好把眼睛閉了起來。司馬昭猜到一定是郤正教劉禅說的,便故意問道:“你這話怎麼和郤正說的完全一樣?”劉禅聽了暗吃一驚,便睜開眼睛說:“你說得對,正是郤正教我說的。”司馬昭和旁邊的人都忍不住笑了起來,蜀國的舊臣聽說了這件事之後,沒有一個不痛恨劉禅的無能。?

這個“蜀後主”劉禅,小名叫做“阿鬥”。後來,人們譏笑不争氣、沒出息、不能守成的人時,就稱其為“阿鬥”或“扶不起的阿鬥”。

成語寓意

人們常把樂以忘返或樂而忘本,無故國故土之思,稱作“樂不思蜀”。比喻在新環境中得到樂趣,安于現狀,留戀異地,忘了自己的老家或根本不想回故土,不再想回到原來環境中去。留戀異地忘本的人,沒有“落葉歸根”的情懷,隻滿足于在異地裡眼前的享樂和安逸,抛棄了故土和故鄉情懷。這種人一般都是沒心沒肺的,沒有熱愛故土,血濃故鄉的情緣。為了眼前的享樂會抛棄國家尊嚴,放下自尊,甚至會賣國求榮,相信最終會不得善終的。做人應該保持着尊嚴,為故土或祖國謀利益,盡管身處異地,但也要以“月是故鄉明”的心思來情牽故土,心向祖國,不忘本。

成語運用

成文用法

“樂不思蜀”指快樂得不再思念蜀國;比喻樂而忘返或樂而忘本留戀他鄉。?

含貶義;在句中一般作謂語、定語。?

運用示例

清·壯者《掃迷帚》:“去年八月,因赴金陵鄉試,往釣魚巷獵豔,與妓女玉蘭有齧臂盟,從此數月不歸,大有此間樂不思蜀之意。”?

作家·魯迅《月界旅行》:“那麥思敦更覺氣色傲然,或飲或食,忽踴忽歌,大有‘此間樂不思蜀’之意。”

上一篇:魯人徙越

下一篇:秉燭夜讀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