榛雞屬

榛雞屬

雉科榛雞屬
榛雞屬(學名:Bonasa):是雉科中的一屬,共有3個物種:花尾榛雞、斑尾榛雞、披肩榛雞。體長30-47厘米,體重320-750克。體羽棕灰,具暗色斑紋;雌雄羽色差異極小。頭上具羽冠。腿上也被有松軟的細細的柔軟的羽毛,覆蓋在腳踝之間,灰藍色的爪是裸露的。在秋天,沿着松弛的腳趾的外邊緣生長了許多牢固的突起,類似果膠。榛雞是林栖鳥類,繁殖季節不成群,其他季節多成小群活動,有3-4隻或6-7隻一群,也有多到10餘隻的。一般在拂曉便開始覓食活動。食物主要是植物的嫩枝、嫩芽、果實和種子,特别嗜食松子、榛子、橡子等和楊柳及桦樹的芽苞、嫩尖、花序,以及各種藤本和草本植物的果實和種子。是古北界特有的鳥類。
    中文名:榛雞屬 拉丁學名:Bonasa 别名: 界: 門:脊索動物門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綱:鳥綱 亞綱:今鳥亞綱 目:雞形目 亞目: 科:雉科 亞科: 族: 屬:榛雞屬 亞屬: 種:花尾榛雞、斑尾榛雞、披肩榛雞 亞種: 分布區域: 命名者及年代:Stephens,1819 保護級别:

鑒别特征

大小如花尾榛雞。雄鳥上體栗色,具明顯的黑色橫斑;颏、喉黑色,周緣圍以白色;胸栗,向後近白,均具明顯的黑色橫斑;外側尾羽黑褐色,具有若幹白色橫斑和羽端,雌鳥相似,但較暗鈍。

形态(據四川亞種的标本)

雄性成鳥:鼻孔羽黑色;額白,各羽端黑;頭頂和枕部深栗色,雜以黑色或淡橄榄綠的灰色點斑;眼後具一條散有黑斑的白色縱帶,伸展到後頸;眼下左右各有一條同色縱帶自額開始,通過眼先,延至頸側,并與喉的後部相連。

耳羽深栗色。背、腰、尾上覆羽均為栗色,具清晰而有規則的黑色橫斑,各羽具狹窄的淡灰色羽端;外側尾羽黑褐色,具有若幹狹形白色橫斑和羽端,中央一對尾羽栗棕色,雜以黑色蟲蠹狀細斑,并具7—8條黑和棕白并列的橫斑;大、中、小覆羽棕褐或栗褐色,具黑色蟲蠹斑或塊斑,并雜以白色羽幹紋;初級飛羽暗褐色,外嘲雜以淡栗色邊緣;次級飛羽暗褐,外翈具有不規則黑斑的淡棕色寬闊橫斑,羽端亦淡棕色。颏、喉黑色,邊緣圍以上述的白色縱帶;胸與兩脅均淺栗,具黑色橫斑和白色

或棕白色羽端,胸羽更雜以白色羽幹紋;腹羽均呈黑、白相間的橫斑,形成耀眼的斑駁;尾下覆羽淡棕栗色,具寬闊的白色羽端和狹窄的黑色次端斑。

雌性成鳥:與雄鳥相似,但體色較暗鈍,不鮮豔。鼻孔羽毛不呈黑色,而與額同為淡栗棕色,具黑斑,眼後縱帶淡黃綴白;颏、喉淡棕黃色,羽端沾黑,其周圍不具白色縱帶。

虹膜褐色;嘴褐色或黑褐色;腳呈角黃色。

生物學

生态斑尾榛雞通常栖息在海拔3,200一3,800米高處的山柳、金臘梅等灌叢,亦見于雲杉林和赤楊林。秋後常結群生活,尤喜栖于杜鵑灌叢中(當地稱杜鵑林為羊角林),故斑尾榛雞通稱羊角雞。食物包括高山植物種子、草籽及小毛蟲、僞步行蟲科及金花蟲等。

生境信息

生态斑尾榛雞通常栖息在海拔3,200一3,800米高處的山柳、金臘梅等灌叢,亦見于雲杉林和赤楊林。秋後常結群生活,尤喜栖于杜鵑灌叢中(當地稱杜鵑林為羊角林),故斑尾榛雞通稱羊角雞。食物包括高山植物種子、草籽及小毛蟲、僞步行蟲科及金花蟲等。

海拔範圍

斑尾榛雞通常栖息在海拔3,200一3,800米高處的山柳、金臘梅等灌叢,亦見于雲杉林和赤楊林。

國内分布

斑尾榛雞是我國的特有種,産于甘肅、青海、四川等省。

上一篇:鹦鹉螺

下一篇:汽車钣金修複技術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