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煉

楊煉

當代朦胧詩代表詩人
楊煉,1955-,朦胧詩的代表人物之一,祖籍山東,出生于瑞士伯爾尼。6歲時回到北京。1974年高中畢業後,在北京昌平縣插隊,之後開始寫詩,并成為《今天》雜志的主要作者之一。1983年以長詩《諾日朗》出名,1988年被中國大陸讀者推選為“十大詩人”之一詩集有《禮魂》(1985),《荒魂》(1986),《黃》(1989),《大海停止之處》(1998)等。2012年,楊煉在意大利獲得了著名的“諾尼諾國際文學獎”,成為繼莫言之後第二位獲此殊榮的華人作家。[1]
  • 中文名:楊煉
  • 外文名:Yang Lian
  • 别名:
  • 民族:
  • 出生地:瑞士伯爾尼
  • 畢業院校:
  • 職業:作家,詩人
  • 代表作品:《大海停止之處》、《同心圓》
  • 主要成就:2012年意大利諾尼諾國際文學獎
  • 籍貫:北京
  • 性别:男
  • 出生年月:1955年

人物概述

楊煉,1955年出生于瑞士,成長于北京。十一歲起經曆文化大革命。七十年代後期開始寫詩。1978年參加“北京之春”民主運動,成為著名地下文學雜志《今天》主要作者之一。1983年,以長詩《諾日朗》轟動大陸詩壇,并在“清除精神污染”政治運動中遭到批判。其後,作品被介紹到海外,并受邀到歐洲各國朗誦。1987年,被中國讀者推選為“十大詩人”之一,同年在北京與芒克、多多、唐曉渡等創立“幸存者”詩人俱樂部,并編輯首期《幸存者》雜志。

寫作特點

如果說,楊煉屬于當代中國最早達成了詩的自覺、嘗試建立自洽的個體詩學,并用以指導自身寫作的詩人之一,那首先是因為他最早深切體驗并透徹反思了母語現實和文化的雙重困境,由此拓開一條決絕的向詩之路。“一顆無法孵化的心獨自醒來”(《半坡·石斧》,那一刻也就是孤獨的漂泊之旅啟程的時刻。

從澳大利亞到新西蘭,到美國到德國再到英國,二十年來楊煉漂泊的足迹印遍了大半個世界,其要旨或許可以概括為一句話,即以生存方式的簡約,換取精神宇宙的豐富。在他的身後,不斷矗立起以他所鐘愛的組詩形式構成的紙上建築群。那是他的世界,一個足以與他走過的世界相對稱的同樣浩瀚,同樣深邃,同樣生生不息的漢語詩歌世界:《面具與鳄魚》(1989)、《無人稱》(1991)、《大海停止之處》(1992—1993)、《同心圓》(1994—1997)、《十六行詩》(1998—1999)、《幸福鬼魂手記》(2000)、《李河谷的詩》(2001—2002)等。此外,他還以類組詩的結構創作了長篇散文《鬼話》(1990—1992,由16篇構成)、《十意象》(1994)、《那些一》(1999,由5篇構成)、《骨灰甕》(2000)、《月蝕的七個半夜》(2001,由7篇構成)等。這些作品,再加上他此一時期的二十餘篇理論、批評文章,如同由一個看不見的中心(虛無的中心)興發,波向四面八方的道道漣漪,構成了他創作自身的“同心圓”。“同心圓”既是他個體詩學的核心概念,是他心目中的詩歌秩序圖像,也是他把握生存,語言臨界點的方式。

文學活動

一九九九年,楊煉獲得意大利FLAIANO國際詩歌獎;同年他的詩集《大海停止之處》,獲英國詩歌書籍協會推薦英譯詩集獎。楊煉獲邀任德國柏林DAAD藝術交流計劃、美國AMHERST學院、澳大利亞悉尼大學訪問作家,台北市駐市作家等一系列駐會、駐校作家;并擔任德國"Lettre-- Ulysess"世界報道文學藝術獎、德國威瑪(WEIMAR)國際論文競賽、“德國之聲”國際廣播文學競賽等評委,以及斯洛文尼亞“Vilenica文學節水晶獎”評審團主席,“Free the Word國際筆會文學節”顧問、“台北國際詩歌節”海外顧問及“柏林國際文學節”顧問等。近年來,他策劃、主持了一系列中、外文之間的詩歌交流項目,如首屆中英之間旨在深度交流的“黃山詩歌節”,中國、斯洛文尼亞詩歌之間的“方言寫作”項目等,獲得了國際詩歌界一緻好評。2011年起,楊煉開始主持以中國複旦大學和英國倫敦大學及東安格利亞大學為基地的中英詩歌翻譯項目,持續推進中英詩人間的思想——藝術對話,以詩歌的能量追問人類的根本困境。他也是以倫敦為基地的私人國際文學藝術系列項目《唯一的母語》的藝術總監。2012年,楊煉在榮獲由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奈保爾任評委團主席的意大利“諾尼諾國際文學獎”之後,先是出版了被譽為“無與倫比的創造力結構”的長詩——《叙事詩》。

文學創作

楊煉專注于開創中文古典傳統和當代寫作間的創造性聯系,強調對人生思考之“深”與創作形式之“新”間的必要性。他以在中國用五年時間創作的長詩《》(标題為一個自造的漢字,由“人”貫穿“日”組成。讀音“YI”),及在海外完成的長詩《大海停止之處》、《同心圓》等為其代表作。全書以《易經》為結構,組合起詩和散文的多重探索,承繼源于屈原的文學和思想傳統。《大海停止之處》以特定的組詩結構,把人生的外在漂流轉為一場内心之旅。《同心圓》更通過精美的形式設計,以“取消時間”直指人性不變之處境。楊煉最新之作為2004年動筆、用四年多時間完成的自傳性長詩《叙事詩》,該作品與前兩部長詩構成了一個詩學上的正、反、和,出版後被評論為“當代漢語寫作的新标高”。他和英國詩人William N Herbert作為共同主編,正編選一本全新的英譯當代中文詩選,預計于2012年春天由英國著名出版社Bloodaxe Books出版。

藝術領域

1998年,他作為首位當代中國藝術家,應邀參加德國著名的“卡塞爾文獻展”,并在“一百位客人、一百天”項目中,做了極為成功的題為《眺望自己出海》的圖像展示兼演講。此外,他的藝術履曆中,還包括兩次應邀作為詩人參加意大利威尼斯雙年展詩歌項目;一次作為藝術批評家參加韓國光州藝術雙年展國際研讨會;在紐約PC1與台灣著名行為藝術家謝德慶聯合舉行詩歌藝術展示;在倫敦ICA(當代藝術中心)舉行個人詩歌/藝術展示;在倫敦大英博物館參與策劃《墨樂》大型中英藝術項目;在柏林世界文化宮作為策展人,策劃《1989,世界曆史》(中國部分),以及撰寫大量關于中國思想——藝術主題的文章等等。近年來,他與創刊于1893年的世界著名藝術雜志《國際工作室》(Studio International)合作,正在推出一個思想、展覽、藝術活動組合系列,全面推出建立在真正思想深度和藝術個性上的當代中國藝術。

評價

楊煉把詩意的語言擴張到了語言學的極限。——奧爾比斯國際文學季刊(134号)

楊煉繁富而令人震驚的巴洛克式傑作《同心圓》,展示在霍布恩和陳虹莊小姐的精彩譯文中。——W N Herbert

在當代中國詩人之間,楊煉以表現“中央帝國”衆多曆史時期間生存的痛苦著稱。這清晰體現在他的英譯詩選《面具與鳄魚》等作品中。……一個世界文學的老問題,由中國文學提供了最新版本:怎樣靠獨立的而非群體的靈感,繼續把新異的經驗帶入自己的創作?……我推薦楊煉請你們關注!——美國:艾倫金斯堡

《大海停止之處》是最具沖擊力的詩作之一。它雖薄薄一冊,楊煉卻是多年來我所讀到的最令人震驚的詩人之一。他使西方現代的與古老中國的、幾乎是巫師式的感知相融合,同時激動你和驚吓你——像麥克迪爾米德遇見了裡爾克,還有一把出鞘的武士刀!——英國:《蘇格蘭人報》(W H 赫伯特)

(楊煉)繼續以他的作品建造着中國傳統與西方現代主義之間的橋梁。他令人震驚的想像力,結合以簡捷文字捕獲意像和情緒的才華,顯示出楊煉是我們時代最偉大的詩人之一。每首詩迸射出急迫的能量,觸目地超出了陰郁壓抑的題材,輝煌展示于譯文中……這不是一部僅僅應被推薦的作品——它是必讀的。——英國:《愛丁堡書評》

楊煉的主題是當代的,并不遵循古典詩歌的嚴格規範,但他的作品展示了一種對過去的偉大自覺,以及對怎樣與之關連的心領神會。這在那未曾被鼓勵學習古典詩歌的一代中是不同凡響的。将此呈現出來的是閱讀他詩行時感到的豐富音質、他使用深奧典故的愛好、和他極力張揚的精神上的自由。——英國:《當代世界作家詞典》(D戴文)

……偉大的孤獨、黑暗的洞察力和靈視的顯現,接近了一種神秘主義……清楚的兩點是:楊煉鍛造了一種令人印象深刻的、被表現和造形上無疑的輝煌震顫着的材料;另外,他諄諄告誡了他的同代人——沒有詩人經得起僅僅重複他自己。——美國:《粉碎的世界當代中國文學及其讀者》(S 高遁,J 闵福德)

(楊煉的)詩意更像一個末日祭司,肆無忌憚地跨越于中國原始文化和西方世界兩側。他不像他的歐洲同行那樣安靜的冷嘲——這成了他的優勢——他去吓退到處盯視着他的危險的“面具與鳄魚”。——德國:《時代》

讀楊煉這些作品,必須一句一句讀,每一句都是完整的思維;必須一段一段讀,每一段都是死裡求生之後的刹那甯靜。——台灣:《中國時報》(林耀德)

楊煉更獨特的是他錘煉死亡的方式。他往往徘徊在奧古斯丁式的冥想和波德萊爾式的駭人意像之間,然後随着自己的流浪步調用第二人稱經營“情節”,此所以《鬼話》有其叙述的整體性。冥想可以跨越時空。駭人意像則可以耳提面命——為自己,也為世人。……經過死亡洗禮,生命确實會變得更堅韌,一如經過虛構重寫或改寫,真實也會變得更真實。《鬼話》由個人寫到曆史,由散文寫成小說,又把“詭話”倒轉成真理,可見楊煉才情确非泛泛,可以歸入當今大陸一流想像高手之林。——台灣:《中時晚報》(李爽學)

上一篇:卡格妮·琳恩·卡特

下一篇:胡一鳴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