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動脈

椎動脈

發生在椎動脈這個血管内部的病變
椎動脈起自鎖骨下動脈,穿第6至第1頸椎橫突孔,經枕骨大孔入顱腔,行于延髓腹側,在腦橋下緣,左右椎動脈合成1條基底動脈。椎動脈型頸椎病是由于頸椎不穩、退變,骨刺直接刺激、壓迫椎動脈,或者由于刺激了頸椎關節囊韌帶和椎動脈壁周圍的交感神經引起的反射性椎動脈痙攣而導緻椎動脈供血不足的一種疾病。椎動脈型頸椎病的臨床表現以眩暈為主,可出現頸痛、後枕痛、頸部活動受限。有的伴有脊髓或脊神經根受壓症狀,也可伴有耳鳴、耳聾、頭痛、或有惡心、嘔吐、部分病人出現猝倒。
    中醫病名:椎動脈 外文名:Vertebral artery 别名: 就診科室: 多發群體: 常見發病部位: 常見病因: 常見症狀:眩暈 傳染性: 傳播途徑: 中文名:椎動脈 别稱:椎基底動脈系統 分段:前四段為顱外段,第五段為顱内段 患病症狀:眩暈 臨床症狀分類:椎動脈型頸椎病等

簡介

椎動脈(英文名vertebral artery)起自鎖骨下動脈,穿第6至第1頸椎橫突孔,經枕骨大孔入顱腔,行于延髓腹。椎動脈側,在腦橋下緣,左右椎動脈合成1條基底動脈。基底動脈basilar artery沿腦橋基底溝上行至腦橋上緣。分為兩條大腦後動脈。椎動脈和基底動脈分支如下。

(1)脊髓前、後動脈anterior and posterior spina1 artery發自椎動脈,分布于脊髓。

(2)小腦下後動脈posterior inferior cerebellar artery發自椎動脈,分布于小腦後下部及延髓背外側部。

(3)小腦下前動脈anterior inferior cerebellar artery發自基底動脈,分布于小腦下前部。

(4)小腦上動脈superior cerebellar artery發自基底動脈,分布于小腦上部。

(5)腦橋動脈pontine arteries發自基底動脈,分布于腦橋。

(6)迷路動脈labyrinthine artery發自基底動脈或小腦下前動脈,入内耳門,分布于内耳。

(7)大腦後動脈posterior cerebral artery繞大腦腳向背側,其皮質支主要分布于颞葉下面和枕葉内側面,以及兩葉上外側面的邊緣部。中央支亦起自根部,供應背側丘腦、内、外側膝狀體及下丘腦等。

臨床症狀分類

根據椎動脈型頸椎病的病理生理特點及臨床症狀可分為三型:

(1)椎動脈型頸椎病:

椎動脈型頸椎病是因為頸椎椎體及附件病變緻使椎動脈受壓迫或刺激而引起其供血不足,産生眩暈、頭痛、視覺障礙、突然摔倒,同時伴有頸部疼痛、活動範圍受限等一系列症狀的頸椎病。頸椎病的發生與多種因素有關,如椎間盤退行性改變、損傷、頸椎先天性畸形、血管因素、咽喉部炎症等。本病多可通過保守治療獲得較好的療效。

(2)椎動脈——神經根型頸椎病:

病者以椎動脈型症狀為主,伴有脊神經受刺激症狀,上肢有節段性感覺障礙及腱反射改變。

(3)椎動脈——交感神經型頸椎病:

椎動脈型頸椎病的臨床表現以眩暈為主,可出現頸痛、後枕痛、頸部活動受限。有的伴有脊髓或脊神經根受壓症狀.也可伴有耳鳴、耳聾、頭痛,或有惡心、嘔吐。眩暈的發作與頸部體位改變有關。約半數人出現視力障礙、神經衰弱,也可伴有遇事健忘、失眠及多夢。部分病人出現猝倒。

病者除有椎動脈型症狀外,還有明顯的交感神經症狀,有時不易與交感神經型頸椎病相區别。主要以主訴為主,很少有客觀體征,表現為多種多樣相當複雜的臨床症狀,如頭暈、頭痛、惡心、嘔吐、耳鳴、視力障礙、心悸、多汗、多夢、失眠、咽部異常感覺、舌根痛、聲音嘶啞或讷吃、頸部運動限制等,可由于體位變化、疲勞、興奮而誘發或加重。

病因

椎動脈型頸椎病的病因,椎動脈型頸椎病是由于頸椎不穩、退變,骨刺直接刺激、壓迫椎動脈,或者由于刺激了頸椎關節囊韌帶和椎動脈壁周圍的交感神經引起的反射性椎動脈痙攣而導緻椎動脈供血不足的一種疾病。椎動脈型頸椎病的病因列舉。

(1)椎間盤及其周圍結構的退行性改變

頸椎椎間盤及其周圍結構的退行性改變是頸椎病發生發展病理過程中最為重要的原因,在此基礎上引起一系列繼發性病理改變,如椎間盤突出,相鄰椎體後緣及外側緣的骨刺形成,小關節及鈎椎關節的增生肥大,這些病理性因素與椎間盤相互依存,互相影響。當頸6以上有增生的骨刺時,就可以刺激椎動脈痙攣,也可以壓迫使其管腔狹窄,從而産生臨床症狀。臨床90%以上的椎動脈型頸椎病病例屬于這種情況。

(2)血管的變異

極少見。在正常情況下,椎動脈管徑的大小是頸動脈的二分之一,約為4mm,且左右動脈相等,保證腦部正常的供血量,一般無臨床症狀,在病理情況下,如複合椎間盤及其周圍結構的退行性改變引起局部結構位置繼發性改變時,椎動脈受到刺激,發生痙攣或狹窄,可以出現供血不足的症狀。臨床治療中對血管變異的治療現在仍無理想的方法。

早期症狀

椎動脈型頸椎病早期症狀主要的症狀椎動脈

(1)頸椎痛或頸枕痛,也可不明顯。

(2)眩暈:頸項轉動至某一方位時突然出現,改變該方位則明顯好轉。

(3)猝倒發作和意識障礙:發病前往往無任何預兆,常在走路或站立時,回頭,頸部轉動,下肢肌張力突然消失而跌倒。

(4)耳鳴、耳聾。

(5)頭痛:多為單側,常局限于頸部或頂枕部。性質以跳痛、脹痛為主,常與眩暈交替出現。此為腦血管痙攣表現。

(6)自主神經和内髒功能紊亂:惡心、嘔吐,上腹不适,多汗或無汗,流涎,心律失常,項背、胸部燒灼感、蟻行感,胸悶,呼吸節律不均勻等。

鑒别診斷

1、内耳疾患(美尼爾氏綜合症)

所謂内耳疾患,主指美尼爾病,是由于内耳淋巴回流受阻引起局部水腫所緻。本病在臨床上具有以下三大特點:發作性眩暈,波動性、進行性和感音性聽力減退,耳鳴。MRI,DSA等均有助于兩者之鑒别。1.眼源性眩暈本病與頸性眩暈的鑒别主要依據:(1)閉目難立征多為陰性。(2)眼源性眼震試驗多呈異常反應。(3)眼科檢查有屈光不正,其中以散光為多見。(4)閉目轉頸試驗陰性。

2、顱内腫瘤

本病除因腫瘤組織直接對前庭神經或其中樞連結直接壓迫外,多因顱内壓升高所緻。因此,在臨床上除有眩暈症狀外,多伴有顱内壓升高等其他症狀。臨床上如能注意檢查,一般不難與頸源性相鑒别。個别困難者可行MRI或CT,掃描檢查。

3、腦動脈硬化症

本病主要由于在全身血管硬化之同時(多伴有高血壓症),椎動脈本身亦出現硬化之故,其病理改變除管壁增厚、硬化及彈性減弱或消失外,可出現結節樣變。因其所産生的症狀可與頸源性椎動脈供血不全者完全相似,因此多需依據MRI、DSA或椎動脈造影确診。當然,對長期有高血壓病史者可作為參考依據之一。除上面幾種常見疾病外,椎動脈型頸椎病還要和以下多種疾病進行區别:

1.枕神經痛:呈發作性,疼痛性質多為刺痛或刀割樣痛,一般無波動樣痛,且常由頸枕部呈閃電樣向頭頂乃至前額部放射,極少伴有惡心、嘔吐。枕大神經和枕小神經出口處常有明顯壓痛,其分布區内可顯示感覺過敏或減退。

2.美尼爾病:是一種以眩暈、耳鳴及漸進性耳聾為突出症狀的發作性疾病。發作期呈劇烈的旋轉性眩暈、耳鳴及聽力減退,與椎動脈型頸椎病的耳窩前庭症狀頗相似。但多有眼球震顫,昂白征陽性,前庭功能試驗及電測聽檢查異常,多無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的表現,神經系統檢查也無異常發現。

3.鎖骨下動脈逆流綜合征:系因一側的鎖骨下動脈在椎動脈起始處的近端,動脈硬化而發生狹窄或閉塞緻使患側椎動脈和鎖骨下動脈遠端壓力下降,在患側上肢用力活動時,對側椎動脈的血液則經基底動脈起始部及患側椎動脈逆流人患側鎖骨下動脈的遠端(見圖),而引起椎—基底動脈及患側上肢的缺血症狀。其臨床表現與椎動脈壓迫綜合征很相似,下列所述可助鑒别。1)發作與上肢過度活動有關,而不是由頸部轉動所誘發。2)除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的症狀外,還伴有患側上肢缺血的表現,如無力、沉重、疼痛及冷感等。3)在患側鎖骨上窩處聽診常能聽到血管雜音。4)患側桡動脈搏動可減弱或消失。

4.内耳藥物中毒:鍊黴素對内耳前庭毒性大,患者多在用藥2、4周逐漸出現眩暈,伴有耳蝸症狀、平衡失調、口周或四肢發麻,前庭功能檢查顯示異常,但一般不出現眼震。

5.耳内聽動脈栓塞:患者突然發生耳嗚,耳聾及眩暈,症狀嚴重且持續不減。

6.冠狀動脈供血不全:這類病人發作時,心前區疼痛劇烈,伴有胸悶氣短,且隻有一側上肢或兩側上肢尺側的反射性疼痛,而沒有上肢其他節段性疼痛和知覺改變區心電圖多有異常,服用硝酸甘油酯類藥可緩解症狀。

7.神神經官能症:患者臨床症侯繁多,但無神經根性的或脊髓受害體征,用藥物治療有一定療效。

8.位置性眩暈:病人頭部處在一定位置時出現眩暈及眼震,一般無耳蝸症狀,屬耳源性病變抑為中樞性病變,有時不易鑒别。

9.神經官能症:患者常有頭暈,頭痛、失眠、記憶力減退等—系列大腦皮層功能減退的症狀,主訴多而客觀檢查無明顯體征,發病特點也非發作性和一過性的,其症狀的波動與情緒變化有密切關系。

10.腦動脈粥樣硬化:糖尿病病人易患本病。腦動脈粥樣硬化往往是全身性血管病變的一部分,常發生于基底動脈及大腦中動脈的主幹。患者以頭暈、睡眠障礙及記憶力減退三大症狀為主,由慢性腦供血不足所緻的大腦皮層功能減弱所緻,眼底檢查有視網膜動脈硬化,血清總膽固醇量增多,總膽固醇與磷酯的比值增高,三酸甘油酯增高,乙脂蛋白百分比升高,腦電阻圖顯示缺血性改變,以上症狀對診斷本病有幫助。

11.鎖骨下動脈缺血綜合征:它也稱臂—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綜合征。系一側鎖骨下動脈的第一部分靠近椎動脈起源處發生狹窄或閉塞,當患側上肢用力活動時,健側椎動脈的血液倒流入患側椎動脈,再流入患側鎖骨下和,脈的遠端,以供應患側上肢的需要,其特征是:1)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的症狀及體征。2)患側上肢缺血而表現為無力、沉重、疼痛及冷感。3)有三個體征,即:患側。1二肢血壓比健側明顯降低,桡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患側鎖骨下動脈區有血管雜音。4)椎動脈造影發現鎖骨下動脈第一部分狹窄或閉塞,血液向患側椎動脈倒流,則診斷明确。

12.多發性硬化:眩暈為常見症狀,耳鳴耳聾則少見,但有聽力減退和眼震,其症狀和體征比較彌散,多有視力障礙,眼肌麻痹,錐體束征及精神症狀等,本病被認為是腦于或小腦内病竈損害前庭神經核或與前庭有聯系的結構所緻。

13.第四腦室腫瘤或顱後凹腫瘤:病人轉頭時突發眩暈、頭痛、嘔吐等顱内壓增高症,故病人常保持頭部于一定位置,因而易誤診為位置性眩暈。

造成原因

什麼是椎動脈型頸椎病,椎動脈型頸椎病是怎樣造成的,椎動脈型頸椎病是由于頸椎不穩、退變,骨刺直接刺激、壓迫椎動脈,或者由于刺激了頸椎關節囊韌帶和椎動脈壁周圍的交感神經引起的反射性椎動脈痙攣而導緻椎動脈供血不足的一種疾病。

椎動脈型頸椎病的造成是由于各種機械性與動力性因素緻使椎動脈遭受剌激或壓迫,造成血管狹窄、折曲而造成以椎-基底動脈供血不全為主要症狀的綜合症。

(1)動力性因素主要指椎節失穩後鈎椎關節松動及變位而波及側方上下橫突孔,出現軸向或側向移位,而刺激或壓迫椎動脈弓引起痙攣、狹窄或折曲改變。

(2)機械因素主要指某些固定緻壓物(包括鈎椎骨質增生),增生的骨刺直接壓迫椎動脈,而橫突孔這一骨性管道卻使椎動脈失去退縮與回避空間。

髓核穿破後縱韌帶進入椎管内時,則有可能達到椎間孔處,在壓迫脊神經根的同時,壓力亦可能傳遞至椎動脈。

鈎椎關節囊創傷性反應和後方小關節創傷反應主要影響脊神經根,而鈎椎關節翼壁滑膜的腫脹、充血及滲出則減少了橫突孔徑,可直接或通過椎動脈周壁的交感神經纖維而引起椎動脈痙攣與狹窄。

藥膳食療

椎動脈型頸椎病屬氣虛下陷者,宜用補中益氣之品;屬痰瘀交阻者,宜用祛濕化痰、散瘀通絡之品;屬肝腎不足,風陽上亢者,宜用滋水涵木、調和氣血之品。

藥膳食療1:雙補膏

主料:黨參、山藥、桂圓肉、黃芪、茯苓各30克,甘草10克,白術、枸杞子各200克,山萸肉、當歸各15克,大棗10枚。

制法:諸藥入砂鍋内,加水1000ml,文火煎煮,取汁500ml;再加水500ml,文火煎煮,取汁300ml。将兩次藥汁混合入砂鍋内,文火濃縮至500ml,加蜂蜜100毫升收膏。

用法:每服20ml,每日3次。

功能:補氣養血,健脾益腎。

藥膳食療2:菊楂決明飲

主料:菊花10克,生山楂15克(打碎),冰糖适量。

制法:三藥同煮,去渣取汁,調入冰糖。

用法:代茶飲。

功能:清肝疏風,活血化瘀。

運動預防

系統的頸肌訓練,可預防椎動脈阻塞問題發生。

上一篇:兒童早衰症

下一篇:愛情潔癖症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