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

森林

植物群落
森林,是以木本植物為主體的生物群落。其包括喬木林、竹林和國家特别規定灌木林地。按用途可以分為防護林、特種用途林、用材林、經濟林和能源林(原薪炭林)。森林集中了喬木、植物、動物、微生物和土壤,使其之間相互依存、相互制約,并與環境相互影響,從而形成的一個生态系統的總體。森林具有豐富的物種、複雜的結構、多種多樣的功能,被譽為“地球之肺”。
  • 中文名:森林
  • 外文名:Forest
  • 适用領域:
  • 所屬學科:

概念定義

森林指的是由喬木、直徑1.5cm以上的或由竹子組成且郁閉度0.20以上,以及符合森林經營目的的灌木組成且覆蓋度30%以上的植物群落。包括郁閉度0.20以上的喬木林、竹林、和紅樹林,國家特别規定的灌木林、農田林網以及村旁、路旁、水旁、宅旁、林木等。

俄國林學家G·F·莫羅佐夫1903年提出森林是林木、伴生植物、動物及其與環境的綜合體。森林群落學、植物學、植被學稱之為森林植物群落,生态學稱之為森林生态系統。在林業建設上森林是保護、發展,并可再生的一種自然資源,具有經濟、生态和社會三大效益。

森林與所在空間的非生物環境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構成完整的生态系統。森林是地球上最大的陸地生态系統,是全球生物圈中重要的一環。它是地球上的基因庫、碳貯庫、蓄水庫和能源庫,對維系整個地球的生态平衡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資源和環境。森林,是一個高密度樹木的區域(或曆史上,森林是一個為狩獵而留出的荒地),涵蓋大約9.5%的地球表面(或30%的占總土地面積)。這些植物群落覆蓋着全球大面積,并且對二氧化碳下降、動物群落、調節水文湍流和鞏固土壤起着重要作用,是地球生物圈中最重要的生境之一。

森林還被稱為人類文化的搖籃、大自然的裝飾美化師、生命的資源、野生動植物的栖殖場、金色的寶庫、綠色寶庫、天然氧氣制造廠、綠色的銀行、天然的調節器、煤炭的鼻祖、天然的儲水池、防風的長城、天然的吸塵機、城市的肺髒、天然的監測儀、自然界的防疫員、天然的隔音牆、天然蓄水庫、地球之肺、天然空調。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将森林定義為:“面積在0.5公頃以上、樹木高于5米、林冠覆蓋率超過10%,或樹木在原生境能夠達到這一阈值的土地。不包括主要為農業和城市用途的土地。”

此外,還有一般森林與完整森林之别。

類型

分類标準

森林按其在陸地上的分布

按發育演替可分

按樹種組成可分

按作業法可分

森林按其在陸地上的分布,可分為針葉林、針葉落葉闊葉混交林、落葉闊葉林、常綠闊葉林、熱帶雨林、熱帶季雨林、紅樹林、珊瑚島常綠林、稀樹草原和灌木林。按發育演替可分為天然林、次生林和人工林。按起源可分為實生林和萌芽林(無性繁殖林)。森林經理上将樹種、測樹因子、組成結構、年齡等基本一緻,且與鄰近的森林有明顯區别的森林地段稱為林分。按樹種組成可分為純林和混交林。按林業經營的目的可分為用材林、防護林、薪炭林、經濟林和特種用途林。按作業法可分為喬林、中林、矮林。按林齡可分為幼林、中齡林、成熟林和過熟林。按年齡結構可分為同齡林和異齡林。

種類

中國現有原生性森林已不多,它們主要集中在東北、西南天然林區。按森林外貌劃分,針葉林和闊葉林面積約各占一半,前者占49.5%,後者占47.5%,其餘3%為針闊葉混交林,現分述如下:

針葉林

針葉林在中國分布非常廣泛,但作為地帶性的針葉林則隻見于東北和西北兩隅以及西南、藏東南的亞高山針葉林,其餘的則常為次生性針葉林,如各種次生松林,更多的則是人工營造而成,如杉木林等。這些針葉林不僅植物組成豐富,而且還栖息着大量的動物種類,成為衆多特有種類的栖息地和避難所。

A.北方針葉林和亞高山針葉林

它們分别作為高緯度水平地帶性植被和較低緯度的亞高山帶植被類型。在分布區和地理環境方面,差異很大,但都屬于亞寒帶類型,其外貌、組成、結構都十分相似。

a.落葉松林中國的落葉松屬有10個種和2個變種,主要的建群種有落葉松(Larixgmelini)、西伯利亞落葉松(L.sibirica)、華北落葉松(L.principis-rupprechtii)、太白紅杉(L.chinensis)、四川紅杉(L.mastersiana)、大果紅杉(L.potaninii)和西藏落葉松(L.griffithii)等。

b.雲杉、冷杉林中國的雲杉林和冷杉林大多屬山地垂直帶類型,分布廣、蓄積量最大。東北地區主要建群種為魚鱗雲杉(Piceajezoensisvar.microsperma)、紅皮雲杉(P.ko-raiensis)、臭冷杉(Abiesnephrolepis)、華北為白杄(Piceameyeri)、青杄(P.wilsonii)。向西至西北一帶為青海雲杉(P.crassifolia)、雪嶺雲杉(P.schrenkiana)和西伯利亞冷杉(Abiessibirica)。西南山地主要有麗江雲杉(Picealikiangens)、川西雲杉(P.likiangensisvar.rubescens)、林芝雲杉(P.linkiangensisvar.lintziensis)、麥吊油杉(P.brachytyla)、油麥吊杉(P.brachytylavar.complanata)、雲杉(P.asperata)、紫果雲杉(P.purpurea)、巴山冷杉(Abiesfargesii)、岷江冷杉(A.fargesiivar.faxoniana)、黃果冷杉(A.ernestii)、長苞冷杉(A.georgei)、鱗皮冷杉(A.squamata)、喜馬拉雅冷杉(A.spectabilis)、蒼山冷杉(A.delavayi)、冷杉(A.fabri)、滇冷杉(A.forrestii)等等。

c.松林主要建群種有樟子松(Pinussylvestrisvar.mongolica)、偃松(P.pumila)和西伯利亞紅松(P.sibirica)。

d.圓柏林主要分布于西南和西部山地亞高山森林帶上部的陽坡,海拔高度在2800~4500m之間,主要建群種有方枝圓柏(Sabinasaltuaria)、祁連圓柏(S.przewalskii)、垂枝香柏(S.pingii)、大果圓柏(S.tibetica)、塔枝圓柏(S.komarovii)和曲枝圓柏(S.recurva)等。

B.暖溫帶針葉林

主要分布在華北和遼東半島,主要的建群種有油松(Pinustabulaeformis)、赤松(P.densiflora)、側柏(Platycladusorientalis)和白皮松(Pinusbungeana)。

C.亞熱帶針葉林

類型很多,如馬尾松(Pinusmassoniana)、雲南松(P.yunnanensis)、細葉雲南松(P.yunnanensisvar.tenuiformis)、卡西亞松(P.kesiya)、華山松(P.armandii)、高山松(P.densata)、杉木(Cunninghamialanceolata)、柳杉(Cryptomeriafortunei)、柏木(Cupressusfunebris)、沖天柏(幹香柏)(C.duclouxiana)、油杉(Keteleeriafortunei)、鐵堅杉(K.davidiana)、銀杉(Cathayaargyrophylla)等等。

D.熱帶針葉林

樹種很少,且多零星分布,不成林,如南亞松(Pinuslatteri)、海南五針松(P.fenzeri-ana)和喜馬拉雅長葉松(P.roxburghii)。

混交林

針葉與落葉闊葉混交林

A.紅松闊葉混交林

紅松闊葉混交林是中國溫帶地區的地帶性類型,主要分布于東北長白山和小興安嶺一帶山地,向東一直延伸至俄羅斯阿穆爾州沿海地區以及朝鮮北部,主要建群種是紅松(P.koraiensis)和一些闊葉樹,如:核桃楸(Juglansmandshurica)、水曲柳(Fraxinusmand-shurica)、紫椴(Tiliaamurensis)、色木(Acermono)、春榆(Ulmusdavidianavar.japonica)等。

B.鐵杉、闊葉樹混交林

主要分布在中國亞熱帶山地。是常綠闊葉林向亞高山針葉林過渡的一種垂直帶森林類型,主要有長苞鐵杉(Tsugalongibracteata)和鐵杉(T.chinensis)與殼鬥科植物混交的森林。亞熱帶西部山地海拔較高,在海拔2500~3000m之間形成特殊的針闊混交林帶,喜馬拉雅鐵杉(T.dumosa)與闊葉樹混交林常常占據主要的地位。

闊葉林

A.落葉闊葉林

廣泛分布在溫帶、暖溫帶和亞熱帶的廣闊範圍。主要的森林類型有華北、西北地區的落葉闊葉混交林、栎林、赤楊(Alnusjaponica)林、鑽天柳(Choseniaarbutifolia)林、尖果沙棗(Elaeagnusoxycarpa)林;由亞熱帶常綠闊葉林被破壞後形成的栗樹林、拟赤楊(Alniphyllumfortunei)林、楓香(Liquidambarformosana)林;北方針葉林和亞高山針葉林的次生林類型的山楊林和桦木林以及發育在亞熱帶山地的山毛榉林和亞熱帶石灰岩山地的化香林(Platycaryastrobilacea)、青檀(Pteroceltistatarinowii)、榔榆(Ulmusparvifolius)林和黃連木(Pistaciachinensis)林等。

B.常綠闊葉林

常綠闊葉林是中國濕潤亞熱帶森林地區的地帶性類型,所含物種豐富,就高等植物而言,約占全國種類的1/2以上。常綠闊葉林的優勢種不明顯,經常由多種共建種組成。有酸角林、青岡林、拷類林、石栎林、潤楠林、厚殼桂林、木荷林、阿丁楓林、木蓮林。

C.硬葉常綠闊葉林

在川西、滇北和藏東南一帶曾為古地中海的地區,有類似地中海硬葉常綠闊葉林殘遺的群落存在,主要見于海拔2000~3000m的山地陽坡,一般山地常見的類型以滇高山栎(Quercusaquifolioides)林、黃背栎(Q.pannosa)、長穗高山栎(Q.longispica)林、帽鬥栎(Q.guayvaefolia)林、川西栎(Q.gilliana)林、藏高山栎(Q.semicarpifolia)林。而河谷地區常見有酸角林、鐵橡栎(Q.cocciferoides)林、錐連栎(Q.franchetii)林、光葉高山栎(Q.rehderian)林和灰背栎(Q.senescens)林的分布。

D.落葉闊葉與常綠闊葉混交林

這類森林種類組成相當複雜。它又可分成幾種不同的類型,如分布在北亞熱帶地區的落葉常綠闊葉混交林,主要見于東部亞熱帶山地海拔1000~1200m以上至2200m左右的山地常綠、落葉混交林,以及分布于亞熱帶石灰岩山地的石灰岩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等等。

E.季雨林

中國季風熱帶的地帶性代表植被類型,大多數分布在較幹旱的丘陵台地、盆地以及河谷地區。它們多數屬于長期衍生群落性質。如麻楝(Chukrasiatabularis)林、毛麻栎(C.tabularisvar.velutina)林、中平樹(Macarangadenticulata)林、山黃麻(Tremaorientalis)林、勁直刺桐(Erythrinastricta)林、木棉(Bombaxmalabarium)林、楹樹(Albizziachinensis)林、海南榄仁樹(Terminaliahainanensis)林、厚皮樹(Lanneacoromandelica)林、楓香、紅木荷(Schimawallichii)林等最為常見。

F.雨林、季節性雨林

多見于中國熱帶地區海拔500~700m以上山地,海南島一帶山地以陸均松(Dacrydiumpectinata)、柯類(Lithocarpus)等為主,雲南南部則多為雞毛松(Dacrycarpusimbricatus)、毛荔枝(Nepheliumchryseum)等,石灰岩季節性雨林主要見于廣西南部,組成種繁多。

數量分布

21世紀初世界森林面積為34.5億公頃,約占地球陸地總面積的1/4。森林蓄積量為3837.3億立方米,森林生物量為4404.8億噸。由于自然因素和社會經濟因素的影響,森林在世界上的分布很不均勻。據聯合國糧農組織20世紀末公布的數字,世界森林的分布為:歐洲(含俄羅斯)森林面積最大,為9.3億公頃,占全球的27.0%,森林覆蓋率41.3%,人均森林面積1.3公頃;其次是南美洲,森林面積為8.7億公頃,占全球的25.2%,森林覆蓋率49.7%,人均森林面積2.7公頃;第三是北美洲和中美洲,森林面積為5.4億公頃,占全球的15.5%,森林覆蓋率25.5%,人均森林面積1.2公頃;第四是非洲,森林面積約為5.2億公頃,占全球的15.1%,森林覆蓋率17.7%,人均森林面積0.7公頃;第五是亞洲,森林面積為5.0億公頃,占全球的14.5%,森林覆蓋率16.4%,人均森林面積0.1公頃;第六是大洋洲,森林面積為0.9億公頃,占全球的2.7%,森林覆蓋率10.7%,人均森林面積3.2公頃。

計量方法

(1)森林資源的物質計量,即森林資源調查。調查的數量指标有森林面積、森林蓄積量、特種林産品數量以及珍貴野生動植物數量;質量指标有森林地理分布狀況、森林生産率、森林防護效益;林地利用程度指标有森林覆蓋率,林業用地中有林地比率;森林資源增長速度指标有造林保存率等等。

(2)森林資源的價值評價,即林價。它用于森林經營。通過林價可以解決森林資源的買賣、交換、補償、納稅等問題。

(3)森林公益效用價值的計量評價。是從環境和生态效益去計量評價,難度較大。已開始用價值法、效益法及相關的替代、加權、推比等方法進行計量和研究。

特點

(1)生命周期及演替系列長。森林的主體成分——樹木的壽命可達數十年,數百年甚至上千年。如北美的巨杉,中國的銀杏、紅桧。森林演替系列也是植物群落中最長的。從原生演替的先鋒樹種(灌木)開始到成熟穩定的頂級階段,通常要經過百年以上。如果加上先鋒樹種階段的先期部分,則階段更多,過程更長。

(2)再生性。森林本身具有生産力,是可以更新的資源,如能合理利用,可實現森林資源的永續利用。

(3)分布範圍廣。由落葉或常綠以及具有耐寒、耐旱、耐鹽堿或耐水濕等不同特性的樹種形成的各種類型森林,分布在寒帶、溫帶、亞熱帶、熱帶的山區、丘陵、平地,甚至沼澤、海塗灘地等地方。

(4)再生能力強。森林是可再生資源,可進行人工更新或天然更新;有很強的競争力,能自行恢複在植被中的優勢地位。但也有限,一經采伐,其生産力的提高或衰減取決于經營的集約程度。

(5)生産率高。森林由于具有高大而多層的枝葉分布,其光能利用率達1.6%~3.5%,森林每年所固定的總能量占陸地生物每年固定的總能量的63%,森林的生物産量在所有植物群落中最多,是最大的自然物能儲存庫。

(6)用途多,效益大。森林能持續提供多種林産品,如木材、食物、化工和醫藥原料等。同時,森林在涵養水源,改善水質,保持水土,減輕自然災害,調節溫度與濕度,淨化空氣,減弱噪聲,美化環境以及保護野生動植物方面的生态效益、社會效益也很大。

演化曆史

現代森林的形成和發展,經曆了一個漫長的演化過程,一般分為3個階段:

蕨類古裸子植物階段

在晚古生代的石炭紀和二疊紀,由蕨類植物的喬木、灌木和草本植物組成大面積的濱海和内陸沼澤森林。其中鱗木和封印木高可達20~40米,徑1~3米,是石炭紀重要的造煤植物。熱帶地區有孑遺的樹蕨。

裸子植物階段

中生代的晚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垩紀為裸子植物的全盛時期。蘇鐵、本内蘇鐵、銀杏和松柏類形成地球陸地上大面積的裸子植物林和針葉林。

被子植物階段

在中生代的晚白垩紀及新生代的第三紀,被子植物的喬木、灌木、草本相繼大量出現,遍及地球陸地,形成各種類型的森林,為最優勢、最穩定的植物群落。

價值

社會價值

森林與人類健康

綠色的環境能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人體腎上腺素的分泌,降低人體交感神經的興奮性。它不僅能使人平靜、舒服,而且還使人體的皮膚溫度降低1℃~2℃,脈搏每分鐘減少4次~8次,能增強聽覺和思維活動的靈敏性。森林中的植物,如杉、松、桉、楊、圓柏、橡樹等能分泌出一種帶有芳香味的單萜烯、倍半萜烯和雙萜類氣體“殺菌素”,能殺死空氣中的白喉、傷寒、結核、痢疾、霍亂等病菌。據調查,在幹燥無林處,每立方米空氣中,含有400萬個病菌,而在林蔭道處隻含60萬個,在森林中則隻有幾十個了。

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還能吸收有害氣體。據報道,0.4公頃林帶,一年中可吸收并同化100000千克的污染物。1公頃柳杉林,每年可吸收720千克的二氧化硫。因此森林中的空氣清新潔淨。據日本科學家研究發現,森林和原野裡有一種對人體健康極為有益的物質——負離子,它能促進人體新陳代謝,使呼吸平穩、血壓下降、精神旺盛以及提高人體的免疫力。有人測定,在城市房子裡每立方厘米隻有四五十個負離子,林蔭處則有一二百個,而在森林、山谷、草原等處則達到一萬個以上。

改善人類居住環境

樹葉上面的絨毛、分泌的粘液和油脂等,對塵粒有很強的吸附和過濾作用。每公頃森林每年能吸附50~80噸粉塵,城市綠化地帶空氣的含塵量一般要比非綠化地帶少一半以上。

許多樹木能分泌殺菌素,如松樹分泌的殺菌素就能殺死白喉、痢疾、結核病的病原微生物。鬧市區空氣裡的細菌含量,要比綠化地區多85%。

林木能吸收噪聲。一條40米寬的林帶,可以降低噪聲10~15分貝。

提供資源

人類的祖先最初就是生活在森林裡的。他們靠采集野果、捕捉鳥獸為食,用樹葉、獸皮做衣,在樹枝上架巢做屋。森林是人類的老家,人類是從這裡起源和發展起來的。

直到如今,森林仍然為我們提供着生産和生活所必需的各種資源。估計世界上有3億人以森林為家,靠森林謀生。

森林提供包括果子、種子、堅果、根莖、塊莖、菌類等各種食物,泰國的某些林業地區,60%的糧食取自森林。森林灌木叢中的動物還給人們提供肉食和動物蛋白。

木材的用途很廣,造房子,開礦山,修鐵路,架橋梁,造紙,做家具……森林為數百萬人提供了就業機會。其他的林産品也豐富多彩,松脂、烤膠、蟲蠟、香料等等,都是輕工業的原料。

中國和印度使用藥用植物已有5000年的曆史,如今世界上大多數的藥材仍舊依靠植物和森林取得。在發達國家,1/4藥品中的活性配料來自藥用植物。

薪柴是一些發展中國家的主要燃料。世界上約有20億人靠木柴和木炭做飯。像布隆迪、不丹等一些國家,90%以上的能源靠森林提供。

提供栖息地

森林是多種動物的栖息地,也是多類植物的生長地,是地球生物繁衍最為活躍的區域.森林保護着生物多樣性資源,是天然的物種庫和基因庫。

自然價值

森林是大自然的“調度師”,它調節着自然界中空氣和水的循環,影響着氣候的變化,保護着土壤不受風雨的侵犯,減輕環境污染給人們帶來的危害。

森林是“地球之肺”,每一棵樹都是一個氧氣發生器和二氧化碳吸收器。一棵椴樹一天能吸收16公斤二氧化碳,150公頃楊、柳、槐等闊葉林一天可産生100噸氧氣。城市居民如果平均每人占有10平方米樹木或25平方米草地,他們呼出的二氧化碳就有了去處,所需要的氧氣也有了來源67公斤二氧化碳,釋放出49公斤氧氣,足可供65個成年人呼吸用。

許多樹木都可以吸收有害氣體,如:樟樹、夾竹桃、丁香、楓樹、刺槐、臭椿、桧柏、女貞、橡樹、紅柳、木槿、榆樹、馬尾松、法國梧桐等。

樹木都有很強的吸收二氧化硫、氯氣、氟化氫等有毒有害氣體的能力。這些氣體通過綠化林帶,通常有1/4可以得到淨化,或變成氧氣。

森林能涵養水源,是一個巨大的“水庫”,在水的自然循環中發揮重要的作用。“青山常在,碧水長流”,樹總是同水聯系在一起。降水的雨水,一部分被樹冠截留,大部分落到樹下的枯枝敗葉和疏松多孔的林地土壤裡被蓄留起來,有的被林中植物根系吸收,有的通過蒸發返回大氣。1公頃森林一年能蒸發8000噸水,使林區空氣濕潤,降水增加,冬暖夏涼,這樣它又起到了調節氣候的作用。樹木的葉子就像一把大傘,可以不讓雨水直接沖刷地面;樹上的苔藓和樹下的枯枝敗葉都可以吸收一部分水。

森林能防風固沙,制止水土流失。狂風吹來,它用樹身樹冠擋住去路,降低風速,樹根又長又密,抓住土壤,不讓大風吹走。大雨降落到森林裡,滲入土壤深層和岩石縫隙,以地下水的形式緩緩流出,沖不走土壤。據非洲肯尼亞的記錄,當年降雨量為500毫米時,農墾地的泥沙流失量是林區的100倍,放牧地的泥沙流失量是林區的3000倍。我們不是要制止沙漠化和水土流失嗎?最有效的幫手就是森林。

此外森林還有調節小氣候的作用,據測定,在高溫夏季,林地内的溫度較非林地要低3℃-5℃。在嚴寒多風的冬季,森林能使風速降低而使溫度提高,從而起到冬暖夏涼的作用。此外森林中植物的葉面有蒸騰水分作用,它可使周圍空氣濕度提高。

森林還是控制全球變暖的緩沖器。由于近期人類大量使用化石燃料和森林大面積減少,導緻大氣二氧化碳濃度迅速增大,産生了“溫室效應”,使全球發生氣候變暖的趨勢。研究結果證明,在當前大氣二氧化碳濃度增加的因素中,森林面積減少約占所有因素總和作用的30%~50%。溫室效應的後果是驚人的。一是會引起降雨格局的變化。二是會導緻海平面上升。三是會導緻陸地當前生長的許多植物群落因溫度的變化而死亡。這樣的變化又會進一步推動溫度的上升,形成生态系統全球範圍内的惡性循環。

如果沒有森林,陸地上絕大多數的生物會滅絕,絕大多數的水會流入海洋;大氣中氧氣會減少、二氧化碳會增加;氣溫會顯著升高,水旱災害會經常發生。森林尤其是原始森林被大面積砍伐,無疑會影響和破壞森林的生态功能,造成當地和相鄰地區的生态失調、環境惡化,導緻洪水頻發、水土流失加劇、土地沙化、河道淤塞乃至全球溫室效應增強等問題。

利用保護

保護

森林資源是自然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森林資源的利用是随着人類社會生産力的發展而不斷變化的。在農業社會,人類從森林樵采柴炭作為能源,采伐木材修建宮室、廟宇、房屋;在工業社會,人類從森林取得木材用作造紙、家具、車船和建築材料。當代社會,人類利用森林資源不僅是取得林産品,更要發揮它的生态屏障作用,還要它提供人們休閑遊憩場所。但森林資源是有限的,不合理的濫伐森林會造成生态災難。因此,處理好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間的矛盾,建立森林保護體系,是保證森林資源持續而高效利用的前提。首先,要根據森林資源的特點和地區經濟發展的條件,制訂森林資源開發利用規劃,合理安排林業生産的結構與布局。其次是制定保護森林的法令,實行以法治林,嚴懲濫砍濫伐森林,限制采伐量和采伐方式。《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規定,林木采伐實行限額管理和采伐證制度,并提出加強森林資源保護管理,建立健全森林防火、防治病蟲害和制止亂砍濫伐的“三防”體系。最後是建立自然保護區,保護森林動植物資源。

2017年3月,中國國家林業局宣布,中國全國範圍内已經實現了全面停止天然林商業性采伐。

防火

森林火災,是指失去人為控制,在林地内自由蔓延和擴展,對森林、森林生态系統和人類帶來一定危害和損失的林火行為。森林火災是一種突發性強,破壞性大,處置救助較為困難的自然災害。

森林火災分類

林火發生後,按照對林木是否造成損失及過火面積的大小,可把森林火災分為森林火警(受害森林面積不足1公頃或其它林地起火)、一般森林火災(受害森林面積在1公頃以上、100公頃以下)、重大森林火災(受害森林面積在100公頃以上、1000公頃以下)和特大森林火災(受害森林面積1000公頃以上)。

森林火災起因

(1)燒荒;(2)煉山造林;(3)燒灰積肥;(4)燒田埂;(5)燒稭稈;(6)林區内吸煙、亂丢煙蒂;(7)林區内野炊、燒烤;(8)林區内上墳燒紙、燒香點燭、燃放鞭炮;(9)林區内使用槍械狩獵;(10)進入林區的汽車漏火、噴火;(11)旅客和司乘人員亂丢煙蒂火種;(12)機械跑火;(13)雷擊起火。以上人為用火行為和自然災害都會引發森林火災。

森林火災的危險和後果

(1)森林火災不僅會燒死許多樹本,降低林分密度,破壞森林結構;同時還會引起樹種演替,向低價值的樹種、灌叢、雜草更替,降低森林利用價值。

(2)由于森林燒毀,造成林地裸露,失去森林涵養水源和保持水土的作用,将引起水澇、幹旱、山洪、泥石流、滑坡、風沙等其他自然災害發生。

(3)被火燒傷的林木,生長衰退,為森林病蟲害的大量衍生提供了有利環境,加速了林木的死亡。森林火災後,促使森林環境發生急劇變化,使天氣、水域和土壤等森林生态受到幹擾,失去平衡,往往需要幾十年或上百年才能得到恢複。

(4)森林火災能燒毀林區各種生産設施和建築物,威脅森林附近的村鎮,危及林區人民生命财産的安全,同時森林火災能燒死并驅走珍貴的禽獸。森林火災發生時還會産生大量煙霧,污染空氣環境。此外,撲救森林火災要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影響工農業生産。有時還造成人身傷亡,影響社會的安定。

(5)焚燒森林會使樹木釋放出二氧化碳,污染空氣。

防火方針和救火原則

森林防火實行“預防為主,積極消滅”的方針,做好預防工作是防止森林火災的先決條件,撲救原則是:打早、打小、打了。

森林火災撲救步驟

根據森林火災發生規律和撲火特點,撲救森林火災必須遵循“先控制,後消滅,再鞏固”的程序,分階段進行。

(一)控制火勢階段。即初期滅火階段,也是撲火最緊迫的階段。其任務主要是封鎖火頭,控制火勢,把火限制在一定的範圍内燃燒。

(二)穩定火勢階段。在封鎖火頭,控制火勢後,必須采取更有效的措施撲打火翼(火地兩側部),防止火向兩側擴展蔓延,是撲火最關鍵階段。火被撲滅後,必須在火燒迹地上進行巡邏,發現餘火要立即熄滅。

(三)看守火場階段。主要任務是留守人員看守火場。一般荒山和幼林地起火監守12小時,中齡林地起火監守24小時以上,方可考慮撤離,防止餘火複燃。

基本方法

撲救林火有人工撲打、用土滅火、用水滅火、用氣滅火、以火滅火、開設防火線阻止火災蔓延、人工降雨、風力滅火機、化學滅火、爆炸滅火和航空滅火等基本方法。

可持續利用

要使森林得到持續、健康的發展,必須擴大森林資源面積,提高資源的質量,建立節約型的可持續發展的資源利用體系,充分挖掘森林資源中林業用地潛力、林分質量潛力、人工林潛力及森林資源節約利用潛力。中國現有森林面積為1.75億公頃,占林業用地面積的60%左右;全國林分平均蓄積量隻有世界平均水平的72%。無論天然林還是人工林增産潛力都很大。隻要有正确的森林經營方針、政策,增加對林業的投入,加強對森林資源的保護,實行科學管理,森林資源發展前景廣闊。

現存問題

數量減少

世界森林資源的問題主要是資源量和質的下降。雖然20世紀90年代人工林面積年均增長300萬公頃,但全球天然林仍每年損失1303萬公頃。因此,從總體來說,全球森林仍以每年0.3%的速度下降。主要原因是熱帶林地區的毀林開荒和過度采伐。另外,酸雨也造成大片森林衰退,使林地失去更新能力。

中國是森林資源貧乏的國家。中國土地面積約占世界土地總面積的7%,而森林面積僅占世界的4%左右,森林蓄積量還不足世界總量的3%。人均森林面積僅相當世界人均水平的1/5,人均森林蓄積量相當世界平均水平的1/8。另外,森林資源分布不均,有明顯地區差異,整個西部地區森林覆蓋率隻有9.06%;資源結構不合理,用材林偏多,防護林偏少;人工林面積雖大但質量不高。中國森林資源的現狀遠不能滿足國土生态防護和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加強對原始森林的保護,其效益遠遠高于植樹造林。

破壞現狀

森林被毀并非自今日始,也不僅僅發生在南美亞馬遜河流域。在人類發展的曆史進程中,森林像母親一樣哺育了人類,給人類提供了吃、穿、住的條件,但自從人類掌握了取火、用火的技術以後,就開始回過頭來向自己的“老家”進攻了。

從1萬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人類發展粗放牧畜和進行刀耕火種時起,森林便遭到了巨大的破壞。以後更是變本加厲,日益嚴重。四五千年前,歐洲森林面積還占陸地面積的90%,2000年隻占50%了。中國西北廣大地區4000年前也覆蓋着茂密的森林,如今林海湮滅,植被破壞,好多地方已經淪為千溝萬壑、童山濯濯的旱原。

特别嚴重的破壞是在近百年裡發生的。随着社會生産的發展,毀林開荒,辟林放牧,興建城鎮,砍伐木材,再加戰争破壞,火災蟲害,世界森林面積縮小的過程大大加快。每年大約有2000萬公頃的森林從地球上消失!多年來,非洲森林已經被砍掉了一半以上。其中西非每新種一棵樹的同時,卻幾乎要砍掉30棵樹。象牙海岸本是非洲多林國家之一,為了得到所需要的外彙,每年差不多要砍伐30萬公頃森林。

在人口爆炸和農業過度開發的壓力下,亞洲的森林也面臨消失的危險。從1980年到2000年,尼泊爾森林面積減少了63%,斯裡蘭卡減少了59%,泰國減少了55%。越南在過去40年裡已有一半的森林被破壞。泰國1970年的森林覆蓋率還高達50%以上,短短十幾年後已下降到不足25%。

歐洲森林都是人工林,原始森林幾乎已經絕迹。歐美國家經常發生火災,比如僅1990年,意大利被焚毀的森林就達17萬公頃。歐共體各國被環境污染毀壞的森林也很多。

最令人擔心的是熱帶雨林,正以驚人的速度從地球上消失。20世紀80年代以來,熱帶雨林的3個主要生長國——巴西、印尼和紮伊爾,每年砍伐的森林超過200萬公頃。有一份最新報告說,1980年有1130萬公頃熱帶雨林被毀,1991年達到1690萬公頃,也就是說,過去10年裡的砍伐量增加了一半。全世界的熱帶雨林已有70%被毀掉!

在人類曆史發展的初期,地球上1/2以上的陸地披着綠裝,森林總面積達76億公頃。1萬年前,森林面積減少到62億公頃,還占陸地面積的42%。19世紀減少到55億公頃,無論在歐洲、美洲還是亞洲、非洲,依然到處都能見到森林。可是進入20世紀以後,毀林的情況日趨嚴重,全球隻存40多億公頃森林,而且正以每分鐘38公頃的速度在消失。

中國的森林在曆史上也不少,不僅南方森林茂密,就是在北方,五六十萬年前北京藍田猿人生活的渭河之濱,北京猿人活動的北京地區,都曾有蒼翠的莽莽林海。但中國的森林已經不多了,1988年的森林面積是12465萬公頃,隻占世界森林面積的3%;森林覆蓋率為13%,比世界平均覆蓋率低一半還多。

森林破壞給我們帶來了嚴重的惡果。水土流失、風沙肆虐、氣候失調、旱澇成災,都同大規模的森林破壞有關。人們毀林開荒的目的是為了多得耕地、多産糧食,可是結果适得其反,農作物反而減産,挨餓的人越來越多。人們濫伐森林的目的是為了多得木材,獲取燃料,可結果也是事與願違,木材越伐越少,某些森林資源本來很豐富的國家成了木材進口國,22個國家中有1億人沒有足夠的林木供給他們最低的燃料需求。

森林與人類息息相關,是人類的親密夥伴,是全球生态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破壞森林就是破壞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破壞全球的生态平衡,使我們從吃的食物到呼吸的空氣都受到影響。

相關知識

節日

1971年第七屆世界森林大會決定将每年的3月21日定為世界森林日(WorldForestDay),以引起各國對人類的綠色保護神——森林資源的重視,通過協調人類與森林的關系,實現森林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聯合國糧農組織把“森林”與“生命”定為1991年世界糧食日的主題:不是以植樹本身為目标,而是要表明森林如何能幫助人類實現持續發展的目标;要強調森林有持久生産力的作用,即在為後代保存資源基礎的同時,滿足生産不斷發展的需求;要提醒人們認識森林不僅能提供糧食、燃料,而且具有最根本的保護環境的價值。

伐木

國家森林資源保護措施

《森林法》第八條第四、六款規定,國家保護森林資源的主要措施是征收育林基金,專門用于造林育林,并建立林業基金制度。

日本森林覆蓋率70%,每年日本進口中國的225億雙一次性木筷子,折合約200萬棵成年樹。日本人使用的一次性木筷子,原來主要是東南亞熱帶木材為原料。20世紀60年代用菲律賓木材,70年代來自印度尼西亞,80年代轉向馬來西亞,已經造成這些國家森林資源嚴重損失。而這些國家加工一次性木筷子的成套設備上,都赫然印着“日本制造”的字樣。而這一現象直到2013年并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日本官員稱,中方應該感激日本進口中國一次性筷子。日本自己森林資源保護的很好,可是對于其它國家的森林資源卻是瘋狂的掠奪。

林木采伐許可證

林木采伐許可證是指采伐林木的單位和個人依據法律規定領取的準許采伐林木的證明文件。其内容包括采伐的地點、面積、蓄積(株數)、樹種、方式和完成更新造林時間等。

申請林木采伐許可證,由林木所有者憑林權證到林業主管部門辦理林木采伐許可證。沒有林權證的,由林木所有者根據采伐的實際情況如實填寫《林木采伐申請報告》,由林木所在村民委員會确認蓋章,鎮林業員初核簽字,鎮政府主管部門審核蓋章後,由縣林業站人員到實地勘驗,報林業主管部門審批并依法繳納育林基金(按樹木價值的12%),森林植物檢疫費(按調運貨值的0.2%)後,領取《林木采伐許可證》。

農村居民采伐自留地和房前屋後個人所有的零星樹木不需要辦理林木采伐許可證。除此之外,任何單位或個人采伐樹木均要到林業部門辦理林木采伐許可證。

辦理好林木采伐許可證後,對采伐林木的規定和要求:

(1)不得超過采伐許可證上所批準的範圍采伐。

(2)實際采伐時間已超過批準采伐時間的必須到林業部門辦理延續采伐手續,不跨年度的不需要交納費用。

濫伐林木處罰措施

采伐林木不辦理采伐許可證的屬濫伐林木,濫伐林木2立方米以下按《森林法》第39條規定,補種濫伐株數5倍的樹木,并處濫伐林木價值的2倍至3倍的罰款。

濫伐林木2立方米以上10立方米以下(不含10立方米)按《森林法》第39條規定,補種濫伐株數5倍的樹木,并處濫伐林木價值3倍至5倍的罰款。

濫伐林木10立方米以上(含10立方米)達到國家林業局、公安部的刑事案件立案标準,由縣林業部門刑事移送公安機關立案查處。

木材收購管理

木材收購單位和個人在收購木材時不得收購沒有林木采伐許可證或者其它合法來源證明的木材。

盜伐林木處罰措施

盜伐林木0.5立方米以下或者幼樹不足20株,根據《森林法》第三十八條由縣級以上林業主管部門責令補種盜伐株數10倍的林木,沒收盜伐的林木或者變賣所得,并處盜伐林木價值3倍至5倍的罰款。

盜伐林木0.5立方米以上2立方米以下(不含2立方米)的根據《森林法》第三十八條第二款規定由林業部門責令補種盜伐株數10倍的樹木,沒收盜伐的林木或者變賣所得,并處盜伐林木價值5倍至10倍的罰款。

盜伐林木2立方米以上(含2立方米)已達到國家林業局、公安部刑事立案标準,由林業部門移送公安機關立案查處。

毀壞林木處罰措施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實施條例》第四十一條,毀林采種或者挖筍、掘根、剝皮及過度修枝,緻使森林、林木受到毀壞的,依法賠償損失,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林業主管部門責令停止違法行為,補種毀壞株數1倍至3倍的樹木,處毀壞林木價值1倍至5倍的罰款。

森林木材運輸管理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實施條例》第四十四條規定:(1)對貨主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林業主管部門沒收非法運輸的木材,可以并處非法運輸木材的價款30%以下的罰款。(2)對承運木材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林業主管部門沒收運費,并處運費1倍至3倍的罰款。

開墾、開采森相關規定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第二十三條規定:

禁止毀林開墾和毀林采石、采砂、采土以及其他毀林行為。

禁止在幼林地和特種用途林内砍柴、放牧。

進入森林和森林邊遠地區的人員,不得擅自移動或者損壞為林業服務的标志。

旅遊

森林旅遊是以森林景觀作為旅遊景點、景區或旅遊目的地的觀賞、休閑等方面的活動。

一般來說,森林旅遊需要用到指南針、砍刀、獵槍、釣魚工具、放在不透水容器中的火柴、雨衣、長衣長褲、繩子、紅藥水及蛇藥等,是森林旅遊不可缺少的必備物品。此外,還應掌握一些森林旅遊小知識。

注意事項

一要注意選擇有接待能力的森林公園為主要目的地。這些森林公園有較為完善的基礎設施和接待服務設施。

二要注意弄清目的地最佳旅遊季節。一般說來,北方森林公園的春、夏、秋三季,景觀特色比較明顯。尤其當地舉行登山節、山會的前前後後,是最佳旅遊時節。

三要注意以家庭為單位或若幹人組團前往。開發較早的森林公園遊人較多,其它森林公園遊人相對稀少,單人行動有諸多不便利、不安全因素。

四要注意精心選擇遊覽路線。沿森林公園标示的遊覽道路行走或請導遊帶領,不要偏離主要道路。

五要注意科學安排遊覽和住宿時間,争取日落趕至固定住宿接待場所。

六要注意做好防止蚊蟲叮咬和防止毒蛇、猛獸襲擊的準備。

七要注意着裝穿戴。鞋子要跟腳防滑,衣服要貼身,不要穿過于裸露的服裝,避免滑倒和樹枝扯挂。

八要注意攜帶必要的食品、飲料,不要随便采食,以防中毒事故發生。

九要注意攜帶通信工具或簡易報警器材(手電筒、哨子、喇叭等),帶上救急藥品。

十要注意森林公園的遊覽規定,不要随便狩獵、野外用火、采集标本、遺棄垃圾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