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三趾鹑

棕三趾鹑

三趾鹑科三趾鹑屬動物
棕三趾鹑(學名:Turnix suscitator)是鶴形目三趾鹑科三趾鹑屬動物,體重54-70克;體長143-173毫米。體形和羽色與林三趾鹑和黃腳三趾鹑相似,雄鳥頭上黑色,雜有褐色羽毛及白色斑點,背至尾羽褐色雜有灰褐色羽毛,喉、頸側乳白色,雜有黑色細斑,上胸、胸側淡黃褐色有黑色橫斑。
    中文名:棕三趾鹑 拉丁學名:Turnix suscitator 别名:鹌鹑仔 界: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綱:鳥綱 亞綱:今鳥亞綱 目:鶴形目 亞目: 科:三趾鹑科 亞科: 族: 屬:三趾鹑屬 亞屬: 種:棕三趾鹑 亞種:17亞種 分布區域: 命名者及年代:Gmelin,1789 保護級别:無危(LC)IUCN标準

形态特征

雌性成鳥:頭頂黑色,羽端具白色或皮黃色斑點;兩肩及背暗灰褐色,具細小的棕栗色波狀紋及黑色橫斑,有時還具棕白色條紋;腰及尾上覆羽幾純黑色,亦具細小的棕栗色波狀紋;尾羽與背同色。翅上覆羽和最内側次級飛羽與背同色,具淡棕白色和黑色相間的寬斑;飛羽暗褐色,最外側2枚初級飛羽外翈羽緣棕白色。眼先、眼周及兩頰棕白,有黑色近端帶斑。颏、喉及上胸黑色;頸側、胸側及下胸皮黃色,具寬闊的黑色橫斑;下體餘部黃白色,有時沽棕。

雄性成鳥:與雌鳥相似,但體形稍小。颏、喉不是黑色而是白色,胸部皮黃色,具寬闊的黑色橫斑。

幼鳥:似雌鳥,但上體褐色較著,下體淡皮黃至近白色,颏、喉及上胸為白色。

虹膜黃白色或白色;嘴黑褐色,尖端色淡;跗蹠和趾灰綠色,爪淡黃色。

栖息環境

栖息于低山丘陵和山腳地帶,主要活動在林緣疏林、灌叢、草坡、稻田和耕地附近的山坡草叢和灌叢中,有時甚至到村鎮附近。也居住幹草原和耕地,包括甘蔗、茶葉和咖啡種植園。還經常在灌木和次生林的地區,普遍活動在低于海拔300米的地區,在東南亞也可以上到1650米的高度,在喜馬拉雅山脈接壤的地區甚至高達2500米。

生活習性

通常單獨或成對活動,性膽小而機警。通常藏匿在地上草叢和灌叢中活動,遇到危險時亦多通過迅速奔跑逃離。一般很少起飛。行走覓食,人接近時會突然躍起飛行一段距離,再隐入草叢中。對居住地到确切目标有明确路線,在惡劣條件下也能通過小道行走搜尋。在馬來西亞,一些報告表明,這是一種有能力進行夜間活動的鳥類。

一般在草地和落葉中收尋食物,吃青草、雜草、種子、昆蟲和蝸牛。像所有的三趾鹑,在挖淤泥或松散的泥土從中尋找食物,穿梭在各探尋點之間。

分布範圍

原産地:孟加拉國、不丹、柬埔寨、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日本、老撾人民民主共和國、馬來西亞、緬甸、尼泊爾、菲律賓、新加坡、斯裡蘭卡、泰國和越南。

來源不确定:巴基斯坦。

中國分布在福建、廣東、廣西、海南、雲南和台灣。

繁殖方式

繁殖期因地區而異,在東南亞大陸從12月到來年9月,在菲律賓在9月至來年2月,在日本,繁殖高峰期發生在4-5月。然而,産卵的或多或少取決于天氣條件,雨水過重或者條件太幹燥,這種鳥可以暫停繁殖。營巢于草叢和灌叢中,巢位于地上凹處,巢是由草鋪成的淺杯狀,通常在上面放置一蓬草叢形成圓頂狀,有一小門進入。

雌鳥通常一巢産4枚灰色的卵,卵呈梨形,淡黃色或黃灰色,但有時卵為薰衣草色和部分暗紫色,上面有大量橄榄褐色的斑點紋,尤以鈍端斑點較多。卵的大小為22-23毫米×19-22毫米。孵化期長達12-16天,幼鳥40-80天長成成鳥。雌鳥是一妻多夫,同時保持與幾個夥伴合作。

種群現狀

該物種全球數量規模尚未量化,但據報道該物種非常普遍。全部數量估計數包括:中國平均10,000-100,000種繁殖對,中國台灣平均10,000-100,000種繁殖對和日本平均100-10,000種繁殖對。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标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于20000平方公裡,栖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級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6年ver3.1——無危(LC)。

上一篇:美冠蘭

下一篇:水八鮮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