梭邊魚

梭邊魚

鲶形目魚類
梭邊魚也叫鉗魚(qiányú),是北美洲主要的鲶魚品種。它的官方産地為美國的密蘇裡州、愛荷華州、内布拉斯加州、堪薩斯州和田納西州,它的俗稱是“鉗貓(channel cat)”。它又叫斑點叉尾鮰,通常産卵于裂縫、洞穴中。
    中文名: 拉丁學名: 别名: 界:動物界 門: 亞門: 綱: 亞綱: 目:鲶形目 亞目: 科:鮰科 亞科: 族: 屬: 亞屬: 種: 亞種: 分布區域: 命名者及年代: 保護級别: 中文學名:梭邊魚 中文别名:鉗魚 性味:味甘性平 産卵環境:在裂縫、洞穴中

簡介

梭邊魚就是指鉗魚,兩者是一樣的,是北美洲主要的鲶魚品種。它又叫斑點叉尾鯝,具有肉厚無刺,皮滑肉嫩,肥美味濃的特點。鉗魚的營養價值極高,具有大鮮、大補的特點,通常用來做成煲仔菜,尤适合用榨菜來焖制,以吊出其鮮味,吃時鉗魚鮮美嫩滑,别有一番滋味。

生長環境

斑點叉尾鮰(IctalurusPunctatus(Rafinesque)亦稱溝鲶(ChannelCatfish),屬于鲶形目(Siluriformes)、鮰科(Ictaluridae)魚類。斑點叉尾鮰天然分布區域在美國中部流域、加拿大南部和大西洋沿岸部份地區,以後廣泛地進入大西洋沿岸,在美國和墨西哥北部都有分布。現為美國主要淡水養殖品種之一。斑點叉尾鮰是湖北省水産科學研究所于1984年與雲斑鮰同時引進的一種鮰科魚類,經過幾年的研究及推廣養殖,證實該種魚适合我國大部份地區養殖。棱邊魚多生長于水質無污染的沙質或石礫底或流速較快的大中河流;也能進入鹹淡水水域生活。

外形特征

斑點叉尾鮰體型較長,體前部寬于後部,頭較小,吻稍尖,口亞端位,體表光滑無鱗,粘液豐富,側線完全,皮膚上有明顯的側線孔。頭部上下颌具有深灰色觸須4對,其中鼻須1對,颌須1對,頤須2對,長短各異,以颌須為最長,末端超過胸鳍基部,鼻須最短。鰓孔較大,鰓膜不連于峽部,頤部有較明顯而不規則的斑點,體重大于0.5公斤的個體斑點消失。具有脂鳍一個,尾鳍分叉較深,各鳍均為深灰色。體兩側背部淡灰色,腹部乳白色,幼魚體兩側有明顯而不規則的斑點,成魚斑點逐步不明顯或消失。

名稱起源

“梭邊魚”淵源要從上世紀三十年代說起,當時的四川自貢鹽商徐氏以家傳腌菜,輔之各種天然香料藥材烹制河魚,烹出的魚,口感麻辣鮮香、肉質細嫩爽滑。而所烹之魚,選自金沙江流水河魚,無鱗獨刺,此魚秋冬喜到江邊覓食,當地方言“梭邊”,由此,“梭邊魚”亦成為當時千年鹽都自流井邊的一道江湖大菜,名震三江。

捕捉方法

鉗魚很容易被天然物質做成的餌料捉住,比如蟋蟀、爬行動物、小魚、鲱魚、小龍蝦、蛙、鲇魚、翻車魚和吸管。鉗魚可以被象牙皂做成的餌料抓住,還可以用有臭味的餌料來抓它,比如死魚、死龍蝦、大蒜、血液、肝髒、肉、奶酪、面團,甚至酷愛粉都可以。有時這些臭餌料可以改制成面粉球或粉末狀的物品,挂在釣魚鈎上。還可以把制好的這些挂在管子底部,慢慢地拴在釣魚鈎上。像雞肝、小蝦、狗食、鱿魚和泡泡糖這些能在雜貨商店買到的東西也可以抓住許多魚。

用細頸繩、曳釣繩、樹枝繩和田埂繩釣鉗魚,都是除了傳統杆子和卷筒之外的流行的捕捉鉗魚的方式。還有的方法就是用圈子套,也叫“闆條套子”,是一種有角度的入口的木圈子,再加上金屬套。特有的餌料是變質的奶酪和狗食。用鉗魚套子捕到的鉗魚一天在100個左右。

沒有安裝釣魚鈎的垂釣者要特别小心鉗魚胸部的尖刺及它鋒利的鳍。

食用功效

除了能補脾利水,還可以通氣消脹、益陰壯陽、養血補虛、養心補腎、消腫等功效,對水腫、腳氣、腰酸腿軟、痔瘡、癬疥、耳痛、沙眼都有一定的食療作用,同時還對催乳補血、預防麻疹、治療慢性腎炎、防治肺結核有益,幾乎老少皆宜。

上一篇:光唇魚

下一篇:黑王蛇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