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耶寺

桑耶寺

中國4A級旅遊景區
桑耶寺(藏語:bsam yas gtsug lag khang,英語:Samye Gompa)又名存想寺、無邊寺,位于西藏山南地區的紮囊縣桑耶鎮境内,雅魯藏布江北岸的哈布山下。它始建于公元8世紀吐蕃王朝時期,是西藏第一座剃度僧人出家的寺院。寺内建築按佛教的宇宙觀進行布局,中心佛殿兼具藏族、漢族、印度三種風格,因此桑耶寺也被稱作三樣寺。1996年,桑耶寺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第四批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2005年,桑耶寺被評定為中國4A級旅遊景區。
    中文名:桑耶寺 外文名: 别名: 英文名:Samye Gompa 所屬宗教:藏傳佛教 建築風格:具藏族、漢族、印度三種風格 設計師:寂護 供奉神:釋迦牟尼 建築風格:具藏族、漢族、印度三種風格 開放時間:09:00-18:00 票價:45元 所在地:西藏山南地區 類别:文化宗教 著名景點:諸洲、烏策大殿 建造時期:779年建成 景區等級:AAAA級

基本概述

桑耶寺位于西藏山南地區紮囊縣雅魯藏布江北岸桑耶鄉的哈布山下,是公元八世紀下半葉根據古印度摩揭陀地方的歐耳達菩提寺的模式建造。自創建至今己有一千多年的曆史,據史料記載,桑耶寺是西藏曆史上最早的佛、法、僧俱全的寺院,素有“西藏第一座寺廟”美稱 。

寺内珍藏和保存着自吐蕃王朝以來西藏各個時期的曆史、宗教、建築、壁畫、雕塑等多方面的遺産,它是藏族古老而獨特的早期文化寶庫之一,是中國民族文化遺産之典範。

正如《賢者喜宴》所說:“此寺系一難以想像之建築。此世間無以倫比之寺院”。因其底層為藏式(西藏本地)結構,中層為漢式(中國内地)結構,頂層為印式(印度)風格,所以,又有人稱桑耶寺為“三樣寺”。

曆史沿革

桑耶寺的全名是“貝紮瑪桑耶敏久倫吉白祖拉康”,藏文含義為“吉祥紅岩思量無際不變頓成神殿”。公元7世紀時,吐蕃贊普松贊幹布分别與尼泊爾、唐王朝聯姻,迎娶了赤尊公主和文成公主,同時也将佛教引入了西藏。雖然當時修建了大昭寺和小昭寺,但這些寺院主要用作王室供養佛像,或者給外來的遊方僧提供落腳地點,寺内實際上并沒有修行的僧侶。

八世紀末,吐蕃達到了其全盛時期。時任贊普的赤松德贊笃信佛教,他将印度的兩位佛教大師寂護和蓮花生(padma?byung?gnas)迎請至西藏弘揚佛法,并決定為他們修建一座寺院。經過蓮花生等人的實地勘測,最終選址在靠近吐蕃冬宮的雅魯藏布江北岸興建,并由寂護設計出了建設方案。

據《桑耶寺志》記載,762年,赤松德贊親自為寺院舉行奠基,此後在蓮花生的主持下,經過長達十二年時間的建造,到775年終告落成。由于有傳說在初建時,赤松德贊急于想知道建成後的景象,于是蓮花生就從掌中變出了寺院的幻象,赤松德贊看後不禁驚呼“桑耶”(意為“出乎意料”、“不可想象”),後來就把這一聲驚語作為了寺名。

桑耶寺落成後舉行了盛大的開光儀式。赤松德贊又從唐朝、印度和于阗等地邀請來僧人住寺傳經譯經,并宣布吐蕃上下一律遵奉佛教。此外,他還親自挑選了七名貴族子弟剃度為僧,成為桑耶寺的第一代喇嘛,也是西藏的第一批出家僧人,史稱“預試七人”(sad-mi?mi-bdun)。因此桑耶寺是西藏第一座具備佛、法、僧三寶的正規寺院,在藏傳佛教界擁有崇高的地位。

九世紀中葉,吐蕃禁止佛教傳播,桑耶寺也遭到封禁。十世紀後期重新開放後,這裡遂成為甯瑪派(紅教)的中心寺院。薩迦派統治時期,對該寺進行過修葺,并派遣僧人住寺,此後就形成了甯瑪、薩迦兩派共處一寺的局面。

布局

桑耶寺是以古印度波羅王朝在摩揭陀所建的歐丹達菩提寺(o-tanta-pu-ri,飛行寺)為藍本興建的,雖然後世因為火災而多次重建,但建築格局始終保持了初建時的風貌。目前寺内的建築大都是在七世達賴時重建的,占地面積約11萬平方米。寺院的平面為橢圓形,按佛經中的世界構造進行了布局,整體磅礴大氣,宏偉壯觀。

桑耶寺的核心建築烏策大殿位于全寺的中央位置,象征着宇宙中心、也是佛之居所的須彌山。大殿的南北兩側修建了象征太陽和月亮的妙滿殿和妙寶殿,在東西南北方向修建了四座大殿,象征四大部洲,四大殿的兩邊再各有一座配殿,象征八小部洲。大殿的四角外有紅、綠、黑、白四座形制特殊、風格不同的舍利塔,分别象征四大天王。這些建築都被一堵圓形的圍牆所包圍,象征着世界的邊緣——鐵圍山 。

烏策大殿

烏策大殿(烏孜仁松拉康)又稱多吉德殿,是寺中最高大壯觀的建築,總面積約8900平方米。大殿坐西朝東,外觀似有五層,内部實際隻有三層,每層的高度在5.5米到6米之間。殿堂的底層為藏式建築,中層為漢式建築,上層為印度風格,分别由三地的工匠設計施工,因此也有人把寺院稱作“三樣寺”。

大殿之外有一周回廊,開東、南、北三座大門。東面門樓頂上飾有經幢,檐下懸挂巨幅“鮮布”。門左右的牆上飾有象征吉祥富貴的浮雕名叫“紮西塔結”。門樓與左右回廊相接,廊下有雙排柱,廊壁上繪滿了精美的壁畫。

大殿底層分成兩部分,前為經堂,後為佛殿。經堂面闊七間,進深四間,兩側分立着藏傳佛教的先驅“預世七人”像。佛殿四周為千佛壁畫,殿中供奉一尊用整塊巨石雕出的釋迦牟尼像,高3.9米,據說在建廟伊始便已存在。在佛像兩側各有5尊菩薩像和1尊護法神像,是近年來新建造的。

中層有佛殿和達賴喇嘛寝宮,是漢族的經堂式建築。其廊道上有著名的“西藏史”壁畫,記述了從遠古傳說羅刹女與神猴結合繁衍藏族開始,一直到九世達賴統治時期的曆史。殿堂内現供奉蓮花生大師像和釋迦牟尼、無量光佛的銅像。

上層殿中有雙排的回字形立柱,中央供大日如來佛,兩旁有八大菩薩及許多歡喜佛的佛像,均依印度人的外形塑造。殿頂為金剛寶座式頂,中間三檐攢尖頂,四角均為單檐攢尖頂,也是印度風格。

另外,在烏策大殿的東門前還有一幢九層的展佛殿,每逢藏曆曬佛節,都會将巨幅釋迦牟尼繡像挂在高牆上。但文化大革命期間,該殿的上面六層被拆毀,故現隻存三層。

在東門的南側有立于赤松德贊時期的方柱形石碑,風格古樸,沒有花紋等裝飾。這就是著名的《桑耶興佛證監碑》,碑文均為古代藏文,内容是公元779年赤松德贊為供養桑耶寺作出的盟誓。在大殿的門廊内還有赤松德贊王妃與王子赤德松贊所鑄的大鐘,是西藏地區鑄造的第一口銅鐘。鐘體镌刻藏文銘文,記頌了赤松德贊弘揚佛法的事迹。

其他建築

烏策大殿外有象征四大部洲的神殿。正東為江白林,供奉文殊菩薩像。正西為強巴林,供奉彌勒佛像。正南為阿雅八津林,供奉無量光佛像。正北為桑結林,原供奉釋迦牟尼銅像,現奉千佛像,其壁畫以佛母講經圖為主。

烏策大殿的四角有紅綠黑白四塔,象征四大天王。黑塔為條磚砌成,塔身如三疊覆鍋。綠塔以綠色琉璃磚砌築,共有三層,下兩層四面各開龛室,頂層為覆缽式塔身。白塔塔身方形,腰部以上逐層收縮為階梯狀,塔基四周的方形圍牆上有108座小塔。紅塔周身土紅色并泛有光澤,形狀似方而實圓,狀若覆鐘。

桑耶寺的圍牆長1008米,高4米,牆上每隔1米就有一座紅陶塔,共1008座佛塔。牆四面各開一座大門,東門為正門。寺内還有赤松德贊妃子的行宮曲姆林松(三妃宮)以及經房、譯經場、庫房、僧舍等建築。在離圍牆不遠處,有一圈麻呢廊洛牆,兩牆之間有轉經道等。

桑耶寺内珍藏有大量泥塑、石雕、壁畫等藝術品。在各殿堂、回廊和甬道的牆壁上,随處都有壁畫和唐卡(佛教卷軸畫),題材主要有佛像、菩薩像、佛教故事和桑耶寺全景圖等。此外還有不少西藏史記、蓮花生傳記和反映當地風土人情、僧衆生活的畫作,為其他寺院所罕見。

地位

桑耶寺建成後,吸引了大批來自中國内地、印度、中亞等地的僧衆以及當地貴族子弟前來修行,從而奠定了桑耶寺在佛教發展史上的崇高地位。此外,桑恥寺的建築為人們研究藏漢以及古印度的建築藝術,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2011年1月,強巴丹增遞交了建議将桑耶寺申報為世界文化和自然雙遺産的提案。

上一篇:無悔這一生

下一篇:斟酌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