瑤族

瑤族

中國最古老的民族之一

民族概況

瑤族現有人口213.4萬人,雲南現有17.3萬人,分布于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紅河哈尼族彜族自治州、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思茅地區等。主要聚居區有河口瑤族自治縣、金平苗族瑤族傣族自治縣。瑤族是山地民族,居住于半山區,山清水秀,自然環境優美。曆史上,瑤族和苗族有密切的親屬關系,同源于秦漢時的“武陵蠻”部落。大約在隋代,居于現在湖南、湖北一帶的瑤族和苗族已分化成兩個族群。雲南的瑤族是明、清以後分别從兩廣和貴州遷入文山境内的。以後又發遷到紅河流域和墨江、勐臘等地。雲南的不少瑤族不僅會說本民族的語言,還兼操漢語、壯語和苗語,是有其曆史原因的。

民族語言

瑤族有自己的語言,瑤語屬漢藏語系瑤語族瑤語支,但情況比較複雜,一半以上的人說“勉”話,屬苗瑤語族瑤語支;有五分之二的人說“布努”語,屬苗語支;廣西地區有的說“拉珈”語,屬壯侗語族。多通漢語、壯語,無本民族文字,一般通用漢文。口頭文學極為豐富。瑤族宗教因支系而異,但瑤語集團和茶山瑤的宗教深受漢地道教的影響,大緻在元代前後,已發展成瑤族道教。

穿着服飾

過去因其居住和服飾等方面的特點不同,曾有“過山瑤”、“紅頭瑤”、“大闆瑤”、“平頭瑤”、“藍靛瑤”、“沙瑤”、“白頭瑤”等自稱和他稱。在風俗習慣方面一直保有本民族傳統的特點,尤其在男女衣着上更為明顯。瑤族婦女善于刺繡,在诮襟、袖口、褲腳鑲邊處都繡有精美的圖案花紋。發結細辮繞于頭頂,圍以五色細珠,衣襟的頸部至胸前繡有花彩紋飾。男子則喜歡蓄發盤髻,并以紅布或青布包頭,穿無領對襟長袖衣,衣外斜挎白布“坎肩”,下着大褲腳長褲。

瑤族男女長到十五、六歲要換掉花帽改包頭帕,标志着身體已經發育成熟了。男孩到十六、七歲要經過“度戒”,度戒具有成丁禮的性質。一些瑤寨為了宣傳“十戒”,還特意請老藝人說唱,教育青少年勿淫、勿盜、勿奸、勿懶,要好學上進,尊老愛幼,勤儉持家等。瑤族婚戀自由,婚禮也比較節儉。藍靛瑤有上門入贅的習俗。

瑤族的節日比較多,有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陽節、幹巴節、新米節、目蓮節等,盤王節(又叫達努節或瑤年)是最大的節日。瑤族人民喜愛唱歌,每逢節日或喜慶,都要唱起嘹亮動人的歌謠。

民族曆史

關于瑤族的來源,說法不一,或認為源于“山越”,或以為源于“五溪蠻”,或認為瑤族來源是多元的。但大多數人認為瑤族與古代的“荊蠻”、“長沙武陵蠻”等在族源上有淵源關系。

秦始皇建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制國家後,采取遷“谪戍”民于邊疆民族地區的政策,從中原派大批漢人進入長沙、武陵蠻地區,帶來了先進生産工具和技術,促進了這些地區生産的發展。西漢時,武陵蠻地區的蠻人按丁計稅,到了後漢仍對蠻族征收“徭稅”。永和元年(136),由于“徭稅”過處重,包括瑤族先民在内的武陵蠻紛紛起義。

南北朝時,瑤族先民已分布到“東連壽春(今安徽壽縣),西通上洛(今陝西商縣一帶),北接汝颍(今河南東部及安徽西北部)”的廣大地區。這一時期瑤漢經濟文化交往密切。唐代瑤族主要分布在湖南及廣東、廣西境内,史稱莫徭蠻。莫徭主要從事農業生産。宋王朝對瑤族地區采取“以夷制夷”的政策加以控制,部分瑤族地區在土官或土酋的統治下,加速了封建化的進程。在瑤族的曆史上,有一次重要的遷徙。元朝時期,官員派人前來征稅,當地瑤民熱情款待,以至官員忘了回衙,衙門誤以為瑤民殺了前來征稅的官員,故派兵前來剿殺,瑤民被迫遷徙分轉各地,臨前将牛角分成十二節由十二姓掌管,相約千年之後在回故地。

元、明、清時期,瑤族的分布已遍及廣西、廣東以及湖南西南部和雲南、貴州的部分山區,社會經濟發展極不平衡,發展較快的地區已接近漢族地區的水平,而偏遠地區的瑤族“随溪谷群處”,甚至不從事農耕,以獵山獸為生者,一部分尚處于原始社會發展階段。由于封建王朝剝削、征剿屠殺,明末清初,部分瑤族逃至越、老、泰等國邊境。至20世紀70年代,在越、老、泰等國的部分瑤族分别遷徙到美、法、加拿大等國居住。

風俗禮儀

一、婚姻

一夫一妻是瑤族的基本婚姻制度,同氏族5代以外即可開親,但通常不與外族通婚。

對歌是青年男女戀愛的主要方式,但婚姻的決定權仍在父母。對歌開始是男女集體分組對問對答,有相互看中者才單獨對唱,至情深意厚即互贈信物,女子以繡花腰帶、挂包相送,男子以銀飾回贈。姑娘還要在小夥子手背上咬一道深深的牙印,以示愛得深刻,永不變心。男子心動相印後各自禀明父母,男方請會說會唱的媒人帶一把煙葉或一包黃煙到女方家求婚,若女方家同意婚事就收下煙,經擇八字相符者便與媒人商定聘禮和婚期。聘禮有酒、米、肉和銀子(河口縣鹽水河一帶是三百六“老銀子”,即360個銀元,至今如是)。

姑娘出嫁前4個月即不再下地勞動,在家縫制嫁妝。婚日前夕,女家張燈結彩,獻祭天地祖宗,請長輩親友歌唱祖先業績和做人的規矩,祝福姑娘成婚後夫婦合諧、兒女成群,邊喝酒邊唱歌,徹夜不眠,叫作“盤歌堂”。婚日,新郎撐1把傘在媒人和小伴陪同下,來到女方村寨預約好的“東家”,待到吉時才由媒人引領至女方家門口,先是男方媒人唱頌歌,然後部方媒人唱合對答,直到女方媒人表示“認輸”才允許新郎進門。進門後即按族規向天地、祖宗、嶽父母及長輩親友行拜見禮,每認一位叩拜12次、敬酒兩次。當日即接新娘回家,到男方家中再行與在女方家一樣的拜堂儀式。婚宴結束後,男女媒人和送親人要對新婚夫婦訓誡,内容是要孝敬老人、要與家人和睦相處和勤把手家之類。“吉門”瑤過去要給參加婚禮者格外饋送一塊約重1公斤的豬肉。今此禮已免。

俗話說,“春宵一刻值千金”,洞房花燭夜對于新婚夫婦來說應該是難忘的良宵美景,但是根據瑤族的風俗習慣,新婚夫婦洞房的第一天新郎是要離開的,聽起來有點匪夷所思,但這确實是實情。在瑤族新婚之夜新郎新娘不能同床共枕,新郎慨地讓出自己的床位,由陪伴新娘來的同胞姐妹、知心女友與新娘同床共枕。而新娘與陪伴而來的姐妹們常常徹夜難眠,趁着這難得的機會,說說知心話。新郎讓出床位後,便邀請未婚青年男女到村旁徹夜對唱山歌,其内容主要是與未婚青年話别,說明自己已成家立業,肩負家庭責任,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樣跟大家一起玩耍,并希望同齡青年盡快找到心上人,早日成家立業。未婚青年則祝福新郎新娘新婚幸福,萬事如意,早生貴子,白頭偕老。整個晚上,瑤寨都沉浸在一片歌的海洋中。按照瑤族的風俗習慣新郎隻能待第三天早上新娘返娘家回來以後,方能進入洞房與新娘共度良霄。

河口縣瑤族盛行入贅婚,“秀門”在90%以上,“吉門”亦達50%左右。人贅勿須聘禮,新郎由媒人陪同至女家舉行婚禮,一切費用由女家負責。人贅不改姓,三、五年後自立門戶,也有長期從妻居的。他稱“白線瑤”的“秀門”,至今還有“偷婚”、“搶婚”習俗,定盟的雙方事先不告知父母。把姑娘“偷”或“搶”走後才請媒人謝罪議親。1950年前普遍盛行姑舅表婚,今大為減少。

離婚被視為人生的嚴重事件,一般不輕易離異,實在不能相處并經多次調解無效時才由“寨老”裁決。離婚手續簡單,隻需雙方把盛飯用的木鏟一剖兩半,各執一半向相反方向走開,以後就互不幹涉。非法的性關系要受到罰款、作“東道”(請全村人吃飯)、修路、攆出村寨等習慣法的制裁,但非婚生子女不受歧視,寡婦再嫁也不受刁難。

二、家庭

個體家庭是構成村社的基本單位。各個獨立家庭中以男性長者為家長;父不在長兄為尊。弟兄成婚後,在舅父主持下分家另立門戶、家庭财産均分、非入贅女婿和非婚子亦有權分享。祖房山幼子女與父母同住。分家後的弟兄,仍有贍養老人和扶養年幼弟妹的義務.婦女地位低于男子,沒有繼承權,吃飯不能與男子同桌,更不能與父兄言笑,但在一定程度上又受到男子的尊重,如回家、出門必先與女主人打招呼,婦女可積存“私房錢”,寡婦再嫁可帶走娘家帶來的财務及自己的“私房錢”。

三、命名

瑤族名字除有和漢族一樣的乳名、成人名外,還有特殊的法名。乳名多以排行或聰穎、敏捷的小動物而定,如老大、老五、小貓等。成人名是為人學和與外族交往而取的漢名。經過“渡戒”後,由師父賦予的名宇為法名。法名隻能是師父叫,由師父寫在黃表紙上,平時密藏作護身符,死後随體人葬。法名由輩份和靈名組成。靈名是按宗教班輩定的,意味着死後有資格記入祖先冊,享受子孫祭祀。靈名還有“法”和“郎”的等級。女子随丈夫班輩資格以“者”和“娘”作标志,夭折、終身未嫁和離婚改嫁者,死後不得以靈名記人本氏族的詛先冊。輩份名相當于漢族的排行字,表示宗族社會的尊卑。四、五代或六、七代一轉,瑤族把這種輪流方式稱為“耕田歇地,兒代一轉”。

四、渡戒

“吉門”稱作“度鰓”,“秀門”叫“栽奢”或“在”,是瑤族必經的成人禮。渡戒年齡大都在16~22歲之間,綠春縣12歲左右即舉行,19和21歲被認為是不吉利的年歲不舉行。“秀門”女子不渡戒,“吉門”女子15歲左右請師父來家舉行簡單儀式。

渡戒有“師戒”和“道戒”之分。師戒亦稱天戒、大渡,道戒亦稱地戒、小渡。“師戒”可授徒,儀式浩繁,必須在野外搭“雲台”,舉寨停止生産。“道戒”儀式簡單,在家中進行,也勿須舉寨參加,故多數人選擇“道戒”。無論哪種戒,戒前3~7日必須随師父吃齋,不能出門見天,不得與師父以外的人講話,受戒人的父母亦要随之吃素和忌行房事。師父每日為受戒者誦經祈禱,向受戒者講說戒律及本民族的曆史。

渡“師戒”者,事前要在村外用新伐的4棵松柏樹(去枝留尖)架成三、四米高的“雲台”(又稱“五台山”).戒日,戒師誦經舞拜後引受戒者于台上,再誦經祈請諸神和祖先佑護,領受戒者對大盟誓,即不殺人放火、不偷、不騙、不搶、不奸淫婦女、不虐待老人、不欺淩幼弱等10戒.誓畢,師父高喊一聲:“渡下!”受戒者即兩手交叉緊扣膝蓋,頭夾于兩膝之中,從台上背向後翻滾而廠,台下預先有8人拉扯一張藤網接應。墜落網中時,若受戒人手腳分開,則被人認為心不誠,不過關而終生被人看不起。受戒者的誓言連同法名寫在黃表紙上,由受戒人加蓋手印妥為保存。戒畢,全村人同聲祝賀,受戒者父母要宴請師父和親鄰。“渡戒”在“左”的錯誤的影響下曾被粗暴禁止,1980年後又恢複起來。

社會經濟

瑤族以種植稻谷(水稻、陸稻約各占一半)為主,附帶種一些棉花,藍靛、黃豆、玉米、草果和瓜果,産品主要用于自身消費。習慣于小家小戶的小規模經營,很少有商品交易。村寨離集鎮很遠,許多人活了一輩子沒有到過縣城。1950年前有的瑤族還處于遊耕遊居的狀态,1950年後雖然已定耕定居,但大多數人仍未徹底擺脫窮困,國家每年都要撥給大量的救濟糧、款給予幫助。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瑤族地區也注意到要因地制宜地發揮自然優勢,在“決不放松糧食生産”的前提下,大力發展以牛、馬為主的畜牧業和以草果、八角、肉桂、橡膠。紫膠。茶葉、南藥、香蕉、菠蘿等為主的熱區經濟作物種植業,以農養副,以副促農,揚長避短。長路結合、不僅大多數農民基本解決了溫飽問題,而且開始有部分人走上了富裕道路。随着國家經濟和國防建設的發展,許多地方修通了公路,建立了水電站,恢複了供銷合作社,開辟了農村集市。長期封閉的自然經濟有了明顯的改變。

飲食習慣

瑤族主食大米,不用甑子蒸而用吊鍋或鼎鍋在火塘上焖,現吃現焖,不吃剩飯。沒有專門種植蔬菜的習慣。隻是在玉米地中撒播一些南瓜、黃瓜、青菜、白菜、蘿蔔、黃豆、飯豆之類,或在田邊地角種點芋頭,更多的是采集野菜和獵取禽獸佐食。雞和雀鳥喜作成“雞參”吃,作法是去毛洗淨後剁碎,拌合鹽、辣椒、香菜(野芫荽)置放於于竹筒或臼中搗碎,再以烈火爆炒。殺豬時一時吃不完的肉或獵捕到的魚和禽肉,用鹽腌漬後吊在火塘上熏于備用,稱之“煙熏臘肉”。逢年過節,必染糯米花飯和包粽粑。粽粑以豬肉、綠豆做餡,并放一根木姜子枝條作香料。

男女均喜酒,尤好飲用糯米釀制的米酒,制法頗似漢族的醪糟,飲前兌水取液。酒色金黃透明,酒度低而有蜜香味,既當酒喝,又當清涼飲料。每釀制一次,可兌水三次。成年男女,都有吸水煙的嗜好。

服飾裝扮

五色斑斓是瑤族服飾的特點。《搜神記》和《文獻通考》中均有瑤族“績織木皮,染以草實,好五色衣服,裁制皆有尾形”的描述。所有衣料除部分裝飾的花邊、絲線、絨線和部分銀飾、料珠以外,全為自種棉花,自紡自織自染自縫。1950年前還有用火繩樹皮經捶打、浸泡、曬幹後制成的被子。

男子上身穿對襟或斜襟衣,長排蜈蚣形銀扣或布紐,下穿紐裆長褲,頭戴馬尾編織的平項圓帽或纏頭巾。“吉門”男子頭巾繡有五彩花紋,上衣背上繡方形圖案,稱“盤王印”。小孩不分男女均戴布制圓形平頂花帽。“吉門”女子從頭到腳的打扮均突出紅色,紅頭巾系紅流蘇,頭包上頂紮成平頂或旗形尖頂;正開襟長袖緊身衣,袖口、衣邊均繡飾以紅色為主的花紋,紅腰帶,紅後圍裙,胸前綴銀排扣并吊系紅色絨球;瘦腿長褲鑲紅邊,紅勾尖鞋;戴銀項圈、手镯、戒指等,因而人稱“紅頭瑤”。“秀門”女子着青色上衣,前長過膝,後裙拖地,衣尾以腰帶系紮腰間,胸前吊系五色料珠串,瘦腿褲亦鑲花邊。頭發來頂,綠春縣以碗形銀管插扣,其他地區以芭蕉葉或筍葉制成圓頂覆蓋,然後在頂上中心有圓白布的藍色方巾。河口縣橋頭河沿岸的“秀門”女子,頭頂紅邊藍布頭帕,系白色流蘇,故人稱“白線瑤”。居住河谷的“秀門”,因與壯族沙人習尚往來故稱“沙瑤”,婦女頭頂黑色紗帕,着形似漢族旗袍的黑色長上衣,窄腿褲,一般不加花邊。無論何支,瑤族婦女均喜以豬油梳飾頭發,修眉,喜用青藍色衣料;出門時男子背用線和馬尾編織的同兜,女子背一面紅一面黑的挂包。

居住建築

瑤族村寨遠離城鎮集市,多建于近林靠水的高山地帶,運輸全靠人背馬馱。山區氣候潮濕寒冷,故住房多低矮無窗。一般二、三十戶自成村落,村與村大都相距十數裡或數十裡。村寨距耕地亦相距甚遠,故每家在耕地處又建有田房,規模與村内住房大體相同而形成“村外村”、“家外家”。農閑住村,農忙住田房,糧食大部分堆放在田房内。

傳統住房多為土牆木柱草頂,一般3年就要翻蓋一次屋面。建屋前要選好地基,其法是用刀柄在地上杵搗1個小坑,坑内放置7粒稻谷,1粒在中,6粒環繞,然後用碗蓋上,點燃一柱香,待香燃完後揭碗看谷,如谷粒位置未移動即為吉地,反之則需另擇。動土之日,村鄰親友主動幫忙而不計報酬,三、五日即可建蓋好。落成要舉行“賀新房”的慶典,請“當龍師”吟誦古經,衆親鄰攜酒提肉、雞前來祝賀,在新房前載歇載舞,飲酒作樂。村寨周圍,幾乎家家安有水碓舂米。以竹笕槽連接的水管,從山箐裡引來了清泉水,一直通到廚房,用水十分方便。住房為兩層3間,中間一格作堂屋,既是家家和議事之所,又是吃飯和接待賓客之地,兩側為廚房和寝室,靠堂屋門的地方置有火塘.樓上堆放糧食、雜物和接待客人住宿.畜廄大多單獨建在正屋後面。房屋周圍,廣植竹子和各種果木。?

民族節日

幹巴節

幹巴節是瑤族中的一個支系——藍靛瑤特有的一個獨特的節日。每年農曆二月下旬,人們便忙碌起來,商量幹巴節是上山狩獵還是下河捉魚,随後各自分頭準備,燒木炭、修槍、沖火藥,準備打獵、捕魚的工具。同時各家還釀制最好的糯米酒,準備歡慶佳節。

三月初三這天,天剛亮,成年男子都要上山、下河,分頭去打獵或捕魚,婦女則在家殺雞、宰鴨,染制各種各色糯米飯。傍晚,人們回到寨中,按原始公社的分配制度,分配捕獲的野獸和魚類,人人有份;并取出好酒和野味飽餐一頓。入夜,人們便圍坐火塘,唱起動人的瑤歌。

達努節

達努節是瑤族最盛大的傳統節日。“達努”瑤語意為“不要忘記”。達努節又稱瑤年。有趣的是這個節日盡管定在農曆五月二十九,但并不是年年過,而是依當地傳統習俗和谷物收成,人畜健康狀況而靈活掌握。傳說,在遠古時代,萬山叢中有兩座對峙的高山,相距約一裡,一個叫布洛西山,一個叫密洛陀山。經過995年,兩山靠近的隻有五尺了,這年的農曆五月二十九日突然響聲雷動,從布洛西山走出一個男子,從密洛陀山走出一個女子,他們便結成了美滿夫妻,并生下三個女兒,後來大女兒扛着犁耙到坎子裡犁田耕作,就是現在的壯族;三女兒拿着媽媽給她的一鬥小米、一面銅鼓,到山裡開荒種地去了,這便是現在的瑤族。也是該節的傳說。

盤王節

農曆10月16日是傳說中瑤族的祖先盤王的生日,又時值豐收季節,因此10月16日盤王節是瑤族人民最隆重的節日。節日期間,在瑤家聚居的地方,唢呐、蘆笙伴奏着歌聲,婉轉悠揚。身着鮮豔瑤族服裝的瑤族人民跳起民族舞蹈,歡樂的場面夜以繼日。

??瑤族的民族節日較多,除過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等外,還有自己特有的傳統節日,如盤王節、祭春節、達努節、耍歌堂、啪嗄節等。節日裡因為人多,飯一般不用鐵鼎鍋煮,而用木甄蒸,這種飯香氣更濃。每逢節日。瑤族人家還要做粑粑。節日菜肴主要是雞、鴨、魚、豬肉、豆腐、粉絲以及各種蔬菜。有的地方瑤族四月八還要煮烏米飯。在湖南江水縣的瑤族姑娘,每年農曆四月初八過“野餐節”時要吃花蛋,制作花粑粑,吃花糖。姑娘們在吃花蛋、花糖和花粑粑時,小夥子不許偷看,違者還要受罰。

特色民俗

一、耍歌堂節

“耍歌堂”節,又叫“耍望”節,是廣東省連南瑤族自治縣、連山瑤族自治縣瑤族人民的隆重節日“耍歌堂”是瑤語譯音,意為慶豐收。也是青年男女對歌覓友的節日。三五年舉行一次,一般在金秋季節,十月十六日左右,曆時三天、九天不等。?

當節日到來之前,各家各戶都得事先通知遠近的親友前來觀光。節日到來時,各村寨的人們擡着祖公的牌位從廟中擡出來巡遊、拜祭,他們帶着新收獲的包谷、紅薯和糍粑、米酒、山果等物品;成群結隊,翻山越嶺,彙集于事先選好的耍歌堂(地勢平坦的村寨)。炮響為号,吹響牛角曲。蓄發盤髻、頭包紅布、插着美麗羽毛的英俊瑤族小夥,在鑼鼓聲中跳起剛健歡樂的長鼓舞。身着繡有絢麗花朵、紛飛彩蝶、秀麗山河、漂浮彩雲的瑤族姑娘翩翩起舞,選擇意中人。參加唱歌的青年,有時達八、九十對。小夥子一支又一支,姑娘們仔細地打量着唱歌的小夥子,暗暗地選擇心愛的人。小夥子們也盡情地唱呀,求得姑娘的歡心,白天在歌堂上認識後,晚上便可獨自向姑娘們唱歌求愛。在山坡上、樹蔭下,通過對歌互訴愛慕之情。其他人或是開懷暢飲、高談闊論,或是高唱瑤歌、極目遠眺,場面十分熱鬧。?

節日期間,每戶人家做二十至三十斤的糯米糍粑,招待親戚朋友。每戶還出若幹水酒(七斤左右),供人們任意飲用。“耍歌堂”場上,放置衆人提供的米酒,任人飲用。

二、曬衣節

每年舊曆六月六,廣西桂平縣的盤瑤要隆重地歡慶一年一度的曬衣節。節日的早上,各家各戶的老者指揮年輕人有秩序地把箱子、櫃子及衣服、鞋子等搬到房外曬谷坪,攤開在竹墊上或挂在竹竿上,等候烈日曝曬,整個寨子色彩斑斓,成了衣物的“海洋”。曬到三四個小時後再把衣物等放回原處。到了傍晚,全寨人站在曬谷坪上,對着西沉的太陽頻頻招手,表示對太陽的感激和崇敬。“曬衣節”家家戶戶要宰雞殺鴨歡慶,别有情趣。???

三、幹巴節

幹巴節,是雲南省河口瑤族自治縣瑤山鄉一帶藍靛瑤人(瑤族支系)人民一年一度的節日。每年農曆三月初三舉行。?

他們從農曆二月下旬便開始忙碌起來。大家首先商定節日這天是上山打獵還是下河捕魚,然後再分頭準備。決定上山打獵的人們就着手燒木炭、修槍、舂火藥、打碼子;準備下河捕魚的人們也各置器物。各家各戶都用最好的糯米釀制米酒,準備歡度“幹巴節”。節日那天,上山圍獵的成年男子,手持弓弩、火槍,帶上粑粑于破曉時踏上征途。獲得野味,大家共享,若是獲不到獵物,便會被人取笑。尤其是“門胞”(小夥子)要被“門煞”(姑娘)所輕視。因此,上山的“門胞”總是千方百計滿載而歸。下河捕魚蝦的人們也照此辦理。老人、婦女則留守,忙于準備年飯,燒雞鴨,煮五顔六色糯米飯,春粑粑,各美酒。?

傍晚,人們回到寨中,互相串門,互相祝賀。大家取出香甜的米酒,吃着香噴噴的糯米花飯,将當天獵取的野味和魚,美美地飽餐一頓。不能吃完的,留下一部分,挂在火塘邊上,烤成幹巴,留着以後招待客人。晚上,當夜幕籠罩着山寨的時候,男女老幼經過一天的勞碌奔波,都圍坐在火塘邊,唱起動人的瑤歌。飯後,大家聚于廣場,男的敲銅鼓,女的舞蹁跹。人們盡情享受勞動之餘的歡樂,預祝豐收,歡度佳節。?

四、月半節

?農曆七月的月半節是瑤族人民的重要節日(相當于春節)。月半節前夕,家家戶戶忙得不亦樂乎,村寨内外到處是牛角聲、鑼鼓聲和歡笑聲。從初十開始,各家各戶都擺上魚、肉、酒等,歡度節日或祭祀祖宗,十五是節日的最後一天,也是最熱鬧的一個晚上,這個晚上,家家戶戶都做出最好、最豐盛的飯菜,主賓歡聚一堂,互祝家庭和睦,老小健康,五谷豐登。晚飯後,姑娘、小夥子身着節日盛裝,對歌跳舞,直到雞鳴晨曉,人們才進入夢鄉。

五、祝著節

1986年廣西民族事務委員會根據瑤族人民意願将此節日名稱改為“祝著”節。“祝著”節,亦稱祖娘節、二九節、盤古節或瑤年,是瑤族人民隆重的節日之一,尤其是分布在廣西都安、巴馬、大化、馬山一帶布努瑤支系的瑤族人民。時間是當年的農曆五月二十九日。由于居住地區不同。各地習俗和谷物成熟日期也不完全相同,因此節日周期,并非一年一度,有的地區兩、三年過一次,有的地區三、五過一次,有的地區十二、三年才過一次。?

節日前,家家戶戶,村村寨寨都要打掃衛生,收拾得幹幹淨淨。然後殺豬宰鴨,釀米酒,做糯米耙粑,準備豐盛的節日食品。節日時,瑤族同胞備上美酒佳肴,到預定的場地吃團圓飯。在村寨擺歌台,敲起銅鼓跳起舞。出嫁的女兒也帶上兒女回娘家過節。?

?節慶活動豐富多彩,有唱歌、點大炮、吹奏唢呐、武術表演、射擊比賽和鬥鳥等。最有趣和最能體現瑤族文化的是銅鼓舞。銅鼓在布努瑤人心目中是祖神賜予的神物,敲起銅鼓就能趕跑鳥獸,保證莊稼好收成。因此,達努節的銅鼓聲如一面旗幟,集聚着民族的力量。銅鼓懸挂在木架上,人們輪流上場,每次2男1女,男的一個擊銅鼓,表演瑤族的傳統舞蹈,一個擊皮鼓為他伴奏,女的或撐雨傘或拿鬥笠,邊舞邊為銅鼓手送去一陳陳涼風。鼓點铿锵,舞姿純樸,表現了山民耕作、狩獵的生活情景,風格粗犷剽悍。表演者雖談不上有多少藝術感覺,但在勞動中演練出的舞步,清新剛健,三人的配合默契和諧,不時博得觀衆的喝彩。最佳的舞者還能得到“鼓王”之美譽。?

跳完銅鼓舞以後,接着是點燃沖天炮,人們把事先做好的沖天炮,按一定距離,在廣場上擺上數十個,或上百個。若幹男女同時動手點燃,一直點到最後一聲炮響為止,看在同一時間内,誰點的沖天炮最多,比賽時,場上鴉雀無聲,周圍觀衆,屏住呼吸,注視着點炮的人們。當炮聲一響,接二連三的火光直沖天空,場上一片沸騰,人們蜂擁到優勝者面前,将他擡起來,抛向空中。?

入夜,燈籠、火把蜿蜒在山道上,象一條火龍向聚集點遊去。人們跳起了隻有達努節才跳的“興郎鐵玖舞”:猴鼓舞、藤拐舞、獵獸舞、開山舞、南瓜舞、采茶舞、豐收舞、牛角舞、蘆笙舞、花傘舞等。這是一組反映布努瑤生産、生活的舞蹈。其中?“猴鼓舞”的動作模似猴的動作,滑稽幽默,側身反背,靈巧敏捷。打山圍獵是瑤族的一種生産勞動形式。出門背火铳,獵狗作伴行的圍獵生活,在“獵獸舞”中展現得淋漓盡緻。“開山舞”氣勢恢宏、“采茶舞”線條優美、“花傘舞”抒發了姑娘心中的愛意。?舞罷,青年們對歌去了,老人則集體唱起密洛陀頌歌。他們你問我答,歌聲充滿了對密洛陀的敬意。聽歌的男女老少從密洛陀創世中吸取力量。除了唱密洛陀,他們還唱醉酒歌,飲酒歡呼,直到三星西斜仍不肯離去。?

關于“達努”節的由來,一個較為普遍的傳說是,古時候,在萬山叢中有兩座高大的寶山,兩山對峙相望,左邊那座山叫布洛西山,威武雄壯,像個武士;右邊那座山很象一個拖着裙服的姑娘,名叫密洛陀。每年這兩座山互相移近一點兒,經過九百九十九年,兩山就要挨在一起了。這年的五月二十九日,天空突然響起驚天動地的霹靂,這兩座山同時裂開一條縫,從布洛西山走出一個高大的男人叫布洛西,從密洛陀山裡走出一個女人叫密洛陀,他倆結成了夫妻,後來生三個女兒。時間年複一年的過去,密洛陀的頭發花白了,一天夜晚,她想起布洛西死時說的話,便對三個女兒說:“孩子們,如今你們長大了,應該各自謀生啦!”第二天早晨,大女兒扛着犁耙,到平原犁地耙田。後來,她與子孫組成了漢族。二女兒挑起一擔書走了,她與子孫形成了壯族,三女兒拿着小米和鋤頭到山裡開荒種地并在那裡安居樂業,成為瑤族的祖先,三女兒在山裡辛勤的耕耘。禾苗長得十分粗壯,籽粒飽滿。眼看就要收割了,不幸莊稼被野獸、地鼠和鳥雀偷吃光了,她含着眼淚返回家裡向媽媽訴苦,密洛陀安慰女兒,鼓勵再去生産,并給她一面銅鼓和一隻貓。第二年莊稼長得更好,貪饞的鳥獸又來偷食,三女兒按母親的話,敲響銅鼓,驚走了野獸和飛鳥,放出貓吃盡了地鼠,獲得了豐收。為了報答母親的恩情,在五月二十九日密洛陀生日這天,姑娘帶着豐盛的禮物,返回家裡向密洛陀祝福,并慶賀豐收。後來,瑤族人民就将這天作為民族節日。????

六、盤王節

?1、盤瓠崇拜

盤瓠亦稱盤王、盤護、盤古等,是神話傳說中龍犬的名字。瑤族的盤瓠崇拜,實際上是一種圖騰崇拜。很多瑤族人都認為盤瓠是瑤族的始祖,把他當作始祖神加以崇拜、祭祀與供奉,并形成特定的祭祀性節日──盤王節。

2、節日活動

盤王節,又叫“跳盤王”、“慶盤王”、“做盤王”、“還盤王願”等。過去,各地規模大小與時間長短不一。有的年年舉行,有的三五年舉行一次。有的單家獨戶活動,有的數村寨聯合歡度。少則3晝夜,多則7晝夜。節日期間,除殺豬宰羊,宴請賓朋外,還要誦經作法,祭祀神靈,跳盤王舞,唱盤王歌。1984年8月,在廣西南甯召開的全國瑤族代表座談會上,确定每年農曆十月十六日盤王節為全國瑤族共同的民族節日。1985年金色的秋天,全國各地瑤族代表和民間藝人在廣西南甯的聯歡會上歡聚一堂,歡度瑤族有史以來第一次全民族的盛大節日——盤王節。如今的盤王節,各種文化、娛樂活動更加豐富多彩,節日氣氛更加喜慶、吉祥、歡樂。

在廣西金秀大瑤山,瑤族人民在十月十五日晚就舉辦“跳盤王”的民俗活動。祭盤王第一項内容。祭堂内設有祭壇,挂着一幅盤王像。祭祀活動在3聲鐵炮聲中宣布開始,衆人踏着鞭炮的紅屑,奉上供品:豬頭、糍粑、雄雞、酒。祭祀盤王的儀式過後,族長唱起了盤王歌,歌聲叙述了盤王的業績,衆人在古歌中緬懷盤王,神情肅穆莊重。

次日清晨,在一陳鑼鼓聲、鞭炮聲、唢呐聲中迎來了更歡樂的一天。衆人聚集在廣場中“跳盤王”。“跳”即舞之意,跳盤王是指人們載歌載舞以謝盤王的恩德,娛悅盤王,并祈求盤王保佑子孫安泰。所以,每年“跳盤王”的歌聲舞影,彙成了盤王節的歡樂海洋。黃泥鼓舞是跳盤王的主要舞蹈。它以1面母鼓,8面公鼓為主,母鼓鼓身短而粗,公鼓鼓身長而細。鼓身皆繪有寓意吉祥的花紋。8位瑤族姑娘,拿着絲巾圈成外圈,并随着鼓聲翩翩起舞。公鼓與母鼓配合默契,有時母鼓在前,公鼓列成一排在後,有時公豉将母鼓圍在中央,有時相錯相插,鼓聲噼啪,舞姿敏捷。圍觀的人們也不時發出陳陳喝采聲。節日的瑤山,鼓樂齊鳴,載歌載舞,歡樂中充滿着神聖的氣氛。

暮色四合時,節日的舞台變得更寬、更大。山坡樹林、橋頭溪邊,老人在暢叙過去;女人在交流理家之道;男女青年在對歌物色意中人……夜深歌不停,人們仍沉浸在白日的歡樂之中。在桂北全州東山盤瑤鄉,敬盤王又是另一番景象。在這裡過盤王節同樣十分莊重,十分嚴肅。這裡慶盤王有三個階段,分為農曆六月六日上王盤古的生日;農曆九月九日王盤古的生日;農曆十月十六日為下王盤古的生日。慶下王盤古的生日正值收獲之際,人們慶盤王,是為把豐收的喜訊報告給盤王。每逢這一天。于本年度添丁的人家都要提上酒和公雞,到盤王廟祭祖,表示新添了盤王子孫,也表示全家對盤王的敬意。

慶盤王活動要請聖接兵,開始起鼓,但最主要的是唱盤王歌。唱盤王歌把祭祀盤王的活動推向了高潮,衆子孫仿佛看到盤王開天辟地的形象。

3、節日來源

相傳,帝喾高辛王當政之時,皇後娘娘偶染耳病,久治不愈。後從耳中挑出一條金蟲,耳疾自愈。不久,用盤子扣于瓠籬中的金蟲變成了一隻遍體錦紋的龍犬,遂取名“盤瓠”。盤瓠漂亮又乖巧伶俐,深得高辛王及百官們的喜愛。後來,有一個勢力強大的番王興兵作亂,高辛王張榜招賢,許諾誰能擒取番王首級,就将女兒嫁給他。百官攝于番王的勢力,無人敢往。不料盤瓠卻隻身赴敵,趁番王酒醉之機咬下他的頭顱,獻于高辛王。高辛王依約将公主許配給他,他也置身金鐘之中,愈6日變成人身。婚後高辛王封他為南京石寶殿之王,後人因此稱之為“盤王”。但他不貪圖榮華富貴,夫妻雙雙搬入南山,生兒育女,耕獵勞作。高辛王賜其所生6兒6女每人一姓,這便是瑤族最早的十二姓。後來盤王在打獵時被一隻山羊撞下山崖而死,他的子孫們繁衍成了瑤族。

盤王生時有靈性,死後亦能護佑其子孫。傳說有一年天大旱,瑤寨12姓背井離鄉去逃難,途中渡海又遇風暴。危難之時,人們磕頭請求先祖保佑,并許下大願,隻要船能平安靠岸,以後年年酬謝盤王。此願果然靈驗,船隊于農曆10月16日平安靠岸,這一天恰是盤王的生日,人們便互相慶賀,祭祀盤王,還盤王願。并從此相沿成習,傳承至今。??

七、“趕鳥”節

??1、節日活動

每年二月初一,是瑤族人民的“趕鳥節”,又稱敬鳥節、歌鳥節。名稱不同,形式多樣。家家都要做粑粑給“鳥”吃,先将粑粑粘在竹枝上,插到田頭地角喂鳥,邊插邊學鳥叫,意即喚小鳥來吃,莫損壞莊稼。江華、江永瑤族人民以此作為盛大節日開展歡慶活動。

江華瑤族自治縣嶺西一帶瑤族在二月初一這天,既是歡慶歌鳥節,又是未婚男女青年以歌為媒選擇佳偶的吉日。年年到了這一天,不管天晴下雨,方圓五、六十裡的山寨男女青年,穿上一色寶藍襯白鑲邊的節日民族服裝,紮着彩色的頭帕,套着繡花的鞋襪,撐着青布洋傘,一夥夥,一群群,聚會山頭。對男對女,或四男四女,對坐于青草坪、岩頭上,或依偎茶樹蔸、松樹下,甜蜜地對唱情歌、山歌、猜字歌。對歌開始由男青年發歌唱道:

????唱支山歌給妹聽,試妹接音不接音;

????妹若有心來戀我,請把山歌接上音。

????随即傳來姑娘的回音唱道:

????山歌一首回歌音,哥是妹的心上人;

????哥若真心來戀妹,請在歌裡吐衷情。

對歌有一男一女對唱的,也有二男二女重唱的,還有一人領唱,衆人合唱的,形式多樣,十分豐富。在對歌中,互報姓名,傾吐愛情,唱一首歌,雙方朝前走幾步,一首首歌,小夥子和姑娘越走越近,雙方的心越連越緊。從日出到月升,渴了,喝一捧清泉:餓了,吃幾個粑耙。鳥雀忘了歸巢,唱歌人不想回家,直到夜露濕透了頭帕,他們才男送女,女送男、送過嶺,送過山,送一程,唱一段,快進寨門了,才含情脈脈,依依不舍地分開。

1987年的農曆二月初一,在江華岩口鋪鄉的一塊寬大的山坡地上,聚集着幾千名男女青年,沿20公裡上停放着1200多輛自行車,歌場上人山人海,穿梭不息。男女青年身着節日盛裝,歌聲不斷,此起彼落。這一天,青年們忙着趕會對歌,尋找知音;老年人便在家裡,把連夜舂出的糯米粑粑,捏成銅錢大小,戳在竹枝枝上,插在神壇邊或堂屋門旁,名叫“鳥仔耙”,任鄰居小孩們取食。說是烏雀啄了耙粑,就會把嘴殼粘住,再也不會糟蹋五谷了。到了晚上,耕山人過寨串火塘,品嘗各家的“鳥仔耙”,希望有個好兆頭。

這裡傳說,從前歌仙劉三妹來此唱歌,貧苦的瑤族人民得到啟發,明白了許多道理。而地主豪紳非常害怕,下令捉拿劉三妹,在瑤族人民幫助下,變成一隻小鳥飛走。嗣後,人們想念她,每年農曆二月初一,男女青年來此唱歌,這就成為岩口鋪一帶說的“鳥節歌會了”。

而江永縣松柏瑤族鄉一帶,每年二月初一至初三,舉行一次盛大愛鳥敬鳥活動。俗稱趕鳥會。湘桂邊境不遠百裡的瑤、壯、漢群衆趕來參加。過去趕鳥會活動有鬥野雞、賽八哥、比畫眉。野雞比鬥打,八哥比學舌,畫眉比抽彩,勝者得一份獎品,年複一年,趕鳥會人數越來越多,各種貨郎攤販也紛至踏來,三天的趕鳥會發展成了物資交流會。

2、趕鳥節傳說

據民間傳說,明嘉靖年間,江華瑤山來了個仙女,名喚英姑,愛上了瑤族青年李小二。兩人結成良緣後,被玉帝得知,二月初一派神兵下來捉拿英姑,英姑無法逃脫,在白頭山上與小二一起跳崖自盡,後變成一對飛鳥,雄的為鸾,雌的為鳳,比翼雙飛,永不分離。為歌頌英姑與李小二的愛情,瑤族人民就将二月初一定為歌鳥節。

還有一個傳說:相傳很久以前,瑤山鳥兒很多,往往把田裡的谷種全都吃光,農作物無收。瑤民隻好四處逃荒,驚動京城。皇帝降旨,誰能趕走鳥兒,瑤山就歸誰,永不交租納稅。有個瑤族姑娘叫細妹,噪音清甜,是遠近聞名的歌手,隻要她歌喉一開,百鳥就跟着她轉。皇帝降旨後,她帶領年輕人在農曆二月初一這天放聲歌唱,将鳥兒引進深山老林,鳥兒聽到歌聲,如癡如醉,半月不醒。鳥兒醒來時,播下的種子已成禾苗,獲得大豐收。有個山主想霸占瑤山,手捧話眉鳥去京請賞,皇帝偏聽偏信。群衆不服,打着長鼓去京告狀,皇帝派人察看山主趕鳥,他全無辦法,皇帝下令以欺君之罪處死,将瑤山判給了瑤家人。從此每年二月初一定為"趕鳥節",就是青年男女邀伴上山進行對歌、唱歌、賽歌的節日。在家的老人們将糯米飯捏成鳥的形狀,插在田邊,謂之鳥粑,據說鳥吃了會粘位嘴巴,使之不能啄食莊稼。?

八、紮巴節?

每年二月十五日,居住在河口大樹塘一帶的瑤家人都要舉行傳統的擇偶舞會,這就是“紮巴節”。這是未婚年輕人的節日,已婚男女都要自覺回避,如果想分享佳節的歡樂,隻能在家憑窗遠眺傾聽。這天,姑娘小夥子們打扮得漂漂亮亮。等三聲竹笙響過、小夥子姑娘們各自撐開手中黑傘、花傘,輕盈地步入曬谷坪,一邊跳起熟練的“紮巴舞”,一邊用那雙多情的眼睛在衆男衆女中尋找着如意的人兒。若看上了,就湊上前去,輕唱着自編的情歌:世上姑娘數不清,唯有阿妹合我心。如姑娘不中意,即禮貌地報以對方一個歉意的微笑,接着輕鞠一躬,轉身飄然而去;倘對方有心,即會随聲應和:世上男兒數不清,唯有阿哥最多情。阿妹知哥情似火,願與阿哥伴終身。兩人一唱一和,在傘的遮掩下,雙方柔情相視,互吐愛慕之情,并将傘當作愛情的信物,相互交換,到此算完成了擇偶程序。然後攜手步出舞場,雙雙對對各選擇一幽靜處,依偎長談,互訂終身。?

九、送懶節?

農曆正月初三是甯遠北部、新田等山區瑤家的“送懶”節,這天各家都要把春節期間抛丢在室内的瓜殼、果皮、鞭炮紙悄、雜物垃圾,打掃幹淨,挑到村外焚燒,一路上要燃放鞭炮,謂之“送懶”。焚燒前,要點燭化紙,燒香祭拜,意喻新年伊始,家家戶戶都要幹幹淨淨,讨一年的吉利兆頭。此俗今少有沿襲。?

十、舞春牛?

“舞春牛”,是瑤族過節民俗活動中的一種重要文藝形式,春節期間舉行。活動分三個部分:迎春牛、耍春牛、送春牛。春牛由兩個青年男子扮演,紮黑綁腿,穿緊身衣,牛頭為竹紮框架紙糊而成,牛身由一塊青土布制成。基本動作是牛走路、過橋、喝水、搔癢、撒歡、發怒等。春牛進寨時,全寨的男女老少都在寨前相迎,燃放鞭炮敲鑼打鼓,還高聲念《迎牛詞》。春牛進到表演場中,便撒歡、“滾水”。這時,大家都争着摸春牛的眉心,讨開年吉利。送春牛是像迎春牛那樣,全寨人列隊戀戀不舍地将春牛隊送往别的寨子。?

十一、小元宵?

甯遠、藍山、道縣、新田等地瑤族,以農曆正月初五為“小元宵”節。這天,各家都要擺出過年的好酒好菜(葷菜),開懷暢飲。是日晚上,有條件的村還要舉行對歌舞龍活動。到正月十五日的大元宵節還顯得熱鬧。小元宵過後即投入勞動生産。此俗今已改變。?

?十二、嘗新節?

每年農曆六月初六,早稻開鐮收割之前,江華瑤山家家戶戶先打下今年的新禾谷,做成新米飯,擺酒設宴,歡度瑤家傳統的“嘗新節”。嘗新節的宴席上,酒肉、新米飯要先敬祖宗,再将一些肉飯喂狗,請狗“嘗新”,然後一家大小才能随便吃喝。為什麼嘗新之前要先将些肉飯喂狗呢?相傳早先人間沒有稻谷,瑤人先祖便派狗上天取谷種。狗在玉帝的谷倉裡打了個滾,沾滿了一身的谷種,然後返回人間。不料在渡天河時,狗身上的谷種全被河水沖走,隻剩下狗尾巴上的幾粒。就是這幾粒谷種,使人間有了稻谷,并且稻穗長成了狗尾巴狀。為感謝狗的功績,瑤族同胞便在每年新禾收割之際的六月初六,将第一碗新禾米讓狗“嘗新”。

?十三、姑娘街?

是瑤族人民的傳統節日,每年春節後的第一個街期舉行。每逢這個街期、各族姑娘換上豔麗的民族服裝,從四面八方湧向集市。節日的小鎮,一派歡樂氣氛,在廣場上,各族姑娘圍成圓圈,在樂器的伴奏下歌舞。還有陀螺比賽也很引人注目。陀螺是用堅硬的木頭做成,比賽時,兩組相隔一定距離,各組的人輪流用自己旋轉的陀螺去碰擊對方旋轉的陀螺。擊中後被擊的?陀螺依然在旋轉者為勝。除此以外,街頭巷尾擺滿了五彩絲線、花邊、銀器、首飾等商品及各種美味小食。男男女女,熙熙攘攘,把大街擠得水洩不通。在歡樂的人流中,有身着桃花圖服裝,佩戴耳環,手镯的?瑤族姑娘;有穿大領短衣、百褶裙,頸間套有三、四條項鍊的苗族姑娘,有身着黑色衣褲,胸部佩戴大銀環——“批索”的哈族姑娘,有身穿鑲有花邊,繡着美麗圖案服裝、頭戴銀泡泡?“雞冠帽”的彜族姑娘。她們成群結伴,在集市上出售自己帶來的農副産品,并在貨攤前選購花邊,五彩絲線和耳環、手镯等銀質首飾。夕陽西下,小鎮上人們陸續散去,而城外田野卻歌聲悠揚。各民族一對對男女青年,在山坡、樹下、溪邊、湖畔,縱情歌唱。歌聲、琴聲和歡笑聲交織在一起,蕩漾在“姑娘街”上。

十四、倒稿節

?倒稿節在農曆十月十六日,是瑤族人民傳統的歡慶豐收的日子。這時,稻子、紅薯、包谷、粟米等農作物都己收割完畢,瑤族人民把這一天定為“倒稿節”。在這一天之前,誰種誰收,不準亂割濫收,否則按鄉規民約處以罰款。過了這天,任何人可以上山下田收撿成果,誰收誰得,不得幹涉。

十五、讨念拜

隆回縣小沙江、虎形山、茅坳瑤區,嶺秀峰奇,谷深林密,方園數十裡,瑤家祖祖輩輩散居在溪溪彎彎中。他們有許多獨特的習俗,其中最使人向往的,是那一年一度的瑤家傳統節目——讨念拜節和讨寮皈節。

讨念拜意譯是月半所過的節,每年農曆三月十五至十七日舉行。這三天,瑤家山寨歡騰得象點燃的鞭炮。那些泡在清泉綠澗裡長起來的姑娘,本是水色如玉,苗條多姿。這幾天打扮得嬌氣滴流,一個個身穿繡花襯衫,腰系多種圖案的挑花筒裙,戴着銀項練和鍍金耳環,微笑着遮在花綢傘下。小夥子們,頭裹方格巾帻,穿着具有民族特色的挂褲,虎身大眼,結實健壯,逗人喜愛。連老大爺、老大媽也換上節日的盛裝,四面八方,熙熙攘攘彙聚在水洞坪墟場,歡度傳統佳節。?

說起讨念拜,有個悲壯動人的曆史故事。相傳康熙年間,封建統治者的軍隊進逼瑤山。擄掠劫殺,無所不為。瑤家山寨,暗無天日,面臨着滅族亡種的悲慘絕境。在這危險之際,一位瑤家姑娘名奉姐,精明幹練,沸騰着滿腔熱血與無比悲憤,把山山寨寨的青壯年兄弟姐妹組織起來,壘石為堡,砍樹作寨,據險守防,抵抗來侵的敵人。在追擊進犯者直到他們的官衙後,放了一把火,将官衙化為灰燼。?

這時,司門前巡檢司上奏清廷,派來了大兵。由于地形崎岖複雜,奉姐指揮合竅,群衆團結一緻,善守能攻,官軍一籌莫展。最後設了一個詭計,使一個青年悍卒化裝成賣貨郎,挑着滿擔瑤家日常生活物品,如鹽、布之類,上寨叫賣。奉姐見單人一個,不足為俱,便接進室内。那知這貨郎接近奉姐時,拔出利刃向奉姐刺殺,外面亦金鼓齊鳴,伏兵四起,帶傷的奉姐在一陣慌亂中沖了出來,在現今的水洞坪一帶,率衆與官軍殺了三天三晚,600多位瑤族同胞因寡不敵衆,全被官軍殺死。?

英勇的奉姐姑娘犧牲了,卻永遠活在瑤族人民心中。人們紀念她,但又怕引起封建統治者的懷疑與嫉忌,于是在每年的五月十五至十七日三天,瑤家男女老少,都來到水洞坪舉行集會。青年男女,談情說愛,賽歌賽舞,以特殊的形式,表達他們對英烈的吊唁。最後形成為如今人人趕墟購物的傳統盛會——讨念拜。

十六、讨寮皈節

讨寮皈節,意譯是逃脫兇惡的菩薩。此節分兩段,第一次是農曆七月初二在茅勒舉行,這一帶的瑤民要過了這個節日,才吃黃瓜和白瓜。傳說宋朝末年,當地瑤民的祖先在江西吉安田盧地帶,遭到當地趙、魯二督統鎮壓。七月初二,有些孕婦逃到鵝頸大丘的黃瓜和白瓜叢中,哀求饒命,才幸免于死。因而起誓:永傳後代,要越過七月初二,才能吃黃瓜和白瓜,違者子孫不昌。第二次是農曆七月初八至初十,在小沙江舉行,傳說清朝雍正元年(1723),當地一豪紳追趕麻洞瑤族四姓六姐妹而引起反抗,豪紳卻謊報瑤民謀反,請求清兵鎮壓。瑤民先後在今大沙江和小沙江奮戰後退至麻塘山居險而守清兵隻好議和。當時瑤民把戰地稱作大殺光和小殺光,以後為求民族團結,才改名大沙江、小沙江。如今節日裡,瑤民都盛裝,到集會地點盡情歡樂,周圍漢人,也參與同樂,人們趕集聚會,青年男女賽歌對舞、談情說愛,充滿喜慶氣氛。

民族文化

一、語言文字

瑤族語言屬漢藏語系苗瑤語族瑤語支,由于地區不同,又有若幹方言土語,但隻要同一支的瑤族均可通話,“秀門”支與海南島的苗族語言相通。紅河州内瑤族語言基本屬于“勉”語。“秀門”語的音調有13個,“吉門”語隻有8個。

瑤族原無文字,不知何時起,經父子相傳、師徒傳授,以瑤音瑤意借用漢字來記述本民族的曆史、經文、詩歌和書寫信件、契約和經濟帳目。又由于傳抄訛錯後習以為常或漢文無法表達等原因,形成了一些特别的怪異字。用漢字形式記錄瑤語的情況有:1、瑤語音義近似漢語的直接采用漢字。

2、漢音作音符記瑤語而不用漢義。

3、采用漢義和不讀漢音。對瑤族知書識文的情況,史志均有記載。民國《馬關縣志》說:“瑤族有書,父子自相傳習,看其行列筆畫似為漢人所著,但流傳既久,轉抄訛謬,字體文義殊難索解,彼複實而秘之,不輕示人。”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廣西民族學院、中國社會科學院共同創制了一套新瑤文方案,結合旅美的美籍瑤族華人約瑟·候博士的研究成果,制訂了适合于各支瑤族的拉丁字母瑤文,新瑤文聲母30個,韻母121個,聲調8個。新瑤文在廣東、廣西試行,效果良好,紅河州内河口縣已先後舉辦師資培訓班兩次,并吸收了金平、屏邊的學員參加。

1949年前,全州瑤區沒有1所正規學校,部分男子靠以樹枝當筆、火塘灰作紙的“火塘教育”掌握漢文。

1954年屏邊縣瑤山自治區成立後,在區所在地梁子寨開辦了瑤區的第一所正規小學,以後各地也陸續開辦。各縣中學成立後,一些勤學有為的學生得以深造。經過30年的努力,瑤族不僅有了大學生,還有了教師、醫生,各級黨政機關也有了本民族的幹部。1985年,榮獲“全國普及教育先進縣”的河口縣,經省、州聯合驗收,适齡兒童入學率為96.4%,普及率為95.7%,鞏固率為93.8%。畢業率為86.4%。

但是,瑤區的文化教育至今還很落後,以河口縣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資料為據,全縣12周歲以上的文盲、半文盲占總人口的40.6%,其中瑤族聚居的瑤山區占該區人口的51.82%,老範寨區占65.56%,蓮花灘區占78.44%。

二、歌舞

唱歌是瑤族的喜好。古歌人人會唱,新歌人人能編。歌詞有五言句、七言句,也有少量長短句的,文詞簡潔,韻腳嚴整。“吉門”歌調高吭,“秀門”歌調深沉。過去唱的多為古歌、情歌、風俗歌。新中國建立後,許多歌手配合黨的政策和各個時期的中心工作,以瑤歌形式進行宣傳,對促進民族團結,開展邊疆的社會主義物質和精神文明建設,起到了良好的作用。河口縣老範寨區80餘歲的老歌手鄧秀英,被群衆譽為“瑤家劉三姐”。她和國營南溪農場龍冬生産隊女歌手盤妹留先後在全國少數民族民歌比賽會上榮獲一等獎。國營螞蝗堡農場漫扒生産隊男歌手李老滿能歌善舞,1984年和1985年兩次在省、州民族原始音樂舞蹈彙演中獲獎。瑤族舞蹈隻是宗教祭祀活動的一部分.尚未成為群衆性的娛樂活動。新中國成立後,經舞蹈工作者發掘、整理,已出現了一批如《賀新房》、《喜迎新娘》、《鈴舞》,《鼓舞》等人們喜聞樂見的節目。

三、醫藥

瑤族民間沒有專業的醫生,但許多人能利用天然的動、植、礦物作藥,靠察顔觀色和詢問病情下藥治病,婦女尤其擅長。治病的辦法很多,流行性的傳染病多用隔離法,肚痛、關節痛、頭痛、感冒等多采刮痧法、艾灸法、紮針法、姜鹽揉擦法等,外傷、骨折則采用夾闆固定法、包紮法。藥物服用有水煨、沖服或泡酒、炖肉或蛋以及洗、擦、敷、點等法,用量全憑經驗用手抓,但對毒性藥物十分審慎。

瑤醫全憑師徒或母女口傳身授,有的被寫成文字記載流傳。許多疑難雜症,經現代醫藥醫治無效者,往往以草醫草藥治愈,尤其是跌打損傷、消炎止血方面有特效,故《嶺表紀蠻》有“蠻人以草藥醫治跌打損傷及癰疽、瘡毒、外科一切雜症,每有奇效”之說。然瑤醫由于封建迷信觀念,堅守其秘密,不願外傳。

四、工藝

瑤族日常生活所需的銀、鐵、木、竹用具,全系農業生産之餘自己動手制作的。竹、木用具較粗糙但結實耐用,而銀飾十分精緻,其工藝可與漢族專業工匠媲美。婦女善于刺繡,直接繡在面料上而勿須打底。刺繡的景物和圖案均源于生活,新穎别緻,栩栩如生。水粉畫亦是瑤族擅長的傳統藝術。金平縣營盤區芨芨坡村李建清和李文秀的神象畫,遠銷文山、西雙版納和越南、老撾等地。1982年河口第一中學學生李永祥創作的“瑤山春”,生動地描繪出瑤山春色,榮獲全國少數民族美術作品展覽二等獎。用馬尾編織的網袋和馬鬃編織的帽子,工藝更為精巧。

禮儀風俗

喪葬

瑤族曆史上行火葬(今金平縣部分瑤族對兇死者仍沿此習),河口縣原為瑤族居住的老劉寨,50和60年代數次發現過骨灰罐。清乾隆《開化府志》載有:“死者不落地,火化收藏。”民國《馬關縣志》有“親死火化”之說。民國以後才普遍改行本棺上葬,但不立墓碑,盛行夫妻合葬。墳頭上築一道小石門,意為是供死者夫婦出人的靈門,非原配妻另築較小的一道石門,表示不能與丈夫平起平坐。墓後立一塊長形的“山神石”,作為亡靈的保護神。夭折或非正常死亡者,不得在家停喪,也不舉行喪禮。沒有固定的公共墓地,中年以上的人,大多在生前就選好自己的墓地并告知子孫。

老人死後,家人對空鳴3響銅炮槍報喪,然後由專人陪同孝子逐處向親友跪拜訃告。親友聞訊即帶着米、酒、雞等前來幫忙料理喪事,按死者性别由男女親戚為其沐浴、更衣、剃頭或梳頭,道公念經超渡後人殓封棺。棺釘一律為竹木釘。棺内墊放若幹層草紙,并以白布蓋屍,再置放用竹子或苞茅稈紮制的一、二市尺長的梯子一架;意為是給亡靈上天的“天梯”。又按死者年齡放人若幹枚硬币,一歲一枚。經擇吉确定發喪日,一般停喪不超過3天。上午九時左右發喪。先由道公念《開路經》,然後擡棺在送葬人頭上過三次後啟行。棺材人穴後,首先由孝子每人捧三棒土背着放人穴中,然後幫忙群衆才動手填土堆墳。“吉門”老人死,要用彩紙剪成日、月、魚、雞等圖案貼在棺材上、下葬後先由道公蓋3鋤土,唱念道:一鋤蓋你頭,子孫後代吃不愁;二鋤蓋你手,兒女子孫代代有;“三鋤蓋你腳,金子銀子用馬馱。”之後,由送葬人按親疏順序每人蓋一鋤,然後才由幫忙安葬的人掩埋。葬畢回家路上,道公邊誦經邊在路上分段埋石,意為阻擋亡魂回家作祟。送葬者必須用香面洗手後才能進家。葬後半年或周年,紮五彩冥房到墳上燒化,并以酒肉祭奠,叫“燒靈”,以後每年清明到墳上挂紙錢祭掃。

禁忌

除婚喪、年節、祭祀和倫理規定外,還有一些禁忌:男子的“皇帝頭”,任何人不能觸摸。産婦不滿月,外人不得進家門。正屋門口不得晾曬衣服,不得坐門坎,家中不許吹口哨。神桌上禁放雜物。不能踩跨火塘和往火塘内吐痰,火塘上的三腳鐵架不能随便移動。産婦、孕婦不能在神桌前停留。不能踩墳墓和在墓地炸石挖土。嚴禁砍伐村前寨後的風水林。大年初一忌到别家遊串。每逢初三、初五、初六忌出遠門。禁吃病死的禽獸肉。

民族醫藥

瑤族醫學理論體系

一、發病

瑤醫看病大多是審症而不是診斷某病,盈虧平衡理論揭示了機體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它不但要求機體自身各髒腑之間的盈虧平衡,亦要求機體與周圍環境相互平衡。瑤醫認為,人體要保持健康,平衡是根本,平衡是關鍵,一旦這個平衡被破壞,身體健康失去可能。在這一理論思想指導下,瑤醫審症治病的方法是根據機體不平衡之所在,采用各種藥物或非藥物的治療方法,調整或促使機體與周圍環境及機體各髒腑之間盈虧達到平衡,從而使病體恢複正常。瑤醫認為盈則滿,滿則溢,溢則病,如腦出血、血山崩等。同樣,虧則虛,虛則損,損則病,如貧血、眩暈、腰痛、哮喘、心悸等症,這些症候大都由于某些髒腑的虧虛引起。在審症的基礎上,瑤醫用藥的原則是盈則消之,虧則補之。瑤醫将藥物分為風藥及打藥兩大類,對于盈症的治療,用打藥為主;治療虧症,則以風藥為主。臨床具體運用時還根據不同髒腑的盈虧,選用不同的打藥及風藥,有時是風打兩類藥合理配伍,使藥力更專更宏。

瑤醫盈虧平衡理論的另一重要内涵是人與大環境的關系。瑤醫認為人生活在大自然環境中,機體與周圍的環境要保持相互的盈虧平衡,才能少生病增健康,如果這個平衡被打破(或是破壞了),人就會生病,所以在治病時不能忽視調節機體與周圍環境的盈虧平衡。如秋季天氣久旱無雨,易引起老年人呼吸道疾病,瑤醫常用羅漢果炖豬肺等以潤肺來預防及治療,多能收效。又如冬春天氣久雨不晴,氣候潮濕,人們患病多有“濕氣重”的表現,即是濕盈,濕盈就會引起寒濕凝滞,寒濕凝滞常引起風濕病,故在嶺南冬春季風濕病為多發病,瑤醫常用祛風除濕、活血散寒的草藥煎水薰洗或藥浴,以消除機體内盈餘的寒濕來預防或治療風濕病。瑤醫注重調節機體與自然界的盈虧平衡還表現在冬補夏消春燥秋潤的飲食特點,這樣就能使身體内部及機體與周圍環境盈虧平衡,從而預防疾病的發生。同時瑤醫還認為,一年四季的更替,每月月亮圓缺的變化,晝夜的不同對人體盈虧平衡都有一定影響,所以在治病投方的藥物劑量及服藥時間上常根據季節的不同,月亮圓缺及晝夜的變化來進行調整,常能收到更顯著的效果。

二、病因

瑤醫認為人體患病與自然界環境影響、飲食不調、意外創傷、勞累過度、房事不節、先天禀賦異常等因素有很密切的關系。

(一)自然環境的影響

人類生活在自然界,自然界存在着人類賴以生存的必要條件,因此,自然界氣候或環境的變化,必然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到人體。若氣候發生了異常變化或環境衛生不良,而人又不知道趨避或改善環境,就會導緻人體生病。例如,春、秋兩季,本是風和日麗、氣候涼爽、令人舒适的季節,若氣候反常,或酷熱逼人,或綿綿陰雨緻濕邪傷人,則會導緻脘腹劇痛、欲吐不吐,甚至昏迷的“螞蝗痧”;又如,夏季烈日炎炎,而人若在烈日下長時間勞作,多會發生突發性脘腹劇痛、發熱、口渴、全身酸痛、皮膚變黃,甚至昏迷的“泥鳅痧”等。

(二)飲食不調

瑤族中有“人食五谷生百病”之說,這裡“五谷”泛指食物。瑤醫認為,五谷雖養人,若飲食不節制,或過食生冷,或食入不清潔食物,都會使人生病。

(三)意外傷害

瑤族人民多生活勞作在深山峻嶺或茂密叢林之中,常會受到毒蟲、猛獸、狂犬侵襲,或農具、武器及不慎摔跌等傷害而緻皮破肉裂、骨折、大出血,或感染破傷風、狂犬病、中毒等,這些常是導緻他們身體病殘,甚至危及生命的主要原因。

(四)勞累過度

過去瑤族人民生活極為貧困,為了生存他們常常超強度地勞動,為避戰禍他們常翻山越嶺,長途跋涉,遷徙到人迹罕至的深山叢林中重建家園,以緻勞累過度,使髒腑、筋骨受損,而患全身筋骨疼痛、少氣乏力、食欲不振的“傷力病”。

(五)房事不節

瑤醫認為,夫妻同房是生兒育女、繁衍後代的一件生活大事,也是維系夫妻感情的一種方式,但是房事應該有節制,否則會引起疾病。如“月痨”,即因婦女産後惡露未盡而行房事所緻的身體久不康複、面黃肌瘦、食欲不振的婦科疾患;男子色欲過度,則會導緻不思飲食、骨幹肉瘦的“色痨”等。

(六)先天禀賦異常

瑤醫認為,由于先天禀賦不同,人的身體素質有所差異,不同體質的人易患不同的疾病,所以瑤醫中流傳有“百人生百病”之說。

瑤族醫藥,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考察其治療方法,亦是十分豐富多彩。

瑤藥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