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葉

桐葉

植物藥材
桐葉,是一種植物藥材,取自玄參科植物泡桐或毛泡桐的葉,主治癰疽,疔瘡,創傷出血。原植物油桐為落葉喬木,植株高4~8米,含有乳汁;枝粗壯,無毛。生于低山坡、山麓及溝邊。
  • 中文名:桐葉
  • 拉丁學名:
  • 别名:
  • 界:
  • 亞界:
  • 總門:
  • 門:
  • 亞門:
  • 綱:
  • 亞綱:
  • 超目:
  • 目:
  • 亞目:
  • 科:
  • 亞科:
  • 族:
  • 亞族:
  • 屬:
  • 亞屬:
  • 組:
  • 亞組:
  • 種:
  • 亞種:
  • 變種:
  • 品種:
  • 分布區域:安徽、浙江、福建、台灣、江西、湖北、湖南、四川、雲南、貴州、廣東、廣西
  • 命名者及年代:
  • 保護級别:
  • 來 源:為玄參科植物泡桐或毛泡桐的葉
  • 異 名:白桐葉(《本草經集莊))
  • 性 味:甘、微辛、寒

基本介紹

來源

本品為大戟科植物油桐Aleurites fordii Hemsl.的幹燥葉。

原植物

油桐為落葉喬木,植株高4~8米,含有乳汁;枝粗壯,無毛。單葉互生,葉柄長4~12厘米,頂端兩側有2枚淡紅色腺體;葉片卵形或卵狀圓形,長8~15厘米,寬3~12厘米,基部心形或截形,全緣,稀為3淺裂,頂端尖或急尖,幼嫩時兩面被黃褐色短柔毛。花雌雄同株,排列成疏松、頂生的圓錐狀聚傘花序,先于葉開放;萼片2~3;花瓣5,白色,具淡紅色條紋;雄蕊8~20,排列成2輪,花絲基部合生;雌花子房3~5室,每室1胚珠,花柱3~5,柱頭2裂。核果直徑4~6厘米,近球形,頂端尖,表面平滑。種子具厚殼狀種皮,闊卵形,長2~3厘米。花期5月;果期10~11月。

生于低山坡、山麓及溝邊。原産我國長江流域各省區。分布于陝西、甘肅、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多為栽培。

采收加工

夏、秋采摘,曬幹。

藥材性狀

幹燥葉多卷曲皺縮或破碎,完整者展平後呈闊卵形或卵狀圓形,長8~15厘米,寬3~12厘米,基部多為心形,稀為截形,靠葉柄兩側可見2枚紫黑色腺體,邊緣全緣,稀有呈不明顯3裂,頂端尖或突尖,表面綠褐色,背面色稍淺,有長4~12厘米的葉柄。氣微,味淡。以身幹、葉完整、無雜質者為佳。

性味和功用 甘、微辛、寒。消腫解毒。用于癰腫,丹毒,臁瘡,疥癬,凍瘡,燙傷,痢疾。一般多鮮用,适量搗敷或燒灰研末敷;煎湯,用量15~30克。

附注

本種的根,種子及花均藥用。種子與葉功效近同。根用于食積痞滿,水腫,哮喘,瘰疬,驅蛔蟲。花外用于熱毒瘡,天疱瘡,燒傷。

功用

消腫解毒。用于癰腫,丹毒,臁瘡,疥癬,凍瘡,燙傷,痢疾。一般多鮮用,适量搗敷或燒灰研末敷;煎湯,用量15~30克

性味

甘、微辛、寒

藥用介紹

【異名】白桐葉(《本草經集莊))。

【來源】為玄參科植物泡桐或毛泡桐的葉。植物形态詳"桐皮"條。

【化學成分】毛泡桐葉含熊果酸,并含糖甙及多酚類。

【藥理作用】

1.抗菌和抗病毒作用:毛泡桐皮的乙醚、乙醇。丙醇提取物均有抗菌活性,體外抗菌試驗證明,毛泡桐提取物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枯草杆菌作用較強,對卡爾斯伯金酵母菌次之,對大腸杆菌較弱。毛泡桐莖丁醇提取物,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化膿性鍊球菌和類鍊球菌有抗菌作用,其主要有效成分為紫葳新甙Ⅰ,對上述細菌的最小抑菌濃度(MIC)為150μg/ml。毛泡桐葉中分離出的幾種結晶,對8種常見菌和流感病毒、仙台病毒均有一定抑制作用。毛泡桐木部所含右旋芝麻素(dsesamin)對流感病毒、仙台病毒和結核杆菌有抑制作用。毛泡桐葉中所含熊果酸在體外對革蘭陽性細菌、革蘭陰性細菌和酵母菌的最低抑菌濃度分别為50-400μg/ml,200-800μg/ml和100-700μg/ml。泡桐花提取物也有較強的抑菌作用。

2.鎮咳、祛痰和平喘作用:泡桐果和泡桐木屑提取物能顯著延長二氧化硫所緻小鼠咳嗽出現時間,并能顯著延長豚鼠因組胺噴霧引起的翻倒時間,表明有平喘作用。泡桐葉泡沫提取物使小鼠呼吸道酚紅排出量明顯增加,表明有祛痰作用。n

3.對中樞神經系統的作用:熊果酸有明顯的安定和降溫作用,能降低大鼠的正常體溫,減少小鼠自發活動,并能增強戊巴比妥的催眠作用和抗戊四唑的抗驚厥作用。

4.抗癌作用:熊果酸在體外對培養的肝癌細胞有顯著抑制作用,并能延長荷艾腹水癌小鼠的生命。

5.增強殺昆蟲劑作用:毛泡桐含泡桐素和芝麻素,此二成分對除蟲菊酯和烯丙除蟲菊酯的殺昆蟲(蠅。蚊等)作用有增效作用。

6.其他作用:泡桐果有降壓作用,對高血壓患者的降壓作用更明顯。熊果酸尚有抗炎作用,增加肝糖原,降低心肌和橫紋肌肌糖原作用和糖皮質激素樣作用。動物實驗表明,熊果酸100mg/kg有降低血清轉氨酶的作用。毛泡桐柄木質部尚含有梓醇,實驗表明梓醇有利尿和瀉下作用。毛泡桐樹皮含丁香甙,實驗表明丁香甙有明顯止血作用,用于術中止血,使出血明顯減少。

【性味】①《本經》:"味苦,寒。"

②《别錄》:"無毒。"

功用主治

治癰疽,疔瘡,創傷出血。

①《本經》:"主惡蝕瘡著陰。"

②《綱目》:"消腫毒,生發。"

用法與用量

外用:以醋蒸貼、搗敷或搗汁塗。内服:煎湯,0.5~1兩。

【選方】

①治癰疽發背大如盤,臭腐不可近:桐葉醋蒸貼上,退熱止痛,漸漸生肉收口。(《醫林正宗》)

②治無名腫毒:泡桐花或葉、醉魚草各五錢。搗敷。(江西《草藥手冊》)

③治白喉:霜打泡桐葉一兩。水煎,紅糖一兩沖服。(《河南中草藥手冊》)

④擡人須鬓秃落不生長:麻子仁三升,白桐葉一把。米泔煮五、六沸,去滓,洗之。(《補缺肘後方》)

中文名稱: 油桐葉

來源: 本品為大戟科植物油桐Aleurites fordii Hemsl.的幹燥葉。

出處: 實用中草藥彩色圖集. 第四冊。

上一篇:暗灰鵑鵙指名亞種

下一篇:尋血犬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