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溪

桃花溪

中國唐代詩人張旭的詩
《桃花溪》是唐代書法家、詩人張旭借陶淵明《桃花源記》的意境而創作的寫景詩。此詩通過描寫桃花溪幽美的景色和作者對漁人的詢問,抒寫一種向往世外桃源,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情。詩由遠外落筆,寫山谷深幽,迷離恍惚,隔煙朦胧,其境若仙;然後鏡頭移近,寫桃花流水,漁舟輕泛,問訊漁人,尋找桃源。全詩構思婉曲,情韻悠長,創造了一個饒有畫意、充滿情趣的幽深境界。
  • 作品名稱:桃花溪
  • 作者:張旭
  • 創作年代:盛唐
  • 作品出處:《全唐詩》
  • 作品體裁:
  • 所在地:安徽省南部黃山市黃山南端桃花峰下
  • 文學體裁:七言絕句
  • 題材:山水詩

作品原文

桃花溪

隐隐飛橋隔野煙,石矶西畔問漁船。

桃花盡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處邊。

作品注釋

⑴桃花溪:水名,在湖南省桃源縣桃源山下。

⑵飛橋:高橋。

⑶石矶:水中積石或水邊突出的岩石、石堆。漁船:源自陶淵明《桃花源記》中語句。

⑷盡日:整天,整日。

⑸洞:指《桃花源記》中武陵漁人找到的洞口。

作品譯文

山谷雲煙缭繞,溪上飛架的高橋若隐若現;站在岩石西側詢問那捕魚歸來漁人。n這裡桃花随着流水,終日地漂流不盡,這不就是桃花源外的桃花溪嗎?你可知桃源洞口在清溪的哪邊?

文學賞析

這是借陶潛《桃花源記》的意境而寫的寫景詩。詩由遠外落筆,寫山谷深幽,迷離恍惚,隔煙朦胧,其境若仙。然後鏡頭移近,寫桃花流水,漁舟輕泛,問訊漁人,尋找桃源。詩的構思婉曲,意境若畫,有景有情,趣味深遠。

桃花溪幽美的景色和作者對漁人的詢問,抒寫一種向往世外桃源,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情。

桃花溪兩岸多桃林,暮春時節,落英缤紛,溪水流霞。相傳東晉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就是以這裡為背景的。張旭描寫的桃花溪,雖然不一定是指這裡,但卻暗用其意境。此詩構思婉曲,情趣深遠,畫意甚濃。

“隐隐飛橋隔野煙”,起筆寫遠景:深山野谷,雲煙缭繞;透過雲煙望去,那橫跨山溪之上的長橋,忽隐忽現,似有似無,恍若在虛空裡飛騰。這境界多麼幽深、神秘,令人朦朦胧胧,如入仙境。在這裡,靜止的橋和浮動的野煙相映成趣:野煙使橋化靜為動,虛無缥缈,臨空而飛;橋使野煙化動為靜,宛如垂挂一道輕紗帏幔。隔着這帏幔看橋,使人格外感到一種朦胧美。“隔”字,使這兩種景物交相映襯,溶成一個藝術整體;“隔”字還暗示出詩人是在遠觀,若是站在橋邊,就不會有“隔”的感覺了。

下面畫近景。近處,水中露出嶙峋岩石,如島如嶼(石矶);那飄流着片片落花的溪上,有漁船在輕搖,景色清幽明麗。“石矶西畔問漁船”,一個“問”字,詩人也自入畫圖之中了,使讀者從這幅山水畫中,既見山水之容光,又見人物之情态。詩人伫立在古老的石矶旁,望着溪上飄流不盡的桃花瓣和漁船出神,恍惚間,他似乎把眼前的漁人當作當年曾經進入桃花源中的武陵漁人。那“問”字便脫口而出。

“問漁船”三字,逼真地表現出這種心馳神往的情态。三、四句,是問訊漁人的話:但見一片片桃花瓣随着清澈的溪水不斷漂出,卻不知那理想的世外桃源洞在清溪的什麼地方呢?這裡,桃源洞的美妙景色,是從問話中虛寫的,詩人急切向往而又感到渺茫難求的心情,也是從問話中委婉含蓄地透露出來的。

七言絕句篇幅短小,要做到情韻悠長,意境深邃,除了講究煉字琢句外,更要求構思的巧妙。張旭作為盛唐的一位七絕名家,是很善于構思的。這首詩從遠到近,正面寫來,然後用問訊的方式運實入虛,構思布局相當新穎巧妙。作者的筆觸又輕快灑脫,對景物不作繁瑣的描寫,不敷設明豔鮮麗的色彩,對《桃花源記》的意境也運用得空靈自然、蘊借不覺,從而創造了一個饒有畫意、充滿情趣的幽深境界。

名家評論

清代《唐詩三百首》的編選者蘅塘退士(孫洙)評論這首詩說:“四句抵得上一篇《桃花源記》。”

張旭,唐代書法家、詩人。生卒年不詳。字伯高,吳郡(治所在今江蘇蘇州)人,曾任常熟尉、金吾長史,世稱張長史。他是盛唐著名的大書法家,精通草書,狂草最為着稱。他的草書,與李白的詩、裴旻的劍舞,當時被稱為“三絕”。相傳他最嗜酒,往往大醉後呼喊狂走然後落筆,或以頭濡墨而書,世呼為“張颠”。因張旭嗜酒,杜甫将其列入“飲中八仙”。其詩存世六首,都是寫自然景色的絕句,構思新穎,意境幽深,獨具一格。

創作背景

這是借陶潛《桃花源記》的意境而寫的寫景詩,創作于唐玄宗天寶年間。此時唐朝已經由繁盛走向衰敗。張旭寫這首詩時的心境頗似陶淵明寫《桃花源記》的心境。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