柞樹葉

柞樹葉

殼鬥科植物蒙古栎的葉
為殼鬥科植物蒙古栎的葉。生于生于海肱200-2100m的山坡向陽幹燥處的疏林中,常與遼東栎、楊、桦等混生,有時成純林。落葉喬木,高達30m。樹皮暗灰色,縱深裂;幼枝平滑具棱,無毛,紫褐色。葉互生,多集生于小枝頂端;葉柄長2-5mm,無毛;葉片例卵形至長橢圓狀例卵形,長7-19cm,寬4-1Ocm,先端鈍或急尖,基部窄圓形或耳形,邊緣具7-10對深波狀鈍牙齒,幼時沿葉脈有毛,老時變無毛,側脈7-11對。
    中文名: 拉丁學名: 别名: 界:植物界 亞界: 總門: 門:被子植物門 亞門: 綱:雙子葉植物綱 亞綱: 超目: 目:殼鬥目 亞目: 科:殼鬥科 亞科: 族: 亞族: 屬:栎屬 亞屬: 組: 亞組: 種:蒙古栎 亞種: 變種: 品種: 分布區域:中國東北、華北、西北 命名者及年代: 保護級别: 中文學名:柞樹葉

形态特征

落葉喬木,高可達30m,胸徑達60cm。樹冠卵圓形。樹皮暗灰色,深縱裂,小枝粗壯,栗褐色,無毛,幼枝具棱。葉常集生枝端,倒卵形或倒卵狀長橢圓形,長7~20cm,先端短鈍或短凸尖,基部窄圓或近耳形,葉緣具深波狀缺刻,具7~10對圓鈍齒或粗齒,幼時沿葉脈有毛,後漸脫落,僅背面脈上有毛,側脈8~15對;葉柄短,僅0.2~0.5cm,疏生絨毛。

花單性同株,雄花序為下垂葇荑花序,長5~7cm,軸近無毛;雌花序長約1cm,有花4~5朵,但隻有1~2朵花結果。總苞杯狀,包果1/2~1/3,壁厚;苞鱗三角狀卵狀,背部呈半球形瘤狀突起,密被灰白色短絨毛;堅果單生,卵形或長卵形,長2~2.3cm,徑1.3~1.8cm,小枝粗壯,栗褐色,無毛。

葉長集生在枝端,倒卵形,長7-20厘米,先端鈍圓,基部窄或近耳形,緣具深波狀缺刻,側脈8-15對,僅背面脈上有毛;葉柄短,僅2-5毫米,疏生絨毛。堅果卵形;總苞淺碗狀,鱗片呈瘤狀。花期5-6月;果9-10月成熟。地下萌發,子葉柄長約3毫米,淡綠色。

幼莖綠色,有白色平伏毛,老則稀疏。不發育的初生葉6—8,最初兩片對生,以後則為互生,披針形,褐色,發育葉互生,倒卵狀橢圓形,或矩圓形,長4.8--8.5厘米,寬2.8—5.5厘米,有粗而尖的缺齒,葉上、下主側脈有白色細毛,柄長約2毫米,有白色的細毛,托葉線形,綠色。根頸莖5毫米,主根發達,側根細,平展,黃褐色。

生長環境

喜溫暖濕潤氣候,也能耐一定寒冷和幹旱。對土壤要求不嚴,酸性、中性或石灰岩的堿性土壤上都能生長,耐瘠薄,不耐水濕。根系發達,有很強的萌蘖性。蒙古栎種子發芽的适宜溫度為25~30℃,15℃時發芽緩慢,30~35℃時發芽最快,但幼芽細弱。莖葉生長适宜的白天溫度為23~30℃,夜間溫度為15~18℃;溫度高于35℃或低于15℃生長緩慢。幼瓜生長适宜溫度白天為25~30℃,夜間為15℃左右。

蒙古栎對環境有廣泛的适應力,能适應南由華中地區直至東西伯利亞—56度,乃至—60度的低溫,早中國的分布區約在年均溫—3度以上,年降水量在500毫米以上,蒙古栎的垂直分布随緯度的降低而升高。在大、小興安嶺的海拔250—400米範圍内,蒙古栎長分布于低山頂部和山脊以及坡度小的各個坡向上。

海拔400—600米直至長白山800米以下,蒙古栎能在坡度3—35度的南坡形成純林。甚至東北西部興安嶺以南地區,蒙古栎的分布高度可上升至870—1600米。東部三江平原的殘丘上也有生長。蒙古栎适應較廣的土壤類型,多生長在酸性或微酸性較肥沃的暗棕色森林土和棕色森林土上。人為破壞嚴重的山地,蒙古栎能在幹燥陽坡,土體發育不全的粗骨土上成林,但其地位甚低。

物種分布

主要分布在中國東北、華北、西北各地,華中地區亦少量分布。在俄羅斯、日本、蒙古及朝鮮半島有分布。

栽培技術

種子處理

蒙古栎結種的盛期在每年的9月中旬,可選擇粗壯、健康、無病蟲害、樹齡适中的母樹挑取種子。一般成熟的種子會從母體中脫下,掉落地面,挑選發育飽滿、未被病蟲侵蝕的種子。收集後為殺死橡實中的象鼻蟲,可用50~60℃的溫水浸泡種子30~40min或用常溫水浸泡一晝夜,将漂浮的種子撈出扔掉,提高種子純度,并起到催芽作用。用敵敵畏熏蒸一晝夜或用0.5%的高錳酸鉀溶液浸泡進行殺蟲處理。

蒙古栎的播種時期可在10月上旬至11月上旬,也可在4月中旬至5月上旬。種子消毒處理後秋播就可以直接使用,春播還要注意種子的儲藏。可将種子放入陰涼通風的室内與幹沙混放,一層沙一層種子,沙子約厚8~10cm,種子約厚50cm,每7d翻動1次,防止種子黴爛,并及時挑選出腐爛的種子。待到翌年春季,準備播種前的10d左右把種子篩出,在陽光下翻曬,當裂嘴達30%以上即可播種。

作床整理

蒙古栎根深且發達,喜光、抗寒、耐瘠薄,不耐鹽堿、不耐移植,有很強的萌蘖性,所以在選擇立地條件時,可選向陽幹燥的中性或酸性的砂壤土和壤土。在播種之前要對土壤進行深翻,一般在30~40cm,對土塊、草根、石粒等進行挑揀,細化土壤。對土壤施加基肥和消毒處理,有機肥1.5t/667m2,農家肥5kg/667m2,硫酸亞鐵4kg/667m2,辛硫磷2.5kg/667m2。施好肥與消毒液4~5d後,可整理作床。

作床一般高20cm、寬1.1cm、步道40cm。根據地徑、苗高和出苗量,播種量約130~200kg/667m2,床面幅為1m,播種後複土4cm進行鎮壓。也可采用點播種植,播種前澆足底水,株行距8cm×10cm,深度5~6cm,點播量約100~130kg/667m2,每穴放1粒種子,種臍向下,複土4~5cm鎮壓;如果是需要越冬的種子,在10月下旬或11月上旬,要用樹葉和草複蓋床面,厚度約為5cm,然後再在上面複蓋2cm土作為冬季防寒處理。第2年春季溫度達到10℃以上可去掉複蓋層。

田間管理

澆水因蒙古栎的種實較大,複土較厚,需保持地表下1cm處土壤濕潤,但不可天天澆水,否則容易造成頂土困難或種子腐爛。幼苗真葉出土達4片時,切斷主根促進須根生長,留主根長6cm左右,然後填土踏實并澆水,7d内須澆灌3次,每次澆透,連續14d。蒙古栎雖然根系發達,抗旱能力較強,但是由于葉片較大,蒸發旺盛,所以在幼果膨大期間,需要大量澆灌,以确保生長發育的水分需求。以後可根據土質、降雨量、氣候等條件适時澆水。大風過後要及時檢查地表裂縫,及時扶踩、澆水。

間苗修整樹苗進入高生長速生期後,要根據土壤肥力、苗木生長狀況去除病苗、弱苗,疏散密苗,栽植補苗,留苗密度約60~80株/m2。間苗和補苗後要灌水,以防漏風吹傷苗根。為防止雜草搶奪營養,阻礙樹苗生長,進入6月後要每月進行雜草鏟除,持續3個月。同時要适時進行松土,松土深度為2~5cm。

光照防護因蒙古栎屬于短日照作物,适宜中等強度的光照條件,每天12h以内的短日照條件有利于雌花提早形成及數目增加,并且節位降低。晚春和夏季過強的光照會引起植株萎蔫和發生病毒病,影響生長發育。

追肥蒙古栎苗木當年會有3次生長期,為增加地力、補充苗木所需營養,應追肥2次,每次追肥可配合除草一起進行。6月中下旬第1次封頂後進行追肥,噴灑硝酸铵溶液5g/m2;7月中下旬苗木第2次封頂後進行追肥,噴灑硝铵溶液7g/m2

樹形修整蒙古栎長到2m後,要對其進行整形造型。因蒙古栎樹身高大,所以要立支柱,用3根4~5cm粗的叉杆支住樹幹防止風大造成折損。為使蒙古栎林保持美觀,可統一支架的高度、材料、形式,并對樹形進行修剪,保證姿态優美、整齊一緻,給人一種視覺美觀。

臨床作用

治療急性細菌性痢疾

将柞樹葉制成50%的煎液,每次100毫升,日服3次,7~10天為一療程。可連服二個療程。亦可用25%煎液100毫升行保留灌腸,每晚睡前1次。臨床觀察181例,一療程的治愈率為69~74.7%,累計一、二療程的治愈率在85%以上。

據100例的觀察統計,平均2.1天退熱,腹痛、裡急後重平均3.4天和3.5天消失,大便次數及性狀恢複正常時間分别為4.1天和4.4天;大便培養在36例陽性病人中,有20例于3天内轉陰,其餘均至第6天轉為陰性。1月後曾追蹤觀察23例,結果有3例複發。治程中未見毒性反應及副作用。觀察中曾以磺胺脒治療組作為對照,結果以柞樹葉組的療效較優。

治療小兒消化不良

于6~8月采摘鮮嫩的柞樹葉,陰幹後碾成極細粉末,用文火炒焦,供口服。1周歲内每次0.5克,1周歲以上每次0.75~1克,每日3~4次。治療小兒中毒性消化不良100例,結果97例痊愈,3例無效(均合并營養不良)。治程最短1日,最長10日;其中1~3日内治愈者占38%,4~5日内治愈者占39%。服後無不良反應。

上一篇:茶食

下一篇:名偵探柯南VS怪盜基德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