枇杷

枇杷

薔薇科枇杷屬植物
枇杷(EriobotryajaponicaLindl.)為薔薇科植物,原産我國東南部,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栽培曆史。據浙江省農業廳統計資料,2017年全省枇杷種植面積1.33×104hm2,産量達7.86萬t[1]常綠小喬木,高可達10米;小枝粗壯,黃褐色,密生鏽色或灰棕色絨毛。葉片革質,披針形、倒披針形、倒卵形或橢圓長圓形,長12-30厘米,寬3-9厘米。圓錐花序頂生,長10-19厘米,具多花;總花梗和花梗密生鏽色絨毛;花梗長2-8毫米;苞片鑽形,長2-5毫米,密生鏽色絨毛;花白色,直徑12-20毫米。果實球形或長圓形,直徑2-5厘米;種子呈現球形或扁球形,直徑1-1.5厘米,褐色,光亮,種皮紙質。花期10-12月,果期5-6月。枇杷是美麗觀賞樹木和果樹。生長在較溫暖的地區,葉子和核可入藥;果實叫枇杷,淡黃色或橙色,外皮有細毛,果味甘酸,供生食、蜜餞和釀酒用;葉曬幹去毛,可供藥用,有化痰止咳,和胃降氣之效。木材紅棕色,可作木梳、手杖、農具柄等用。
    中文名:枇杷 拉丁學名:Eriobotrya japonica (Thunb.) Lind 别名:金丸、蘆枝、盧桔、盧橘等 界:植物界 亞界: 總門: 門:被子植物門-Angiospermae 亞門: 綱:雙子葉植物綱-Dicotyledoneae 亞綱:原始花被亞綱-Archichlamydeae 超目: 目:薔薇目-Rosales 亞目:薔薇亞目-Rosineae 科:薔薇科-Rosaceae 亞科:蘋果亞科-Maloideae 族: 亞族: 屬:枇杷屬-Eriobotrya 亞屬: 組: 亞組: 種: 亞種: 變種: 品種: 分布區域:中國、日本、印度、越南、緬甸、泰國、印度尼西亞 命名者及年代:(Thunb.) Lindl.,1822 保護級别: 分布區域-中國:湖北省、四川省、有野生、廣泛栽培河南省、陝西省、甘肅省、安徽省、江蘇省、浙江省、江西省、湖南省、湖北省、貴州省、雲南省、福建省、台灣省、廣東省、廣西壯族自治區

形态特征

生活型:t常綠小喬木株:t高達10米枝:t小枝粗,密被鏽色或灰棕色絨毛葉:t葉革質,披針形、倒披針形、倒卵形或橢圓狀長圓形,長12-30厘米,先端急尖或漸尖,基部楔形或漸窄成葉柄,上部邊緣有疏鋸齒,基部全緣,上面多皺,下面密被灰棕色絨毛,側脈11-21對:葉柄長0.6-1厘米,被灰棕色絨毛,托葉鑽形,有毛花:t花多數組成圓錐花序,萼片三角狀卵形,花瓣白色,長圓形或卵形,基部有爪;雄蕊20,花柱5,離生果:t果球形或長圓形,黃或桔黃色

生态習性

産地:t産西北東南部、華中、華東、華南至西南東部一帶,日本、印度及東南亞有栽培物候期:t花期10-12月,果期5-6月

種植範圍

土壤要求:一般砂質或礫質壤土、砂質或礫質黏土都能栽培。但以土層深厚、土質疏松、含腐殖質多、保水保肥力強而又不易積水的土壤為最佳;對土壤酸堿度的要求不嚴格,pH5—8.5都能正常生長結果,而以pH6左右最為适宜。環境要求:畏寒,喜溫暖氣候,花在-6℃受凍,幼果在-3℃受凍;坡度要求在25度以下,坡向以南向和東南向為宜,低凹谷地冷空氣沉積,易受凍害;怕旱忌積水,年降水量1200—2000毫米。山坡、平地均可種植。但以低坡丘陵地區,排水良好、陽光足、土層厚的地為佳。

栽培技術

造林模式:适宜純林模式。

種植密度:丘陵山地株行距4米×4.5米或5米,畝栽37株。

種植技術:一般春植2月下旬—3月上旬,按照“四個一”标準進行種植:一條水平帶、一個标準穴(長寬深1米×1米×0.6米)、一擔有機肥、一棵優質苗。種時離嫁接口上25—30厘米短截,将葉片剪除,以減少蒸發、提高成活率,利于重新培養主枝。

樹體管理技術:适宜主幹分層形,幼樹期通過拉枝、吊枝、抹梢、摘心、疏枝等方法,以促進生長、擴大樹冠;進入結果期後,通過短截和疏删,改善内膛光照,保持良好樹形,果園通風透光。

園地管理技術:結果樹施肥分3次施入:春肥(催果肥)施用時間在2—3月,以速效肥為主,适當增加磷、鉀肥的比重,以滿足果實的發育之需,施肥量約占年施肥量的10%左右;采果肥(5月下旬—6月上旬施):一般采果前一周内施用,以施複合肥+尿素+人畜糞尿肥為主,占全年施肥量的40%—50%;基肥(9月上中旬施):以腐熟菜籽餅、豬羊糞有機肥為主,占全年施肥量的40%。

花果管理:對初果樹和弱樹,疏除樹冠頂部全部花蕾,其餘部位在二分之一的梢上留蕾;對成年樹,在全樹總梢數的三分之二的梢上留蕾。疏果一般在3月下旬進行,疏去畸形果、病蟲果、受凍果、小果、密生果,強穗強枝多留果,弱枝弱穗少留果,白沙品種每穗留3—4個果,紅沙品種每穗留2—3個果。

病蟲害管理技術:常見病蟲害有花腐病、葉斑病、天牛、黃毛蟲等病蟲害及裂果、日灼等生理病害,遵循“預防為主、綜合防控”的方針,根據病蟲害發生規律,抓住關鍵時期,以農業防治為基礎,化學防治和物理防治結合,确保果品的安全、優質、營養。n

采收

當枇杷果實呈黃色或橙黃色時要及時采收,先着色的果實先采收;

需要長途運輸的果實,可在八九成熟時采收。采收應選晴天的早晨、傍晚或陰天進行,下雨或高溫烈日天氣不可采收。由于枇杷果皮薄、肉嫩、汁多,采收順序為先下後上、先外後内;

采收時,手拿果穗或果梗小心剪下,盡量不要擦掉果面茸毛,也不要碰傷果實。采下的果實要及時分級包裝貯運、銷售。

主要價值

經濟價值:可用材及觀賞,果可食,葉供藥用

枇杷葉:止咳、抗炎作用n

抗氧化作用

n體外抗氧化能力

n抗菌作用 (其中對于金黃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效果最佳)

果實:用于固腎澀精、縮尿止帶

2015 年版 《中國藥典》收錄的該屬植物覆盆子,其果實用于遺n精滑精、遺尿尿頻、陽痿早洩、目暗昏花。

n根:用于清熱解毒、祛風除濕、活血調經; 莖葉清熱解毒、n活血止痛

全株:入藥時清熱活血、散瘀止痛n

病蟲害防治

病害

枇杷主要病害有斑點病、炭疽病、灰斑病、角斑病。

n一、增施有機肥,促使植株生長健壯,提高抗病力。

n二、雨季及時排水,降低地下水位,以控制病害發生和蔓延。

n三、及時清潔果園,尤其是冬季要清除果園落葉雜草,剪除的枝條要及時清除出果園并集中曬幹燒毀,以減少菌源。

n四、春梢、夏梢和秋梢抽發時,選用廣譜性殺菌劑對樹冠分别普遍噴藥1次,以防止病害發生,具體藥劑和使用方法參考套袋前噴藥。

n此外,對枇杷主要的生理病害——果實日灼病,如果在果實轉色成熟期,先遇長期低溫陰雨,後突然天氣晴好,氣溫迅速升高,容易導緻樹冠向陽部位的果實表面失水,果皮皺縮,并稍凹陷,形成淡褐色斑塊,即果實日灼病。此生理病害可通過及時套袋避免發生。

n蟲害

枇杷主要蟲害有蚜蟲、木虱、紅蜘蛛、黃蜘蛛、枇杷黃毛蟲、蠍蛉(别名舉尾蟲)、天牛等。

一、按照技術規程做好果園栽培管理。

n二、及時應用太陽能殺蟲燈、黃闆、藍闆、性誘劑等物理和生物防治措施。

n三、可補充應用化學防治和其他防治措施:對蚜蟲和木虱危害,可選用2.5%三氟氯氰菊酯乳油5000倍液,或25%噻嗪酮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2000倍液,或25%噻蟲嗪水分散粒劑5000倍液,或5%啶蟲脒乳油2000倍液,或50%烯啶蟲胺可溶性粒劑10000倍液,或50%吡蚜酮可濕性粉劑4000倍液,或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或2.5%聯苯菊酯乳油1000倍液等農藥交替噴霧防治。

植物傳播史

第一個傳入枇杷的國家及其年代

枇杷最早從中國傳出去,傳到的第一個國家是日本。這是包括中國和日本在内的全世界業内的共識。但究竟什麼年代傳去,并沒有明确的記載流傳下來。

日本方面,至20世紀90年代,一般的描述是:早在公元1180年日本就有關于枇杷的記載,10年後的21世紀初,又有新的說法,認為早在奈良時代(公元762年,公元901年等)都有枇杷的記載。因此,日本在中國的唐宋年間就有枇杷的記載。日本還大量記載我國唐朝時派遣留學僧到唐都長安(今西安)留學的情景,也保留大量記載我國高僧鑒真和尚曆經艱難東渡日本傳經送寶的資料。但未見唐朝從中國引入枇杷的記載。

迄今見到的明确記載日本從中國引進枇杷的年代是日本的江戶時代(1600—1867年),即中國的明朝。

近代西方人發現枇杷并進行科學命名

在我國的教科書和科技文獻中,可以看到西方人第一個記載枇杷的是瑞典人屯伯格(C.P.Thunberg),實際上,在屯伯格之前,還有一個人,就是坎普佛(E.Kaempfer)。

坎普佛(E.Kaempfer)是德國一位愛好旅行的博物學家,他于1690年9月作為荷蘭東印度公司的醫師,來到日本長崎,見到銀杏和枇杷等植物。長崎那時和中國澳門一樣,本來是個小漁村,江戶時代(16世紀早中期)被葡萄牙人占據,成為其殖民地。

1641年,日本人趕走了葡萄牙人之後,實行閉關鎖國政策,隻把長崎作為日本唯一的對外開放口岸,而且隻允許中國和荷蘭的商船停泊。坎普佛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作為荷蘭東印度公司的醫師來到長崎,見到銀杏和枇杷的。在他後來(1712)出版著名著作《異域采風錄(AmoenitatesExoticae)》裡,記載了枇杷和銀杏生長在日本長崎,因此,實際上西方人第一個記載枇杷的是坎普佛,而不是多數讀者之前所看到的屯伯格。

全面引種時代

比英國1787年從廣東引入略早一點,法國于1784年,也是從廣東引種枇杷,種植在巴黎國家公園。随後引入其殖民地北非的阿爾及利亞。法國雖然始終沒有成為枇杷生産國,但把枇杷引入阿爾及利亞,後者後來成為枇杷發展史上一個不可忽視的國家。

枇杷18世紀末引入西班牙;19世紀初傳入意大利,主要在西西裡島的巴勒莫(Palermo),但從哪個國家、具體什麼時間均不詳,推測可能是從法國或英國傳入。巴西的枇杷是從日本傳入的,但傳入的具體時間不詳。19世紀早中期從阿爾及利亞或黎巴嫩傳入土耳其。埃及的枇杷也是從黎巴嫩傳入的。枇杷19世紀中葉傳入希臘。

枇杷通過三條途徑傳入美國:1867至1874年間,從歐洲傳入佛羅裡達;從日本傳入加利福尼亞;

中國移民則是先将枇杷帶到夏威夷,然後才傳入美洲(美國)大陸。枇杷曾迅速在美國傳播散布開來,但是,早期主要是作為庭院植物園林植物。

植物文化

枇杷(楊萬裡 [宋])

n大葉聳長耳,一梢堪滿盤。

n荔支分與核,金橘卻無酸。

n雨壓低枝重,漿流水齒寒。

n長卿今尚在,莫遣作園官。

上一篇:大海鲢屬

下一篇:綿馬貫衆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