枇杷葉

枇杷葉

薔薇科植物枇杷的葉子
枇杷葉(學名:Eriobotrya japonica Thunb.)為薔薇科植物枇杷的葉子。又名巴葉、蘆桔葉(《中藥材手冊》)。有清肺止咳,和胃利尿,止渴的功效。有治療肺熱痰嗽,咳血,衄血,胃熱嘔哕作用。
  • 中文名:枇杷葉
  • 拉丁學名:Eriobotrya japonica Thunb.
  • 别名:巴葉
  • 界:植物界
  • 門:被子植物門
  • 綱:雙子葉植物綱
  • 亞綱:原始花被亞綱
  • 目:薔薇目
  • 亞目:薔薇亞目
  • 科:薔薇科
  • 屬:枇杷屬
  • 種:枇杷
  • 分布區域:中南及陝西、甘肅、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雲南等地
  • 來 源:薔薇科枇杷的幹燥葉

形态特征

常綠小喬木,高3~8米。小枝粗壯,被鏽色茸毛。單葉互生,革質;具短柄或近無柄;托葉2片。葉片長橢圓形至倒卵狀披針形,先端短尖或漸尖,基部楔形,邊緣具疏鋸齒,上面深綠色,有光澤,下面密被鏽色茸毛,側脈12~15對。圓錐花序頂生,密被鏽色茸毛,分枝粗壯;花密集,苞片被褐色茸毛;萼筒壺形,黃綠色,密被茸毛;花瓣5,白色,倒卵形,花絲基部較粗,略呈三角形;子房下位,外被長茸毛,5室,柱頭頭狀。果為漿果狀梨果,卵形、橢圓形或近圓形,黃色或橙色。

生長環境

以紅壤山地為主,年均氣溫17.6~18.6℃,年積溫5547~5913℃,無霜期286~311天,年均降雨量14897mm為宜。

分布範圍

在我國分布廣泛,主要分布于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灣、四川、雲南等地。

化學成分

1、揮發油

枇杷葉揮發油的主要成分為橙花叔醇和金合歡醇,還有醇蒎烯、莰烯、月桂烯、對聚傘花素芳樟醇及其氧化物等

2、三萜酸類

枇杷葉中的三萜酸類化合物有十幾種,是枇杷葉的主要有效成分,以烏蘇烷型和齊墩果烷型五環三萜類為多。鞠建華等從枇杷葉正丁醇萃取物中分離得到了6種三萜酸類化合物,分别鑒定為齊墩果酸、2α-羟基齊墩果酸、烏蘇酸、2α-羟基烏蘇酸、坡模酸和薔薇酸。

3、倍半萜類

枇杷葉中的倍半萜類化合物主要以倍半萜橙花叔醇為母體與葡萄糖、鼠李糖形成的苷存在,包括鍊狀和單環倍半萜。

4、黃酮類化合物

枇杷葉中含有的黃酮類化合物苷元主要為山奈酚、槲皮素,糖苷由1~3單糖組成,常見的為葡萄糖、鼠李糖、半乳糖、阿拉伯糖,連接位置多為3-位。此外,還發現有乙酰化黃酮苷存在。

5、多酚類

枇杷葉含有多種多酚類化合物,其母核為黃酮、黃烷-3-醇,主要包括Chorogenic acid、(-)epicatechin、

Procyanidin B-2、Proeyanidin oligomer。

6、有機酸類

枇杷葉中含有酒石酸、檸檬酸和蘋果酸等有機酸類。

7、其他

枇杷葉中還含有枇杷苷、苦杏仁苷等。苦杏仁苷為廿羟腈苷,在體内各種微生物産生的酶的作用下,可分解釋放微量氫氰酸,有鎮靜呼吸中樞作用,産生鎮咳平喘的效果,發揮鎮咳作用。

藥理作用

枇杷葉全年均可采收。其性微寒、味苦,有清肺止咳、降逆止嘔的功效,常用于治療肺熱咳嗽、氣逆喘急,胃熱嘔逆,煩熱口渴等病症。

1、止咳作用

王立為等采用二甲苯緻小鼠耳腫脹法、二氧化硫引起小鼠咳嗽和枸椽酸噴霧緻豚鼠咳嗽模型,觀察枇杷葉不同分離部分及單體成分的抗炎及止咳作用,結果表明枇杷苷、烏索酸和總三萜酸是枇杷葉抗炎、止咳作用的主要成分。

2、抗腫瘤作用

Cha DS等考察枇杷葉醇提取物的抗腫瘤活性,發現枇杷葉三萜酸能抑制 MMP-2和 MMP-9的活性和表達,抑制肺癌等癌細胞轉移和擴散。

3、抗氧化作用

枇杷葉黃酮具有較強的體内外抗氧化作用。

4、抗炎、抗過敏作用。

【備注】

(1)枇杷根:苦,平。清肺止咳,鎮痛下乳。主治肺結核咳嗽,風濕筋骨痛,乳汁不通。用量0.2~1兩。

(2)枇杷核:苦,寒。疏肝理氣。主治疝痛,淋巴結結核,咳嗽。用量1.5~3錢。

【摘錄】《中國藥典》

治療慢性氣管炎

取枇杷葉3兩、茄梗5兩,加水3000毫升煎成2000毫升,再加單糖漿240毫升。日服3次,每次10毫升,20天為一療程。治療167例,結果控制42例(25%),顯效60例(36%),好轉35例(20%),無效30例(18%)。據觀察,止咳作用強,祛痰作用差;對單純型氣管炎較好,對哮喘則無效。治程中無毒性反應。另有用野批杷葉制成注射劑,每毫升含生藥2克。每次用0.5毫升,在二側定喘穴注射,隔日1次,5次為一療程。治療59例,顯效14例,好轉35例,無效10例。對喘息型患者有較好療效。

栽培技術

枇杷性喜溫暖潮濕的氣候,生育期間要求較高的溫度和雨量。年平均溫度以15度以上為宜。特别是冬春花期及幼果期,要求最低溫度分别不低于5度和零下3度,這是枇杷能否作為經濟栽培的主要限制因素。

一、上半年枇杷栽培技術

(1月)開始挂果期

管理重點:保花保果

1.水分管理:防春旱,注意灌水。

2.根外追肥:謝花後可進行根外追肥,提高座果率。

(2月)幼果生長期

管理重點:壯果、疏果

1.疏果:疏果時原則上強枝、強穗多留果;樹冠下部、内膛和壯旺枝多留;弱枝、弱穗少留果;樹冠中上部、外圍和細弱枝少留。疏果時先疏去病蟲害果、畸形果、凍傷果(一般受凍幼果果面茸毛萎蔫或有脫落,果皮變黃綠色),然後再疏去小果和過密果,有2~3個擁擠在一起的,必疏去一個。

2.幼果套袋:在幼果有拇指頭大小時結合疏果進行,套袋前全園噴藥(托布津和菊酯類農藥)一次,采用牛皮紙或舊報紙等材料,紙袋長方形,大小通常20×15cm,袋頂兩角剪開以利通氣。

3.水分管理:如遇春旱應注意适當灌水,若遇連續陰雨連錦,則應及時防止果園積水。

4.施壯果肥:2月底至3月上旬追施一次壯果肥,每株用複合肥0.2㎏。同時,在此階段,可用2~3%過磷酸鈣+0.2~0.3%尿素進行多次根外追肥。

(3月)幼果生長膨大至成熟收獲期

管理重點:壯果、收獲

1.水分管理:如遇春旱應注意适當灌水,若遇連續陰雨連錦,則應及時防止果園積水。

2.施壯果肥:追施一次壯果肥,每株施複合肥0.2㎏+鉀肥0.1㎏。

3.根據成熟情況進行采摘收獲。

(4月)果實膨大至果實成熟

管理重點:促果實膨大、采收

1.繼續進行采摘。

2.水分管理:本月是果實膨大成熟期,要求一定的水分,但水分不宜過多,過多則導緻着色差、成熟遲、風味淡甚至裂果,加強水分管理,應做好疏通溝渠、排水防澇工作。

(5月)夏梢萌發生長期

管理重點:促夏梢抽生

1.修剪枯枝、密枝,清園。

2.水分管理:加強水分管理,做好疏通溝渠、排水防澇工作。

3.施肥促進枇杷樹複壯,每株施複合肥0.3斤+鉀肥0.2斤,過半月再施一次。

4.薄施石灰進行殺菌消毒。

(6月)夏梢生長期

管理重點:促梢、壯梢

1.施肥促進枇杷樹複壯,每株施複合肥0.3斤+鉀肥0.2斤。

2.水分管理:加強水分管理,做好疏通溝渠、排水防澇工作

二、夏季修剪

夏季修剪必須以通風透光,增強樹勢為前提條件。修剪疏密生枝交叉枝、重疊枝、病蟲枝、枯枝。對結果枝則要短截;對衰弱結果枝要進行更新,對已萌芽的春梢側枝,保留1~2個枝梢,疏除過多的弱枝;對徒長枝,則視樹冠的空間大小酌情間疏,短截或拉枝保留;對傷口過大的主枝要及時用石硫合劑塗抹傷口、以防傷口被病菌侵染影響樹勢的生長。

三、病蟲害防治

夏梢抽發形成結果母枝期間,常見主要病蟲害有紅蜘蛛、黃蜘蛛、黃毛蟲、舉尾蟲、天牛、枇杷灰蝶、梨小食心蟲和枝幹腐爛病、葉班病等的危害。葉班病類要加強肥水管理、完善排灌設施,提高樹體的抗病能力。夏季高溫多雨時,葉面噴施30%愛苗3000倍液+2%加收米300倍液防治葉斑病、炭疽病等,用2.5%功夫或攻擊2000~3000倍液防治蟲害。用1:2冠菌銅和綠風95調成糊狀,每隔4~5天塗抹樹幹1次,連抹3次,防治枝幹腐爛病。4~5月和8~11月是紅蜘蛛、黃蜘蛛發生的高峰期,用1.8%易斬乳油或40%庫龍1500倍液防治。舉尾蟲每年發生2次,幼蟲具有具有群居性,可以人工捕殺。6月中旬到8月,天牛在分技的基部表面産卵,産卵後分枝表面是“川”字,人工挑刺剛産下卵粒,若幼蟲已蛀入枝幹時,用注射器往也裡灌注80%敵敵畏乳油50~100倍液,并用粘土封堵洞口。在幼果套袋前,噴施2.5%功夫或攻擊2000~3000倍液、或用紅糖1份,醋2份,水10~20份,加少量白酒和90%敵百蟲晶體制成糖醋液誘殺,防治灰蝶和梨小食心蟲。蛾類可利用成蟲的趨光性,在園區安裝頻振或殺蟲燈誘殺成蟲。

四、采收、貯藏和加工

枇杷果實無後熟期作用,必須充分成熟才能表現良好風味。當果實充分呈現固有的橙色或黃色時,便是成熟的标志,應及時采收。需要遠運的,應在果實成熟度有八九成成熟時提前采摘。枇杷果皮薄,易碰傷,采收應細緻。采果期宜選晴天無露水天氣,果實用枝剪剪下後,放在内有細軟襯墊材料的采果容器中,切忌用手指任意拿捏,以免造成碰壓傷,或将果面絨面和果粉擦去。

病蟲防治

危害部位

灰斑病,為害葉和果實,枇杷黃毛蟲幼蟲為害枝梢嫩葉。

防治方法

清除被害葉及果實并燒毀,注意通風透光,發生期用90%敵百蟲1000倍液噴殺。

采制加工

常種于村邊、平地、坡地。全國各地均有栽培,四川、湖北有野生。全年可采,曬至七八成幹時,紮成小把,再曬幹。置幹燥處。

枇杷葉制法

枇杷葉:除去絨毛,用水噴潤,切絲,幹燥。

蜜枇杷葉:取枇杷葉絲,照蜜炙法炒至不粘手。每100kg枇杷葉絲,用煉蜜20kg。

成藥制劑

五桠果科植物大花五桠果的幹燥葉

(英)Loquat Leaf

枇杷葉提取物系列:

枇杷葉浸膏

枇杷葉比例提取物:10:120:1

枇杷葉提取物:熊果酸25%,熊果酸30%,熊果酸90%,熊果酸95%,熊果酸98%

枇杷葉浸膏,有清熱、潤肺、止咳化痰等功效;又蒸制其葉取露,取名“枇杷葉露”,有清熱、解暑熱、和胃等作用;又為極好的蜜源植物,在蜂蜜中,“枇杷蜜”質優。葉含皂苷、苦杏仁苷、烏索酸、齊墩果酸、鞣質、維生素Bl、維生素C等。

醫藥傳承

曆史考證

枇杷始載于《名醫别錄》,列為中品。《證類本草》引掌禹錫等按蜀本圖經雲:“樹高丈馀,葉大如驢耳,背有黃毛,子梂生如小李,黃色味甘酸,核大如小栗,皮肉薄,冬花春實,四月五月熟,淩冬不調,生江南山南,今處處有”,又引圖經曰:“枇杷葉舊不着所出州郡,今囊漢吳蜀閩嶺皆有之,木高丈馀,葉作驢耳形,皆有毛……四月采葉,暴幹”。《本草綱目》引郭義恭廣志雲:“枇杷易種,葉微似栗,冬花春實。其子簇結有毛,四月熟,大者如雞子,小者如龍眼,白者為上,黃者次之。無核者名焦子,出廣州。”又楊萬裡詩雲:“大葉聳長耳,一枝堪滿盤。”《植物名實圖考》謂:“浙江産者實大核少”。根據上述記載及所附的枇杷圖,皆指薔薇科的枇杷。是因其葉形似琵琶,故名。李時珍指出,“蘆桔”應是“金桔”的别名,作為枇杷的别名,是誤用的。

用于肺熱咳嗽,風熱咳嗽,肺虛久嗽。枇杷葉味苦性寒,具有降氣清肺止咳之功,用治肺熱咳嗽,可配黃芩、栝樓皮等藥以清肺化痰止咳。其味微辛,兼能疏洩肺氣,故風熱咳嗽亦可配以前胡、桑葉等以疏風宣肺止咳。以其止咳力佳,配以麥冬、阿膠又能治肺燥咳嗽;久咳痰血可配白及、藕節、生地黃、蛤粉炒阿膠以清肺補肺、止咳止血;若兼痰多者,則再配川貝母、叭旦杏仁等以加強化痰作用。

用于胃熱嘔吐、呃逆。枇杷葉入胃經,善清胃熱、降胃氣而奏止嘔哕、治呃逆之效。胃熱嘔逆還可以單用,若暴吐服藥不止,可配以生姜、半夏,以加強止嘔之功;妊娠嘔吐,枇杷葉配生姜煎服;小兒吐乳不止,配母丁香為末,棗湯調下。

常用配方

1、治咳嗽,喉中有痰聲:枇杷葉25克,川貝2.5克,叭旦杏仁10克,陳皮10克。為末,每服5~10克,開水送下。(《滇南本草》)

2、治肺熱咳嗽:枇杷葉9克,桑白皮12克,黃芩6克,水煎服。或蜜炙枇杷葉12克,蜜炙桑白皮15克,水煎服。(《陝西中草藥》)

3、治風熱咳嗽:枇杷葉、苦杏仁、桑白皮、菊花、牛蒡子各9g。煎服。(《安徽中草藥》)

4、治肺風咳逆:幹枇杷葉30g,芫荽菜、前胡各15~18g,艾葉5片。水煎,沖紅糖,早晚頓服。(《天目山藥用植物志》)

5、治肺燥咳嗽:幹枇杷葉(去毛)9g,幹桑葉9g,茅根15g,水煎服。(《廣西民間常用中草藥手冊》)

6、治婦人患肺熱久嗽,身如火炙,肌瘦,将成肺痨:用枇杷葉、木通、款冬花、紫菀、杏仁、桑白皮各等分,大黃減半。各如常制,治訖同為末,蜜丸,如櫻桃大。食後、夜卧各含化一丸。(《本草衍義》)

7、治肺氣抑逆,痰滞成咳,咳聲連發、努氣不轉、痰逆不出(俗名頓嗆):用枇杷葉(姜炙)、前胡、防風、薄荷、杏仁、桑皮、瓜蒌仁、桔梗各一錢五分,甘草、升麻各七分。水煎服。(《方脈正宗》)

8、治百日咳:枇杷葉15g,桑白皮15g,地骨皮9g,甘草3g。水煎服。(江西《草藥手冊》)

9、治慢性支氣管炎,咳嗽氣喘痰多:枇杷葉、冬桑葉、車前草、天漿殼、天花粉。煎服。(《上海常用中草藥》)

10、治嘔吐:

①枇杷葉2片,柿蒂5個,菖蒲6g,桂竹青(桂皮刮下的第二層皮)一把。煎服。(江西《草藥手冊》)

②枇杷葉15g,鮮竹茹15g,竈心土60g。水煎服。(《恩施中草藥手冊》)

11.治老幼暴吐,服藥不止者:枇杷葉(淨刷去葉後毛,锉碎)二兩重,半夏㕮咀,淨者)四兩重。上件用生姜四兩重,切作綠豆大,拌勻,釀一宿,慢火炒令微焦色,以皮紙盛于地上候冷,每服二兩,水一盞,煎七分,去渣,空心少與,緩投,可入諸藥内同煎服亦效。(《活幼心書》至聖散)

12、治小兒吐乳不定:枇杷葉一分(拭去毛,微炎黃0),母丁香一分。上件藥,搗,細羅,為散,乳頭上塗一字,令兒砸便止。(《聖惠方》枇杷葉散)

13、治溫病有熱,飲水暴冷啘:枇杷葉(拭去毛)、茅根各半升。上二味切,以水四升,煮取二升,稍稍飲之,啘止則停。(《古今錄驗方》枇杷葉飲子)

14、治熱病煩渴、飲水過多,時有嘔逆方:枇杷葉二兩(拭去毛,炙徽黃),茅根一兩(锉),葛根一兩(锉)。上件藥,搗篩為散,以水三大盞,煎至一盞半,去滓,不計時候,分溫三服。(《聖惠方》)

15、治五噎:枇杷葉一兩(拭去毛,炙微黃),陳橘皮一兩(湯浸,去白瓤,焙),生姜半兩。上件藥,都以水二盞半,煎至一盞半,去滓,不計時候,分溫三服。(《聖惠方》治五噎立效方)16.治霍亂吐利不止:枇杷葉(拭去毛,炙)、桂(去粗皮)、厚樸〔去粗皮,姜汁炙)、陳橘皮(去白,焙)各半兩。上四味,搗羅為粗末。每服二錢匕,水一盞,入生要三片,煎至六分,去滓熱服,不汁時候。(《聖濟總錄》正胃湯)

17、治霍亂心煩懊不得安卧:枇杷葉(拭去毛)一分,蘆根(洗,焙)三分,人參一分。上三味,粗搗篩。每服五錢匕,水一盞,入薤白五寸,煎至一盞,去滓,溫服,有頃再服。(《聖濟總錄》枇杷葉飲)

18、治慢性腎炎,膀胱炎及尿道炎,小便淋澀或不利:用枇杷葉、車前子、甘草,煎服有效。(《江蘇中醫》)

19、回乳:枇杷葉(去毛)5片,牛膝根9g。水煎服。(《浙江民間常用草藥》)

20、治夏季小兒皮膚熱瘡如疿疹、熱疖等:用枇杷葉煎湯作浴劑,每日1~2回,有治療和預防之效。(《江蘇中醫》)

21、治面上生瘡:枇杷葉,布擦去毛,炙幹,為末,食後茶湯調下二錢。(《急救良方》)

22、治鼻赤:枇杷葉(去毛)、大山栀、苦參、蒼術(米泔浸炒),各等分為末,每服一錢半,酒調白滾湯咽下。(《證治準繩》)

23、治肺風、粉刺、鼻齄,初起紅色,久則肉匏發腫者:枇杷葉(去毛刺)八兩,黃芩(酒炒)四兩,甘草一兩,天花粉四兩。共為末,新安酒跌丸,桐子大。每服一錢五分,食後并臨睡白滾湯、茶湯俱可送下,忌火酒、煎炒。(《外科正宗》枇杷葉丸)

24、治翻花痔:枇杷葉(蜜塗炙燥)為末,烏梅肉(焙燥)為末,和勻,先以痔洗淨,次以藥敷之。(《古今醫統》)

25、治衄血不止:枇杷葉,去毛,焙幹末之,茶調下一二錢,日三服。(《本事方》)

健康食譜

凡肺熱痰嗽者,可與桑白皮、杏仁、竹瀝、大黃等配伍,以清肺瀉熱,化痰止咳;凡老幼暴吐服藥水止者,可與半夏、生姜同用,以加強止嘔之功;本品臨床常與葛根、麥冬、玄參、胡黃連等配伍,以清熱生津止渴。

枇杷葉不适合人群:肺寒咳嗽及胃寒嘔吐者。

枇杷葉粥

取枇杷葉15克(鮮品加倍),大米100克,清水适量。先煎枇杷葉,去渣取汁,入米煮粥。本品清肺和胃,降氣化痰,枇杷葉潤肺養胃化痰,大米補中益氣。尤适宜氣陰兩虛而發熱的患者食用。

桑葉枇杷茶

選取桑葉、野菊花、枇杷葉各10克。将上三味制為粗末,代茶頻飲。本品桑葉、菊花清肝瀉火,祛風化痰解表。适合于肝陽上亢,肝火犯胃所緻的頭重腳輕,口幹口苦以及血壓升高等症狀。另外本品兼具解表功效,對風熱感冒之咽喉疼痛、發熱、咳嗽氣喘、咯吐黃痰等亦有效。注意:此三味均是寒涼之品,飲茶後若出現脘腹、少腹冷痛,洩瀉,即刻停用;素體陽虛怕冷之人慎用。

枇杷藕

選取鮮蓮藕400克,枇杷葉10克(鮮品加倍)。将蓮藕洗淨切片,枇杷葉洗後擺放在盤底,然後把切好的藕片擺放在上面。蓮藕健脾止瀉而能清心火。心為五髒六腑之大主,心火清,則全身火熱之勢退。本品先苦後甜,回味無窮。非常适合于夏季冰鎮後使用。

文獻記載

1、《本草綱目》:枇杷葉,治肺胃之病,大都取其下氣之功耳。氣下則火降痰順,而逆者不逆,嘔者不嘔,渴者不渴,咳者不咳矣。

2、《本草經疏》:《經》曰:諸逆沖上,皆屬于火。火氣上炎,則為卒宛不止。宛者,哕也,其聲濁惡而長。《經》曰,樹枯者葉落,病深者聲哕,病者見此,是為危證。枇杷葉性涼,善下氣,氣下則火不上升,而胃自安,故卒宛止也。其治嘔吐不止,婦人産後口幹,男子消渴,肺熱咳嗽,喘息氣急,腳氣上沖,皆取其下氣之功。又治婦人發熱咳嗽,經事先期,佐補陰清熱之藥服之,可使經期正而受孕。

3、《本草彙言》:枇杷葉,安胃氣,潤心肺,養肝腎之藥也。沈孔庭曰:主嘔哕反胃而吐食不止,安胃氣也;或氣逆痰滞而咳嗽靡甯,潤肺氣也;或虛火煩的而舌幹口澡,養腎氣也;或瘟疫暑?而熱渴不解,涼心氣也。

4、《重慶堂随筆》:枇杷葉,凡風溫、溫熱、暑、燥諸邪在肺者,皆可用以保柔金而肅治節;香而不燥,凡濕溫、疫疠、穢毒之邪在胃者,皆可用以澄濁氣而廓中州。《本草》但雲其下氣治嗽宛,則偉績未彰,故發明之。

上一篇:厚藤

下一篇:吉縣蘋果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