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白鹳

東方白鹳

鹳科鹳屬動物
東方白鹳屬于大型涉禽,是中國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常在沼澤、濕地、塘邊涉水覓食,主要以小魚、蛙、昆蟲等為食。[1]性甯靜而機警,飛行或步行時舉止緩慢,休息時常單足站立。3月份開始繁殖,築巢于高大喬木或建築物上,每窩産卵3~5枚,白色,雌雄輪流孵卵,孵化期約30天。在東北中、北部繁殖;越冬于長江下遊及以南地區。東方白鹳已被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中文名: 拉丁學名:Ciconia boyciana 别名: 界: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綱:鳥綱 亞綱:今鳥亞綱 目:鹳形目 亞目: 科:鹳科 亞科: 族: 屬:鹳屬 亞屬: 種: 亞種: 分布區域: 命名者及年代: 保護級别: 中文學名:東方白鹳 别稱:老鹳

外形特征

東方白鹳是一種大型的涉禽,體态優美。長而粗壯的嘴十分堅硬,呈黑色,僅基部綴有淡紫色或深紅色。嘴的基部較厚,往尖端逐漸變細,并且略微向上翹。眼睛周圍、眼線和喉部的裸露皮膚都是朱紅色,眼睛内的虹膜為粉紅色,外圈為黑色。身體上的羽毛主要為純白色。翅膀寬而長,上面的大複羽、初級複羽、初級飛羽和次級飛羽均為黑色,并具有綠色或紫色的光澤。初級飛羽的基部為白色,内側初級飛羽和次級飛羽的外除羽緣和羽尖外,均為銀灰色,向内逐漸轉為黑色。前頸的下部有呈披針形的長羽,在求偶炫耀的時候能豎直起來。腿、腳甚長,為鮮紅色。

東方白鹳幼鳥和成鳥相似,但飛羽羽色較淡,呈褐色,金屬光澤亦較弱。

栖息環境

東方白鹳在繁殖期主要栖息于開闊而偏僻的平原、草地和沼澤地帶,特别是有稀疏樹木生長的河流、湖泊、水塘,以及水渠岸邊和沼澤地上,有時也栖息和活動在遠離的居民區,具有岸邊樹木的水稻田地帶。

東方白鹳的越冬地主要集中在長江中下遊的濕地湖泊,而長江流域20世紀50年代初共有大小湖泊4033個,至2004年因圍墾、泥沙淤積而消亡的約1100個。長江原有通江大湖22個面積為17198k㎡,到20世紀80年代,湖泊面積僅存6605k㎡,湖面減少近2/3,湖泊容積相應減少600~700億m³,僅圍墾湖泊濕地面積僅長江流域就高達150萬h㎡。

分布範圍

世界分布

國外繁殖于俄羅斯遠東西伯利亞東南部,西至布拉戈維申斯克,南到興凱湖,二次世界大戰前也曾繁殖在朝鮮和日本;少數越冬在朝鮮、日本和琉球群島,偶爾飄泊到俄羅斯雅庫次克和薩哈林島以及孟加拉國和印度。

中國分布

中國繁殖于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哈爾濱、三江平原、興凱湖,吉林省向海、莫莫格;越冬于江西鄱陽湖,湖南洞庭湖,湖北沉湖、洪湖、長湖、安徽升金湖,江蘇沿海濕地,偶爾到四川、貴州、西藏、福建、廣東越冬;遷徙時經過遼甯省沈陽、朝陽、莊河、大連、營口、蓋縣、盤山,河北省秦皇島和北戴河及承德,天津、北京和山東長島。

生活習性

除了在繁殖期成對活動外,其他季節大多組成群體活動,特别是遷徙季節,常常聚集成數十隻,甚至上百隻的大群。覓食時常成對或成小群漫步在水邊或草地與沼澤地上,步履輕盈驕健,邊走邊啄食。休息時常單腿或雙腿站立于水邊沙灘上或草地上,頸部縮成S形。有時也喜歡在栖息地的上空飛翔盤旋。在地面上起飛時需要首先要奔跑一段距離,并用力煽動兩翅,待獲得一定的上升力後才能飛起。

飛翔時頸部向前伸直,腿、腳則伸到尾羽的後面,尾羽展開呈扇狀,初級飛羽散開,上下交錯,既能鼓翼飛翔,也能利用熱氣流在空中盤旋滑翔,姿态輕快而優美。它的性情機警而膽怯,常常避開人群。如果發現有入侵領地者,就會通過用上下嘴急速啪打,發出“嗒嗒嗒”的嘴響聲,并且伴随着頸部伸直向上,頭仰向後,再伸向下,左右擺動,兩翅半張和尾羽向上豎起,兩腳不停的走動等動作,表現出一系列特有的恐吓行為。

在東方白鹳的全部食物中,魚類占79~90%以上,所捕食的魚類中最大的個體可達0.5千克以上,但随着季節的不同,取食的内容也有變化,在冬季和春季主要采食植物種子、葉、草根、苔藓和少量的魚類;夏季的食物種類非常豐富,以魚類為主,也吃蛙、鼠、蛇、蜥蜴、蝸牛、軟體動物、節肢動物、甲殼動物、環節動物、昆蟲和幼蟲,以及雛鳥等其他動物性食物;秋季還捕食大量的蝗蟲,此外平時也常吃一些沙礫和小石子來幫助消化食物。

覓食主要在白天,以早晨6~7時和下午4~6時活動最為頻繁,中午在樹上休息或在領地的上空盤旋滑翔。繁殖期覓食活動的範圍大約在500米左右,在食物缺乏時也常飛到1~2公裡左右,甚至5~6公裡以外的地方去覓食。春季和夏季大多單獨或成對覓食,秋季和冬季則大多組成小群覓食。

在地面上尋覓食物主要依靠視覺,常常伸長頸部,低垂着頭,一邊大步而緩慢地在地面上行走,一邊四處尋覓,發現食物後急速向前,迅猛的進行啄食。在水中覓食則主要通過觸覺,通常單獨漫步在水邊的淺水處,有時也進到齊腹深的水中,一邊緩慢地向前行走,一邊不時的将半張着的嘴插入水中,每分鐘将嘴插入水中的次數一般都在17次以上,平均每5分鐘就能捕獲到1~1.5個食物,捕食的成功率可達65.5%。

東方白鹳于9月末至10月初開始離開繁殖地,組成群體分批地往南遷徙。遷徙時常集聚在開闊的草原湖泊和蘆葦沼澤地帶活動,沿途需要選擇适當的地點停歇,有些地方可以停歇40天以上。現已發現吉林省莫莫格和遼甯省雙台河子是白鹳秋季南遷時最主要的集散地和停息站。每年秋天在這裡停留和集聚的白鹳經常保持在400~650隻,到11月中下旬開始結凍時才全部遷走,停息時間達40多天。

遷徙主要依靠鼓翼飛翔和利用上升的熱氣流進行滑翔,遷徙時間多在白天10:00~15:00每天氣溫最高的時候。遷徙路線主要沿松嫩平原經吉林省莫莫格、向海,沿遼河流域經雙台河子和北戴河南遷,這是一條最主要的遷徙路線。1986年曾在北戴河統計到遷經該地的東方白鶴達2729隻。

但春季遷經該地的東方白鹳卻很少,或許春秋兩季有着不同的遷徙路線。另外也有部分東方白鹳從黑龍江省東部經長白山麓到朝鮮和遼東半島,少數留在朝鮮和遼東半島越冬,少數分别跨越朝鮮海峽和渤海海峽到日本和山東半島,這可以從每年秋季分别在長白山、遼東半島莊河、大連見到和在山東長島附近海面救起一些飛越渤海海峽而疲憊不堪的東方白鹳得到證明。但絕大多數東方白鹳主要是沿松遼平原經北戴河到長江中下遊的湖泊沼澤地帶越冬,這從在烏蘇裡環志19個東方白鹳幼鳥已分别于1985年1月和1986年3月在江西鄱陽湖和安徽惠陽縣回收而得到證明。

1990年1月中旬在香港記錄到在紅樹林邊越冬的數量為121隻的東方白鹳群體。

偶爾亦有少數遷至中國台灣和西藏南部、日本琉球群島、俄羅斯薩哈林島、印度和孟加拉國越冬的。

生長繁殖

繁殖期4~6月。每年3月初至3月中旬到達中國東北繁殖地,最早到達時間是3月2日和3月6日,多數在3月中旬。通常成幾隻至10多隻的小群遷來。剛遷來時并不立即進入繁殖地,而是在開始融化的河流和湖泊岸邊覓食,或在其上空盤旋尋覓巢位和覓食地。3月下旬開始分散成對進入各自的繁殖地。

巢區多選擇在沒有幹擾或幹擾較小、食物豐富而又有稀疏樹木或小塊叢林的開闊草原和農田沼澤地帶,有時也選擇在距水域、沼澤等取食地數千米至10餘千米遠的林帶。常成對孤立的在柳樹、榆樹和楊樹上營巢,過去在日本也曾發現在高大的松樹和房屋屋頂上營巢的。

巢通常位于樹頂端枝杈上,系由幹樹枝堆集而成,内墊有枯草、絨羽和苔藓或無任何内墊。巢距地高度視環境和樹高而不同,通常在3~17m。營巢時間從3月中旬至3月末開始,雌雄親鳥共同營巢,由雄鳥外出尋找和運送巢材,雌鳥留在巢上築巢。巢呈盤狀,結構較為龐大,外徑120~230cm,内徑50~74cm,深15~35cm,高50~200cm。

如果巢未受幹擾和破壞,或者當年繁殖成功,第二年還繼續被利用,但每年雌雄親鳥都要對舊巢進行修理和加高,因此巢常随利用年限的增加而變得相當龐大。不僅如此,東方白鹳在整個繁殖期間,巢都在不斷進行修補和增高、增寬。據測量,從開始産卵到幼鳥出飛期間,巢高增加大約17cm,巢外徑增加約20cm,内徑增加約4cm。營巢多在上午進行,下午在巢上休息和求愛或在巢域上空盤旋飛翔。交配在巢上進行,在整個營巢和産卵期間,均有交配行為發生。

産卵時間最早在3月末至4月初,多數在4月中旬。每窩産卵4~6枚,一般4~5枚,偶爾也有2~3枚的記錄。通常間隔1天産1枚卵,也有報告間隔4~5天甚至5~7天的。卵白色,呈卵圓形,大小據20枚卵的測量為72~81mm×54~57mm,平均75.8mm×56.6mm,重100~145g,平均129.7g。産出第一枚卵後即開始孵卵,也有報告在第三枚卵産出2天以後才開始孵卵。孵卵由雌雄親鳥共同承擔,以雌鳥為主,每天輪換2~4次,晚上全由雌鳥孵卵,孵卵期31~34天。

雛鳥晚成性,剛孵出時全身被有白色絨羽,嘴為橙紅色,雛鳥由雌雄親鳥共同喂養,當雛鳥長到55日齡時即可在巢附近來回短距離飛翔,60~63日齡以後才随親鳥飛離巢區覓食,不再回窩。幼鳥出飛成功率與巢距覓食地距離和食物供應率有關,特别是在幼鳥多的窩,常常由于食物供不應求而不能全部成活離巢。據在籠養條件下的觀察,東方白鹳的壽命可達48年以上。

種群現狀

東方白鹳從前在東亞地區是常見的鳥類,甚至在日本東京市的教堂屋頂上也曾有營巢繁殖的,但在1868~1995年間,由于非法狩獵、農藥和化學毒物污染等原因,東方白鹳的種群數量在日本逐漸減少,僅能在冬季偶爾發現少量的越冬個體。分布在朝鮮、韓國的繁殖種群也已于70年代初絕滅。由于人口密集,工農業的發展,使得在俄羅斯遠東地區和中國東北黑龍江、吉林兩省殘存的繁殖地也變得極為狹小,總數有3000隻左右,1994年在湖北武漢沉湖發現的越冬群體達900多隻,是至2012年發現的最大的東方白鹳群體。

2009年全世界有東方白鹳野生種群為3000隻,在洪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内就有262隻。

上一篇:水蜜桃

下一篇:岩陀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