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鹮

朱鹮

鹮科朱鹮屬動物
朱鹮(學名:Nipponia nippon)古稱朱鹭、紅朱鹭,朱鹮系東亞特有種。中等體型,體羽白色,後枕部有長的柳葉形羽冠,額至面頰部皮膚裸露,呈鮮紅色;繁殖期時用喙不斷啄取從頸部肌肉中分泌的灰色素,塗抹到頭部、頸部、上背和兩翅羽毛上,使其變成灰黑色。栖息于海拔1200-1400米的疏林地帶,在附近的溪流、沼澤及稻田内涉水,漫步覓食小魚、蟹、蛙、螺等水生動物,兼食昆蟲;在高大的樹木上休息及夜宿;留鳥,秋、冬季成小群向低山及平原作小範圍遊蕩;4-5月開始築巢,每年繁殖一窩,每窩産卵2-4枚,由雙親孵化及育雛,孵化期約30天,40天離巢,性成熟為3歲,壽命最長的記錄為37年。曾廣泛分布于中國東部、日本、俄羅斯、朝鮮等地,由于環境惡化等因素導緻種群數量急劇下降,至20世紀80年代僅我國陝西省南部的漢中市洋縣秦嶺南麓僅有7隻野生種群,後經人工繁殖,種群數量已達到2000多隻(2014年),其中野外種群數量突破1500多隻,朱鹮的分布地域已經從陝西南部擴大到河南、浙江等地。
    中文名: 拉丁學名:Nipponia nippon 别名: 界: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綱:鳥綱 亞綱:今鳥亞綱 目:鹳形目 亞目: 科:朱鹭科 亞科: 族: 屬:朱鹮屬 亞屬: 種:朱鹮 亞種: 分布區域: 命名者及年代:Temminck,1835 保護級别:中國一級保護動物 中文學名:朱鹮 中文别名:朱鹭、紅鶴、鹮、日本風頭鹮、朱臉鹮鶴 英文名:Crested Ibis 分布:中國的東部

外形特征

朱鹮為雄雌同形同色的鳥類,成鳥全身羽色以白色為基調,但上下體的羽幹以及飛羽略沾淡淡的粉紅色,尤以初級飛羽的粉紅色較濃,頭頸部的羽毛特化伸長形成下垂的冠羽,整個面部,包括額部、眼周、眼睑和下嘴基部裸露無羽毛,且呈鮮豔的紅色,喙的尖端和下喙的基部紅色其他部分黑色,虹膜金黃色,腳亦為鮮亮的紅色。

繁殖季節的成鳥在整個頭部和頸部乃至肩部會分泌出黑色的小顆粒,将頭頸肩部沾染成灰黑色,但必須指出這種顔色的變化是由分泌物造成的而非羽毛本身顔色的變化。幼鳥為成鳥的灰色版本,在成鳥應為白色的羽毛在幼鳥均為灰色。頭部的冠羽較短。朱鹮的叫聲非常嘈雜刺耳。

分布地域

朱鹮曾經是分布非常廣泛的一個鳥種,曆史上中國東北、日本、朝鮮、台灣和俄羅斯的西伯利亞都有朱鹮分布的記錄。它在中國的分布記錄北起黑龍江,南至安徽、浙江,西到甘肅中部。

曆史上的朱鹮不僅分布廣泛而且數量巨大,它是東亞地區非常常見的一個鳥種,甚至在20世紀30年代因為數量過多危害農業生産而遭到日本政府有組織的捕獵。但從1960年代開始,本物種的數量陡降,到1970年代,中國、日本和蘇聯的科學家花費大量精力尋找朱鹮但一無所獲,一度以為朱鹮已經滅絕。直到1982年才在中國陝西南部的漢中洋縣發現了僅存的7隻朱鹮,并在那裡建立的專門的保護區,目前中國是世界上唯一有野生朱鹮分布的國家。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朱鹮數量的陡然下降和分布地域的驟然收縮尚不得而知。

生活習性

朱鹮生活在溫帶山地森林和丘陵地帶,大多鄰近水稻田、河灘、池塘、溪流和沼澤等濕地環境。它們性情孤僻而沉靜,膽怯怕人,平時成對或小群活動。

食物

有鲫魚、泥鳅、黃鳝等魚類,蛙、蝌蚪、蝾螈等兩栖類,蟹、蝦等甲殼類,貝類、田螺、蝸牛等軟體動物,蚯蚓等環節動物,蟋蟀、蝼蛄、蝗蟲、甲蟲、水生昆蟲及昆蟲的幼蟲等,有時還吃一些芹菜、稻米、小豆、谷類、草籽、嫩葉等植物性的食物。

動作

它們在淺水或泥地上覓食的時候,常常将長而彎曲的嘴不斷插入泥土和水中去探索,一旦發現食物,立即啄而食之。休息時,把長嘴插入背上的羽毛中。飛行時頭向前伸,腳向後伸,鼓翼緩慢而有力。

栖息地

朱鹮在野生環境中喜歡栖息于海拔1200~1400米的疏林地帶的高大的樹上。它們選擇栗樹、栓皮栎樹、喬木樹、白楊樹或松樹,在粗大的樹枝間,用樹枝、草棍搭成一個簡陋的巢。巢是平的,中間稍下凹,像一個平盤子,外徑73厘米,内徑53厘米,深8厘米,距地面高度為5~20米。巢由樹枝架成,裡面墊以玉米杆、蕨類、細藤條、草葉及草根等,有時也利用舊巢。

生育繁殖

春季是朱鹮的繁殖季節,這時成年的雄鳥和雌鳥結成配偶,離開越冬時組成的群體,分散在高大的樹上築巢、産卵。這時它會用嘴不斷地啄取從頸部的肌肉中分泌出來的一種灰色的色素,塗抹到羽毛上,使它的頭部、頸部、上背和兩翅等都變成灰黑色。

朱鹮每窩産卵2~4枚,卵的大小約為65×45毫米,卵重70克左右,表面是藍灰色或淺綠色的,上面帶有黑褐色的斑點。雄鳥和雌鳥輪流孵卵,經30天左右的孵化,小朱鹮破殼而出。60天後,雛鳥的羽翼豐滿起來,但還遠沒發育成熟,它們的羽毛比成熟朱鹮的顔色稍深,呈灰色。直到3年之後,小朱鹮才完全發育成熟,并開始生兒育女。

保護級别

1986年在中國林業部的支持下,陝西省政府在洋縣成立“陝西朱鹮保護觀察站”專門負責朱鹮的保護與研究。

從1993年至2003年,在陝西、北京等地共建立了十三個朱鹮保護地,總面積達四千二百三十公頃,此外為了擴大種群,北京動物園還積極開展朱鹮人工繁殖的研究,是世界上最早成功繁殖朱鹮的科研機構。主持這項工作的是北京動物園高級工程師李福來。

2005年8月9日,漢中朱鹮生存區域經國務院批準列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2008年,朱鹮在浙江省德清縣開始進行野外放養訓練和養殖,浙江大學提供技術支持。

瀕危情況

瀕危原因

朱鹮受到生存環境惡化、天敵威脅和自身生物學性質的影響而瀕危。由于适合朱鹮築巢的高大喬木遭砍伐,以及适合朱鹮覓食的水田大面積改造為旱田,本物種的生存空間正在不斷收縮,另外越來越廣泛使用的農藥也威脅了他們的安全;朱鹮種群高度密集,至今隻有一個野外種群,一旦爆發疫情很容易造成種群滅絕,另外自身繁殖能力低下與抵禦天敵的能力較弱也是造成本物種瀕危的重要原因。

瀕危等級

CITES瀕危等級:附錄I生效年代:1997年

IUCN瀕危等級:瀕危生效年代:1996年

IUCN瀕危等級:END生效年代:2003年

中國國家重點保護等級:一級生效年代:1989年

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等級:瀕危生效年代:1996年

日本存活現狀

朱鹮是日本文化中不可或缺的聖鳥,這個曆史可以追溯到一千多年前的奈良時代。在皇室某些重要儀式裡,朱鹮羽毛是必不可少的供奉。時至今日,朱鹮色仍然是日本人民十分喜愛的顔色,甚至作為皇宮的主色調,也經常用在皇妃的和服上。日本傳統歌曲中,更是不乏對朱鹮的贊頌。

在20世紀30年代朱鹮因為數量過多危害農業生産而遭到日本政府有組織的捕獵。

1967年,鑒于當時朱鹮數量呈急速下降的趨勢,日本在新易縣佐渡島建立了日本朱鹮保護中心。當時,除人工飼養的朱鹮外,日本還有野生的朱鹮。

1979年,日本全境隻剩下8隻朱鹮,這些幸存的朱鹮全部生活在佐渡島。

1981年,有2隻朱鹮死去。為了使朱鹮擺脫瀕臨滅絕的境地,日本政府決定把6隻野生朱鹮全部捕獲,進行人工飼養。

1982年8月,佐渡島保護中心有5隻朱鹮,到1985年隻剩下3隻。這3隻朱鹮平均年齡12.5歲,兩雌一雄。一隻雌鳥叫阿青。另一隻雌鳥叫阿金,它跟雄鳥阿綠配成一對。

日本國内人工飼養的最後一隻朱鹮——27歲的朱鹮“老太太”阿金最終于2004年死去,自此日本血統的朱鹮全部滅絕。

1998年至2007年中國分三次贈送的5隻朱鹮,于2007年底發展到了94隻。2008年,這批朱鹮又産卵95枚,截止2008年5月已孵出15隻幼鳥,存活14隻。

外交活動

中、日兩國自1985年起共同保護朱鹮,并續簽訂了《日中共同保護朱鹮計劃》,各自就立法及教育推廣而努力。

1998年江澤民出訪日本,代表中國政府向日本人民贈送兩隻朱鹮“友友”和“洋洋”。

2000年朱镕基訪日,應日方要求又提供了另一隻朱鹮“美美”(給友友和洋洋當時唯一的兒子“優優”配對)。

2007年溫家寶總理出訪日本,代表中國政府再向日本贈送一對朱鹮,于是,作為友好使者的“華陽”和“溢水”于2007年11月18日抵達日本。

2012年8月中方原計劃向日本贈送兩隻朱鹮,但由于近期兩國在釣魚島問題上的對立激化,中方擔心原定在中國舉行的朱鹮贈送簽字儀式會導緻國内輿論的反彈,因此決定暫緩該計劃。

2013年6月29日,在中國進行國事訪問的韓國總統樸槿惠一行來到了陝西省,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趙正永和省長婁勤儉在西安會見了韓國總統樸槿惠,并贈送其朱鹮,象征兩國人民友誼。

上一篇:葛粉

下一篇:天才兒子腹黑媽咪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