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央區

未央區

陝西省西安市市轄區
西安市未央區位于西安城區北郊、西安城六區之一、是西安市新的行政中心、城市中心區,是二十一世紀的“浦東新區”。轄區東至灞河,與灞橋區為鄰;西依漆渠河,與鹹陽市秦都區交界;南隔龍首北路,與新城區、蓮湖區毗連;北臨渭水,與高陵縣、鹹陽市隔河相望;西南部與雁塔區、長安區接壤。1954年建區,因境内遺存漢代未央宮而得名,意為“繁榮興盛,不盡不衰”。全區面積264平方公裡,轄大明宮、張家堡、辛家廟、徐家灣、譚家、草灘、漢城、未央宮、六村堡、未央湖10個街道。[1]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未央區常住人口為733403人。2020年未央區實現地區生産總值(GDP)1319.43億元,同比增長3.0%。其中,第一産業增加值1.61億元,增長434.1%;第二産業增加值580.10億元,增長1.7%;第三産業增加值737.72億元,增長3.8%。全區三次産業比重為0.12:43.97:55.91。
    中文名:未央區 外文名:WeiyangDistrict 行政區劃代碼:610112 行政區類别:市轄區 所屬地區:陝西省西安市 地理位置:西安市城北 下轄地區:大明宮街道、辛家廟街道、張家堡街道、徐家灣街道、未央宮街道、譚家街道、草灘街道、漢城街道、未央湖街道、六村堡街道 政府駐地:張家堡街道龍首北路西段1号‎‎ 電話區号:029 郵政區碼:710016 氣候條件: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候 著名景點:秦阿房宮、漢未央宮、唐大明宮等三大宮殿群 機場:西安鹹陽國際機場 火車站:西安北站 車牌代碼:陝A 人口:733403人(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常住人口) 地區生産總值:1319.43億元(2020年) 面積:264平方公裡

建制沿革

地名由來

未央區名源自境内漢未央宮,意為“繁榮興盛,不盡不衰”。

建置沿革

曆史上先後有秦、漢、隋、唐等11個王朝在未央建都。

西周時,為諸侯函伯封地函國。

秦孝公十三年(前349年),秦國遷都鹹陽,置鹹陽縣,現境屬鹹陽縣轄。

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帝國建都鹹陽,仍置鹹陽縣,現境屬之。

漢高祖五年(前202年),西漢置長安縣,治所設在漢長安城橫門(今未央區六村堡鄉相家巷一帶),現境屬之。

新莽始建國元年(9年),改長安縣為常安縣,更始元年(23年)滅新莽後恢複長安縣原名。其治所及現境隸屬未變。

東漢、魏、西晉、前趙、後趙、前秦均置長安縣,其治所及現境隸屬未變。後秦建初元年(386年)複改長安縣為常安縣,北魏神四年(431年)又恢複長安縣名。在此期間,其治所未變,現境仍屬長安(常安)縣轄。

北周明帝二年(558年),析長安縣地置萬年縣,約以漢長安城洛城門為界,東、西分治:萬年縣轄漢長安城内外東部地區,治所設在漢長城八角街(今未央區漢城鄉三官廟村一帶);長安縣轄漢長安城内外西部地區,治所設在漢長安城橫門(今六村堡鄉相家巷一帶)。現境東部屬萬年縣轄,西部屬長安縣轄。

隋開皇三年(583年),廢漢長安城,隋都遷往大興城,萬年縣改名大興縣。大興、長安兩縣以大興城朱雀大街為界,東、西分治,兩縣治所移至大興城内。現境東部地區屬大興縣,西部地區屬長安縣轄。

唐武德元年(618年),大興縣複名萬年縣。唐天寶七年(748年)改萬年縣為鹹甯縣。唐乾元元年(758年)複改鹹甯縣為萬年縣。現境東部歸萬年縣,西部仍屬長安縣。

後梁開平元年(907年),改長安縣為大安縣,改萬年縣為大年縣。

後唐同光元年(923年),恢複長安縣和萬年縣名。現境隸屬未變。

北宋宣和七年(1125年)改萬年縣為樊川縣。現境東部屬樊川縣,西部屬長安縣轄。

金大定二十一年(1181年)改樊川縣為鹹甯縣。現境東部屬鹹甯縣轄,西部仍屬長安縣轄,直至清末。

中華民國二年(1913年)2月,撤銷鹹甯縣建置,其轄地并入長安縣,現境屬長安縣管轄。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11月,長安縣靠近西安市城區的4個鄉劃入西安市,将其中的未央、龍首(部分村)兩鄉合并,現境南部成立西安市第十一區,區公所駐曹家廟村。現境西部還有西安市第十二區部分轄地。

1954年9月25日,撤銷西安市第八、第十一區建置,将其合并成立西安市未央區(慣稱“小未央”)。同時在現境北部設草灘區。在現域西南部還有阿房區的部分轄地。

1957年4月22日,撤銷未央區(“小未央”)建置,将其大部轄地劃歸草灘區,并将草灘區更名為未央區。

1960年5月20日,撤銷新城、碑林、蓮湖3區建置,将原新城區大部轄地劃入未央區。

1962年4月7日,恢複新城區建置,未央區轄域恢複到1960年5月以前界線。

1965年9月20日,撤銷未央、灞橋、雁塔、阿房4區建置,将其合并成立西安市郊區。

1980年3月2日,撤銷西安市郊區建置,恢複未央區建置。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秦至清代

秦代,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縣下設鄉,鄉下設裡。鹹陽縣所轄鄉裡,在今未央區轄地内現知名的僅有長安鄉(在今六村堡鄉一帶)、建章鄉(在今三橋鎮以北,高、低堡子一帶)、陰鄉(在今未央宮鄉武庫遺址一帶)、樗裡(在今未央宮鄉講武殿村一帶)。

漢代,長安縣城内設裡,城外設鄉。據《三輔黃圖》記載,都城内闾裡160個。見于《三輔黃圖》、《長安志》、《漢書》、《居延漢簡》的有宣明、建陽、昌陰、尚冠、修城、黃棘、北煥、北燠、南平、大昌、有利、假利、戚裡、函裡、孝裡、杜裡、當利、梁陵、棘裡、嚣裡、宜裡、南裡、苟裡、五裡、窮裡等闾裡。都城外所設的鄉,在現境内,現知名的僅有長安鄉(在今未央區西北部)、建章鄉(在今未央區三橋鎮以北)、千鄉(在今西安城西北角外一帶)。

三國曹魏時,長安縣城内設裡。西晉時縣下設鄉、裡二級。前秦、後秦時縣下設裡,裡下設闾。北魏時,縣下改設黨、裡、鄰三級。西魏沿用北魏制。北周時,縣下設鄉、裡。這一時期,在現境内所設的鄉、裡,現知名的僅有長安縣的建章裡。

隋唐時,城内設坊,城外設鄉,鄉下設裡。在現境内,現知名的僅有屬唐長安縣所轄的承平鄉(在今未央區三橋鎮阿房宮村向東一帶)、青槐鄉(在承平鄉之南)、居德鄉(唐長安城西北的龍首原上)、永平鄉(今未央區三橋鎮秦阿房宮遺址周圍)、孝悌鄉(今未央區三橋鎮閻十村附近)、修仁鄉(今未央區三橋鎮杈楊村一帶)、渭陰鄉(今未央區西北部)、苑西鄉(唐長安城北禁苑以西)。萬年縣設有龍首鄉(唐長安城北龍首原一帶),鄉下設龍首裡、未央裡。

後梁開平元年至元代末(907—1367年),在今未央區轄地所設的鄉、裡(社),現僅知北宋時樊川縣有龍首鄉,長安縣有苑西鄉。

明代,在現境内,長安縣設有苑西鄉,鹹甯縣設有苑東鄉。

清代,縣以下改鄉、裡為倉(社)、廒。嘉慶年間(1796—1820年),鹹甯、長安兩縣約以今未央、西銅路為界,東、西分治時,分别設倉(社)、廒。鹹甯縣在現境東部設午門、白花、五龍、北辰4社。長安縣在現境西部設紅廟、楊善、葉馬、三橋、王寺(有現境的部分村)5廒。倉、廒建制沿用至民國初年。

民國時期

民國初期,沿用清制,隸屬及政區未變。

民國二年(1913年)3月,撤銷鹹甯縣建置,轄地劃入長安縣。現境屬長安縣轄,行政區劃仍為倉、廒。

民國二十年(1931年),廢倉、廒制,改設鄉。現境有長安縣未央、龍首、渭濱、楊善、阿房、三橋6個鄉。各置鄉公所。并有長安縣浐橋鄉、王寺鄉和鹹陽縣沣橋鄉的部分村。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國民政府推行區、聯保、保、甲4級保甲制。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現境内有西安市第十一區和長安縣龍首鄉、渭濱鄉、楊善鄉、三橋鄉。鄉以下均設保、甲。

建國後

1949年5月27日,設立西安市第十一區臨時人民政府。同年6月14日,廢保、甲制。同年8月,西安市第十一區人民政府成立,區下設鄉,鄉以序數命名。初設4個鄉,1951年5月調整為6個鄉。

1949年7月,撤銷龍首區建置,轄地劃歸渭濱區。同年8月,長安縣渭濱、楊善、三橋3個縣轄區均設區公署,駐地未變。區下設鄉,以序數命名。渭濱區設7個鄉,楊善區設8個鄉,三橋區設4個鄉和三橋市(鎮)。

1950年4月,撤銷長安縣楊善區,将原楊善區第七、八兩鄉劃歸三橋區。由渭濱區的7個鄉和原楊善區的一至六鄉合并組成新成立的渭濱區,渭濱區共轄13鄉。三橋區轄6個鄉、1個市(鎮)。

1954年9月25日,長安縣渭濱區、三橋區劃入西安市,在現境置未央、草灘、阿房(有今未央區三橋鎮部分轄村)3個市轄區。

未央區由西安市第八區、第十一區合并組成,初轄原第十一區的6個鄉和原第八區的6個街道。1955年4月25日,将6個鄉調整為4個鄉。同年5月4日,将原第六鄉廣大門5村劃歸長樂區第十鄉,未央區轄6個鄉、6個街道,下轄80個自然村。

草灘區由長安縣原轄的渭濱區(13個鄉)和原三橋區劃入的北徐寨、皂河、柏梁3個鄉組成。初轄16個鄉,1955年6月26日,将16個鄉調整為11個鄉,共轄172個自然村。

阿房區成立時,其中屬現境的原三橋區第四、五、六鄉調整為第六、七、八鄉;由長安縣鬥門區劃入的7個村排為第九鄉。

1957年4月22日,撤銷未央區(小未央)建置,轄地大部劃歸草灘區,并将草灘區更名為未央區。原未央區管轄5個街道劃歸新城區;1個街道劃歸蓮湖區。未央區下轄6個鄉、252個自然村。

1958年8月,改鄉級建置為“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至1959年底,現境共有211個生産大隊。

1960年5月,撤銷城内3區建置,原新城區大部轄地和原蓮湖區2個街道劃歸未央區,未央區共轄6個人民公社和10個街道。

1962年5月25日,恢複城3區建置,未央區轄地恢複到1960年5月以前轄境。

1965年10月14日,撤銷城郊4區建置,将其合并為西安市郊區。

“文化大革命”期間,現境各人民公社均更改社名。1972年10月,各人民公社、生産大隊恢複文革前名稱。

1980年3月2日,撤銷西安市郊區建置,恢複未央區建置。未央區共轄大明宮、譚家、草灘、漢城、六村堡、未央宮、阿房宮7個人民公社和徐家灣、三橋兩個街道。

1984年3月20日,改各人民公社為鄉、鎮人民政府。同時建立行政村。

至1993年底,未央區共轄大明宮、譚家、漢城、六村堡、未央宮5個鄉,草灘、三橋2個鎮,辛家廟、徐家灣、張家堡、二府莊4個街道。下轄212個行政村、299個自然村、31個社區。

2001年,二府莊街道并入張家堡街道。

2002年,未央區轄10個街道,共212個行政村、41個社區。

2010年,三橋街道,六村堡街道托管西鹹新區。

區劃現況

未央區現轄街道10個。即:辛家廟、大明宮、譚家、徐家灣、未央湖、草灘、張家堡、漢城、未央宮、六村堡街道。149個社區,52個村,68個城市社區,81個撤建(撤建99個村),撤銷東張等8個社區居委會建制,組建為漢都新苑社區,未央區(不含經開、浐灞)134個社區。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未央區位于西安市區北部,西越漆渠河與長安區和鹹陽市秦都區相連,北臨渭河與高陵區和鹹陽市渭城區隔河相望,東至灞河與灞橋區分界,南部由西向東依次與長安區、雁塔區、蓮湖區和新城區接壤。介于東經108°47′08″—109°02′21″、北緯34°14′50″—34°26′22″之間,總面積264平方千米,占西安市土地面積的2.62%。

地形地貌

地形

未央區的地貌類型屬渭河沖積平原,地勢南高北低。未央區分4個地貌單元,由北向南,依次為河漫灘及一、二、三級階地。最高點位于三級階地上的廣大門村和孫家灣村附近,高程411米。最低點在草灘鎮賈家灘村北的渭河灘上,高程364.30米。西部河漫灘和一級階地非常開闊,東部階地緊湊高聳。二、三級階地東高西低,河漫灘與一級階地轉為西高東低。

西安地區位于華北地台西部的渭河斷陷,斷陷西部為渭河凹陷區。未央區地處渭河凹陷區的西安凹陷帶。

境内斷裂構造非常發育,有渭河南側隐伏活動斷裂、灞河隐伏活動斷裂、草灘一朱家村斷裂、窯店—韓峪斷裂和六村堡—焦岱斷裂。其中,渭河南側隐伏斷裂産生于8000萬年以前的中生代,規模巨大,深切地殼,屬一級斷裂。西起鹹陽市的黃家寨,經未央區的六村堡和草灘鎮南進入灞橋區的新築鎮。

地貌

未央區河漫灘分布在東部和北部,灞河、浐河河漫灘位于未央區東部灞河西岸與浐河兩岸,南北走向,呈帶狀分布。浐河河漫灘不明顯。灞河灘面較齊整,南部灘面窄狹,沿河道向北展寬。高程在365.20米—388.00米之間。縱坡降1.8‰,灘面背河一側微向高階地傾斜。南北長約14千米,東西寬僅0.5千米,面積7.16平方千米,占全區總面積的2.73%。表層為亞沙土,下層為中粗沙,含較多的礫卵石。渭河河漫灘位丁渭河南岸,高出河床2—5米,呈帶狀分布,西東走向。南北寬約4—6千米,東西長約20千米,面積92.64平方千米,占全區總面積的35.34%。灘面齊整,微向河床傾斜。縱向坡度0.3‰—0.5‰,橫向坡度0.2‰—0.3‰。高程364.3—380.0米。表層為泥質粉沙,下為細中沙含礫石,尚見薄層紡錘形淤泥,有較厚而良好的含水層。

一級階地高出河床9—11米。分布範圍:北至渭河漫灘南界,南至三橋鎮、講武殿、張家堡、鄭家寺一線。東窄西寬,平均寬度3.6—4.0千米,東西長約21千米,面積8160平方千米,占全區總面積的31.13%。呈帶狀分布,走向西南一東北。階面平坦,縱向坡度0.9‰—1.0‰,橫向坡度1.3‰—1.6‰。高程370—390米。表層為亞沙土或亞黏土,下部為細沙礫卵石層。

二級階地高于河床16—20米。呈東西向分布,階面寬窄變化較大,南北寬約3.5—6千米,未央宮鄉大白楊村附近最窄,僅0.6千米,東西長約18千米,面積65.27平方千米,占全區總面積的24.90%。階地東段多見平行于階地的長形窪地,西段多為開闊的古河道切割,階面梁窪相間,形成分散的斑塊。高程375—400米,縱向坡度1.0‰—1.3‰,橫向坡度2.5‰—4.0‰。階地表層覆有10—20米厚的黃土狀亞黏土,其下為粗沙礫卵石夾薄層亞黏土。

三級階地在境内東南部,曆史上稱龍首原。辛家廟、廣大門、趙村一帶群衆稱錦雞嶺、北蟒原。階地西起未央宮鄉大白楊村北,走向東西,至太華路附近折向東北,直達大明宮鄉廣大門村的浐河岸邊,形成高于浐河河床15—20米的陡坎。由于暴雨沖刷和人類活動,階面形成許多扇形溝壑裥凹凸斑塊。原面脊向長度近12千米,寬度0.5—1.5千米,面積15.47平方千米,占全區面積的5.90%。高程395—411米。組成物質,下部多為鈣質結核膠結的中粗沙或黏土互層,表層為25—40米厚的風積黃土狀土及亞黏土。

氣候特征

屬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冷暖幹濕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雨量适中。春季溫暖、幹燥、多風、氣候多變;夏季炎熱多雨,伏旱突出,多雷雨大風;秋季涼爽,氣溫速降,秋淋明顯;冬季寒冷,風小、多霧、少雨雪。

春季:每年一般從2月20日至5月2日,約72天,分初春、仲春、季春3個階段。2月20日至3月10日為初春,日平均氣溫3—7℃;3月11日至4月9日為仲春,日平均氣溫7—10℃;月10日至5月2日為季春,日平均氣溫12—17℃。

夏季:每年一般從5月3日至9月12日,約133天。5月3日至6月14日為初夏,日平均氣溫18—25℃;6月15日至8月16日為仲夏,日平均氣溫達25℃以上;8月17日至9月12日為季夏,日平均氣溫從26℃漸降至20℃,日夜溫差增大。

秋季:每年一般從9月13日至11月14日,約63天,分初秋、仲秋兩個階段。9月13日至10月11日為初秋,日平均氣溫由20℃漸降至14℃;10月12日至11月14日為仲秋,日平均氣溫由14℃漸降至10℃。

冬季:每年自11月15日始入,至翌年2月19日終止,約97天,分初冬、隆冬兩個階段。11月15日—25日為初冬,日平均氣溫由10℃漸降至5℃;11月26日至翌年2月19日為隆冬,日平均氣溫由4℃漸降至0℃以下。

未央區太陽總輻射平均46.46×10焦耳/(平方米·年),其中植物可以直接吸收利用的生理輻射23.65×10焦耳/(平方米·年)。太陽總輻射1966年最多,為50.76×10焦耳/(平方米·年);1980年最少,為41.03×10焦耳/(平方米·年)。

水系水文

未央區是西安擁有水系最多、水域面積最大的城區,“八水繞長安”盛景中的渭河、灞河、浐河等河流穿境而過,“九湖映古城”美景中的漢城湖、未央湖水韻盎然,境内水面面積過萬畝。

河流

渭河:渭河在沙河灘村西北的沣河入渭口進入未央區境,于賈家灘村東北的灞河入渭口出境,屬過境河流。區内長度23.2千米。河道比降0.6‰左右,多年平均徑流量51.3億立方米,多年平均最大流量2962立方米/秒。

灞河:灞河原名滋水,春秋時秦穆公稱霸西戎,欲顯耀其武功,故更名為灞河。灞河發源于藍田縣灞源鎮東南的秦嶺斷塊峽谷,自灞河鐵路橋西北約2.8千米處進入未央區境,北流至賈家灘東北注入渭河。區内長度14.31千米,河道比降1.53‰。多年平均徑流量5.32億立方米。

浐河:浐河發源于藍田縣秦嶺北側,流經灞橋區李家堡村東進入未央區境,至趙村東彙入灞河,未央區段長3.83千米。

沣河:沣河入渭口正好處于未央區境西部邊界,雖未流經轄區,但沣河水卻通過沣惠渠灌溉域内農田。

皂河:皂河為唐代漕渠和明代通濟渠之源,民國以後稱官河。北西流至雁塔區魚化寨鄉北石橋村北進入未央區,北東向流入渭河,區内長度17.6千米,屬皂河下遊。河道比降0.4‰,設計最大排洪流量25立方米/秒。

漆渠河:漆渠河源于鬥門河、黃堆河和太平河三條支流。于沙嶺村東流入小沣河,主河長6.5千米,比降0.72‰。

小沣河:小沣河原系攔截沣河滲流的一條小河,今上承漆渠河水後東流,至西皂河農一幹渠首的皂河西岸分水北流,至草灘農場西站附近流入皂河。東西主河道長4.1千米。

地下水

未央區潛水岩組廣泛埋藏在第四紀全新統、上新統的沖積、沖風積、洪積和中更新統的洪積層中。承壓含水層埋藏于中更新統和下更新統的沖湖積與沖洪積層中。

潛水含水岩組按單位湧水量大小分為4個水區:

強富水區:分布在渭河與浐、灞河漫灘區。水位埋深0.5—4.0米,含水層厚度40—60米,年變幅小于3.0米,單位湧水量大于30噸/(時·米)。

富水區:分布在渭河一級階地。水位埋深3—8米,厚度30—50米,年水位變幅為3—6米,單位湧水量15—30噸/(時·米)。

中等富水區:分布在渭河二級階地。水位埋深7—17米,厚度20—40米,年水位變幅4—7米,單位湧水量5—15噸/(時·米)。

弱富水區:分布于三級階地。水位埋深10—22米,厚度6—15米,由于潛水上部屬黃土狀的孔隙水,年變幅明顯,一般在7—10米,單位湧水量小于1噸/(時·米)。

承壓含水岩組按單位湧水量大小分為3個水區:

強富水區:分布于河漫灘及一級階地前沿,含水層頂闆埋深60—80米,厚度30—120米,單位湧水量大于20噸/(時·米)。

富水區:分布在一級階地及二級階地中西部,含水層頂闆埋深40—100米,厚度50—100米,單位湧水量在10—20噸/(時·米)。

中等富水區:分布在三級階地及二級階地東南部,含水層項闆埋深50—120米,厚度40—80米,單位湧水量1—16噸/(時·米)。

土壤類型

未央區土壤分5個土類,11個亞類,17個土屬,49個土種。

黃綿土:為黃土母質經耕種熟化形成的幼年土壤,屬生産性能較好的土壤類型,是未央區面積最大的土類。

潮土:亦為未央區的一個主要土類。主要分布在河漫灘和一、二級階地的低窪處。

塿土:為區内生産性能較好的土類,零星分布在區内各級渭河階地上。

水稻土:有淹育型水稻土、潛育型水稻土和潴育型水稻土3個亞類,鏽泥田、青泥田、黃泥田和鏽沙田4個土屬。

淤土:是未央區面積最小的土類,分布在區内古河道和新灘地上。

自然資源

水資源

未央區水資源總量70.05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占95.97%,地下水占4.03%。水資源可利用量4.14億立方米,占資源總量的5.91%。水資源可利用量中,地表水可利用量占48.79%,地下水可開采量占51.21%。

土地資源

未央區農用地6720.7公頃,占全區土地總面積的25.42%;建設用地18274.7公頃,占69.11%;其他土地1445.3公頃,占5.47%。

植物資源

未央區野生樹種主要有:楊樹、泡桐、柳樹、椿樹、楸樹、槐樹等。

未央區野生藥材主要有:菊花、生地、貝母、茵陳、青蒿、闆蘭根、白術、黨參、香附子、王不留行等。

動物資源

未央區野生動物主要有草兔、岩松鼠、黑線姬鼠、花鼠、貓頭鷹、黃鼬、蛇等。

礦産資源

未央區境内浐河、灞河沙石資源質地堅硬,産量豐富。據馬渡王站實測,多年平均輸沙量354萬噸,最大含沙量950公斤/米,最小含沙量為零。灞河上遊大多處于火成岩與變質岩山區,未央區内沉積的沙石多為石英岩類,含泥量少,質地堅硬,屬優質建築沙石資源,年可開采量平均60萬立方米。

地熱資源

未央區域内深層儲熱層是西安—臨潼—渭南地熱異常區的一部分,區内地下斷裂特别發育,地熱異常區多與大斷裂發育方向一緻。區内地下熱水深層儲熱層,多屬第三系戶縣群的白鹿原組含水層,以砂岩為主,厚度350—750米。其中,含水豐富的儲熱層厚度占10—31%,水溫可達50—100℃,礦化度高。

人口民族

2020年末戶籍人口88.71萬人(均為城鎮人口),總戶數28.78萬戶,當年省内遷入27908人,省外遷入17403人;當年遷往省内4657人,遷往省外4072人。年末戶籍人口中,18歲以下21.41萬人,18-34歲25.22萬人,35-59歲31.34萬人,60歲以上10.74萬人;全區男女性别比例為93.5:100。全年出生人口16026人,死亡人口3157人。

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未央區常住人口為733403人。

經濟

綜述

2018年,未央區實現地區生産總值(CDP)964.83億元,同比增長7.3%。其中,第一産業增加值0.40億元,下降49.6%;第二産業增加值477.01億元,增長7.3%;第三産業增加值487.42億元,增長7.3%。全區三次産業比重為0.04:49.44:50.52。非公有制經濟完成增加值531.65億元,占地區生産總值的比重為55.1%。

2020年未央區實現地區生産總值(GDP)1319.43億元,同比增長3.0%。其中,第一産業增加值1.61億元,增長434.1%;第二産業增加值580.10億元,增長1.7%;第三産業增加值737.72億元,增長3.8%。全區三次産業比重為0.12:43.97:55.91。非公有制經濟完成增加值769.75億元,占地區生産總值的比重為58.3%。2020年全區單位GDP能耗同比下降2.5%以上。

固定資産投資

2018年,未央區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下降11.8%。

财稅收支

2018年,未央區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完成35.41億元,較上年可比增長10.3%。稅收收入完成30.93億元,較上年同比增長19.4%,占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的比重為87.4%。分稅種來看,增值稅較上年增長11.5%;營業稅較上年下降75.4%;土地增值稅較上年增長69.3%;印花稅較上年增長7.2%;個人所得稅較上年增長20.2%;企業所得稅較上年增長20.4%;城市維護建設稅較上年增長25.4%;房産稅較上年增長31.6%;城鎮土地使用稅較上年下降2.1%;契稅較上年下降7.1%;耕地占用稅較上年增長177.9%。分部門來看,區地稅部門累計組織收入16.57億元,完成預算的127.4%;區國稅部門累計組織收入9.50億元,完成預算的88.8%;區财政部門累計組織收入3.02億元,完成預算的70.1%;經開區和浐灞生态區累計劃轉收入6.33億元。

2018年,未央區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完成34.09億元,較上年同比增長3.0%。财政重點八項支出合計完成30.66億元,較上年增長3.6%。其中:一般公共服務支出完成2.53億元,增長5.3%;公共安全支出完成2.39億元,下降14.8%;教育支出完成9.39億元,增長17.7%;科學技術支出完成0.29億元,增長21.5%;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完成3.70億元,下降29.4%;醫療衛生與計劃生育支出完成2.72億元,增長18.7%;節能環保支出完成0.49億無,增長30.5%;城鄉社區支出完成9.15億元,下降1.1%。其他重點支出中農林水支出完成0.82億元,增長12.1%;住房保障支出完成0.63億元,增長22.7%;商業服務業等支出完成0.25億元,增長99.2%;國土海洋氣象等支出完成0.22億元,增長3.5%;交通運輸支出完成0.17億元,增長4.0%。

人民生活

2018年,未央區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1056元,比上年增長7.9%。

2020年,未央區實現地區生産總值(GDP)1319.43億元,同比增長3.0%。其中,第一産業增加值1.61億元,增長434.1%;第二産業增加值580.10億元,增長1.7%;第三産業增加值737.72億元,增長3.8%。全區三次産業比重為0.12:43.97:55.91。非公有制經濟完成增加值769.75億元,占地區生産總值的比重為58.3%。

第一産業

2018年,未央區實現農業總産值8814萬元,下降53.5%,其中:農業産值2680萬元、林業産值1600萬元、畜牧業産值1758萬元、漁業産值1080萬元、農林牧漁服務業産值1696萬元。

第二産業

工業

2018年,未央區實現工業增加值268.43億元,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55.50億元,增長9.7%;規模以下工業增加值12.93億元,增長3.2%。全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91家,完成工業總産值1016.29億元,實現營業收入988.50億元,實現稅金總額17.50億元,利潤總額44.60億元。工業企業産銷銜接良好,産品銷售率達99.2%;資産負債水平基本合理,資産負債率55.3%;虧損企業37家,虧損面為19.4%。

建築業

2018年,未央區在統資質等級以上建築企業222家,從承包類型看,施工總承包企業150家,專業承包企業72家;從資質等級看,特級企業3家,一級企業54家,二級企業129家,三級企業36家。全年完成建築業總産值720.24億元,其中房屋建築業83家,完成産值220.53億元,同比增長26.9%;土木工程建築業79家,完成産值474.96億元,同比增長14.4%;建築安裝類企業22家,完成産值7.65億元,同比增長10.1%;裝飾裝修企業35家,完成産值16.65億元,同比增長98.9%。全年完成建築業增加值181.68億元,同比增長11.2%。全年簽訂合同額2474.72億元,同比增長6.5%。房屋建築施工面積2565.40萬平方米,同比下降9.6%。

第三産業

國内貿易

2018年,未央區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615.17億元,同比增長10.2%,其中區屬部分實現150.77億元,同比增長12.1%。全年限額以上單位實現消費品零售額499.76億元,同比增長10.3%,其中區屬部分實現98.18億元,同比增長16.0%。實現限額以上批發業銷售額538.01億元,同比增長11.5%;實現限額以上零售業銷售額458.01億元,同比增長12.0%;實現限額以上住宿業營業額4.36億元,同比增長41.7%;實現限額以上餐飲業營業額10.16億元,同比增長14.4%。規模以上服務業企業259家,完成營業收入283.06億元,增長23.9%。

對外經濟

2018年,未央區實際引進國資59.11億元、民資201億元,實際利用外資1.10億美元。引進世界500強企業項目4個,引進中國500強企業3個,引進校友經濟2億元以上合同項目3個,引進互聯網百強項目1個。

房地産業

2018年,未央區房地産項目完成投資400.81億元,下降14.1%,占全社會投資總額的56.0%。全年完成商品房銷售面積564.84萬平方米,下降6.1%。

旅遊業

2018年,未央區舉辦各類旅遊主題營銷活動120餘場,重點品牌活動如首屆農民趣味運動會、漢城湖春節文化廟會、漢城湖龍舟賽、漢城湖研學、宣平裡漢服藝術節、宣平裡夏季啤酒音樂節、女子“成人禮”、千人“馬拉松”競技賽11類。

交通運輸

未央區是西安貫通東西、連接南北的必經之路,距離西安鹹陽國際航空港8千米,擁有西北地區最大的西安鐵路北客站。陝西“米”字型公路骨架八條放射線中的六條節點在本區境内,西接西寶高速,北接西銅高速,東臨西閻高速、西潼高速,市際、省際公路交通便捷。機場高速一号、二号線、西安繞城高速公路、地鐵1号線、2号線穿境而過,同時有北三環形成内聯外引。

公路

未央區西接西(安)寶(雞)高速,北連西(安)銅(川)高速,東臨西(安)閻(良)、西(安)潼(關)高速,市際、省際公路交通便捷。

鐵路

2011年1月11日,亞洲最大的高鐵客運站西安北站在未央區建成使用,銜接隴海、西康、包西、西南、侯西五條幹線鐵路,承擔西安大部分中、高速列車的始發終到作業;實現4小時抵(北)京、5小時入(上)海,與東部經濟圈快速對接。

地鐵

西安地鐵1号線、西安地鐵2号線、西安地鐵3号線,西安地鐵4号線穿境而過。

航空

未央區距西安鹹陽國際航空港僅8千米。機場高速一号線、二号線穿境而過。

社會事業

教育

全區擁有各類學校總計150所,其中幼兒園80所,小學46所,普通初中13所(其中:初級中學6所,九年一貫制學校7所),普通高中8所(其中:完全中學7所,高級中學1所),特殊教育學校1所,職業高中學校2所。各類學校招生總計29387人,其中幼兒園入園幼兒8905人,小學招生11840人,普通初中招生6067人,普通高中招生2088人,職業高中招生487人。各類學校在校生總計109943人,其中幼兒園在園幼兒19387人,小學在校學生64971人,初中在校學生18053人,普通高中在校學生6160人,職業高中在校學生1372人。各類學校專任教師總計6550人,其中幼兒園專任教師1430人,小學專任教師3304人,普通初中專任教師1212人,普通高中專任教師509人,職業高中專任教師95人。

科技

對接陝西科技大學、長安大學、西安工業大學、西北有色金屬研究院等駐區院校和科研機構,全年共組織5場産學研金協同創新活動,促進駐地高校院所與政府重點工作深入融合。廣泛開展科普宣傳,組織開展社區科普活動、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科技之春---網絡有獎學習暨知識競答活動,“科技之春”、全國科普日等重點時段組織區機關單位聯合開展科普宣傳、科普知識巡展進社區、線上科普知識問答、科普專題講座等活動。對獲得陝西省科技進步獎的4家駐區高校和企業進行表彰,獎補科學技術研究與發展資金96萬元。全年征集科技計劃項目92個,立項45項,匹配區級科學技術研究與發展資金94萬元。

文化

策劃包裝四海中心文化産業園區、西安夜未央創業街區等文旅項目,申報市級文旅産業園1個、文旅産業示範基地3個,開展簽約活動5場,招商活動3次,項目簽約率91%。累計投入文化事業發展資金1000餘萬元,推進區文化館、區圖書館新館建設。率先在全市成立以“未央區文化和旅遊體育局為總隊,以各街道文化站為支隊,以各社區文化服務中心為文藝志願小分隊”共計156支隊伍的三級惠民演出體系,形成“惠民演出+N”進社區模式,全年累計演出60餘場。建成基層綜合文化服務中心166個,全年舉辦系列惠民演出群衆文化活動160餘場,開展“保護文化遺産、傳承曆史精華”等文化遺産日系列活動20餘場。

體育

全年建成5人制籠式足球場4塊,11人制标準足球場1塊,均已面向周邊群衆定時免費開放。新增全民健身路徑8套,維修更換全民健身設施130餘件。舉辦渭河健身長廊第五屆自行車聯賽(西安站)、首屆全民健身大會柔力球比賽、未央區幹部職工“我要上全運”全民健身系列活動、中小學生“三跳”比賽等體育賽事活動20餘場。全年新增藝術體操、輪滑、足球、籃球、田徑集訓點5家,新增西安市體育項目傳統學校1個,西安市田徑訓練基地學校1個。組織區級青少年籃球、足球、擊劍、田徑等系列賽事,圓滿承辦2020西安市青少年賽艇、皮劃艇項目錦标賽。

衛生

全區擁有各類衛生機構550個,其中醫院35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28個,村衛生室45個,門診部(所)、護理站437個,專業公共衛生機構5個。各類衛生機構共有衛生技術人員12152人,其中執業(助理)醫師4517人。各類醫療衛生機構共擁有病床床位6832張,其中醫院床位6762張,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床位70張。

社會福利

全年累計發放城鄉低保金830.15萬元,特困供養金48.28萬元,春節、重陽節慰問金113.55萬元,殘疾人兩項補貼246萬餘元。着力構建以街道綜合養老服務中心、專業養老機構為中心,社區日間照料中心、居家養老服務站為驿站,覆蓋社區全體居家老年人的區域全覆蓋養老服務模式。建成北城長者屋等街道綜合養老服務中心4個,居家養老服務站3個。提升完善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站9個,優化整合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站15個,持續推進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站社會化運營,未央養老模式下的“15分鐘養老圈”已初具規模。

社會保障

全年城鎮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6859元,比上年增長5.0%。城鎮新增就業12459人,城鎮登記失業率3.63%。開展企業線上培訓、農民工百日免費線上技能培訓等活動和以工代訓專項工作,完成各類補貼性培訓13889人。創建區級标準化創業中心1家和街道級标準化創業中心8家,發放創業擔保貸款8219萬元,帶動1932人成功就業。全年工傷保險新參保人數10209人,失業保險新參保人數9466人。

城市建設

提升改造永祥路、儀鳳巷等33條背街小巷和63個老舊小區。推進架空線纜落地,56條通訊架空線纜、3條電力架空線纜已全部落地。打通老二環規劃路等4條斷頭路,朱宏路快速路項目高架橋已建成并放行交通,北辰大道快速路辛家廟至鳳城八路段主線已開放交通,三家莊規劃二路、尚稷路道路建設已完成。全年建成公共停車泊位1187個。建設完成大件生活垃圾破拆處置中心、可回收物分揀中心,有毒有害垃圾暫存點、裝飾裝修垃圾分揀處置中心,緩解生活垃圾處置處理壓力。

環境保護

在全市率先成立了生态環境保護委員會,推動全區生态環境工作形成合力。全年轄區優良天數累計228天,同比增加53天,PM10、PM2.5濃度較去年同期分别下降21.3%、20.8%。迎十四運“生态環境領域”重點工程沣三幹渠污水截流工程已竣工驗收。開展疑似污染地塊風險排查,督導檢查11家土壤環境重點監管企業。

曆史文化

綜述

未央區境内古遺址衆多,文物資源豐富,曆史積澱深厚。先後有秦、漢、唐等12個王朝在此建都,區内文物古迹數量之多、面積之大、價值之高堪稱全國縣(區)之最。境内現有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處,古遺址47處。秦阿房宮、漢未央宮、唐大明宮、漢長安城“三宮一城”等三大遺址區,1961年被國務院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受保護面積67.5平方千米。

民間文學

多潛在于口頭文學,見諸文字記錄者較少。為發掘民間文學遺産,結合中國民間文學三套集成的搜集編纂任務,1988年4月—1989年4月,開展了一次群衆性民間文學搜集整理工作。收集故事835篇、歌謠621篇、諺語34000餘條,經過篩選,于1989年5月彙編成《未央故事集成》、《未央歌謠集成》、《未央諺語集成》。故事集成含神話、傳說、故事三大類,收編故事216篇,20餘萬字;歌謠集成含勞動、時政、儀禮、愛情、生活、傳說、兒歌、雜歌等八大類,收編歌謠191首;諺語集成含時政、事理、修養、社交、生活、自然、生産等七大類,收編諺語2095條。

民間音樂

主要形式有民歌(号子、小調、叫賣樂、教會歌等)、打擊樂(鑼鼓樂)、戲曲音樂、管樂(唢呐、笙、箫、管、笛等)和由絲竹樂(絲竹器樂和無音律的魚鼓、梆、鈴、響闆等)組成的混合民族管弦樂等。民歌中的号子主要流傳于草灘、六村堡沿河一帶,如船夫号子、渭河号子、撬船歌等,号子為在集體勞動中統一步伐、協調勞動、減輕疲勞而唱出的歌。由一人領唱,衆口接唱,具有節奏明快、粗犷、高昂、奔放的特色。小調如《十月花》、《洗獅娃》、《賣頂針》、《十炷香》等在農村廣為流傳,是群衆抒發感情的一種歌唱音樂。打擊樂(鑼鼓樂)多在年節或喜慶日表演,主要曲牌有《惱猴摘金冠》、《南瓜蔓》、《鹞子翻身》、《獅子滾繡球》等。管樂中的唢呐曲牌如《大開門》、《柳生芽》、《雁落沙灘》等,常可單獨演奏。戲曲音樂中的眉戶、道情、曲子等也在域内廣為流傳,并多以故有的曲牌為基礎不斷加工譜曲、填詞演唱,如流傳于草灘一帶、以民間藝人文郁州為代表的眉戶,流傳于六村堡一帶、以民間藝人毛萬祿為代表的道情(曲子)以及流傳于南、北雙鳳村一帶,以民間藝人朱永廉為代表的隴東道情等。20世紀80年代初,區文化館曾兩次組織人力,對區内流傳的民間音樂進行搜集整理,并編印成《未央區民間音樂集成》。

民間戲曲

皮影

俗稱牛皮影,亦稱燈影戲,源于西漢。漢文帝年間(前179—前157年),宮中妃子為逗太子取樂,用桐樹葉剪成圖形,借助于燈光映照于窗上或牆上,以影為戲,後逐漸演變為皮影戲,并傳到民間。皮影戲盛行于唐宋,直至民國時期在境内鄉間還廣為流傳。皮影戲一般由七八個民間藝人組成戲班,由箱主帶領,與鄉間廟會“神頭”議價,入夜演出,不向觀衆收費。

皮影戲演出時,隻用一輛鐵輪大車或幾塊木闆即可作為舞台,以蘆席作圍牆和台項,台口正面懸吊寬約1.5米、長約2米的銀幕(農村俗稱亮子),舞台中央挂着一碗清油點着的燈照明。演出時1—2人操作用竹簽制動的皮影,稱為“簽子手”,另有四五人組成樂隊伴奏兼說唱。簽子手一人可操作兩個以上角色的皮影,生、旦、淨、醜兼顧。表演時或念唱做打,或持械格鬥,或騰雲駕霧,或翻山越嶺,有時按劇情需要,吹動油燈使其變暗或閃亮,烘托氣氛,突出舞台效果。演唱和做工配合默契,顯示出較高的藝術造詣。其劇種以秦腔和碗碗腔為主。

木偶戲

起源于西漢晚期。據《通典》載:“窟礌子作偶人以戲,善歌舞,本表家樂也,漢末始用于嘉會。”三國時,馬鈞所制木偶能表演各種技藝。唐代木偶戲盛行。民國時期,農村廟會、喜慶節日,多演木偶。白天演木偶,晚上演皮影,俗稱唱“小戲”。如果白天、晚上都是木偶,就叫“跑台子”。其角色、服裝、道具、音樂、唱腔、表演程式及内容等,大體與“大戲”(即由演員表演的戲曲)相同。表演時穿雲駕霧,飛檐走壁,诙諧逗趣,引人發笑,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随着文化娛樂形式多樣化,木偶藝術面臨失傳。

社火

社火包括芯子、高跷、旱船、竹馬等民間藝術形式。源于春秋戰國,名曰“傩”,初為人們用來逐疫驅鬼的一種迷信習俗。《論語·鄉黨》中已有“鄉人傩”的記載。漢代發展為“傩舞”,唐代進而為傩舞配樂并扮成戲文行歌狂舞供人們取樂。經過數千年的發展,逐漸演變為形式多樣的社火,在境内廣為流傳。

芯子

以未央宮街道大白楊東、西兩村和草灘鎮八家、景家、文家、王家堡較為馳名。大白楊一帶以鐵芯子(俗稱高杆芯子)為主,草灘一帶則以“桌芯子”(俗稱低芯子)見長。1956年大白楊村的社火曾參加陝西省民間花火社火表演大會,并于同年和1959年兩次進北京參加國慶大典表演。

草灘鎮一帶的桌芯子、社火由湖北、山東一帶遷入的移民傳入,以4人、8人或16人組成的杠擡桌芯為特色,為域内民間藝術的一枝奇葩。

高跷

俗稱柳木腿。表演者踩着約兩三米高的木腿,扮着各種戲文、人物等,表演于村莊、街頭,供人們仰首追随觀看。表演形式有集體對舞的“大場”和兩三人表演的“小場”。以譚家鄉冢珥王和漢城鄉高廟村的高跷最為馳名。民國元年(1912年),冢珥王高跷就曾獻藝于西安易俗社成立大典,在平安市場(易俗社舊址)表演,曾扮演過《抱火鬥》、《闖宮》、《殺裴玺》等,一直流傳至今。每逢農村古會和春節,均伴之以鑼鼓出村表演。其内容由群衆喜聞樂見的《項燈台》、《大頭和尚戲柳翠》等傳統風情表演,發展為既有傳統戲曲人物,又具有現代内容及藝術風範的《送子參軍》、《隻生一個好》等。高廟、冢珥王等村還購置高跷,供年輕一代練踩。

旱船

民間亦稱踩蓮船。一人站在用竹竿紮成形似小船、四周圍有彩繪布的無底船中,船舷系于胯側,兩手扶船身作乘船狀,另一人扮演艄公,手持木槳作劃船狀,兩人邊舞邊唱。表演時多與社火中的其他藝術形式同時出動,也有以跑旱船形式單獨表演的。跑旱船這一民間藝術形式在域内已廣為流傳,有些地區還以《小放牛》等民間小調作曲牌,自編新詞,一問一答,開展多種内容的宣傳活動。

竹馬

表演時一人站在用竹子紮成的形似小馬的道具中,四周圍彩色布,系馬身于兩胯,着古裝,手持馬鞭或刀、矛、箭、戟等道具列隊表演,少則十幾對,多則幾十對。表演者作騎馬狀,并不斷變換隊形,相互穿插行進,或持械對陣,或捉對兒厮殺,一旁并有唢呐、号角等民間器樂伴以戰馬歡叫,人喊馬嘶,鼓樂齊鳴,集娛樂與觀賞為一體,氛圍熱烈,氣勢磅礴。

獅子

一般由兩人合作表演。表演時,兩人藏身于獅皮之下,一人手持獅頭,另一人抓住前者腰帶配合作舞。兩人合演者稱“太獅”,一人表演者稱“少獅”。另一人扮演武士,手持彩球逗引獅子作舞供人們觀賞取樂。在表演形态上又分為“文獅”和“武獅”兩類。“文獅”主要刻畫獅子溫順的神态,如搔癢、舔毛、打滾、抖毛等動作;“武獅”則偏重于表現獅子勇猛的性格,如跳躍、跌撲、登高、騰轉、踩球等動作。也有将“文獅”、“武獅”和“少獅”的不同特點融為一體,以群獅同舞形式進行表演,頗受群衆歡迎。域内獅子舞流傳普遍,尤以草灘鎮一帶較為馳名。

龍燈

境内流傳已久,西漢董仲舒《春秋繁露》中已有關于龍燈的記載。龍燈一般用竹、木或鐵絲紮綁龍身,在紗布、麻布上彩繪龍皮,分節連紮而成,節數不等,但均為單數。每節内燃杳蠟燭或裝上幹電池照明作舞。在夜間燃燭玩龍舞者稱“龍燈舞”,白晝不燃燭玩龍舞者稱“玩布龍”。舞時,一人手持彩球戲龍作舞,盤旋飛騰。有時,也有雙龍對舞或數龍齊舞的場面。以草灘鎮的東興隆、王家棚、柳樹林等村的龍燈較為馳名。該鎮的八家堡玩“闆凳龍”(以長凳為軀幹,縛成龍頭、龍身、龍尾,二人分别手持凳腿作舞)者較多。草灘鎮一帶玩龍燈時,還以蟲、魚、花、鳥、獸、蝶等為造型,紮成彩燈(亦稱雲燈),排于龍燈兩側或龍燈之前助威。玩龍燈時,彩燈則繞場地圍成一圈,耍龍燈者舞于其中,持彩燈者呐喊助威。也有以彩燈列隊作舞,左盤右轉,稱之為“百葉龍”的藝術表演形式。

焰火

亦稱煙火,始于宋代。未央宮街道大白楊村的焰火,以做工精細、品類繁多、造型美觀、技藝精巧而馳名。1956年,曾在陝西省民間焰火社火表演會上獻藝,并于1959年赴北京參加國慶10周年大典的焰火表演。在曆年省、市舉辦的重大節日和慶典活動中亦多次參加表演,頗享贊譽。

花燈

正月十五鬧花燈,是境内春節活動的重要内容之一。早在西漢“文景之治”時期,漢長安城就有正月十五朝野官民共賞花燈的風俗。起初觀燈是取其“消災解難,四季平安”之意。唐代花燈制作、觀賞已達盛期。

花燈由宮廷傳到民間,綿延千年,久傳不衰。境内的花燈制作,以譚家鄉的崖珥王村較為馳名,并以制作羊燈為主,是一項家庭副業。正月初一花燈上市,直至正月十五。民國時期的燈市在境内主要有三橋鎮、草灘鎮、高廟街。建國後除三橋鎮、草灘鎮之外,張家堡、徐家灣、辛家廟、二府莊等新興街區的燈市漸成氣候,花燈市場已很普遍。其種類除有傳統的羊燈、龍燈、獅子燈、荷花燈、火葫蘆燈外,還有飛機燈、汽車燈等。20世紀80年代,花燈已發展為不點蠟燭而用幹電池自控照明的各式花燈,其觀賞性、娛樂性和裝飾性也日益豐富多彩。

剪紙

慣稱窗花。漢唐時期民間婦女即有将金、銀箔剪成不同形狀的彩塊或花鳥造型,貼在鬓角為飾的風尚。後來逐步發展,廣為流傳。在喜慶和節日中将各種顔色的彩紙剪成花、鳥、蟲、魚等予以張貼,以示喜慶。

剪紙應用範圍廣泛:貼在窗子上的稱窗花、煙格花;貼在頂棚上的稱團花、角花;貼在門楣上的稱門符、吊箋;貼在室内牆上的稱牆花、炕圍花;婚嫁時用的剪紙稱喜花、禮花;喪祭時用的稱供花、壽花等。

地方特産

德懋恭水晶餅是古城西安名特風味食品,因其餡晶瑩透亮,猶如水晶而得名。是秦式糕點的代表。水晶餅源于宋代下刲縣,曾與燕窩、銀耳、金華火腿齊名。水晶餅以西安德懋恭生産的最為正宗有名。其成品小巧玲珑,皮酥餡足,滋潤适口,層次分明,油多吃而不膩,糖重入口滲甜,且以其濃郁的玫瑰和橘餅清香使人見即想食。水晶餅面色金黃,四周雪白,素有“金底銀幫鼓鼓腔,紅色印章蓋中央”的贊譽,被稱為“秦點之首”。

風景名勝

阿房宮

阿房宮被譽為“天下第一宮”,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權制國家——秦帝國修建的新朝宮。位于今陝西省西安市西郊15千米處,鹹陽市東南15千米處,始建于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遺址範圍東至皂河西岸,西至西安市長安區紀陽寨,南至西安市未央區和平村、東凹裡,北至西安市未央區車張村、後圍寨一帶。阿房宮與萬裡長城、秦始皇陵、秦直道并稱為“秦始皇的四大工程”,是中國首次統一的标志性建築,也是華夏民族開始形成的實物标識。1991年被聯合國确定為世界上最大的宮殿基址,屬于世界奇迹。

漢長安城

漢長安城是大漢帝國的首都,絲綢之路的起點,中國曆史上第一個國際大都會和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都城,也是中國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曆時最長的都城,漢民族文化形成過程的中心,是漢人、漢族、漢語、漢文化等華夏文明主體起源最重要的曆史地标。漢長安城遺址是中國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遺迹最為豐富、文化含量最高的都城遺址,1961年被國務院列為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級”大遺址,遺址保護總面積達到65平方千米,占西安四大遺址保護總面積108平方千米的60%,占未央區全區262平方千米的四分之一。

未央宮

未央宮是西漢帝國的大朝正殿,建于漢高祖七年(前200年),由劉邦重臣蕭何監造,在秦章台的基礎上修建而成,位于漢長安城地勢最高的西南角龍首原上,因在長安城安門大街之西,又稱西宮。自未央宮建成之後,西漢皇帝都居住在這裡,成為漢帝國200餘年間的政令中心,所以在後世人的詩詞中,未央宮已經成為漢宮的代名詞。西漢以後,未央宮仍是多個朝代的理政之地,隋唐時也被劃為禁苑的一部分,存世1041年,是中國曆史上使用朝代最多、存在時間最長的皇宮。

大明宮

大明宮是大唐帝國的大朝正殿,唐朝的政治中心和國家象征,位于唐京師長安(今西安)北側的龍首原。始建于唐太宗貞觀八年(634年),原名永安宮,是唐長安城三座主要宮殿“三大内”(大明宮、太極宮、興慶宮)中規模最大的一座,稱為“東内”。自唐高宗起,先後有17位唐朝皇帝在此處理朝政,曆時達200餘年。大明宮是當時全世界最輝煌壯麗的宮殿群,其建築形制影響了當時東亞地區的多個國家宮殿的建設。大明宮占地3.2平方千米,是明清北京紫禁城的4.5倍,被譽為千宮之宮、絲綢之路的東方聖殿。

漢城湖公園

漢城湖位于陝西省西安市未央區鳳城四路與朱宏路十字以南200米路西,原為團結水庫(古漕運明渠),水面最寬處為80米,最窄處30米,水深4至6米,湖面850畝,是集防洪保安、園林景觀、水域生态、文物保護和都市農業灌溉為一體的特色生态公園。

西安城市運動公園

西安城市運動公園位于西安北城經濟開發區中心位置,占地約800畝(含運動主副館),亞洲首屈一指的主題公園。結合城運村得天獨厚的運動與景觀資源,通過對國内外先進地區的研究,禮邀國際著名的景觀規劃公司泛亞國際景觀綠化公司執掌擎畫。是一個以球類運動為主兼具休閑、遊憩功能的生态型運動主題公園,也是西北地區唯一一個綠色、開放、自由的運動型主題公園。

西安浐灞國家濕地公園

西安浐灞國家濕地公園南北長5—8千米,東西寬3—6千米,總千米35.43平方千米,公園具備典型的河口濕地特征,是對“泾渭分明”、“八水繞長安”、“灞柳風雪”、“蘆蕩驚鴻”等自然曆史文化景觀的恢複和展示,區域内有植物48科180種,動物27目50科150種,是西北地區首批列入國家濕地公園項目之一。

西安渭河濕地生态園

渭河濕地生态園是在渭河西安城市段綜合治理的工程的基礎上,按照三百年一遇防洪标準建成寬49米,長22.2千米的渭河南岸大堤及堤頂濱河大道。累計建成景觀園林綠化面積1.2萬餘畝,栽植各類喬灌木300多個品種,10萬多株,生态水面2000餘畝,是西安市堤、林、水結合的最大生态景觀園。

榮譽稱号

2018年9月,未央區獲2018年度中國百強區。

2019年11月13日,未央區入選2019年工業百強區。

2020年6月,入選2020中國最具書香百佳縣市。

2020年9月10日,入選賽迪顧問城市經濟研究中心編制的“2020年中國城區高質量發展水平百強榜”排名第92位。

2020年11月,入選“2020年中國工業百強區”。

2021年9月2日,西安市未央區被國家體育總局授予“2017-2020年度全國群衆體育先進單位”稱号。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