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鳢

月鳢

鳢科鳢屬魚類
月鳢(Channa asiatica)屬鲈形目,攀鲈亞目,鳢科,鳢屬。俗稱:廣東稱:七星魚、山花魚、山斑魚、點秤魚、秤星魚、星光魚;廣西稱:星魚、張公魚;台灣稱:右代。英文名:Snakehead,Chinafish。形态如斑鳢。頭大而寬扁,吻短而圓鈍,口大,鼻管粗大,向前伸過上唇。鱗較大,頭頂鱗片擴大,但不規則;頭側鱗片也較大。背鳍和臀鳍基部長;胸鳍和尾鳍均為圓形;無腹鳍。體緣黑色乃至灰黑色,腹部灰白。眼後頭側有2條黑色縱帶,伸至鰓蓋,上帶且彎向胸鳍基底;體側有7-9條尖端向前的“人”字形橫帶;尾鳍基底有1黑色眼狀斑,斑周珠色或為1圈珠色亮點;全身布滿珠色亮點,背鳍與臀鳍各有多行珠色亮點,尤以雄性更顯着。
    中文名: 拉丁學名:Channa asiatica 别名: 界: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Chordata 亞門: 綱:輻鳍魚綱Actinopterygii 亞綱: 目:鲈形目Perciformes 亞目:鳢亞目Channoidei 科:鳢科Channidae 亞科: 族: 屬:鳢屬Channa 亞屬: 種:七星鳢C. asiatica 亞種: 分布區域:越南、中國、菲律賓、台灣等 命名者及年代: 保護級别: 中文學名:月鳢yuè lǐ 中文别名:七星鳢、姑呆、山斑魚、七星魚、點稱魚、山花魚、黑魚、烏魚、烏棒、鲈鳢 别稱:七星魚、孤呆、山花魚、山斑魚

動物學史

月鳢(Channa asiatica)是在1758年,由歐洲瑞典植物學家林奈(Carolus Linnaeus,1707-1778),在《自然系統》(Systema Naturae)第10版中,根據采自中國的标本,以“亞洲裸魚(Gymnotus asiatica)”的學名首次被記載。

中國香港有關“月鳢”的最早文獻,見于美國地衣學及魚類學家赫爾(Albert William Christian Theodore Herre,1868-1962)在1934年于《香港博物學者》雜志(Hong Kong Naturalist)增刊第3卷中《一九三一年十月至十二月采集的香港魚類》(Hong Kong fishes collected in October – December, 1931)一文中,以“月鳢(Channa asiatica)之名記載,為首個紀錄。

月鳢的先定同物異名為Channaasiatica、Gymnotus asiaticus,次定同物異名有Channaformosana、Channaocellata、Channasinensis等。

簡介

月鳢形态如斑鳢。頭大而寬扁,吻短而圓鈍,口大,鼻管粗大,向前伸過上唇。鱗較大,頭頂鱗片擴大,但不規則;頭側鱗片也較大。背鳍和臀鳍基部長;胸鳍和尾鳍均為圓形;無腹鳍。體緣黑色乃至灰黑色,腹部灰白。眼後頭側有2條黑色縱帶,伸至鰓蓋,上帶且彎向胸鳍基底;體側有7-9條尖端向前的“人”字形橫帶;尾鳍基底有1黑色眼狀斑,斑周珠色或為1圈珠色亮點;全身布滿珠色亮點,背鳍與臀鳍各有多行珠色亮點,尤以雄性更顯着。

生活習性

月鳢為廣溫性魚類,适應性強,生存水溫為1-38℃,攝食水溫為12-32℃,生長水溫為13-30℃,最佳生長水溫為15-28℃。有喜陰暗、愛打洞、穴居、集居、殘食的生活習性。喜栖居于山區溪流,也生活在江河、溝塘等水體。性兇猛,動作迅速,為動物性雜食魚類,以魚、蝦、水生昆蟲等為食,在人工馴養條件下,喜食配合飼料和冰凍鮮魚。初次性成熟年齡為2冬齡,人工養殖的魚類為1冬齡,相對懷卵量為500粒左右。生殖期為4-6月,5-7月份為産卵盛期,繁殖水溫為18-28℃,親魚有配對、築巢、護幼的本能。分布于長江以南各水系,以上遊相對較為多見。

生長較慢,個體不大,體重一般為250克左右;但營養豐富,肉質細嫩,味鮮美,并有生肌、活血等藥用價值,群衆喜愛勝于斑鳢,暢銷華南、港澳和東南亞地區。

月鳢日伏夜出,白天潛伏在水草叢中,夜間出來活動覓食,其還喜跳躍,在流水沖擊的環境下會逆流上溯或跳離水面。月鳢對環境适應能力很強,當水中缺氧時能将頭露出水面借助鰓腔内的輔助器官呼吸空氣,不因水中缺氧而浮頭死亡,離水也能活較長時間,有利于高密度集約化飼養和活魚運輸。月鳢個體重一般為100一250克,最适生長水溫15一30℃,水溫降到12℃開始不吃食,冬季寒冷多潛入洞穴或鑽入泥層中避寒越冬。

仔魚孵出2d後即開口攝食外界食物,仔魚開口餌料為輪蟲。随着魚體的生長,攝食枝角類、桡足類和搖蚊幼蟲的比例迅速增加。仔魚晝夜攝食強度有一定的節律,夜間18~22時攝食強度最大。

繁殖

月鳢性成熟年齡為1冬齡(指人工培育的親魚)。産卵季節為4~9月,不同地區産卵盛期各不相同。适宜水溫18~28℃。絕對懷卵量在2000~8000粒之間。卵呈圓球形,金黃色。月鳢一年多次産卵,卵黃内有油球,浮性卵。精巢緊貼鳔的腹面兩側,棕黃色繁殖季節。雌、雄親魚相互追逐發情,雌魚排卵,雄魚射精在卵上,卵聚集成塊浮在水面。親魚有護卵的本能,直至孵出幼苗。初出膜的魚苗腹部向上,孵出後第4天能結群遊泳,第25天其形态、生活習性與成魚相同。

養殖

我國常見的鳢科魚類為烏鳢,斑鳢和月鳢,以月鳢體型最小,當年春天繁殖的魚苗,養至年底體重在150克左右。月鳢含有較高的蛋白質,肉質細嫩,味道鮮美,具有很高的營養價值及藥用價值,被視為高檔保健營養食品而走俏市場。根據我縣多年的養殖經驗,現将月鳢的養殖技術要點介紹如下:

魚池選擇與建造

魚池宜選在水源足、水質好、排灌方便的地方。池塘、水泥池、坑函、稻田、藕田、網箱等均可養殖,但以池塘為佳。由于月鳢喜暗怕光,池底應放瓦管或竹筒供魚栖息。進排水口要有攔魚投施,池基要用高50厘米以上的聚乙烯網片圍住,以防敵害侵入或魚逃走。

苗種放養

放養的月鳢魚苗要求無病無傷、體質健壯、規格整齊。體長有5厘米以下的魚苗,先放于面積在10平方米以下,水深20-50厘米的水泥池中培育,每平方米可放體長2厘米的魚苗2000-50O0尾。當魚苗長至體長5厘米以上規格時,可轉人大池養殖,每平方米放養20-50尾,高的可達100尾。

飼養投喂

月鳢是典型的肉食性魚類,喜吃動物性飼料,魚苗階段(體長在4厘米以下)以投喂水蚤、豐年蟲、水蚯蚓為主,也可投喂肉糜、蛋黃等。随着魚的長大食性也發生改變,動植物飼料都能吃,但仍偏愛動物性飼料。動物性飼料包括:蚯蚓、蠅蛆;黃粉蟲、螺蚌肉、蠶蛹、魚蝦、畜離肉及内髒等。在動物性飼料缺乏時,也吃植物性飼料,如玉米粉、花生麥粉、豆渣、米飯、面條等。在人工飼養條件下,特别是大規模養殖時,利用人工配合飼料飼養月鳢尤為重要。魚苗種階段投喂粉狀配合飼料(最好是經過微粉碎機粉碎,粘性強的飼料),要求粗蛋白含量在40-45%,待長至10厘米後轉喂成形的顆粒飼料,粗蛋白含量為38-42%。無論投喂何種飼料,都要做到定時、定量、定質、定位喂魚,并在池中設置食台。日投飼量要根據水溫、天氣變化和魚的攝食情況來确定,一般為魚體重的3一10%,每天喂2次,上午8-9時一次,下午6時左右一次。飼料投喂要适量,以魚吃飽為準,防止剩餘飼料污染水質。

水質管理

在養殖期間要保持水質清潔,定期換注新水,每次換水量最多占池水的--半,并及時排掉污物、殘渣。池中要種植水葫蘆,約占水面的二分之一,同時用竹杆、木條或繩子将水葫蘆固定在一定位置。高溫季節,池水要适當加深。水泥池面最好搭置涼棚或用黑色的遮陰網片遮蔭。

魚病防治

月鳢在野生狀态下,極少生病,但在人工養殖條件下,病原體極易在月鳢之間傳染,一旦發病,很容易導緻大批死亡。因此,人工養殖月鳢一定要重視疾病的防治,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

(一)綜合預防措施

1.徹底清池消毒

先把魚池淤泥清出,在魚種人池前7-8天,每畝池塘用190-120公斤生石灰消毒,或者在進池前4-5天,每立方米水體用漂白粉10一15克消毒。

2.做好"四消"工作

(1)魚體消毒。在魚種放養時,必須先進行消毒。可用3%的食鹽水浸浴3-5分鐘或15-20ppm的高錳酸鉀浸浴15-20分鐘。浸浴時間應視魚的忍耐程度靈活掌握。

(2)工具消毒。方法是在陽光下曝曬一天,也可用藥物消毒,如用50ppm的高錳酸鉀或200ppm的漂白粉或生石灰浸泡5分鐘後再使用。

(3)飼料消毒。投喂的鮮活飼料先沖洗幹淨,再用50ppM的高錳酸鉀或100-200ppm的漂白粉浸泡消毒5分鐘,或以20-200ppm二氧化氯溶液浸泡10-20分鐘,或以0.01-0.1ppm二氧化氯溶液養殖飼料生物8個小時到3天後再喂魚。

(4)食場消毒。在魚病流行季節,每7一15天,在魚吃食後,用250克漂白粉或1000克生石灰加适量水溶化後潑在食場附近。

3.加強水質管理

在養殖過程中,要經常觀察水質,及時充換水,或實行微流水,保持水質良好,防止水質惡化。

4.做好藥物預防

在魚病多發季節,采用藥物潑灑和投喂藥餌的方式,内外兼防,以控制魚病的發生。每月潑1一2次二氧化氯或生石灰或強氯精或漂白粉或硫酸銅和硫酸亞鐵合劑,用量分别為5PPM、20PPM、0.3PPM、lPPM、0.5和0.2PPM。殺菌藥與殺蟲藥交替使用。在潑灑藥物的同時投喂藥餌。藥餌一般用抗生素類、磺胺類、呋喃類藥物與飼料拌勻後投喂,連喂3-7天。

5.避免損傷魚體

魚體損傷容易感染疾病,所以在起捕、運輸和轉池過程中,嚴格操作程序,細緻謹慎,盡量避免損傷魚體以防病菌感染。

(二)常見病的防治

l.暈頭病

(1)症狀:發病初期,病魚停食,體色發黑,群集在池角。嚴重時在水中竄遊,急劇掙紮或旋轉狂遊後下沉池底死亡。此病原尚未清楚。

(2)危害和流行情況:該病多見于體長4厘米之前的當年魚苗,流行季節為3-7月,4-5月大流行。此病發病迅速,傳染快,發病、死亡率在90%以上,是月鳢苗種階段危害性最大的暴發性魚病。

(3)防治方法:尚無治療方法。主要采用以下預防措施:

A.養魚設施和工具要嚴格消毒。投喂的活餌料也要消毒後再投喂。不從發病的養殖場運進魚卵和魚苗"

B.換水時,注水不可太急;水溫溫差不得大于士2℃。每次換水後要及時潑灑二氧化氯,使池水成5PPM。或者以0.4PPM的呋喃唑酮全池潑灑。或者用生石灰化水潑灑,使池水ph值在7-8。

2.爛肉病

(1)症狀:體表斑塊狀充血,鱗片脫落,以後真皮組織發生潰瘍,潰爛處開始呈紅色,以後壞死變白。嚴重時可爛到肌肉或骨路,尾部潰爛腐掉。體表各處都可發生,嚴重時遍及全身。

(2)危害和流行情況:此病多見于體長4厘米以上的魚種和成魚、全年均可發生。發病後自身傳染性大,其交叉感染也比較嚴重。此病傳染快,若不及時治療死亡率在50%以上,故有"紅色瘟疫"之稱。在魚體損傷、養殖密度過高、水質惡化或水溫變化大等不良條件易引發此病。

(3)防治方法:

A.以5一10PPM二氧化氯或0.3PPM百毒淨化水後全池潑灑,若病情嚴重,隔二天後再潑灑一次。當水質惡化時,可增潑10PPM的水淨劑。

B.全池潑灑呋喃唑酮使池水成0.5一1PPM濃度。

3.車輪蟲病

(1)症狀:病魚被車輪蟲大量寄生後,不吃食,體色變黑且消瘦,粘液增多,體表形成一層白膜。在池中離群獨遊,經常旋轉,最終因衰竭而死亡。對月鳢菌種危害較大。該病原體肉眼不可見,鏡檢則非常明顯。

(2)防治方法:

A.用0.7PPM硫酸銅全池潑灑。

B.用0.5PPM硫酸銅與0.2PPM硫酸亞鐵合劑全池潑灑。

C.用苦楝樹葉煎汁潑灑,使池水成30-45PPA濃度。

4.愛德華氏病

(1)症狀:病魚身體發黑,腹部脹大,體表無傷口有時肛門紅腫。解剖可見腎髒充血、腫大、潰爛,擠壓腹部有腥臭的濃液流出。發病池的魚種喜群集在池角處。

(2)危害和流行情況:本病流行季節一般在5-9月份,發病水溫為15-40℃,最适水溫為25-30℃。多見于魚苗魚種階段。病魚死亡率在30-60%。長期投喂水蚯蚓的魚池易發此病。

(3)防治方法:

A.用0.3PPM百毒淨或2-5PPM士黴素或10-20PPM氯黴素或0.2一0.5PPM呋喃唑酮全池撥灑。病情嚴重時,可連潑2天。

B.每天每公斤魚加氯黴素30-50克到餌料中,喂5天。

C.每公斤餌料中加入2-3克氟哌酸和20克光合細菌,連喂5-7天。

種群分布

七星鳢原産于越南、中國、菲律賓、台灣等大部分東南亞國家以及少數東北亞國家。​

經濟價值

月鳢經我國廣西、江西、湖北等地科技工作者的深入研究、馴養,已逐步轉變成為人工養殖的一個品種。月鳢具有重要的食用價值、藥用價值和經濟價值。

營養豐富,味道鮮美

衆所周知,一般魚肉中含蛋白質比較高,而且容易為人體所消化、吸收,而月鳢肌肉中的營養成分,又比一般家魚更高一籌。據報道,月鳢的肌肉中含粗蛋白為21.8%~22.5%,而草魚、鲢魚、鳙魚、鲮魚、鯉魚的肌肉中含粗蛋白僅分别為18.45、19.4%、17.1%、18.9%和20.0%;月鳢肌肉中含粗脂肪為2.3%~2.7%,而草魚、鳙魚、鲮魚的肌肉中含粗脂肪僅分别為1.4%、1.2%和1.6%。

月鳢肌肉中谷氨酸、天門冬氨酸、甘氨酸和丙氨酸等四種氨基酸的含量高,為6.97%,而鲇魚、斑點叉尾鮰、埃及胡子鲇氨基酸含量分别5.35%、6.36%和5.52%,分别高1.62%、0.61%、1.45%。所以月鳢比鲇魚、斑點叉尾鮰、埃及胡子鲇等味道鮮美。

藥膳治病

中醫認為,月鳢味甘、性平,具有慈補、祛風濕、壯筋骨、治濕癢、養陰補血、補腎壯陽、祛瘀生新、收斂和促進傷口愈合之功效。我國的營養專家根據中醫"醫食同源"的理論,推出"山斑淮山黑棗湯",已成為南方病人喜愛的醫膳之一。具體做法是,取月鳢1尾、淮山30克、黑棗10粒、生姜3片。先将月鳢去鱗,洗淨後油煎片刻,加适量的水,放進淮山、黑棗,煲湯後加鹽調味即可。

集約養殖,效益良好

月鳢個體小、耐低氧、喜集群,這些決定了月鳢可在較小的水體中進行高密度精養,不但在池塘、稻田、小網箱中可以進行高密度飼養,而且還可以在農家庭院内外、房前屋後、建小水池進行飼養,既可獲得一定的經濟收入,又可供觀賞,美化環境,一舉兩得,别有情趣。近幾年來,廣東、廣西地區的月鳢養殖戶中有80%左右獲得較好效果,其中部分農戶在1997年以前開始養殖,由于當時商月鳢産量很少,價格甚高,獲利豐厚;在1999年以後,雖然市場上商品魚價格下跌,但養殖月鳢仍獲得較好的經濟效益,一般養殖戶投資潤率均在40%以上。

便于運輸,滿足需求

月鳢的呼吸系統,有一定的特殊性,它能吸收空氣中的氧氣,隻要身體保持潮濕,在一定時間内可以存活。月鳢的這一特點,為長途運輸商品魚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條件。由于裝運用水少,運輸費用相對減少,不僅運輸成活率很高,而且長途營運十分方便,對生産者和流通者均為有利。

具有重要觀賞價值,美化生活環境

月鳢屬于小型魚類,魚體的亮綠斑紋給人以秀麗、明快、活潑的感覺,在水族箱中飼養,顯得很有生氣、活力,具有重要的觀賞價值。

營養分析

1.月鳢肉鮮美且含有豐富的氨基酸,其中必需氨基酸7種,非必需氨基酸10種,其中必需氨基酸含量28.23%,占氨基酸總量的37.08%;

2.月鳢肉中的鈣含量相對較高,導緻月鳢肌肉中的鈣磷比例比鯉魚、青魚等幾種魚類都高。鈣磷的比例較利于吸收。

3.營養成分為:水分79.79%、蛋白質19.10%、灰分0.97%、脂肪0.35%,氨基酸總量♂808.21mg/g ,♀745.08mg/g。上述數據及礦物元素的含量表明,月鳢是一營養價值較高的優良魚類品種。

食療作用

月鳢有滋補強身、活血生肌、利尿祛風、通氣消脹等功效。

适宜人群

一般人群均可食用

國家标準

标準号Standard No.:GB/T 25888-2010

中文标準名稱Standard Title in Chinese:月鳢

英文标準名稱Standard Title in English:Snakehead

發布日期Issuance Date:2011-01-10

實施日期Execute Date:2011-06-01

首次發布日期First Issuance Date:2011-01-10

标準狀态Standard State:現行

計劃編号Plan No.:20072011-T-326

采用國際标準Adopted International Standard:無

國際标準分類号(ICS):65.150

中國标準分類号(CCS):B52

标準類别Standard Sort:産品

主管部門Governor:農業部

歸口單位Technical Committees:全國水産标準化技術委員會

起草單位Drafting Committee:中國水産科學研究院長江水産研究所

食療作用

月鳢有滋補強身、活血生肌、利尿祛風、通氣消脹等功效。

如果您認為本詞條還有待完善,需要補充新内容或修改錯誤内容,請

上一篇:Jaeger

下一篇:愛城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