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

曾子

春秋末年思想家
曾子(公元前505年-公元前435年),姓曾,名參,字子輿,漢族,春秋末年生于魯國南武城,儒家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孔子的弟子。曾子勤奮好學,頗得孔子真傳,世稱曾子,有宗聖之稱。[1]周考王六年(公元前435年),去世,享年七十一歲。
    本名:曾參 别名:曾子 字:子輿 所處時代:春秋末年 民族族群:漢族 出生地:魯國南武城(今山東嘉祥) 主要作品:《論語》 主要成就:著書立說,進一步推動儒學發展

人物生平

曾子生于公元前505年10月12日(周敬王十五年、魯定公五年)。

公元前494年(魯哀公元年)曾參,常随父學詩書,有“伏案苦讀”之說。公元前492年(魯哀公三年),“躬耕于泰山之下,遇大雨雪旬日不得歸,因思父母,而作梁山之歌。”

公元前490年(魯哀公五年),十六歲的曾參拜孔子為師,他勤奮好學,頗得孔子真傳。

公元前482年(魯哀公十三年),孔子的高才弟子顔回病故,曾參就成了孔子學說的主要繼承人。

公元前480年(魯哀公十五年),孔子呼而告之,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論語·裡仁》)孔子親以《大學》授曾參。

公元前479年(魯哀公十六年)曾參二十七歲。是年,孔子卒,終年七十三歲。曾參若父喪而無服,守孔子墓。孔子臨終将其孫(孔鯉之遺孤)子思托付于曾參。

公元前476年(魯哀公十九年)曾參三十歲。三年守墓過後,孔門弟子子夏、子遊、子張認為有若面貌很像孔子,要把有若當孔子來事奉,強叫曾參同意。

曾參拒絕說:“這樣做不可。老師的德行像長江的水洗過,像秋天的陽光曬過,清淨潔白,無以複加,怎麼隻求面貌像似呢?”

公元前475年(魯哀公二十年)曾參三十一歲。父病故時,曾參“淚如湧泉,水漿不入口者七日”,以後“每讀喪禮則泣下沾襟”。

公元前468年(魯哀公二十七年)曾參三十八歲。武城大夫聘曾參為賓師,設教于武城。

公元前456年(魯悼公十一年)曾參五十歲。時齊聘以相,楚迎以令尹,晉迎以上卿,曾子皆不應命。

公元前455年(魯悼公十二年)曾參五十一歲。魯悼公十三年(公元前454年)曾參五十二歲。

公元前446年(魯悼公二十一年)曾參六十歲。與子夏、段幹木等設教于西河一帶。

公元前435年(魯悼公三十二年)曾參七十一歲。一天夜裡,病危中的曾子,突然想起身下鋪着一領華美的席子,是魯大夫季孫氏送給他的。

他認為,自己一生沒做到大夫,不應鋪大夫的席子,于是就招呼兒子們把席子換下來。沒等換上的席子鋪好,他就去世了,終年七十一歲。

主要影響

曾子主張以孝恕忠信為核心的儒家思想,他的修齊治平的政治觀,内省、慎獨的修養觀,以孝為本的孝道觀至今仍具有極其寶貴的社會意義和實用價值。曾子參與編制了《論語》、著寫了《大學》、《孝經》、《曾子十篇》等作品。曾子在儒學發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後世尊奉為“宗聖”,是配享孔廟的四配之一。

曾子師從孔子,積極推行儒家主張,傳播儒家思想。孔子的孫子孔伋(字子思)師從參公,又傳授給孟子。因之,曾參上承孔子之道,下啟思孟學派,對孔子的儒學學派思想既有繼承,又有發展和建樹。曾參是孔子學說的主要繼承人和傳播者,在儒家文化中具有承上啟下的重要地位。曾參以他的建樹,終于走進大儒殿堂,與孔子、顔子(顔回)、子思、孟子比肩共稱為五大聖人。曾子性情沉靜,舉止穩重,為人謹慎,待人謙恭,以孝著稱。齊國欲聘之為卿,他因在家孝敬父母,辭而不就。曾提出“慎終(慎重地辦理父母的喪事),追遠(虔誠地追念祖先),民德歸厚(要注重人民的道德修養)”的主張。又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論語·學而》)的修養方法,即“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

曆史評價

開元八年(公元720年),唐玄宗定曾參位次,诏曰:“曾子大孝,德冠群列,特為塑像,坐于十哲之次”。同年,唐玄宗勒禮部尚書蘇頲撰《曾子贊》。

大德十年(公元1306年),元成宗頒降初獻郕國公樂章。郕國公酌獻、奏《成安之曲》。

初獻郕國公樂章内容是:“心傳忠恕,一以貫之;爰述大學,百世訓彜;惠我光明,遵聞行之;繼聖迪後,是享是宜。”

曾參是孔子學說的主要繼承人和傳播者,在儒家文化中具有承上啟下的重要地位。曾參以他的建樹,終于走進大儒殿堂,與孔子、顔子(顔回)、子思、孟子比肩共稱為五大聖人。

人際關系

兒子:曾申

父親:曾點

老師:孔子

主要作品

《論語》、《大學》、《孝經》、《曾子十篇》

上一篇:仇子明

下一篇:茶茶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