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讀百遍

書讀百遍

出自《三國志》中的詞語
書讀百遍是出自《三國志》的名言。這句話告訴我們要反複閱讀一本書,盡量做到精讀,而在精讀之後,再讀了多遍之後便會領悟不通之處,就像李白的詩句“隻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這個淺顯的俗語一樣闡述的隻是不同方面的真理,一樣的意思,要勤勉!
  • 中文名:書讀百遍
  • 外文名:
  • 别名:
  • 源自:三國志
  • 朝代:三國
  • 特點:其義自見

釋源

釋源:《三國志》裴松之注。《三國志·魏志·王肅傳》:“明帝時大司農弘農董遇等,亦曆注經傳,頗傳于世。”裴注:《魏略》曰:“初,遇善治《老子》,為《老子》作訓注。又善《左氏傳》,更為作朱墨别異。人有從學者,遇不肯教,而雲‘必當先讀百遍’,言‘讀書百遍而義自見。’”

詞解

見,讀:xian,出現,“讀書百遍而義自見”,又作“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意思是讀書讀得多了,書中之義就自然出現,不待講解,即明其義矣。通假字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概述讀書百遍,其義自見 dú shū bǎi biàn,qí yì zì xiàn

〖解釋〗見:顯現。讀書上百遍,書意自然領會。指書要熟讀才能真正領會。

〖出處〗晉·陳壽《三國志·魏志·王肅傳》:“人有從學者,遇不肯教,而雲:‘必當先讀百遍’,言‘讀書百遍而義自見。’”

〖用法〗作定語、分句;指導人讀書。文章 董遇字季直,性質讷①而好學。人有從學者,遇不肯教,而雲“必當先讀百遍!”言:“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從學者雲:“苦渴②無日。”遇言“當以‘三餘’。”或問“三餘”之意,遇言“冬者歲之餘,夜者日之餘,陰雨者時之餘也。”1質讷:質,質樸。讷,口齒不流利。 2渴:有急切之意。

原文

董遇字季直,性質讷而好學。興平中,關中擾亂,與兄季中依将軍段煨。采稆負販,而常挾持經書,投閑習書,其兄笑之而遇不改……遇善治《老子》,為《老子》作訓注。又善《左式傳》,更為作《朱墨别異》,人有從學者,遇不肯教,而雲“必當先讀百遍”。又言:“書讀百遍,其義自見(xian)。”從學者雲:“苦渴無日。”董遇言:“當以三餘。”或問“三餘”之意,董遇言:“冬者歲之餘,夜者日之餘,陰雨者時之餘也。”

翻譯

董遇字季直,性格敦厚老實而且很好學。附近的讀書人請他講學,他不肯教,卻對人家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請教的人說:“(您說的有道理),隻是苦于沒有時間。”董遇說:“應當用‘三餘’時間”。有人問“三餘”是什麼?董遇說:“三餘就是三種空閑時間。冬天,沒有多少農活。這是一年裡的空閑時間;夜間,不便下地勞動,這是一天裡的空閑時間;雨天,不好出門幹活,也是一種空閑時間。”

對其認識中國有一句古話:“少年不讀書,老來空白首。”世間萬物,皆屬身外,惟有書能夠滲心入骨地擦拭你蒙塵的心靈,讓你耳聰目明,心高志遠。任何時刻拾起書本,打開扉頁,都可以在夏曰裡讀出雪意,于山間聞到泉鳴。讀書人多的時代,是書籍繁榮的時代,亦是社會文明、人類進步的時代。讀書多的時期,則是生命充實豐盈的時期,是激情熾熱,才思、理智最敏捷的時期。

啟示

于是《三國志·魏書》中出現這麼一句話:“讀書百遍,其義自見”。意思是反複閱讀一本書,自然能逐漸了解它的涵義。這是一種通過精讀以促進獨立思考的學習方法,尤其适用于自學者的鑽研。對于此觀點,我保留了自己的看法。逐字逐句地反複閱讀未必能達到精通的程度,如果沒有悟性地理解隻會成為可憐的書呆子紙上談兵,隻知表面膚淺的文字表述,未必可深入内涵。有悟性地讀書,可以與作者融洽地平等交流,在心靈的碰撞和摩擦中靈思如泉湧,思考得更透徹。如果我們不帶思索地讀百遍書,又怎會奇迹般地自見其意呢?

這種低效率的苦差事不但浪費時間,而且緻命地澆滅你對書本知識的熱情和自信。我們讀書卻不理解,讀出來的往往是自己加給作者的思想,活在自我世界的樊籠裡,如井底之蛙,仍舊心胸狹隘,孤陋寡聞。我們在一生中讀過許多書,也許每本書會讀許多遍,但恐怕吸收的并不多。盲目地追求讀書的數量而忽視了覺悟,隻能導緻絕大部分知識像破磚爛瓦,雜亂無章地堆積在大腦某個易被遺忘的角落。悟性便如建築師手中的設計圖,能将這些零亂的材料有機地組合起來,構築成知識的大廈,這樣我們讀書的目的會更明确、輕松。

英國作家菲爾丁曾忠告:“不好的書也像不好的朋友一樣把你戕害。”的确,沒有選擇性和悟性的書極為破壞人們的精神文明建設,令人萎靡不振,不思進取。這從反面又顯示出悟性讀書的重要性和必然性。生命不息,攻讀不止。“要讓書成為自己的注解,而不要做一顆繞書本旋轉的衛星,不要做思想的鹦鹉。”愛迪生如是說。那就讓我們讀百遍書,帶悟性思索,其義自見。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