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血

智血

弗蘭納裡·奧康納創作的書籍
《智血智血》是弗蘭納裡·奧康納創作的書籍,2016年6月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殷杲翻譯。[1]《智血》以20世紀中期田納西州一座名叫托金漢姆的城市為故事背景,描寫主人公黑茲爾·莫茨試圖根除耶稣對他的影響,走上一條悲喜摻雜的精神幻滅、皈依之路,最後以失敗告終。
    書名:智血 别名: 作者:弗蘭納裡·奧康納 類别: 原作品: 譯者:殷杲 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 頁數:160 定價:28 開本: 裝幀:精裝 ISBN:9787020111862

内容簡介

主人公黑茲爾·莫茨在一個鄉村牧師家庭中長大,從小就希望像爺爺那樣,成為一名牧師。在當兵出國打仗的幾年裡,他的信仰發生了動搖,複員後他便企圖擺脫自己的宗教信念。在托金漢姆,黑茲爾先後遇到了裝成瞎子來進行布道的僞信徒霍克斯和他的私生女兒莉莉,以及一個名叫伊諾克的18歲男孩。

黑茲爾逢人就稱亵渎才是達到真理的惟一途徑,還公然在街頭宣傳一個“沒有耶稣的新教”,在這個教派中,“瞎子看不見,瘸子不走,死者安息”,不存在救世主,也沒有“可供浪費的血液”。然而,公衆對他的言論漠不關心,他所宣揚的這種新教被僞教徒胡佛利用,成為騙錢的把戲。在驅車軋死了胡佛雇來的假先知之後,黑茲爾弄瞎了雙眼,不久就在一個風雨交加的夜晚掉進排水溝死去。

人物介紹

黑茲爾

鄉村牧師家庭出身的黑茲爾從小就希望長大後成為一名牧師,然而在成長過程中,他的信仰發生了動搖。複員後,他離開家鄉,來到托金漢姆市,嫖妓,傷人,公然宣稱不信耶稣,試圖建立一個“沒有耶稣的新教”,他到處宣講自己的新教,甚至最後殺人。但是在這一切之後,黑茲爾決定又重新回到耶稣身邊,他弄瞎雙眼,在自己身上綁上鐵絲,鞋子裡面放滿小石子。他每天獨自出去散步,不停折磨自己,直到最後死去。

薩巴斯·莉莉·霍克斯

薩巴斯是赫茲爾在托金漢姆城碰到的一名年輕女孩,是一位名叫阿薩-霍克斯的僞傳教士的私生女,和衆多的那個時代的年輕人一樣,薩巴斯是一個沒有目标,茫然過活的人。她的私生女身份讓她比起其他的人而言,更覺迷茫。最後,她把她的希望寄托在了世俗的生活上。黑茲爾成了她改變現狀的一線希望。對薩巴斯而言,選擇黑茲爾有兩個動因,其一是她喜歡他,其二是借此擺脫她的生父。于是薩巴斯引誘黑茲爾并與之同居。

伊諾克·愛默瑞

黑茲爾“沒有耶稣的新教”的忠實追随者,隻是個智力低下、聽憑于自己本能和直覺的人,他雖然對黑茲爾亦步亦趨,倍加信仰,但是他的信仰僅限于膚淺的盲從,充其量隻能代表人的本能和直覺,而這種本能的自我隻能将人從一個牢籠引向另一個牢籠,并不能使他走出荒誕的境地。

創作背景

創作《智血》的時期,正是奧康納長期遭受疾病折磨的時期,這使得她對人生和社會有着特殊的敏感與關心。奧康納是虔誠的基督教徒,在她的作品中反應出強烈的宗教信念。她将宗教思想、社會的病态、人生的極端痛苦、死亡的威脅、渴求、暴力、荒謬等共同融入作品,使小說籠罩在一種奇異、怪誕的氛圍之中,她以細膩、悲劇性的文筆刻畫出許多形形色色的小人物,也描繪出種種人生奇異而荒誕的現象。

奧康納對現實和人生的蔑視、嘲諷與否定态度也有着深刻的社會因素。20世紀以來,美國南方經濟高度發展,繁榮的表象下充滿了血腥、腐敗的氣息。失業、犯罪、吸毒等現象成為社會頑疾,在日漸機械化的城市文明中,人們越來越有孤獨感,被物質和商品異化了的人群産生了道德信任與信仰危機。在奧康納的作品中表現出來的扭曲般的痛苦是與畸形的時代相呼應的。在塑造人物形象時,奧康納注重探索人物的内心世界,通過揭示這些角色内心深處的矛盾沖突,進行精神探索。 

作品賞析

作品主題

罪與贖是奧康納小說中最重要的主題。在宗教色彩濃厚的《智血》中,不管是對聖經叙事結構的借鑒還是對聖經意象的巧妙借用,都是為了凸顯罪與贖這一主題。奧康納自己也說:“隻有天主教徒才能寫出《智血》這樣的書來。”,“作品深層次描述的便是救贖的思想。”書名《智血》在《聖經》裡象征着原罪,人人生而有罪也是《聖經》人文觀念中最為關鍵的内核之一。在《智血》中,黑茲爾的罪惡是通過暴力實現的。

對他人的暴力成為黑茲爾反抗上帝的一種手段,與此同時,用石灰弄瞎自己的雙眼,在身上捆上帶鈎的鐵絲,穿上裝滿石子的鞋,這種對自己的暴力又成為他自我救贖的途徑。奧康納曾說:“就我看來,直到黑澤失明以後,他才達到身心完全的統一。”黑茲爾對自己肉體的折磨意味着他罪惡的隕滅,将他拉回童年的信仰,使他獲得了恩典。

然而,對奧康納來說,暴力本身不是目的,但“暴力有一種奇異的力量,能使我的人物回歸現實,并預備他們接受恩典的時刻。他們的腦袋如此頑梗,幾乎沒有别的能起到這種作用。”兩次世界大戰讓人們的夢想徹底幻滅,浮華的享樂表象背後掩藏着人類自私虛僞的醜惡人格、空虛的精神以及枯萎的靈魂。

“我們大多數人學會了要不帶感情地對待罪惡,要正視它,但多半不會發現我們自己的猙獰笑容無可争辯地反映在上面。”這些人深陷罪惡的泥沼中而不自知,人類面臨着前所未有的信仰危機。奧康納想通過暴力這種特殊的方式,讓那些認為上帝已死的人認識到自身的缺陷與罪惡。找到信仰的出口。

象征主義

小說中對視覺的象征貫穿始終。男主人公的名字其詞根是haze,原意為“煙霧,朦胧”,可引申為“頭腦模糊”。總之這個名字有種視線被阻隔、看不清的意味。黑茲爾雖然眼睛不存在問題,但他的内心是看不清方向的。鄉村教師家庭出身的他從小被寄予厚望長大後成為一名牧師,但爺爺和媽媽的說教卻使他認為“躲開耶稣就是避開罪惡”。在當兵參戰的四年裡,他的信仰發生動搖,他發現自己的靈魂已不複存在。

他參軍期間随身帶的隻有兩樣東西:聖經和媽媽看聖經用過的眼鏡。他的眼睛沒有問題,但每次讀聖經他都要帶上這副眼鏡,以至于看一會兒就累得停下來。戴眼鏡是為了要看清,但反而産生了視覺隔閡。眼鏡是媽媽用過的東西,是媽媽的遺物,它沒能使黑茲爾同家庭的宗教信仰拉近反而阻隔了他們。黑茲爾從找不到靈魂的虛無主義回歸到基督的宗教信仰中要靠自己主觀的主動的找尋。

小說第十一章最後,黑茲爾把伊諾克偷來送給他的幹屍扔得粉碎,然後又把那副眼鏡扔出門外,隐約讓讀者感到那層阻隔即将消散。

小說中幾次提到家的概念。稀奇克太太說過世上哪兒也沒有家好;黑茲爾當兵期間一直帶着從家裡拿的聖經和媽媽的眼鏡;他買了一輛汽車目的是“給自己找個窩”;在高速公路上他看到一輛黑色貨車,後備箱裡捆着鐵床、椅子、飯桌和蘆花雞。渴望回家渴望找到家象征着他内心深處對救贖的渴望。

在基督的傳統宗教觀念中對于離家的信徒們宗教和家庭常被視為一體。一個人想感覺家的親近首先要接近他們的宗教。這種神學理念決定了黑茲爾将無法逃避救贖的問題。他買的二手車體現了家的意味,卻帶有一種濃重的無家可歸之感。

汽車不是固定的房子而是随時移動着的,因此會讓讀者聯想到四處流浪的信徒或迷失的精神探求者。

“這時,天上下起了小雨”,雨象征着來自上天的眷顧,高高在上的神一點一滴地眷顧下面的物質世界。因此他“有一種感覺,眼前看到的一切似乎是一個巨大空殼中的塊塊碎片,那些他早已忘卻的零碎記憶現在又突然出現在他的眼前”。

黑茲爾似乎突然發現了自己,一些意象開始充斥他内心的虛無。“黑黑的天穹看上去如同被銀帶般的腳手架支撐着,無數顆星星在天空深處緩緩移動,仿佛在趕着營造整個宇宙”,此處描寫具體地托起環境的物質性和真實感,也将讨論深入到更廣大的形而上的超越上下文的全宇宙秩序。

基督教的宇宙理論以超自然的感覺為主體,奧康納此處的象征寫作要營造一種神秘的宗教氛圍,呈現一個充滿了構架和實義感的世界,構架仿佛空無一物,此書的目的就是将其填滿。

第七章如同整本小說的縮影。開頭“萬裡長空隻飄着一片炫目的白雲,一團一團的像拖着一绺胡須”,這是典型的基督教繪畫中雲的形象。當莉莉試圖引誘黑茲爾時,這片雲始終在車的正前方仿佛在引領他。

最後他抵制住誘惑,“那片炫目的雲團這時如同張着薄翼的巨鳥,朝車後飛去,不一會兒便在遠方消失”,好像上帝在成功地引導他免于堕落與犯罪後滿意地離去。奧康納在告訴讀者基督教如同黑茲爾頭上的傳教士帽子一樣在他的身上是根深蒂固難以擺脫的,這雖然讓他飽受困擾,但最終他還是要回歸宗教求助于救贖的。小說結尾黑茲爾以死亡完成救贖。

“死亡是人類生存中不可避免的事實,死亡是人類經驗中的主要特征,肉體的死亡并不代表失敗與死亡,而是象征勝利與解脫。這是奧康納一個深受疾病折磨的虔誠天主教作家的宗教信仰。她把暴力和死亡當做一種象征,她關心的隻是信仰和恩典。” 

作品影響

該小說1952年問世後,立即轟動了美國文壇,先後被翻譯成多種文字,并于1972年在美國本土拍攝成同名電影。出版背景

作者簡介

弗蘭納裡·奧康納(1925-1964)是一位想象力豐富、文筆超群、才華橫溢的美國南方女作家,被公認為是繼威廉·福克納以來美國南方文學最傑出的作家之一。她的作品以嚴肅的主題和獨特的藝術風格深刻地揭示當代社會中人類信仰的迷惘和痛苦。她的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智血》、《暴力奪取》,短篇小說集《好人難尋》、《彙合》,散文書信集《生存的習慣》等。

上一篇:攀鲈

下一篇:喜樹果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