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和天皇

昭和天皇

日本第124代天皇
昭和天皇(裕仁)(1901年4月29日—1989年1月7日),日本第124代天皇(1926年—1989年在位),本名裕仁,稱号迪宮。是日本最長壽以及在位時期最長的日本天皇,執政長達63年。裕仁1901年生于東京,是大正天皇嘉仁的長子。1914年學習院初等科畢業,後在東宮學問所讀書。1916年11月被立為皇太子。大正十年(1921年)因父親大正天皇患病而出任攝政王。大正十五年(1926年)大正天皇因病逝世,裕仁登基成為日本新一任天皇,以《尚書》中的百姓昭明,協和萬邦改元昭和。在位期間,指揮和策劃日本相繼發動侵華戰争和太平洋戰争,侵略和踐踏了中國和東南亞以及太平洋十幾個國家,導緻了數千萬無辜人民的死亡。1945年8月發布終戰诏書,代表日本帝國向同盟國無條件投降。因美國的幹涉,戰後免除了審判,天皇制得到保留。戰後在位期間日本經濟高速發展,促成神武景氣。他對生物分類學有研究,發表有《相模灣産後鰓類圖譜》、《相模灣産海鞘類圖譜》以及《那須植物志》等著作。1989年1月7日,因患十二指腸癌死于東京,終年88歲。次日皇太子明仁即天皇位,改年号平成,昭和時代落下帷幕。
    本名: 别名:迪宮 字: 号: 所處時代: 民族族群: 出生地: 主要作品: 主要成就: 中文名:昭和天皇(裕仁) 英文名:Hirohito(Emperor Shōwa) 其它外文名:ひろひと 性别:男 國籍:日本 去世日期:1989年1月7日 民族:和族 畢業院校:東宮禦學問所 宗教信仰:神道教、法西斯主義、軍國主義 職位:日本天皇、生物學家 在職時間:1926年—1989年(63年) 主要事件:英國皇家科學院名譽會員,代表日本帝國向同盟國投降 其他信息:代表作品:《人間宣言》、《水母的書》、《相模灣産後鰓類圖譜》、《那須植物志》、《相模灣産水螅蟲類》 定罪:甲級戰犯(因美幹涉未審判) 軍銜:大元帥 血型:AB 陵墓:武藏野陵

人物經曆

少年時代

裕仁出生于明治34年(1901年)4月29日晚10點10分,父親是皇太子明宮嘉仁親王(後為大正天皇)。明治天皇對于這個小孫子寵愛有加,此日馬上命令宮内的禦用文人為皇孫取名與号。最初的名有三個,為裕仁、雍仁以及穆仁,号則是迪宮和謙宮。最後,老天皇親自拍闆,選擇了裕仁與迪宮,分别作為其名與号。

裕仁的父親也就是大正天皇,從小多病,心身發育不佳,終生為病痛所困。而裕仁幼時也似乎繼承了其父的遺傳缺點(日本皇室自孝明天皇之後,天皇的配偶都必須從皇族公卿的“五攝家”中選擇。這種過于狹窄的婚配範圍,往往也就造成了劣性遺傳的可能。類似的情況也出現在了歐洲的哈布斯堡家族)。明治41年(1908年)裕仁6歲入學的時候,被發現其右手的手指活動不便,被懷疑是遺傳的産物,其課程中的美術和音樂兩門因此被迫放棄。除了手指的問題外,裕仁也有着先天近視的毛病,雖然自小就進行矯正,但是效果一直不佳。

作為一個充斥軍國主義思想國家的準皇儲,裕仁從小就被有意識地培養尚武的性格。其剛剛出生70天,就被寄養在了海軍中将川村純義的家裡長達四年。6歲的時候,裕仁進入了“皇室”學習院,而他的院長則是日俄戰争中的“肉彈将軍”乃木希典陸軍大将。明治天皇親自指示乃木要努力将裕仁培養為“質實剛健”之輩。如此教育之下,裕仁自小就被種下了崇尚武力的禍根,而且自己也對乃木極為尊敬,總是稱其為“院長閣下”。大概也就是從這個時候,裕仁開始擺脫了給人的“病弱”印象而開始向他的祖父看齊。

明治45年(1912年)7月30日,明治天皇“崩禦”,也就是所謂的駕崩,嘉仁親王繼位成為了大正天皇,裕仁成為了皇太子。也就是在明治天皇正式大葬的前兩天,乃木希典突然拜見裕仁。贈給時為陸海軍少尉的裕仁,由山鹿素行所著的《中朝事實》和《日本帝國史》。兩日後,乃木與其妻雙雙自裁于赤坂的家中為明治天皇殉死。這個事件給年幼的裕仁造成了極大的刺激。祖父的去世和“嚴師”的自裁,使其變得極為自閉孤寂,往往舍棄左右随從,而開始漸漸對無言的生物學起了興趣。當其去世的時候,在宮内的“生物學禦研究所”裡,還保存着裕仁幼年采集的5大箱各式各樣的标本。大正三年(1914年),從學習院初等科畢業的裕仁,随即被送往了“東宮禦學問所”繼續學習了7年。而“東宮禦學問所”的總裁則是另一位較乃木有過之而無不及的人物—東鄉平八郎海軍大将。至此裕仁又被拉回了軍國主義的道路之上。

大正七年(1918年)在“禦學問院”度過了第四個春秋的,已經17歲的裕仁步入了青年期,他的婚姻大事也被理所當然地提了出來。久彌宮良子被内定為太子妃,計劃于此年完婚。然而當日權傾朝野的元老級人物山縣有朋卻以良子母親為色盲為由,反對這門婚事,認為良子的家族遺傳不佳。結果這場婚事的騷動,互不相讓的足足鬧了一年半之久,最終,裕仁力排衆議還是決定娶良子為妻,(雖然歐洲之旅訪問行程緊密,但裕仁卻還是親自為自己未來内定的妻子良子挑選了一條珍珠項鍊,打算返國就和其成婚。不過這件婚事還真是多災多難。歐行後兩個月,大正天皇重病,裕仁開始了攝政,主持大局,婚禮被迫推遲。然而之後,皇族中最年長者東伏見宮依仁親王去世,婚事再次被迫推遲到1921年底的12月1日。但随後又發生了“關東大地震”,如此國難,婚事又被迫推遲,結果到了大正13年(1924年1月26日),這才正式舉行婚禮。)而山縣有朋卻由于這次事件被迫下野。不過,之後裕仁馬上就進入了一個多事之秋。

東宮行啟

大正10年(1921年),裕仁剛滿20之時就開始其長達一年的歐洲之旅。當裕仁剛剛決定此事之時,貞明皇後害怕安全問題表示反對,裕仁費盡口舌這才将其說服。這次訪問主要是訪問英、法、比、荷、意5國。3月3日,裕仁一行搭乘“香取号”軍艦啟碇,途經香港、新加坡(在新加坡他還以皇室特權步行勘測了英軍的防禦工事,為二戰日軍突破要塞做準備)、科倫坡、雅典,地中海,5月7日抵達英國樸次茅斯港。一戰後的歐洲,百廢待興,選擇君主立憲的老前輩英國為訪問地,頗有些裕仁畢業旅行外加實地考察的味道。當日英王喬治五世親自前往倫敦火車站迎接作為皇太子的裕仁。日後裕仁曾經如此回憶,當時英國王室中,大都與我同輩,處生其中。簡直令我有‘第二家庭’的感覺。特别是英王喬治五世,親自與我長談,指點有關君主立憲之下的君主概念。

不過,裕仁在巴黎的時候卻鬧了一個笑話。其當時微服出行,有生以來第一次自己付錢買車票,獨自搭乘巴黎地鐵。晚年談到這件事,自己也還是不禁失笑,我當時第一次搭乘地鐵,什麼手續也不知道,手緊緊地握住車票,入閘的時候檢票員要在票上打孔,結果我緊張地深怕被他奪取,握着車票不放,雙方就這樣來回拉扯了數分鐘,結果惹得檢票員大怒。這張車票也被我一直保存着。

訪問期間,裕仁不僅學習西方的政治結構,同時也對軍事表現出了極大興趣,數次訪問了一戰時期的曆史遺迹。當時的法國将軍們對這位年近20歲的太子所表現出來的對于軍事的精通程度給予了極大的贊歎。裕仁自己還特地去了拿破侖墓地所在地榮軍院訪問,并帶回了一個拿破侖的半身像,之後将其擺在自己書房内(戰後多擺了一個林肯像,後來又擺了達爾文像)。也就是在這次出巡中,他接見了駐歐洲的十幾個日本武官,獲得了以永田鐵山、小畑敏四郎、岡村甯次為首的日本青年軍官的宣誓效忠,這樣他以這些人為班底,開展了向軍中元老奪權的行動。

訪問凡爾登的時候,裕仁一身戎裝騎在一尊大炮的炮管之上,一幅悠然自得的表情,其尚武之心可見一斑。

1923年4月16日,應台灣總督田健治郎邀請以皇太子身分搭乘軍艦“金剛号”來台灣訪問12天,以特造的台鐵花車作為交通工具,行程遍及基隆、台北、新竹、台中、台南、高雄、澎湖等地。駐台日籍官員嚴陣以待,建立歡迎牌樓,在南北各地興建豪華行館,例如“金瓜石太子賓館”、“陽明山草山行館”、“菁桐太子賓館”、“高雄壽山館”、“角闆山太子賓館”等,這些行館及其造訪之地,都受到妥善的保存及維護。惟壽山館已遭拆除,遺址位于今國立中山大學校内範圍。

軍戎生涯

大元帥陛下

到了1926年,“病罐子”大正終于“崩禦”,裕仁成為了日本第124代天皇,改元昭和。繼承大統的裕仁和良子先後誕下了照宮成子、久宮佑子等4個“内親王”即所謂公主。由于沒有男嗣成為繼承人,朝中開始了勸解天皇另納嫔妃,裕仁卻對此很不以為然,“朕還有兄弟在,即使自己沒有皇子,也不會有什麼問題。”到了昭和8年(1933年)12月23日,裕仁和良子總算是有了自己的兒子繼宮明仁,了确了一樁皇室的麻煩。

昭和3年(1928年),張作霖由于“不聽話”而遭到關東軍暗殺。同年6月,裕仁在出巡又遭遇激進分子的“預謀行刺未遂”。結果,這兩件事引發了當時在野的日本政黨的極大反彈,紛紛就此攻擊田中内閣。此年7月裕仁公開對此進行指責,結果導緻田中義一内閣被迫引咎辭職。雖然在炸死張作霖的事件上,裕仁斥責當時的内閣,不過在1932年春天,溥儀被扶植為滿洲國僞皇帝後,裕仁不再是不理“軍略”的皇帝了,當年親自為攻占東三省的将領授勳。當他得知關東軍突破長城後,生怕引起列強幹涉,命令關東軍不得越界攻擊。關東軍司令武藤信義立即收兵,隻有在侍從長本莊繁和陸軍大臣荒木貞夫保證不會擴大戰線後他才批準第二次越過長城。後來在談到上海事變時他說道:“在上海,将戰區作某種程度的限制,以防止事件的擴大......這并不是依據參謀本部的奉敕命令,而是因為我已特地命令白川不得擴大事端。”在1935年9月,裕仁借題發揮趁着陸軍參謀長閑院宮載仁親王上奏,對軍部勢力過于膨脹大發雷霆,“傳林銑十郎來!有關時局的問題總是出在軍部,尤其是陸軍省,身為陸軍大臣,如果任由部下牽着鼻子走,豈不要下克上不成?!”他命令在宮中開設大學寮,用大川周明的思想培訓青年将校,力圖把軍隊掌握在自己手裡。他啟用閑院宮載仁親王和伏見宮博恭王掌握陸海兩軍, 把皇族軍人的勢力擡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載仁親王後來罷免了陸軍皇道派軍官,博恭王則清洗了海軍的軍政派)。到了昭和11年(1936年)6月,裕仁更是将在頒發的勳章“勳記”上将“日本國天皇”改為了“大日本帝國皇帝”,其野心的膨脹也可窺一二。

同樣,在1936年的所謂皇道派和統制派的對立中,也顯現出了裕仁的對于軍部的控制能力。二·二六事件皇道派陸軍軍官以“打破體制”為号召,發動了軍事政變。1400多名叛軍在2月26日清晨,開始了行動,占領國會,襲擊首相府等等重要地區。裕仁在事件爆發40分鐘後接到報告,馬上就換上軍裝,召見陸軍大臣,命令鎮壓。

當時的陸軍大臣川島義之則回答,“請陛下念在起事将校之行為,完全是為了精忠報國的赤誠,希望陛下諒解。” 裕仁聽後,拍着桌子,盛怒道:“先不管他們精神何在,這種胡作非為必須盡快鎮壓,盡快!”到了次日下午4時,海軍第一艦隊的“頭牌”長門号戰列艦接到裕仁的直接指令駛入東京灣,主炮對準了被叛軍占領的國會。面對陸軍鎮壓遲遲不動,結果裕仁對這武官大喊,“難道要我親自帶着近衛師團去鎮壓他們麼”結果這次叛亂終于在29日下午被平定,以叛軍投降而告終。

發動侵華戰争

在1937年7月7日,日本發動了震驚世界的七七事變,長達8年的侵華戰争由此開始。有人稱裕仁為軍部之傀儡,理由是他從來沒有反對過軍部的任何提議,但這完全是為其開脫。實際上軍部的任何提議在送給他之前就經過内大臣木戶幸一的審核,他不願執行的決議根本就不可能被送到天皇辦公室來。而且他掌握了軍部的人事大權,他不喜歡的人根本就不可能當上陸軍首腦,比如他讨厭皇道派的真崎甚三郎和少壯軍官接觸過密,裕仁左右曾暗示他辭職,但是真崎還想抵抗一下,結果下場就是被撤職。裕仁評論說,這家夥一點常識都沒有。侵華戰争爆發之際。日本時任陸軍大臣杉山元自信十足地向裕仁表示“中國的戰事一個月内即可結束”,可是中國軍隊在華北撤的太快,決戰未遂後他指示,“在要塞地區集中大量兵力實施壓倒性的打擊不更好些嗎?”于是日本開始轉移兵力于上海附近。突破中國軍隊防禦後,他放縱朝香宮鸠彥王血洗南京,制造了駭人聽聞的南京大屠殺。

1937年12月14日,裕仁面谕:“中支那方面陸海軍各部隊,在上海附近作戰持續勇猛果斷,乘勝追擊,使(中國)首都南京陷落,我很滿意。此旨傳達給全體将士們。”第二天的《東京日日新聞》報道:“在攻克南京之際,天皇陛下考慮到陸海軍将士的辛苦,特賜褒獎并下诏慰問。天皇專門召見了很久沒見的(日軍)總參謀長閑院,軍令部總長伏見兩官。”14日下午1時。大本營陸海軍部發出公告,将天皇的面谕通報全體侵華日軍官兵。

1938年,岡村甯次和東久迩宮稔彥王攻占漢口,深入到中國的腹地。當陷入中國泥潭的3年後,他不認為是自己判斷錯誤,反而開始埋怨諸位臣僚低估了征服中國的難度。裕仁甚至暗自批評當時首相近衛文麿:近衛在任時,好像毫無準備便帶領我們進入戰争,他在阿部信行組閣的時候,親自指令陸軍大臣要從梅津美治郎或者侍從長畑俊六中挑選。

1939年11月8日,在中國戰事緊張期間,于富士山附近檢閱近衛師團,借以激勵士氣。1940年5月17日,裕仁天皇的親外甥華北五省特務機關長吉川貞佐少将在河南開封被軍統特工暗殺身亡。

太平洋戰争

1941年2月3日,面對德國在歐洲大陸的勝利,日本政府提出了《帝國對印度支那、泰國實施綱要》,裕仁的說法是:“我自己的原則是不喜歡乘人之危提出要求,幹所謂乘火打劫的事,但面對今日世界的大變動,如果造成宋襄公之仁的後果也不好。”

1941年發動太平洋戰争特别是對美開戰前夕,他的真實想法是:“日本擁有一支多年培養起來的陸海軍精銳部隊,如果關鍵時刻不允許它崛起,那麼随着時間的流失,石油便會漸漸枯竭,艦隊便會開起不起來,如果人造石油對此可以進行補給,那麼日本的産業幾乎全部都要毀掉的。那樣的話,就要亡國,這樣一來,如果被提出無理要求,就要無條件投降。國家就會滅亡。”這說明他是鐵了心的準備開戰的。但他又顧慮如果戰争失敗,将會累及皇室,讓皇族擔任的海陸軍兩總長辭職,換上杉山元和永野修身擔任海陸軍總長。杉山元保證“百日之内即可告捷”。裕仁卻反問道:“中國戰事不是還沒有解決麼?那太平洋豈不是比中國更大?”軍令部長永野修身從旁辯解,隻能像對待重病病人一樣,開刀死中求活。裕仁還是顧慮風險太大,不同意組成皇族内閣,他準備萬一戰争失敗才這麼幹,實際上也是失敗後才組織東久迩稔彥皇族内閣收拾殘局。他對換上東條英機接任總理表示滿意,理由是東條做好了戰争準備。東條後來在審判的時候說漏了嘴。東條說據他所知道的,整個日本軍隊,就沒有人敢違抗天皇的意志,連出現這種想法都是荒唐的。人是不可能和神對抗的。天皇那怕一個微小的暗示,就足以讓軍部費盡心思猜測聖意如何了。

在經過了初戰重創珍珠港美國海軍并侵占了東南亞後的輝煌勝利後,日軍在中途島慘敗的消息震動了裕仁,其曾不安地表示,“目前戰局難以樂觀,一旦喪失了制空權,就會有被切斷各個擊破的危險。我的陸海軍,就是敗在了對于美軍的過于輕視。”昭和19年(1944年)新設軍需省,對于飛機的産量以年産5萬架為目标。不過,裕仁對于時局也有了些比較清醒的認識,“陸海軍總是缺乏協調,萬一有出什麼意外,必然雪上加霜。5萬架談何容易?恐怕連一萬架都很難吧?軍部定這種目标真是有問題。”雖說如此,不過并不意味着裕仁可以如同一個“天使”一般對戰争不用負責。西南太平洋潰敗後,他不斷敦促日軍發動反攻以振作士氣,結果日軍就發動了一号作戰以打通大陸交通線。菲律賓決戰中,也是他不明實際,聽信了海軍台灣海空戰大捷的假情報,命令參謀濑島龍三把決戰地點從菲律賓改到萊特島,結果造成空前的慘敗。當海軍向其報告“神風攻擊”的消息後,立即表示,“非這樣不可麼?不過這樣做很好。”1945年4月,在沖繩戰役期間,沖昏了頭的裕仁問海軍軍令部長及川古志郎,“海軍難道沒有軍艦了嗎?”逼得海軍趕快搞了個“大和”号自殺沖鋒。

戰敗投降

随着戰事的吃緊,而裕仁則開始更關心其自己的命運,也就是日本天皇制能不能得到保留。

1945年3月18日,裕仁巡視了遭到美軍大轟炸後的東京市區,不由感歎其慘象尤勝當年的“關東大地震”。在美軍于廣島,長崎投下原子彈後,裕仁終于意識到了敗局已定。在8月9日下午11點50分緊急于防空洞召開了禦前會議,同意外務大臣的意見:投降。

裕仁和當時的首相鈴木貫太郎主張日本投降。由于委員會中的政治和軍事成員就是否投降無法達成一緻意見,首相要求天皇做出最後的決定。

1945年8月14日早上,最後一次的禦前會議上,裕仁特别穿上了陸軍元帥服,左胸佩帶象征皇室的菊花勳章,無可奈何地做同意投降接受波茨坦公告。作為決心停戰的理由,天皇在獨白錄中舉出以下兩第一,如果這樣下去,日本民族就會以滅亡而告終,我就不能保護赤子了。第二,在捍衛國體這一點上,木戶也與我的意見相同,如果敵人在伊勢灣附近登陸,那麼伊勢、熱田兩神宮就會立即在敵人的控制下,來不及轉移神器,也就沒有确保它們的希望了,這樣就很難捍衛國體了。所以,當時我想,即使犧牲,也一定要講和。也就是說,估計守住三種神器中的伊勢神宮的八咫鏡和熱田神宮草剃劍無望是決心停戰的理由。其中“無條件投降”暗含一個條件:不廢除天皇。他對堅決反對投降的前侍從官,現陸軍大臣阿南惟幾說,你放心,我有把握保持國體。結果阿南隻能去自殺。之後,NHK錄制了裕仁的投降公告。整個錄音為30分鐘,地點是皇宮的進口大廳。結果裕仁期間念錯或是念誤多處,直到第三遍才勉強合格。次日,又發生了一幕極端分子搶奪錄音的鬧劇。但是其所謂的“禦音放送”的投降诏書錄音還是得以播出。此段廣播被稱為“玉音放送”,使用大量漢語文言的《終戰诏書》使很多日本平民無法具體理解廣播的内容。他隻字未提投降或日本打輸了這場戰争,他隻是說世界形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他要求臣民“要忍受難以忍受的現實。”由于首次聽到“鶴聲”,許多人都放聲哭了起來。

戰後生活

戰後,包括蘇聯在内的國家要求廢除天皇,但是美國為穩定戰後東亞形勢,需要建立一個反共産主義的經濟強國,如果沒有天皇,日本國内秩序将難以協調,因為之前日本長期推行神話天皇、效忠天皇的教育,天皇已經成為多數日本人心中的精神支柱。所以因美國策略上需要,道格拉斯·麥克阿瑟将軍和其他官員共同表示,裕仁對第二次世界大戰并不負主要責任。這一觀點得到了日本人民的極大歡迎。

1946年元旦,裕仁發布《人間宣言》,否定了天皇的神聖地位,承認自己與平民百姓一樣也是人,而不是神。美國占領日本後,道格拉斯·麥克阿瑟是實際上掌控有日本統治權的人。在他的幹預下,1947年通過新的《日本國憲法》,确定天皇為國家的象征,提出最高統治權歸人民所有,真正實行立憲民主。但是實際上日本“天皇”對日本政界的影響仍然是巨大的。

1989年1月7日(昭和64年)上午7時55分,日本政府正式發布“天皇崩禦”公告。

因患十二指腸癌死于東京,終年88歲。去世後由皇太子明仁繼任天皇,定年号“平成”。

人物年表

1901年4月29日,出生于大日本帝國東京府東京市。立為皇太孫,受乃木希典、東鄉平八郎嚴格教育。

1916年,立為皇太子。

1919年,成年禮。

1921年,訪問歐洲(英國、比利時、德國、荷蘭、意大利)。

1921年11月25日,開始攝政。

1923年,訪問台灣,史稱“東宮行啟”。

1924年,和良子女王結婚。

1926年12月25日,大正天皇病逝後即位。

1928年11月10日,在京都舉行即位大禮。

1933年12月23日,繼宮明仁親王(今上天皇)出生。

1935年11月28日,義宮正仁親王出生。

1945年8月15日,代表日本國宣布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無條件投降。

1946年1月1日,公布《人間宣言》,公開放棄神權。

1946年11月3日,簽署《日本國憲法》。

1959年4月10日,出席參加明仁皇太子與平民姑娘正田美智子的婚禮。

1975年9月30日,訪問美國。

1976年11月10日,慶祝登基五十周年。

1988年9月19日,傳出病重,明仁獲知裕仁患癌。

1989年1月7日上午6時33分,因患十二指腸癌病逝于東京,享年88歲。

1989年2月24日,在新宿禦苑内舉行葬禮。後葬于東京都八王子市長房町武藏野陵。

為政罪行

全面侵華

1937年7月7日,日本發動了震驚世界的“七七事變”,長達8年的全面侵華戰争由此開始。日軍侵華掠奪中國的資源和财産,嚴重地侵犯、破壞了中國的主權,嚴重地分裂了中國,使中國國家的統一程度在抗日戰争時期受到了嚴重的削弱,并造成3500萬中國民衆的傷亡的戰争罪行。

1936年奉裕仁敕令建立731部隊(化學和細菌戰部隊)。

1940年裕仁又頒布新的敕令,将部隊擴充到3000人,并将主要基地由黑龍江肇東縣、五常縣移到哈爾濱南郊的平房鎮。

靖國神社

1952年至1975年,日本昭和天皇曾八度參拜靖國神社。

1978年,靖國神社合祀甲級戰犯之後,就不再去參拜。

日本經濟新聞報道(2006年7月20日)從前宮内廳長官富田朝彥的遺物筆記中發現,昭和天皇曾向富田表示,他因為對合祀作法不悅,因此停止參拜。

前宮内廳長官富田朝彥遺物中,發現二十多本筆記留有昭和天皇語錄,其中于昭和天皇逝世前一年,1988年4月28日筆記中,記載有關昭和對靖國神社看法。

昭和天皇當時曾說,靖國神社的築波宮司(祭司)處理合祀問題很慎重,但是換上松平慶民宮内大臣長子松平永芳擔任宮司之後,他完全不了解他父親愛好和平的想法,随即決定合祀,所以從那之後就不再去靖國參拜,那是我的信念。

筆記中也記載昭和天皇于當年4月29日生日記者會上,被詢問到對大戰看法。昭和說,怎麼說大戰都是最不好回憶。會後昭和對富田表示,被問到對戰争感想時,我一心想表現出厭惡戰争的心情。

但是資料統計,在戰争時期昭和天皇18次參拜靖國神社。

1944年4月25日,昭和天皇身穿軍服率領東條英機等人前往靖國神社,軍部将領列隊迎接。

家庭成員

父母

父親:大正天皇

母親:貞明皇後

妻兒

皇後香淳皇後

大正十三年(1924年)久迩宮邦彥王的長女良子女王(香淳皇後)結婚

子女

昭和天皇與香淳皇後先後生下五個女兒和兩個兒子:

1925年12月6日長女東久迩成子(幼号照宮)出生,下嫁東久迩盛厚。

1927年9月10日次女久宮佑子内親王出生,1928年去世。

1929年9月30日三女鷹司和子(幼号孝宮)出生,下嫁鷹司平通。

1931年3月7日四女池田厚子(幼号順宮)出生,下嫁池田隆政。

1933年12月23日長子明仁天皇(幼号繼宮)出生,娶正田美智子。

1935年11月28日次子常陸宮正仁親王(幼号義宮)出生,娶尾張華子。

1939年3月2日五女島津貴子(幼号清宮)出生,下嫁島津久永。

兄弟

二弟淳宮雍仁親王-秩父宮

三弟光宮宣仁親王-高松宮

四弟澄宮崇仁親王-三笠宮

人物評價

裕仁在大正十年(1921年)因父親大正天皇患病而出任攝政,大正十五年(1926年)繼位,以《尚書》中“百姓昭明,協和萬邦”一句改元昭和。其在位期間經曆第二次中日戰争與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後依照新憲法失去政治上的實權,以作為日本國家與國民象徵而存在。除了神話中的天皇之外,他是曆代天皇中在位時間最長及享壽最高者,也是現時全球在位時間第七長的國家元首。

轶事典故

險些廢黜

據日本媒體報道,1936年在日本發生的“二·二六事件”中,政變軍人曾想扶持裕仁的胞弟雍仁來取代裕仁。這更佐證了當時日本的實質統治者是“天皇”。

雍仁是日本大正天皇的次子,日本親王。1922年便作為陸軍少尉參加日本陸軍。1935年8月被任命為第八師團的少佐大隊長。他長期以來對日本陸軍中的皇道派(日軍中狂熱的法西斯派系之一)少壯軍官持同情态度,支持皇道派要求推翻民選政府、加速實行國家法西斯化和積極準備對蘇開戰等主張。1936年2月26日淩晨,駐守東京的1400餘名日本軍人突然發難,襲擊被他們稱作“奸臣”的政府要員住宅,内大臣、教育總監、大藏大臣等人遇難,連裕仁天皇的侍衛長鈴木貫太郎也差點被叛軍殺死。

政變當日,任第八師團少佐大隊長的雍仁正準備從駐地乘火車趕往東京。在如此敏感時刻,雍仁的這種舉動顯得非常反常。而且就在同時,政變軍人公然打出了“我們的領袖是秩父宮(即雍仁)”的旗号。

裕仁得知上述消息後,感到事态嚴重,先通過宮内省派東京大學著名的右翼曆史教授、曾給秩父宮講過兩年《日本政治史》的平泉澄前去攔截雍仁。然後立刻命令忠于自己的軍警趕往車站火車——到達東京上野車站,一下火車秩父宮就在大批軍警“護送”下被帶入了皇宮,與叛軍隔離開來。見情勢如此,秩父宮隻好在當天晚上拜谒了哥哥,并做出了服從天皇的保證。不久,“二·二六事件”被平息,軍事法庭以“未經天皇批準而擅自動用皇軍之罪”将17名叛亂軍官判處死刑。

不追究責任

美國與盟國出于自身利益考慮為了有效控制日本,美國決定對日本天皇裕仁不予追究發動戰争的責任,不予起訴和逮捕。

最後,不但戰争罪行的日本天皇免于正義的審判,連同23名擔任高級将領的皇族親王也受到保護,全體不被起訴。

上一篇:古谷徹

下一篇:阿明·阿諾德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