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左傳正義

春秋左傳正義

古代文學作品
《春秋左傳正義》春秋左傳正義六十卷。舊題春秋左丘明撰,晉杜預(222-284)注。唐孔穎達(574-648)疏。該書是對儒家學派的十三部經典和漢代至宋代經學家對經的解釋。
  • 作品名稱:
  • 外文名:
  • 作品别名:
  • 作者:
  • 創作年代:
  • 作品出處:
  • 文學體裁:
  • 書名:春秋左傳正義
  • 定價:494元
  •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0年12月
  • 開本:16開

作品簡介

《十三經注疏》四百十六卷,系彙編儒家的十三部經典和漢至宋代經學家對經的注疏而成。

儒家十三經是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的“聖經”,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主體和核心。它們主導和影響了中華民族文化的發展達數千年之久,中國傳統的哲學、文學、教育、倫理等一切學術思想以及政治、經濟、文化活動和社會風尚,無不以之為圭臬。經學是中國封建社會的“國家”統治者奉它們為治國安邦的法寶,士大夫以通經緻用為自己的終身抱負,平民百姓也以它們為修身行事的彜訓。

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的聖經,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主體和核心。它們主導和影響了中華民族的發展達數千年之久,中國傳統的哲學、文學、教育、倫理等一切學術思想以及政治、經濟、文化活動和社會風尚,無不以之為衡準。清代阮元的《十三經注疏》刻本最稱美善,而此次為便于非文獻專業的人士閱讀,以李學勤先生為首的《十三經注疏》整理委員會對全書進行了統一規範的标點,采用簡體橫排的方法重新刊印,誠為功德無量的文化盛舉。

詳細資料

〖春秋左傳正義〗六十卷。

舊題春秋左丘明撰,晉杜預(222-284)注。唐孔穎達(574-648)疏。左丘明-說姓左名丘明;一說姓左丘名明。春秋末年魯國(今山東)人,曾任魯太史,除《春秋左傳》外,還着有《國語》等書。預字元凱,京兆杜陵(今陝西西安)人,曆官河南尹,荊州刺史,度支尚書,鎮南大将軍都督荊州諸軍事,因滅吳有功,封當陽縣侯,博學多通。尤精研《定傳》,着《春秋長曆》、《春秋釋例》、《春秋左氏傳評》及《女記》諸書。穎達為庸代學者,生平詳見《周易正義久》。《春秋左傳》又稱《左傳》、《春秋左氏傳》及《左氏春秋》,是我國古代第一部記事詳細,議論精辟的編年史書,亦是儒家經典《春秋》三傳之一,自劉向,劉歆、桓譚以及班固等,均認為《春秋左傳》出于左丘明之手。如班固撰《漢書》。在其《藝文志》中即着錄為三十卷,并謂作者為“左丘明,魯太史”。

直到隋以前,學者對此皆無疑問。至唐,趙匡始謂此書非出左丘明,宋元以來疑難者相繼而起,争論不休,直至現在,尚無定論。《春秋左傳》之絕大部分内容為傳注《春秋》史事,在補充、說明,訂正《春秋》的同時,亦有闡明其“書法”者,所記史實延及魯悼公寸十四年。比《春秋》多出二十七年。據《漢書·藝文志》載,為《春秋》作傳者原有五家。即:《左氏傳》三十卷,《公羊傳》十一卷,《谷梁傳》十一卷。《鄒氏傳》十一卷,《夾氏傳》十一卷。後來鄒,夾兩家不傳。僅剩《左氏傳》、《公羊傳》及《谷梁傳》三家。西漢時期,傳左氏學者有張蒼、賈誼、張敞、劉歆諸人,東漢則有陳元、鄭衆、賈逵、馬融、延笃、許淑、服虔、穎容等,魏又有王肅,董遇諸人。

入西晉,杜預精研《春秋左傳》,認為前儒大抵轉相祖述,未盡通左氏學,并雜引《公羊傳》、《谷梁傳》以釋,自亂體例,遂重新為其作注。分經之年與傳之年相附,合經傳于一編,比其義類,條理凡例,主采劉歆、賈逵、許淑、穎容之說以解經傳,排斥服虔等人之說。其注大至天官地理,細至萬物典故。靡不剖析微細,敷暢旨趣,遠居舊說之上。其條理《左傳》凡例五十,别例四十九,總括成大旨為三體五事:三體即發凡正例,新意變例、歸趣非例;五事即微而顯,難而晦。婉而成章、盡而不行、懲惡而勸善。并且,杜氏崇尚周公而抑孔子,認為《左傳》發凡五十,皆周公舊例,其稱“書”、“不書”、“先書”、“故書”、“不言”、“不稱”、“書曰”等,才是孔子新例,稱其為“變例”,故其所注,往往強經以就傳.并對弑逆之臣。

多有回護,是其一短,蓋杜氏為魏臣而奉晉纂,事理之必然,多為後儒所譏。杜氏緻力于《左傳》,并為之條理定例及集解,使之成為一部更具價值的經學、史學名着;并且,全面總結了晉以前左氏學的研究成果,堪有承上啟下之功,在經學發展史上占據着重要的地位。入唐,貞觀年間,太宗以前代博士分門授經,但各家觀點岐異紛呈,有些經注章句亦很繁蕪,頗不利于為學,同時,亦出于統一思想的需要,遂诏穎達等人撰《五經正義》,此書即為其中之一種。

穎達以杜預《左傳注》為底本,并認為,漢以來《左傳》注本甚多,頗有雜取《公羊》、《谷梁》二傳解釋《左傳》者,是為“方鑿圓枘”,唯杜注取《左傳》釋《春秋》,堪稱“子應乎母,以膠投漆”,使經傳渾然為一體,故以其為宗。孔氏此疏旁征博引,搜集杜預《春秋釋例》賈、服舊注以及沈文阿、蘇寬、劉炫等人的義疏,引用《三禮》、《公羊》、《谷梁》、以及《爾雅》等資料,注釋詳備,為唐代《左傳》着述代表作,《四庫全書總目》稱其:“有大功于《春秋》。”但孔疏“左杜而右劉”,隋劉炫《春秋述義》規正杜失達一百五十餘條,孔氏卻斥其為習杜義而攻杜義;同時,對漢儒之說亦多有揚棄,是其不足之處。

總之,杜注與孔疏,是《左傳》學術發展史上最重要的着作之一,有了杜注孔疏,《左傳》一書才能完整地流傳至今。初,杜注與孔疏各為單行。杜注原為三十卷,又名《春秋左傳集解》,南宋刊刻時,将其與陸德明《經典釋文》中之《春秋左傳音義》合刊,題《春秋左傳集解》,春秋左丘明撰,晉杜預集解,唐陸德明音義。傳本較多,主要有宋刊巾箱本,明翻刻相台嶽氏本,清乾隆四十八年(1793)武英殿刻本,民國間《四部備要》叢書本,1955年文學古籍刊行社據明翻相台本影印本等。杜注孔疏合刊本傳本亦多,主要有《汪氏叢書》本、《四庫全書》本及各種版本的《十三經注疏》本等。

目錄

卷一春秋序

卷二隐元年,盡二年

卷三隐三年,盡五年

卷四隐六年,盡十一年

卷五桓元年,盡二年

卷六桓三年,盡六年

卷七桓七年,盡十八年

卷八莊元年,盡十年

卷九莊十一年,盡二十二年

卷十莊二十三年,盡三十二年

卷十一闵元年,盡二年

卷十二僖元年,盡五年

卷十三僖六年,盡十四年

卷十四僖十五年,盡二十一年

卷十五僖二十二年,盡二十四年

卷十六僖二十五年,盡二十八年

卷十七僖二十九年,盡三十二年

卷十八文元年,盡四年

卷十九上文五年,盡十年

卷十九下文十一年,盡十五年

卷二十文十六年,盡十八年

卷二十一宣元年,盡四年

卷二十二宣公五年,盡十一年

卷二十三宣十二年

卷二十四宣十三年至十八年

卷二十六成三年,盡十年

卷二十五成元年,至二年

卷二十七成十一年,盡十五年

卷二十八成十六年,盡十八年

卷二十九襄元年,盡四年

卷三十襄五年,盡九年

卷三十一襄十年,盡十二年

卷三十二襄十三年,盡十五年

卷三十三襄十六年,盡十八年

卷三十四襄十九年,盡二十一年

卷三十五襄二十二年,盡二十四年

卷三十六襄二十五年,盡二十五年

卷三十七襄二十六年,盡二十六年

卷三十八起二十七年,盡二十八年

卷三十九起二十九年,盡二十九年

卷四十襄三十年,盡三十一年

卷四十一起元年,盡元年

卷四十二昭二年,盡四年

卷四十三昭五年,盡六年

卷四十四昭七年,盡八年

卷四十五昭九年,盡十二年

卷四十六昭十三年

卷四十七昭十四年,盡十六年

卷四十八昭十七年,盡十九年

卷四十九昭公二十年

卷五十昭二十一年,盡二十三年

卷五十一昭二十四年,盡二十五年

卷五十二昭二十六年,盡二十八年

卷五十三昭二十九年,盡三十二年

卷五十四定元年,盡四年

卷五十五定五年,盡九年

卷五十六定公十年,盡十五年

卷五十七哀元年,盡五年

卷五十八哀公六年,盡十一年

卷五十九哀十二年,盡十五年

卷六十哀十六年,盡二十七年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