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玉珍

明玉珍

元末大夏政權的建立者
明玉珍(1331年―1366年),元末大夏政權的建立者。元末随縣(今湖北省随州)人,家世務農。至正十一年(1351年),農民戰争爆發,明玉珍集鄉兵千餘人屯青山,結栅自固。至正十三年冬(一說為至正十二年),參加徐壽輝領導的西系天完紅巾軍,任元帥。至正二十年夏,陳友諒殺徐壽輝自立為帝,明玉珍不服,不與相通,自稱隴蜀王。之後,受劉桢等人擁立稱帝。國号大夏。1366年,明玉珍病故,後大夏被朱元璋明軍所滅。
  • 本名:
  • 别名:
  • 字:
  • 号:
  • 所處時代:
  • 民族族群:
  • 出生地:随州(今湖北省随縣)
  • 主要作品:
  • 主要成就:建立大夏政權
  • 中文名:明玉珍
  • 國籍:中國(大夏政權)
  • 民族:漢族
  • 性别:男
  • 職業:農民起義軍領袖→皇帝
  • 年号:大統
  • 谥号:欽文昭武皇帝
  • 廟号:太祖
  • 陵墓:睿陵(重慶江北城)

曆史評價

張廷玉:國珍首亂,反複無信,然竟獲良死,玉珍乘勢,割據一隅,僭号二世,皆不可謂非幸也。

家族成員

後妃

皇後彭氏

子女

兒子:明升、明重、明昭(義子)

名人事宜

姓氏說

明玉珍本姓“明”,這本來就是一個鐵定的事實,是無可辯駁的。在明玉珍玄宮碑出土前,有些野史記載“明玉珍,一曰旻氏”或“明玉珍,一曰旻端”或“夏國主姓明氏,諱玉珍,一說旻氏”等,于是,有些所謂文人或學者便将“一曰旻氏”“一曰旻端”或“一說旻氏”等無稽之說主觀武斷地理解成明玉珍的原姓或原名,連著名的曆史學專家吳晗先生也犯了一個專家不應該犯的錯誤,說明玉珍本姓“旻”,後因信奉明教而改姓明”。後來,白壽彜主編的《中國通史》沿襲吳晗先生之錯誤,以前的《辭海》也沿襲此錯誤(今版《辭海》尊重曆史,改正了明玉珍本姓“旻”錯誤)。

明玉珍和大夏政權,明清兩代,雖存有官修史書,但文獻記載多有失實。尤其是明玉珍的墓葬,《明史》隻記載“葬玉珍于江水之北”,至于具體地址和規模均無詳記,使大夏後裔難以尋根祭祖。1982年3月底,重慶市在江北上橫街重慶織布廠擴建廠房時,在工地現場發掘了湮沒數百年之久的明玉珍墓,并出土了“玄宮之碑”及一批絲織“龍袍”等珍貴文物。

明玉珍墓葬的發現,特别是“玄宮之碑”的出土,澄清了舊籍中一些紛纭的記載。諸如,明玉珍的生年、入葬時間、大夏政權建立的時間和地點,明玉珍在位的準确時間,等等。碑文中所記明玉珍稱王稱帝前曆任官職、大夏政權的官制等彌補了文獻記載的缺漏。墓中出土的大量絲織品,對探讨元代紡織技術以及大夏服飾對高麗的影響等均有裨益。明玉珍墓的發掘不僅為研究元末農民起義地方史提供了極有價值的實物資料,同時也揭開了大夏國之謎,使徙往高麗的在韓“明氏大宗會”尋到了祖根。

明玉珍墓,史稱壑陵。在重慶市江北區(原江北縣城)北寶蓋山腰洗布塘。陵背靠寶蓋,東近揚子(長江),南瀕嘉陵,視野開闊,頗為壯觀。墓為長方形式豎穴石坑,東西長5.4米,南北寬3.5米。坑之上部為泥沙石層,下部為原生砂岩層,岩質堅硬,因山勢傾斜,墓坑呈前淺後深狀,前壁高2米,後壁高3.2米。未發現墓道。葬具完好,椁用香榧木制成,耐腐蝕,出土時有香氣。随葬器物除多杯一隻,銀錠二枚外,其餘全是衣物等絲織品,有明器9件、袍服衣裙7件、袍料14段,出土的玄宮之碑具有重要價值。碑首作八角形,額刻“玄宮之碑”四字,篆書。碑文正書24行,正文每行47字,全碑共1004字。

記述了明玉珍元末起兵和建立大夏政權的經過,是一篇重要的曆史文獻。明玉珍(1331—1366),元末農民起義領袖之一。元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病死重慶。墓于1984年清理修複,并建仿古建築一幢,紅牆綠瓦,古色古香,分前廳、展廊、墓室、庭院及地下室五部分,展出有關文物資料,對外開放。

子孫後裔

由于曆史原因,這些本該姓明的中國子孫目前姓甘。據明氏中國子孫甘旭清介紹,明玉珍皇帝建國于元朝末年,戰火紛飛。明玉珍的兩位妻子彭氏和林氏分别為其生下長子明升和次子明重。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前,舉兵南下。為了使百姓免受戰亂之苦,明升和母後彭氏逃難至甘肅境内,因甘肅簡稱甘,故改姓甘。而林氏的兒子明重則前往高麗。

明玉珍後代于洪武五年(1372)正月,徙往高麗。另據葉子奇《草目子》記載:“辛亥七月(1371年),台兵攻四川,小升王同其母俱降,其後母召入宮,以海舟送小升王去高麗,飄飄然入于海矣。”明玉珍後代明升等遷往高麗後處境如何,現在何處等,因無史書考證和音信不明等原因,始終無下文。現今有4萬多明氏後裔在韓國,兩萬多在朝鮮,而在中國境内的後人多改為甘姓。

史籍記載

1、國家正史如《元史》、《明史》等有準确記載:元史—本紀第四十五順帝八:“……庚子,答失八都魯卒于軍中。是歲,倪文俊陷川蜀諸郡,命僞元帥明玉珍守據之。……二十一年春正月癸醜朔,诏赦天下。五月癸醜,四川明玉珍陷嘉定等路,李思齊遣兵擊敗之。……二十二年春正月戊申朔,太白犯建星。……甲寅,四川明玉珍陷雲南省治,屯金馬山,陝西行省參知政事車力帖木兒等擊敗之,擒明玉珍弟明二。

五月乙巳朔……辛未,明玉珍據成都,自稱隴蜀王。……二十三年春正月壬寅朔,四川明玉珍僭稱皇帝,建國号曰大夏,紀元曰天統。……冬十月丙申朔,青齊一方赤氣千裡。癸卯,太白犯氐宿。甲辰,湖廣僞姚平章、張知院陰遣人言于擴廓帖木兒,設計擒殺僞漢主陳理及僞夏主明玉珍,不果。”證明“明玉珍本姓明。”《明史》:“明玉珍,随州人。身長八尺餘,目重瞳子。徐壽輝起,玉珍與裡中父老團結千餘人,屯青山。及壽輝稱帝,使人招玉珍曰:‘來則共富貴,不來舉兵屠之。’玉珍引衆降,以元帥守沔陽。”證明“明玉珍本姓明。”

2、重慶明玉珍墓中發掘的玄宮碑準确無誤地記載“太祖,随州随縣梅丘人,姓明氏,禦諱玉珍”及明玉珍高祖、曾祖、祖父、父親的名諱和封号,證明“明玉珍本姓明。”

3、明代學者楊學可《明氏實錄》準确記載“夏國主姓明氏,諱玉珍,湖廣随州人也”。楊學可,四川新都人,與明與珍生活在同一時代,元末避兵雲南。明玉珍攻入四川,恰是楊學可返回四川的時候,明玉珍知楊“博通經史”,“明玉珍迫之,不仕”,隐歸鄉裡,他對明玉珍父子的用兵政德,及其舉止言行,是非常了解的,他寫成的《明氏實錄》,比其他史籍記述的明玉珍形更為詳實可靠,更能有力證明“明玉珍本姓明”。

4,董承叙《平漢錄》、郎瑛《七修類稿》和清同治《随州志·沿革》等史料中都準确地記載明玉珍姓明氏以及祖籍,證明“明玉珍本姓明”。

5、明成化二十年(公元1484年)《明氏家譜》記載:“吾氏源自姬姓之百裡孟明,以字為氏,故明乃吾之姓也。吾氏世居平原而後遷吳興蕃衍。吾祖玉珍公祖上由吳興遷清河居數百年而後遷四川峨嵋,玉珍祖稱帝重慶,号大夏。”筆者遍查當時平原郡和吳興郡之所有姓氏,俱無“旻”姓之說;在當時吳興郡的八在姓氏中,隻有“明”姓,由此可見,“明玉珍本姓明。”

6、韓國《明氏大同譜·壬申譜序》記載:“惟我明氏出自後稷而傳及百裡奚之子孟明,以名為氏……”韓國《明氏大同譜·乙醜譜序》記載:“至元明之交,有諱玉珍,以布衣起于随州……”韓國《明氏大同譜·辛巳譜序》記載:“惟我明氏,系出後稷而傳及百裡奚之子孟明,以名為氏……”韓國《明氏大同譜·壬辰譜序》記載:“惟我明氏系出孟明,以名為氏……”這些記載證明“明玉珍本姓明。”

7、明萬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和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兩部《明氏家譜》均記載玉珍公家訓曰:“餘家乃泰伯之裔,寔自後稷肇基,而蔔世三十,蔔年八百,名位顯赫,載之史冊,彰彰可考。”筆者查閱了大量的姓氏專着,在泰伯及而後的後稷之裔孫中,均無“旻”姓之說,因此,“明玉珍本姓明”。

8、明玉珍之裔孫四川甘大濱、甘大江、甘大漢正德元年(1506年)所修《甘氏家譜》詳細記載:“我族祖宗淵源,始于姬姓,至秦穆公時,有百裡奚、孟明視父子二人考之于史:百裡奚乃秦穆公之右相,其友蹇叔為左相,輔秦。百裡奚子—名視,字孟明,故稱孟明視。秦穆公賜孟明視為上大夫。孟明視為秦國開疆拓地,戰功卓着,名振西戎。其後子孫遂以百裡孟明之“明”字為姓。傳至魏時,有明亮公,為陽平太守,代代相傳,至元朝末年有玉珍公。因群雄作亂,繼而紅巾軍起義,玉珍公率部攻重慶,後立為夏王。”同時還清晰地記載了從明玉珍起上到明亮公28代明氏名諱近800年的曆史記載證明“明玉珍本姓明”。

9、随州市淅河鎮民國六年(1917)繼興堂《明氏族譜》,序中說:“我永陽明氏之先系溯源于金陵之章公。曆參知政事之鎬公,楚北之始祖以芳公自金陵分遷者也。宅永陽之諱通公自楚北分遷者也。”譜中“永陽明氏溯源說”一文寫道:“粵稽明氏系成周泰伯之裔百裡奚生孟明視,子孫以王父字而得焉,此明姓所由來。自是書缺有間,由漢唐而曆五季下若魏亮、若晉汲、若齊僧紹、若隋克讓、若梁山賓與公遐。他如晉之明豫也、唐之崇俨也、宋之自才也,與夫元之明善也。

清譽流傳者有之,惠聲卓着者有之,或以政才稱,或以抗節顯,或以奇術鳴,推之窮達異,隐顯不一,人才之盛,載在史冊,班班可考。概不敢遵為宗派者,非故略也,世及無由考信耳。”1.《大同譜》與《明氏族譜》都稱在孟明(春秋時百裡奚子,名視)時“以名為氏”。2.都提到僧紹、山賓、參政鎬等明姓人物,評語亦同。明玉珍之裔孫四川甘大濱、甘大江、甘大漢正德元年(1506年)所修《甘氏家譜》詳細記載與随州市淅河鎮民國六年(1917)繼興堂《明氏族譜》的記載有機聯系,前者記載了從明玉珍起上到明亮公28代明氏名諱近800年的曆史,後者記載了從明亮公起上到明氏受姓祖孟明視乃至周泰伯的曆史,二者形成了一條明晰的線索:孟明視下傳到明亮下傳到明玉珍,證明了明玉珍本姓明。

10、在我大方明氏諸多家譜中,都準确地記載了我祖明玉珍系吳興郡明氏之後裔,還是宋朝參知政事明鎬的嫡系遠孫,由江南而遷四川重慶建都之史實,證明“明玉珍本姓明”。

11、《中華明姓總譜》編委會在編纂《中華明姓總譜》之時,針對明玉珍是姓“旻”之謬誤,查遍了國家圖書館和中國曆史博物館的國家正史以及姓氏專着,并寫了《明玉珍姓“明”不姓“旻”》的論文,證明“明玉珍本姓明。”以上證據,不僅足以“明玉珍本姓明”的論點,更是對“明玉珍本姓旻”論者的當頭一棒。然而,為什麼有“明玉珍,一曰旻氏”或“明玉珍,一曰旻端”或“夏國主姓明氏,諱玉珍,一說旻氏”等錯誤說法?

根據曆史記載,我們不難得出結論,明玉珍作為農民起義的著名領袖,在那南征北戰的艱難歲月中,為了個人的安全和他所經營的事業的安全,而另用姓氏或取别名,這在當時的曆史背景下是非常正常的,這樣的事在中國曆史上是數不勝數的。例如乾隆皇帝也用過高天賜等别名;朱元璋曾用過朱重八、朱國瑞等别名;毛澤東用過馬任、楊引之、楊子任、李德勝等别名;周恩來用過伍豪、李知凡、羊羽子、胡必成等别名;劉少奇用過胡服等别名,朱德用過王楷等别名。

如果将“明玉珍,一曰旻氏”或“明玉珍,一曰旻端”或“夏國主姓明氏,諱玉珍,一說旻氏”等錯誤地理解成明玉珍的原姓或原名,那就與不學無術相去甚近了。我明氏後裔當謹記,吾祖明玉珍及後裔姓“明”而非姓“旻”,切不可道聽途說,以緻對吾明姓之來曆産生疑慮。作為國家權威工具書的《辭海》,都能尊重曆史,改正了明玉珍姓“旻”的錯誤,我們為什麼去輕信那些野史和傳說的荒謬無恥之言論呢?縱觀元、明、清,以來的各種正式書籍,沒有一個人說過“明玉珍本姓旻,後因信奉明教而改姓明”的。

如果說因信奉明教就要改姓明,那麼朱元璋就應該叫明元璋,徐壽輝就應該叫明壽輝,特别是韓山童、韓林兒更應該叫明山童、明林兒了。我們要深信:國家正史與我明氏家譜的記載是完全正确的。

上一篇:李森祥

下一篇:郝健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