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察秋毫

明察秋毫

漢語成語
明察秋毫(拼音:míng chá qiūháo)是一則來源于曆史故事的成語,成語有關典故最早出自于《孟子·梁惠王上》。“明察秋毫”本義為視力好到能查辨秋天鳥獸的細毛(明:視覺敏銳。察:看。秋毫:鳥獸秋天新長出的細毛);後多形容人精明,目光敏銳,能洞察一切;在句中一般充當謂語、定語;多含褒義。
  • 中文名:明察秋毫
  • 拼音:míng chá qiū háo
  • 釋義:原形容人目光敏銳,任何細小的事物都能看得很清楚。後多形容人能洞察事理。比喻微細之物。毫亦作豪。
  • 用法:褒義,謂語
  • 結構:聯合式

釋義

明:明晰;察:看;觀察;秋毫:秋天鳥獸身上新長出的細毛;比喻極細微的事物、現象。目光犀利;能敏銳地看清極細小微末的東西。形容人能洞察事理;不受欺蒙。

出處

戰國 鄒 孟轲《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

例句

包公辦案明察秋毫,宵小歹徒無所遁形。

無論嫌犯多麼狡猾,很難逃得過檢察官的明察秋毫。

多虧老爺明察秋毫,找出真正偷東西的人,還我清白。

老總遇事能明察秋毫,想在他面前耍花樣,門都沒有!

在警方明察秋毫的偵辦下,這件懸案,終于宣告偵破。

施公在百姓心目中是廉潔奉公、明察秋毫的青天大老爺。

明察秋毫的鑒識人員總能利用微物證據,找到破案線索。

這件案子虧得法官明察秋毫,終于真相大白,洗刷了被告的冤情。

這件搶案由于警方的明察秋毫,使歹徒無所遁形,很快就破案了。

他的眼力真可謂是明察秋毫,連掉在地闆上的一根頭發都能看得一清二楚。

辨識

意同明察秋毫」及「洞若觀火」都有看得一清二楚的意思。

意異「明察秋毫」側重于形容觀察巨細靡遺;「洞若觀火」側重于形容觀察透澈深遠。

這件案子虧得法官明察秋毫,終于真相大白,洗刷了被告的冤情。

憑着對商場的敏感度,他洞若觀火地預測電子業将是一片榮景。

成語故事

齊桓公小白、晉文公重耳曾在春秋時先後稱霸,統領諸侯,是霸主中的代表。幾百年後,戰國時的齊宣王田辟強也想稱霸,因此他向孟子請教。齊宣王對孟子說:“您能把有關齊桓公、晉文公的事迹講給我聽聽嗎?”

孟子答道:“對不起,我們孔夫子的門徒向來不講霸主的事。我們隻講王道,用道德的力量來統一天下。”

齊宣王問道:“那要有怎樣的道德才能統一天下呢?”

孟子說:“我聽說,有一次新鐘鑄成,準備殺牛祭鐘,您看見好好一頭牛,無罪而被殺,心中感到不忍。憑您這種好心,就可以行王道,施仁政,統一天下。問題不在于您能不能,而在于您幹不幹罷了!比方有人說:‘我的力氣能舉重三千斤,但舉不起一根羽毛;眼力能看清秋天鳥獸毫毛那樣細微的東西,卻看不見滿車的木柴。’您相信這種話嗎?”

齊宣王說:“當然不相信!”

孟子緊接着說:“是呀,不能相信。如今您的好心能用來對待動物,卻不能用來愛護老百姓,這也同樣難于叫人相信。老百姓之所以不能夠安居樂業,是您根本不去關心的緣故。顯然,這都是幹與不幹的問題,而不是能與不能的問題。您問能不能行王道、統一天下,問題也是如此,是不去幹,而不是不能幹!”

上一篇:新二十四孝

下一篇:怒不可遏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