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軍國主義

日本軍國主義

對外侵略擴張的反動思潮
日本軍國主義是一種對外侵略擴張的反動思潮。從1868年明治維新以後形成并發展,其思想淵源為古代、中世紀的日本武士道精神。在軍國主義意識支配下的武士道,對内成為毒化和控制日本國民思想的工具;對外則瘋狂擴張,踏上侵略亞洲各國的道路,同時也将日本民族引向災難,成為侵略戰争的罪惡之源。日本武士道是日本軍國主義的思想淵源,武士道既是日本武士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又是武士應盡的義務和職責,包括效忠君主、崇尚武藝和絕對服從等封建道德規範及行為準則。武士道對日本政治和社會生活各方面的影響極其深遠,使日本具有了軍國主義思想文化傳統。
    中文名:日本軍國主義 外文名: 别名: 時代:明治維新 思想淵源:古代、中世紀的日本武士道精神 實 現:對外擴張侵略的一種反動思潮 地 區:日本

曆史根源

保留天皇制

日本有條件投降,成為戰後日本重建右傾保守政治體制的政治基礎和精神支柱。

日本的戰敗投降是有條件投降,而不是無條件投降,即在保留天皇制國體條件下的投降。保留天皇制,對日本而言,實即起到保留日本軍國主義主要精神支柱的作用。天皇不但是日本軍隊實際的最高統帥,而且被賦予超越一切的權威并被神化。“天皇神威”、“為天皇而死”,則是日本國民和軍隊中長期普遍存在的濃厚的封建性和非理性的具體表現。

戰後美國的政策

美國對日本實行單獨占領并包庇大批戰犯,為日本右翼勢力和軍國主義思潮的複活埋下了禍根。

對日本敗降的處置,主要是由美國政府控制下完成的,實際上是在麥克阿瑟一手壟斷下進行的。

二戰結束、“冷戰”開始後,美國在對日本的占領和管制過程中,采取兩面政策,在打擊限制的同時,又部分保護日本軍國主義勢力,為有朝一日變日本為美國的附庸工具埋下了“伏筆”。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對日本戰犯的判決,可以說是對日本軍國主義侵略戰争罪行的最輕微的部分清算,既不完全,又不徹底。

1948年12月24日,即對日本7名甲級戰犯執行絞刑的第二天,麥克阿瑟總部宣布,釋放仍在巢鴨監獄中的岸信介等19名甲級戰犯嫌疑犯。

出于反蘇、反共和反華的需要,1949年1月26日,麥克阿瑟指令蔣介石國民黨政府釋放了以雙手沾滿中國人民鮮血的岡村甯次為首的260多名在押戰犯,并将他們送回日本。10月19日,又宣布對乙、丙級戰犯結束審判,不再逮捕、搜查戰犯嫌疑犯。

1950年3月7日,悍然頒布“第五号指令”,規定所有根據判決書仍在日本服刑的戰犯都可以刑滿前按所謂“宣誓釋放制度”予以釋放,這實際上完全破壞了遠東國際軍事法庭的判決,不予起訴。

從1950年10月到1952年8月,在美國的支持下,日本吉田茂政府先後為18萬左右的軍國主義分子解除“整肅”,重返政壇。岸信介等一大批日本戰犯的赦免并重新走上政壇,為重演過去的軍國主義曆史埋下了禍根。

《舊金山和約》

《舊金山和約》不僅使日本再次逃脫了反省謝罪和損害賠償的戰争責任,而且成為戰後日本右翼勢力複蘇、軍國主義思潮泛濫的契機。

随着“冷戰”的加劇,美國的對外政策明顯地轉向反蘇、反共、反對中國革命,企圖把日本變成在亞洲的反共前哨陣地。

1951年9月8日,美日背着戰勝國中國,非法簽訂《舊金山和約》。可以說,《舊金山和約》完全是貨真價實的“冷戰”的産物,它不僅使日本再次逃脫了反省謝罪和損害賠償的戰争責任,而且成為戰後日本右翼勢力複蘇、軍國主義思潮泛濫的契機。日本因此正式加入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陣營,成為美國在亞洲反蘇反共反華的前沿堡壘。

“冷戰”的進行

“冷戰”為日本不認真清算過去的侵略戰争罪行,為日本右翼勢力的生存、發展提供了條件。

後來,美國抛棄了在日本實行的非軍事化、民主化政策,轉而采取扶植日本右傾保守黨政權,變日本為反共的東方前哨陣地和美國“遠東兵工廠”的政策。可以說,“冷戰”為日本不認真清算過去的侵略戰争罪行,為日本右翼勢力的生存、發展提供了條件。

在政治上,美國将投降後的日本政府原封不動地搬過來,變為美國占領軍的政策執行機構,并且保留了幾乎全部局級以下領導人,軍國主義的政治體制機構完好無損地得以保留。

在經濟上,在美國的保護和扶植下,日本大批被當作解散拆除或提交賠償對象的軍需工廠又重新恢複生産,為美軍侵朝戰争的需要而大量生産槍炮子彈和軍需物資,日本成了美軍侵朝戰争的後方兵站基地和補給基地。日本正是利用“冷戰”後兩個不同意識形态的國際社會陣營對立的時機,把賠償轉變為對本國經濟複興的援助。

在軍事上,随着美國占領政策的轉變和重新武裝日本的意圖逐步明朗化,殘存的軍國主義勢力變換手法得以保存和發展:

第一,用舊軍官充當警察,到1950年7月,日本建立了以現役軍人為基礎的7.5萬餘人的警察預備隊。

第二,以掃雷需要為借口,日本于1948年5月成立海上保安廳,編成1萬多人。朝鮮戰争爆發後,又新增編0.8萬餘人,實際上組成了一支小型海軍,并成了後來日本海上自衛隊的前身。

第三,殘餘軍國主義團體組織發展壯大,到1952年,以原将軍級和上校級舊軍人為主的日本軍國主義團體有60多個,他們大多是極右翼派,不斷為日本的對外侵略戰争翻案,主張重整軍備。

在思想意識形态領域,由于“冷戰”政策的需要,美國颠倒是非,在《對日和約》中不承認日本1941年12月8日以前發動的戰争是侵略戰争,使日本多數青少年隻知道本國遭受過原子彈的轟炸,而對日本當年對中國和亞洲人民所帶來的災難,卻全然不知或知之甚少。

思想教育的誤導使日本殘餘的軍國主義思潮得以繼續擴大。在戰争責任問題上,日本社會被搞得是非颠倒,黑白不分,毫無正義可言,結果使日本國民沒有像德國國民那樣有一種負罪感。

民族文化性格傳統

民族文化性格傳統是日本右翼勢力日趨猖獗和軍國主義思潮泛濫的重要因素。

日本的民族文化性格傳統,是日本右翼勢力日趨猖獗和軍國主義思潮泛濫的重要因素。美國學者賴肖爾在其所著《日本人》一書中說,日本地處亞洲東部一些散亂的島嶼上,四周是大海,在交通工具不發達之前,日本民族長期生活、困守在這些狹小的海島上,所以,“日本人表現出胸襟狹窄的國民性格,特定的生存環境造就了日本民族這一特定的文化性格。”

第一,“神道”是日本的國家宗教,并被确立為一種政治制度,成為日本近代向外侵略擴張的思想理論根據。直至20世紀80年代,時任首相的中曾根康弘頭腦中的神道教觀念仍然根深蒂固,他說:“日本人自天照大神以來,他們一般都優于西方和法國人”。

美國學者伊恩·伯魯馬在其《一種新的日本民族主義》一書中指出:“大和民族派最重要的象征之一是東京的靖國神社,首相參拜靖國神社成為正式行動是大和民族主義事業的主要目标之一,這種不合理的民族神秘主義的危險能夠導緻在國内産生獨裁主義和在國外發生沖突。”

第二,日本是天皇的國家,天皇是“天照大神”的後裔及其代表,是人間的神。明治憲法規定:天皇不但是國家元首,而且是主權所在。崇拜天皇思想深深銘刻在日本國民的靈魂之中,如同一種宗教的觀念意識,“皇國至上,天皇極尊,四海萬國皆為臣仆”的對外侵略口号,曾把日本民族引向對外侵略的歧途。

總之,以神的民族和天皇的國家為主要内容的皇國史觀,又進一步強化了民族文化性格中狹隘、狂傲、自私的一面,在對外政策上則表現出強烈的征服欲和貪婪的占有欲,這是近代日本屢屢發動對朝鮮、中國等亞洲各國侵略戰争,且始終不曾悔改的重要曆史淵源。

發展曆史

第一階段

是孕育形成階段,從明治政府成立起至西南戰争結束的1877年。在這期間,日本确立和鞏固了以天皇為中心的中央集權政府,建立起軍國主義的經濟基礎,建立了軍國主義的武裝和警察、監獄,并開始對外實行侵略擴張。

第二階段

是近代日本軍國主義體制完全确立階段。大體從陸軍卿(國防部長)山縣有朋發布《軍人訓誡》和《參謀本部條例》的1878年至簽訂《日英新通商航海條約》的1894年。

其間,1881年建立憲兵制度并發布《軍人敕谕》,1889年頒布《大日本帝國憲法》,1890年發布《教育敕語》,1893年軍部的形成等均為其路标。日本在政治、軍事、經濟、文化思想各領域确立起軍國主義體制。

第三階段

是發展與演變階段。從甲午戰争後的1895年至法西斯軍國主義敗亡的1945年。日本近代軍國主義确立後,幾乎是每5年就對外用兵一次,直至徹底敗亡。日本軍國主義的發展,完全是靠進行不間斷的瘋狂的侵略戰争來推動的:

1894年挑起中日甲午戰争;

1900年作為八國聯軍的主力侵犯中國;

1904年發動日俄戰争;

1914年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又出兵西伯利亞;

1931年悍然發動了侵華戰争;

1936年法西斯主義确立,則是日本軍國主義的最高形态。

1941年挑起太平洋戰争。

日本通過這些侵略戰争,獲得了巨額賠款,掠奪了被占領國家的大量财富,攫取了大片土地,其“大東亞共榮圈”的夢想似乎即将實現。在這個階段,日本軍國主義的體制最完整,表現最狂妄,日本軍國主義發展到頂峰,接着在1945年9月徹底垮台了。

主要特點

1、軍事封建軍國主義。

日本軍國主義的軍事性和封建性的特點貫穿着近代日本軍國主義的整個曆史時期。

2、世界上最典型的軍國主義。

普魯士德國和日本是兩個典型的軍國主義國家。近代日本軍國主義是在學習普魯士德國軍國主義的基礎上形成的,集中了東西方軍國主義的特點,故而成為世界上最典型的軍國主義。

3、近代天皇制軍國主義。

近代天皇制本身就是日本軍國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這個體制中,天皇是“兵馬大元帥”,軍隊是“皇軍”,士兵必須一心一意為天皇賣命。

4、軍隊統帥權的獨立保障。

軍事發展不受軍外勢力左右,軍部則可輕易制約軍外勢力,因而更加飛揚跋扈。

5、軍國主義教育的系統化、體制化,采取一切措施強化軍國主義意識形态。

6、建立了軍人極權主義統治體制,成為法西斯主義。

影響

日本軍國主義同德國法西斯主義一樣,是帶給世界人民深重災難的一種意識形态。從明治維新到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一直奉行軍國主義戰略,四處侵略擴張,尤其在二戰中,日本給亞洲國家和人民造成極大的傷害。

二戰結束後,美國占領當局對日本進行了和平改造,但軍國主義勢力并沒有得到徹底根除。日本政府不但沒有對其侵略行為進行認真的反思,反而一而再、再而三地在諸如參拜靖國神社、曆史教課書等問題上歪曲曆史、誤導國民。

日本軍國主義在日本國内政治右傾化思潮中表現明顯,這些右翼勢力活躍在日本政界和社會的各個領域,否認和美化日本的侵略戰争曆史,日本國内很多的實權派人物深受軍國主義的影響,仍然仇視中國、觊觎中國,“CHINA威脅論”在日本也很有市場。

相關新聞

2015年9月2日,“血寫的曆史——日本軍國主義在亞太地區罪行圖片展”在韓國首爾揭幕。韓國各界人士4000多人出席揭幕式。

此次展覽由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向全球華僑華人收集了上百張珍貴的曆史照片。圖片展包括“實施狂轟濫炸”、“制造慘案”、“實施細菌戰和化學戰”、“虐殺戰俘”、“摧殘婦女兒童”、“擄掠勞工”、“掠奪與摧殘”、“共同抵抗”、“審判戰犯”、“罪行自白”、“警示未來”十一個部分。

中國僑聯副主席康曉萍認為本次展覽主要是以事實警示世人,防止日本軍國主義複活,她強調說:“圖片展讓曾經飽受日本軍國主義蹂躏的各國人民,進一步認清日本軍國主義野蠻兇殘、泯滅人性、窮兇極惡的法西斯本質”。

上一篇:殺馬特

下一篇:美國夢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