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稣受難日

耶稣受難日

基督教節日
複活節的前一個星期五,基督教節日。耶稣受難日是紀念耶稣生命中最高潮的一周(即“聖周”,又稱“受難周”)中最重大的日子。這一周是從複活節前的一個星期日(棕榈主日——耶稣光榮地進入耶路撒冷城,民衆手持棕榈枝歡迎他)開始,經複活節前的星期四(立聖餐日——紀念耶稣與門徒進“最後的晚餐”時設立聖餐禮)和星期五(受難日——紀念耶稣為世人的罪被釘十字架而死)到複活節(星期日)結束。“聖周”的主題也是《新約聖經》的核心内容——耶稣基督的受死和複活。
    中文名:耶稣受難日 外文名: 别名: 時間:複活節的前一個星期五 節日類型:基督教節日

簡介

耶稣受難日是紀念耶稣生命中最高潮的一周(即“聖周”,又稱“受難周”)中最重大的日子,複活節的前一個星期五,基督教節日。這一周是從複活節前的一個星期日(棕榈主日——耶稣光榮地進入耶路撒冷城,民衆手持棕榈枝歡迎他)開始,經複活節前的星期四(立聖餐日——紀念耶稣與門徒進“最後的晚餐”時設立聖餐禮)和星期五(受難日——紀念耶稣為世人的罪被釘十字架而死)到複活節(星期日)結束。“聖周”的主題也是《新約聖經》的核心内容——耶稣基督的受死和複活。

推算時間

根據當前曆法推算,耶稣受難日是猶太曆尼散月十四日,按照當前的曆法推算是儒略曆公元33年4月2日星期四──4月3日星期五,格裡曆33年3月31日星期四──4月1日星期五。這一天是一個滿月日。

耶稣受難

耶稣受難“福音書”的描述

耶稣和他的門徒趕到耶路撒冷,在聖城慶賀逾越節。門徒猶大出賣耶稣,緻使“最後的晚餐”的當天晚上,耶稣在橄榄山的客西馬尼園被祭司長和長老帶來的一夥人捉住。祭司長和長老們決定要治死耶稣,第二天早晨,他們把耶稣帶到羅馬巡撫彼拉多面前。在《馬太福音》第27章第15至56節中描述較為詳細。

巡撫有一個常例,每逢這節期,随衆人所要的,釋放一個囚犯給他們。當時有一個出名的囚犯叫巴拉巴。衆人聚集的時候,彼拉多就對他們說:“你們要我釋放哪一個給你們?是巴拉巴呢?是稱為基督的耶稣呢?”……祭司長和長老挑唆衆人,求釋放巴拉巴,除滅耶稣。……彼拉多說:“這樣,那稱為基督的耶稣我怎麼辦呢?”他們都說:“把他釘十字架!”巡撫說:“為什麼呢?他作了什麼惡事呢?”他們便極力地喊着說:“把他釘十字架!”彼拉多見說也無濟于事,反要生亂,就拿水在衆人面前洗手,說:“流這義人的血,罪不在我,你們承當吧。”衆人都回答說:“他的血歸到我們和我們的子孫身上。”于是彼拉多釋放巴拉巴給他們,把耶稣鞭打了,交給人釘十字架。

巡撫的兵就把耶稣帶進衙門……給他脫了衣服,穿上一件朱紅色袍子;用荊棘編作冠冕,戴在他頭上;拿一根葦子放在他右手裡,跪在他面前,戲弄他說:“恭喜,猶太人的王啊!”又吐唾沫在他臉上,拿葦子打他的頭。戲弄完了,就給他脫了袍子,仍穿上他自己的衣服,帶他出去,要釘十字架。

他們出來的時候,遇見一個古利奈人名叫西門,就勉強他同去,好背着耶稣的十字架。到了一個地方名叫各各地,意思就是髑髅地,兵丁拿苦膽調和的酒給耶稣喝。他嘗了,就不肯喝。他們即将他釘在十字架上,就拈阄分他的衣服,又坐在那裡看守他。在他頭以上安一個牌子,寫着他的罪狀,說:“這是猶太人的王耶稣。”當時,有兩個強盜和他同釘十字架,一個在右邊,一個在左邊。從那裡經過的人譏诮他,搖着頭說:“你這拆毀聖殿,三日又建造起來的,可以救自己吧!你如果是神的兒子,就從十字架上下來吧!”祭司長和文士并長老也是這樣戲弄他,說:“他救了别人,不能救自己。他是以色列的王,現在可以從十字架上下來,我們就信他。他倚靠神,神若喜悅他,現在可以救他;因為他曾說:‘我是神的兒子。’”那和他同釘的強盜也是這樣的譏诮他。

從午正到申初,遍地都黑暗了。約在申初,耶稣大聲喊着說:“以利!以利!拉馬撒巴各大尼?”就是說:“我的神!我的神!為什麼離棄我?”站在那裡的人,有的聽見就說:“這個人呼叫以利亞(《舊約》聖經裡的猶太先知)呢!”内中有一個趕緊跑去,拿海絨蘸滿了醋,綁在葦子上,送給他喝。其餘的人說:“且等着,看以利亞來救他不來。”耶稣又大聲喊叫,氣就斷了。

忽然,殿裡的幔子從上到下裂為兩半,地也震動,磐石也崩裂……百夫長和一同看守耶稣的人看見地震并所經曆的事,就極其害怕,說:“這真是神的兒子了。”有好些婦女在那裡,遠遠地觀看;她們是從加利利跟随耶稣來服事他的。内中有抹大拉的馬利亞,又有雅各和約西的母親馬利亞,并有西庇太兩個兒子的母親。

其他“福音書”記載的耶稣受難在細節上有所不同。《約翰福音》稱是耶稣背着自己的十字架去髑髅地——藝術作品大都采用這個更具戲劇性的場面。在《路加福音》中,同釘十字架的一個犯人已被耶稣感化了,他對譏诮耶稣的另一個犯人說:“我們是應該的,因我們所受的,與我們所作的相稱;但這個人沒有作一件不好的事……耶稣啊!你的國降臨的時候,求你紀念我。”耶稣對他說:“我實在告訴你,今日你要同我在樂園裡了。”隻有《約翰福音》明确寫到耶稣受刑時他母親馬利亞在場。

“臨終七言”

“福音書”的記載出入最大的是耶稣的臨終遺言,加在一起共有七句,常被稱為“臨終七言”:

耶稣大聲喊着說:“以利!以利!拉馬撒巴各大尼?”(就是說:“我的神!我的神!為什麼離棄我?”)——《馬太福音》

耶稣大聲喊着說:“以羅伊!以羅伊!拉馬撒巴各大尼?”(翻譯過來就是:我的神!我的神!為什麼離棄我?)——《馬可福音》

父啊!我将我的靈魂交在你手裡。——《路加福音》

耶稣見母親和他所愛的那門徒站在旁邊,就對他母親說:“母親,看你的兒子!”又對那門徒說:“看你的母親!”

從此那門徒就接她到自己家裡去了。這事以後,耶稣知道各樣的事已經成了,為要使經上的話應驗,就說:“我渴了。”有一個器皿盛滿了醋,綁在牛膝草上,送到他口。耶稣嘗了那醋,就說:“成了!”便低下頭,将靈魂交付神了。——《約翰福音》

就遺言所傳達的情感和可能包含的信息而言,《馬太福音》和《馬可福音》更強調受難的悲劇性,耶稣蒙受的痛苦甚至超出了他自己的預料。而《路加福音》和《約翰福音》則把釘十字架而死放在從受難到複活既定過程中的事件加以表現,似乎一切隻是按照事先的設局,耶稣自己也充分認識到受難的必要性。

改編電影《耶稣受難記》

由梅爾·吉布森執導,吉姆·卡維澤,瑪雅·摩根斯坦特主演的《耶稣受難記》

劇情簡介:

那是一個遙遠而又讓人永世難忘的時代,一位聖者将他的名字、他的精神永遠镌刻在曆史的豐碑之上。

備受世人愛戴的上帝之子耶稣(詹姆斯·帕特裡克·卡維澤James Patrick Caviezel 飾)為生活在窮苦和磨難中的人們帶去了希望和喜悅,與此同時他的存在也觸犯了教廷和統治者的利益。他拒絕着魔鬼的引誘,而門徒猶大(盧卡·萊奧内羅 Luca Lionello 飾)則抵抗不出金錢的魅力,他為此出賣了耶稣,其醜态永久留在了“最後的晚餐”之上。

在此之後,耶稣被捕,當局者為他戴上荊棘做的王冠,命他背上沉重的十字架,更用帶着鐵刺的鞭子抽打聖人的肌膚。耶稣痛苦呻吟着,決絕地忍受當下的一切。“仁慈之父,他們什麼都不知道。”

作為聖人,作為救世主,這是一條必須淌血走過的試煉之路……

紀念活動與宗教禮儀

耶稣受難日是紀念耶稣生命中最高潮的一周(即“聖周”,又稱“受難周”)中最重大的日子。這一周是從複活節前的一個星期日(棕榈主日——耶稣光榮地進入耶路撒冷城,民衆手持棕榈枝歡迎他)開始,經複活節前的星期四(立聖餐日——紀念耶稣與門徒進“最後的晚餐”時設立聖餐禮)和星期五(受難日——紀念耶稣為世人的罪被釘十字架而死)到複活節(星期日)結束。“聖周”的主題也是《新約聖經》的核心内容——耶稣基督的受死和複活。

受難日

在早期的基督教會,隻有紀念耶稣複活的星期日才是舉行節慶活動的聖日。到了公元4世紀,複活節之前一周的每一天都被定為聖日,其中包括耶稣受難日。許多基督徒都會覺得“Good Friday”(中文無法直譯,而是根據發生的事件直接譯為“耶稣受難日”或“受難日”)這個名稱不太合适。既然是耶稣釘十字架的日子,理應看作是“Bad Friday”。有人相信“Good”一詞從“God”變化而來,本來意思是“God's Friday”(神的星期五)。還有人相信“Good”表示由耶稣殉教帶來的拯救對世人是上好的饋贈。

“受難日”是紀念耶稣之“死”。這一天信徒們身穿深色服裝,參加禮拜儀式時言容肅穆。天主教徒在禱告時還要将蠟燭順次熄滅,使教堂暗黑。儀式上要誦讀《舊約·以賽亞書》裡的幾節經文。以賽亞是古代的希伯來先知,他似乎是預言了基督受難,天主教會稱這段文字為“受苦仆人”經文。

對耶稣受難日這個節日,天主教、東正教以及基督教聖公會、信義會和其他一些派别都有禮拜儀式。在許多地方,不同教派在這一天聯合舉行禮拜,表示團結合一。

聖餐禮

聖餐禮,是為紀念耶稣受難日而舉行的一種儀式。這個儀式是耶稣在和門徒們共進“最後的晚餐”時創立的,當時他已經知道門徒中有人出賣了他。《馬太福音》第26章:“他們吃的時候,耶稣拿起餅來,祝福,就掰開,遞給門徒,說:‘你們拿着吃,這是我的身體。’又拿起杯來,祝謝了,遞給他們,說:‘你們都喝這個,因為這是我立約的血,為多人流出來,使罪得赦。但我告訴你們:從今以後,我不再喝這葡萄汁,直到我在我父的國裡同你們喝新的那日子。’”

《新約·哥林多前書》也提到使徒保羅将聖餐禮傳給信徒并闡明其紀念意義。天主教徒又把聖餐稱作“聖體”。在領聖餐的儀式上,主禮人對小塊面餅和小杯葡萄酒(代表耶稣的肉和血)進行祝禱,然後分給正式教徒領食。教徒通過這種象征性的領食緬懷耶稣基督及其言行。參加聖餐禮是增進并加強信徒與基督之間和信徒相互間的溝通。各教别在領聖餐的細節上有所不同。東正教的聖餐用的是發面餅,天主教則用無酵餅。大多數新教教派改葡萄酒為葡萄汁。有的教派要求領聖餐的信徒必須受過堅信禮(參見“聖靈降臨期”)。

拜十字架

天主教的儀式上還要奉行崇拜十字架的禮儀。該禮儀最早出現在耶路撒冷。十字架先被遮蓋,随後逐漸顯露,然後被安放在祭壇前,信徒們要對十字架進行跪拜。主祭脫鞋走近十字架,這個過程中要行三次屈膝禮,然後吻十字架。副主祭等也跟着做。據文獻記載,在英格蘭曾有過“爬向十字架”的崇拜儀式。

重走耶稣受難“苦路”

除了聖餐禮、晨禱、晚崇拜之外,受難日的遊行活動在天主教徒聚居的社區也很常見。在以色列的耶路撒冷城,教士們舉着十字架領着信徒們重走當年耶稣受難的“苦路”,每到一處都要誦經祈禱。在意大利西西裡,特拉帕尼複活節的遊行從耶稣受難日下午就開始了,在哀傷的音樂聲中人們擡着木制的耶稣受難像沿着街道緩緩行進,這樣的遊行要持續24小時。許多地方在這一天還演出受難劇,再現那悲劇性的一幕。

這個特殊的日子也會引發某些近乎瘋狂的行為。比如2005年3月25日耶稣受難日那一天,美國得克薩斯州中部某個教派的信徒,在教堂外模仿耶稣受難。他們将自己綁在高高的十字架上,時間長達7小時,在走過或駕車經過這裡的人們面前重演耶稣受難的情景。

人物簡介

耶稣(公元元年/前4年—公元30年),是基督宗教裡的核心人物,基督宗教認為他是《舊約聖經》中所預言的彌賽亞(救世主,基督),并且是三位一體中聖子的位格,常被稱為“拿撒勒人耶稣”。n

根據《聖經》記載,耶稣出生于伯利恒(巴勒斯坦中部),三十歲左右開始傳道,三十三歲時在總督本丢彼拉多執政時受難、為了全人類的罪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第三天複活、并向門徒顯現四十天後升天,坐在全能天父的右邊,他必要在世界窮盡的審判之日在光榮中降來,建立榮耀的天國,給「善」帶來最後的勝利。n

《聖經》記載:耶稣是神的兒子,神愛世人,甚至将他的獨生子賜給他們,叫一切信他的,不至滅亡,反得永生。

耶稣是順服父神的旨意為罪人的緣故死在十字架上,成了贖罪祭,以義的代替不義的,使凡相信他的,飲着他的寶血,得稱為義。基督又按照聖經所說,第三天從死裡複活,敗壞那掌死權的魔鬼,升上高天,擄掠衆仇敵,現今坐在父神的右邊,是神與人之間唯一的中保,也唯有借着他,信徒可以進到父面前。将來他必要再來,建立榮耀的國度。n

人類的始祖亞當是按着神的形象和樣式所造,但因為犯罪堕落而招緻審判,并且罪與死臨到他自己和他所有的後裔,因此,全人類都需要救恩,因自己不能脫離罪的刑罰與轄制。神因着他的憐憫與慈愛,為堕落的人類預備了救主耶稣基督,借着他所完成的救贖,使凡信靠耶稣基督的,就被稱為義,得着永生。

影響

因為這些神奇的事件,跟随耶稣的人數大大增加了。根據史料記載,僅僅幾個月之後,也是在耶路撒冷城一天之内就增添了大約三千跟随者。宗教領袖執意鎮壓跟随耶稣的人,但他們當中許許多多的人甯願去死也不肯否認耶稣就是真神的信仰。

不到一百年的時間,羅馬全境(小亞細亞、歐洲)到處都有人跟随了耶稣。公元325年,跟随耶稣的信仰(基督教)被羅馬皇帝君士坦丁确立為官方宗教。500年以後,希臘境内希臘諸神的廟宇也都改造成了教會,成為跟随耶稣的人聚會的場所。雖然耶稣傳講的部分信息在宗教機構擴張的過程中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甚至被人錯誤地傳播,但耶稣的原話以及他的生命本身仍然萬古長存。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