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鼠

旅鼠

倉鼠科旅鼠屬動物
旅鼠屬于齧齒目,共有四個屬:環頸旅鼠屬,旅鼠屬,林旅鼠屬和沼澤旅鼠屬。旅鼠是北極分布最廣的食草動物,其繁殖力異常旺盛。傳說,當旅鼠數量達到頂峰時,它們就會自發地集體遷移,奔赴大海自殺,隻留下少數同類留守并擔當起傳宗接代的神聖任務。
    中文名:旅鼠 拉丁學名: 别名: 界:動物界 門:脊椎動物門 亞門: 綱:哺乳綱 亞綱: 目:齧齒目 亞目: 科:倉鼠科 亞科: 族: 屬:旅鼠屬 亞屬: 種: 亞種: 分布區域:挪威北部和亞歐大陸的高緯度針葉林 命名者及年代: 保護級别:

形态特征

旅鼠腿短,耳朵小,毛軟。除尾巴外,全身長10-18厘米。毛上層為淺灰色或淺紅褐色,下層顔色更淺,有的旅鼠在冬天毛色變為全白,有利于保護自己。

分布

主要分布于挪威北部和歐亞大陸的高緯度針葉林。

相關類屬

森林旅鼠

體長100毫米左右,體重約30克。形狀粗胖。尾甚短,僅稍長于後足。頭部較大,吻鈍,耳小,隐于毛下。四肢細小,足掌上生毛,前肢的拇指有扁平的指甲。

背部為灰黑色或深灰色,其後半部有很多棕色的毛。體側為純灰色。足部為灰褐色,下面顔色較淺。尾上面灰黑色,下面色淺為灰褐色。顴弓粗大。第三上臼齒齒面由4個斜行的齒葉組成。

數量很少。主要以苔藓和地衣為食。繁殖期開始于5月左右,每年繁殖不少于二次,每胎産仔3—7隻。為稀有種。

林旅鼠

外貌似田鼠;但前腳拇指小,扁平而彎曲,此指甲兩側平行,頂端有缺刻,與田鼠明顯有别。腳骨細長正常。前腳5指,第3和第4兩指略長,第2和第5兩指稍短。

四個指端均具爪,爪正常無變化。腳掌具有四個發育良好,具功能的掌墊。腳掌無毛,掌墊外露,後外方的掌墊明顯較大而長。後腳5趾,第5趾小。蹠部有6個發育良好,具功能的蹠墊。

隙無毛,前方露出蹠墊。前面四個蹠墊大,後面兩個蹠墊小而圓。林旅鼠上頰齒列兩側間距前後不同,後端的間距比前端間距寬些。外觀上,上頰齒列後端向外明顯的岔開,與田鼠不同。

下門齒根也較短,向後延伸僅達最後一顆下臼齒的前端;田鼠的下門齒根相對較長,向後延伸至齒骨的外側。n

生活習性

以根,嫩枝,青草和其他植物材為食,一年可吃45公斤的食物。天敵有賊鷗,雪鹗,北極狐,黃鼠狼等。一對雪鹗和它們的子女一天就可吃掉100隻旅鼠。甚至于草食性的馴鹿,也會對旅鼠大開殺戒,用蹄将其踩死,然後吃掉。

旅鼠在春天時會由冬天時的幹燥地區移往夏天的潮濕地區,其數量約三至四年達到族群颠峰,在巅峰那年的夏末或秋季時會由高密度的地區遷往低密度的地區。

繁衍生殖

旅鼠從春到秋均可繁殖,繁殖力極強,妊娠期20-22天,一胎可産9仔,一年多胎,且其雌雄比例占約3:1,但在早春時的比例約1:1。雄性的染色體隻有xy一種形式,但雌性有xx,x'x和x'y等三種型态,其中x'y有較高的生殖潛能。

新生的小旅鼠出生後30天便可交配(最高的記錄是出生後14天便可交配),經20天的妊娠期,即可生下一窩小旅鼠,每窩可生11個。

旅鼠的壽命通常不超過一年。活動領域方面,雄性約2000m2,雌性約300m2。旅鼠的成熟期,雄性為44天以上,而雌性為20~40天,若旅鼠在夏季時體重未達到20克時,他們在冬季時便會停止成長直到春天時,才性成熟。

食物鍊

每隔3~4年,旅鼠數量會劇增,并且通常僅持續一年的時間便開始下降。調查結果證明,有些年份在北極狐的胃中可發現整窩旅鼠,說明北極狐是從雪下将旅鼠挖出來的。

旅鼠數量的增加,給北極狐的繁殖提供了絕好的條件,這時100%苔原地區的狐狸洞都有北極狐居住,每窩平均産仔8隻;當旅鼠數量降低後,北極狐食物來源嚴重不足,不得不以營養價值低的食物為食,雌狐體質下降,不懷孕,即使懷孕,生出的幼狐體弱多病,不久便會死亡。這樣,連續1~2年的時間,北極狐的數量便會急劇降低。

雪鹗主食旅鼠,情況也是如此,當旅鼠數量增加時,雪鹗的數量也會随之增加,而當旅鼠數量降低後,大量的雪鹗由于饑餓,被迫南遷。因此,在北美,每隔3~4年都可見到這種雪鹗的大量遷入,而在兩次遷入之間,很少見到雪鹗。

自我數量控制

在平常年份,旅鼠隻進行少量繁殖,使其數量稍有增加,甚至保持不變。隻有到了豐年,當氣候适宜和食物充足時,才會齊心合力地大量繁殖,使其數量急劇增加,一旦達到一定密度,例如1公頃有幾百隻之後,奇怪的現象便發生了:這時候,幾乎所有旅鼠突然都變得焦躁不安起來,它們東跑西颠,吵吵嚷嚷且永無休止,它們停止進食。

更加不可思議的是,連它們的毛色也發生了明顯的變化,由便于隐蔽的灰黑變成目标明顯的桔紅,以便吸引天敵的注意,來更多地吞食和消耗它們。與此同時,還顯出一種強烈的遷徙意識,紛紛聚在一起,形成大群。

然後沿着一定方向進發,星夜兼程,狂奔而去,而大海又總是它們最終的歸宿。有趣的是,當它們進行這種死亡大遷移時,總會留下少數同類看家,并擔當起傳宗接代的神聖任務,使其不至于絕種。這一切,看上去似乎都是經過深思熟慮,周密安排好的。

死亡遷移

簡介

在所有的北極動物中,小小的旅鼠也許是最為神秘莫測,令人費解的了。在其諸多的奧秘當中,最令人莫名其妙的則是所謂的“死亡大遷移”。

據記載,早在1868年,人們已注意到了一種奇怪的現象:這年春天,晴空萬裡,陽光燦爛,一艘滿載旅客的航船行駛在碧波蕩漾的海面上,突然,人們發現在遠離挪威海岸線的海中,有一大片東西在蠕動。

原來是一大批旅鼠在海中遊泳,一群接着一群從海岸邊一直向海中遊來,遊在前面的,當體力用盡後,便溺死海中,緊随其後的旅鼠仍奮不顧身,繼續前進,直到溺死為止。事後,海面上漂浮着數以萬計溺死旅鼠的屍體。

時至今日,這種現象仍屢有發生。

解釋一

至于旅鼠為什麼會集體自殺,科學家們雖然進行了大量的觀察和研究,卻仍然衆說紛纭,莫衷一是,提不出一個令人信服的解釋來。有人認為,旅鼠的集體自殺,可能與它們的高度繁殖能力有關。

旅鼠喜獨居,好争吵,當其種群數量太高時,它們會變得異常興奮和煩躁不安,這時,它們便會在雪下洞穴中吱吱亂叫,東奔西跑,打架鬧事。因此有人認為,由于其繁殖力過強,旅鼠得不到充足的食物和生存空間,隻好奔走它鄉。

值得一提的是,旅鼠的分布極廣,除北歐以外,在美洲西北部、俄羅斯南部草原、一直到蒙古一帶均有其分布,但隻有北歐挪威的旅鼠有周期性的集體跳海自殺行為。因此,有的生物學家進一步解釋說,在數萬年前,挪威海和北海比現在要窄得多,那時,旅鼠完全可以遊到大海彼岸,長此以往,世代相傳,形成了一種遺傳本能。

然而,由于地殼的運動,目前的挪威海和北海已今非昔比,比過去要寬得多,但旅鼠的遺傳本能仍然在起作用,因此,旅鼠照樣遷移,最後被溺死海中,演出了一幕幕旅鼠集體自殺的悲劇。

但是,這一學說存在嚴重的不足。因為旅鼠是齧齒類動物,它幾乎以北極所有的植物為食,而且即使達到每公頃250隻的密度也是地廣鼠稀,所以旅鼠的遷移并非因為得不到足夠的食物和生存空間。

更加有說服力的是,旅鼠在遷移過程中即使遇到食物豐富,地域寬廣的地區也決不停留。況且,旅鼠也遷入巴倫支海和沿北冰洋北上,若按上述觀點,許多年前巴倫支海北部理應有陸地,否則,旅鼠又為何北遷呢?

對此,前蘇聯的科學家又提出了新的解釋,在10000年以前,地球正處在寒冷的冰期,北冰洋的洋面上結成了厚厚的一層冰,風和飛鳥分别把大量的沙土和植物的種子帶到冰面,因此,每逢夏季,這裡仍是草木青青,旅鼠完全可能在此生存。

隻是由于後來氣候變化,才導緻原來冰塊的消失,而如今向北跳入巴倫支海的旅鼠,正是為了尋找昔日的居住地。這一解釋雖然有道理,但缺乏充足的證據,因此仍不盡如人意。

解釋二

另外一種學說則認為,由于種群數量的增加,導緻旅鼠活動過度(緊張不安,東奔西跑)和社群壓力增加,結果旅鼠的腎上腺增大,神經高度緊張,顯得焦躁不安起來,而且運動的欲望十分強烈,于是便開始分散和遷移。

有些企圖橫渡江河湖泊和大海,盡管旅鼠善于遊泳,但終因體力不支而被溺死,有些剛跑到食物稀少的邊緣地區,忍饑挨餓,旺盛的性欲随之下降,于是種群數量開始大規模降低。不過,此學說也有一定的缺陷,因為高密度的後果往往不會馬上在當代就出現,而是在下一代才受影響。

總之,關于旅鼠集體自殺的問題,有外部環境條件的影響,也有旅鼠自身生理上、行為上,甚至遺傳上的因素,面對如此複雜的問題,還有許多研究工作要做,隻有這樣,才能逐步揭開旅鼠集體自殺之謎。

另外,研究旅鼠生命周期的科學家還發現,在其數量急劇增加的時期,旅鼠體内的化學過程和内分泌系統同時也發生變化。有人認為,這些變化可能正是生物體内控制其種群數量的開關,當其數量達到一定程度時,就會促使該種群大量的集體死亡。但旅鼠到底是集體自殺,還是在遷移過程中誤入歧途,墜入大海而溺死,至今仍然看法不一,這一直是生物界中一大難解之謎。

自殺之謎

北半球高緯度地區主要是北極凍土地帶,那裡生活着一種名為旅鼠的齧齒動物,它的種群數量呈周期性循環,激增到一定數目便莫名其妙地急劇減少。近一個世紀以來,這一神秘現象一直困擾着生物學界,存在着旅鼠定期進行“集體自殺”之說。

歐洲一個三人生物學家小組稱,他們經過長達15年的實地觀測研究查明,旅鼠的四大天敵才是決定其種群數量變化的決定因素。

在北極地區格陵蘭島東北部、面積約75平方公裡的卡魯普河流域,芬蘭赫爾辛基大學的奧利維爾·吉爾格和伊爾卡·漢斯基以及德國弗賴堡大學的伯諾伊特·西特勒組成的科學家小組進行了長達15年的實地觀察,收集到了大量旅鼠及其天敵的相關寶貴數據。

三位科學家最近在美國《科學》雜志上撰文報告了他們的這一研究成果。研究稱,旅鼠的數量确實呈現出一種規律性的變化:異常瘋狂的激增之後緊跟着就是迅速的大幅度減少。這一現象并不像“旅鼠集體自殺”說得那樣簡單,“真相要複雜得多”。

科學家們研究發現,旅鼠的種群數量規律性地消長與其四種天敵的“組合作用”有着密切關系:白鼬、北極狐、雪枭及一種名為長尾賊鷗的海鳥。旅鼠貌似田鼠,一向是這“四大天敵”的美味。

旅鼠及田鼠等近親同類的數量可以突然增加到正常數量的100倍甚至1000倍。旅鼠數量激增,相應也會導緻各種天敵數量的暴漲。捕食旅鼠的天敵們饑腸辘辘時有如此美餐享用不盡,自然“樂不可支”地“努力加餐飯”,于是數量也便驚人上升,随後更要瘋狂掠食旅鼠,以至于幾近高峰的旅鼠數量開始戲劇性地銳減。旅鼠數量下降,天敵們無法繼續覓得足夠的食物,數量也開始暴減。如此循環,周而複始。

其實,自然界中生物鍊上“捕食者”與“被捕食者”之間這種類似的數量循環對于生物學家來說再熟悉不過了,這種循環是自然界中生物種群保持“動态平衡”的一個生存法則。但有趣的是,在旅鼠這一個例中,這種周而複始的循環仿佛就像上了鬧鐘,每次都十分準時地上演一個個回合的生死較量。

白鼬扮演“關鍵角色”

旅鼠的“繁榮-蕭條”循環以4年為周期。值得注意的是,在這個循環鍊條中,白鼬是一個“關鍵角色”。在四大天敵中,白鼬是唯一一個隻以旅鼠為食物來源的捕食者,與白鼬的“專一”相比,其它三大天敵均為“多面手”,它們會“大吃特吃”旅鼠,但同時還有其它可供選擇的一些食物來源。

在數據分析過程中,依據“捕食者”的行為模式,科學家們建立了一個“捕食者——被捕食者”分析模型,結果利用各種群數量可以粗略地推算出旅鼠的“4年周期”,與現實的經驗數據基本一緻。

科學家們介紹說,在觀察過程中,沒有任何迹象表明,食物來源及生活空間大小對旅鼠種群數量會産生影響,所以他們的模型中“也沒有必要考慮這兩個因素”。

吉爾格說:“旅鼠數量呈現周期性循環,近一個世紀來,這個問題一直沒能得出一個定論。這已經成了一個非常非常熱門的問題,也是種群生态學領域研究最為集中的一個問題。”

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種群生态學家彼得·哈德森說,類似旅鼠這樣的循環在鳥類、昆蟲和山貓等大型哺乳動物中也有發生。他對歐洲三位科學家的研究結果贊譽有加,稱這是自然界反映出基礎理論預測的少數例子之一,并認為将來一定會被列入生物學教科書中。

上一篇:巴巴裡獅子

下一篇:芋頭花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