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一公

施一公

中國科學院院士
施一公,男,漢族,1967年5月5日出生于河南省鄭州市,結構生物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歐洲分子生物學學會外籍會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美國藝術與科學院外籍院士,清華大學教授,曾任清華大學副校長。施一公1989年本科畢業于清華大學,1995年在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獲博士學位。2017年獲第二屆“未來科學大獎”之“生命科學獎”。2018年12月,入選“中國改革開放海歸40年40人”榜單。2019年12月18日,入選“中國海歸70年70人”榜單。2020年8月,獲得2020年度陳嘉庚科學獎之生命科學獎。施一公是結構生物學家,主要從事細胞調亡的分子機制、重要膜蛋白以及細胞内生物大分子機器的結構與功能研究。[1]
    中文名:施一公 民族:漢 出生地:河南省鄭州市 畢業院校:清華大學、霍普金斯大學、河南省實驗中學 職業:教育科研工作者 職務:西湖大學校長 主要成就:賽克勒國際生物物理學獎 職稱: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

人物經曆

1967年,施一公出生在河南省鄭州。兩歲半就随父母下放到河南省中南部的駐馬店地區汝南縣老君廟鄉(當時稱光明公社)闫寨大隊小郭莊。

1972年離開小郭莊,全家搬往20公裡之外的駐馬店鎮。

1984年畢業于河南省實驗中學,并獲全國高中數學聯賽一等獎(河南省第一名),保送至清華大學生物科學與技術系。

1985年,施一公考入清華大學。

1989年,施一公本科畢業于清華大學。

1995年獲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分子生物物理博士學位,随後在美國紀念斯隆·凱特琳癌症中心進行博士後研究。

1998年—2008年,曆任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助理教授、副教授、終身教授、Warner-Lambert/Parke-Davis講席教授。

2008年,婉拒了美國霍華德休斯醫學中心(HHMI)研究員的邀請,全職回到清華大學工作,任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院長,教授、博導。

2013年4月25日當選為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院士;4月30日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

2013年12月19日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2013年9月13日,瑞典皇家科學院(Royal Swedish Academy of Sciences)宣布授予清華大學施一公教授2014年度愛明諾夫獎(Gregori Aminoff Prize)。

2014年12月9日施一公以校長助理身份,會見匈牙利羅蘭大學校長巴納·德布勒森一行。

2014年12月11日證實,施一公教授已出任清華大學校長助理。

2015年8月,施一公拟出任清華大學副校長。

2015年9月,中科院院士施一公出任清華大學副校長。

2016年3月25日,施一公獲“影響世界華人大獎”。

2016年6月2日,中國科協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舉行第九屆全委會第一次會議,施一公當選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第九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

2018年1月9日,施一公已請求辭去清華大學副校長職務,籌建西湖大學。

2018年4月16日,施一公當選西湖大學首任校長。

2019年9月18日,施一公當選為浙江省歐美同學會會長,同時是歐美同學會總會的副會長和常務理事。

2021年1月22日,施一公當選為歐美同學會第八屆副會長。

2021年5月30日,施一公當選為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第十屆全國委員會副主席。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主要運用生化和生物物理的手段研究細胞凋亡的分子機制、重要膜蛋白以及細胞内生物大分子機器的結構與功能。解析了真核信使RNA剪接體關鍵複合物結構,揭示了活性部位及分子層面機理。

在普林斯頓大學,他運用結構生物學、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學手段,研究癌症發生和細胞凋亡的分子機制。迄今為止,他在國際權威學術雜志發表學術論文百餘篇,其中作為通訊作者在《細胞》發表11篇、《自然》發表7篇、《科學》發表3篇,這些工作系統地揭示了哺乳動物、果蠅和線蟲中細胞凋亡通路的分子機理,已有若幹研究成果申請專利,用于治療癌症的藥物研發。

2003年,由于在細胞凋亡和TGF-信号傳導等領域的傑出工作,破解了這一類生命科學之謎,當時年僅36歲的施一公獲得全球生物蛋白研究學會頒發的“鄂文西格青年研究家獎”,成為這一獎項設立17年以來首位獲獎的華裔學者。

2005年,當選華人生物學家協會會長。

2010年,施一公獲賽克勒國際生物物理學獎。賽克勒國際生物物理學獎(THE RAYMOND & BEVERLY SACKLER INTERNATIONAL PRIZE IN BIOPHYSICS)是由賽克勒夫婦捐贈設立,自2006年以來,每年獎勵兩到三位在國際生物物理學領域做出卓越成就、年齡在45歲以下的傑出科學家。

2013年4月30日,清華大學施一公教授當選2013年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此前2013年4月25日,他還當選美國人文與科學學院外籍院士。耶魯大學終身冠名教授鄧興旺和陳雪梅、楊薇等三名華裔美籍科學家,當選美國科學院新科院士。

2014年3月31日,施一公獲瑞典皇家科學院愛明諾夫獎,獎勵他過去15年運用X-射線晶體學在細胞凋亡研究領域做出的傑出貢獻。施一公是首位獲得該獎的中國科學家。

2014年4月3日在瑞典皇家科學院年會的頒獎典禮上,中科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施一公獲得2014年愛明諾夫獎,并成為首位獲得該獎的中國科學家。瑞典國王卡爾十六世·古斯塔夫為施一公頒獎,以獎勵其在過去15年間運用X射線晶體學在細胞凋亡研究領域作出的傑出貢獻。

據介紹,愛明諾夫獎由瑞典皇家科學院于1979年設立,用以獎勵在晶體學領域作出重大貢獻的科學家。該獎項每年頒給不超過3名科學家,施一公是2014年該獎項唯一獲獎人。施一公是國際著名結構生物學家。自1998年以來,他領導的實驗室主要結合X射線晶體結構生物學和生物化學手段,系統研究了細胞凋亡的發生和調控機制。他們的科研成果不僅清晰地揭示了細胞凋亡通路中的一系列分子過程,基于該研究的一項專利成果也已被轉化為治療癌症的新藥進入二期臨床試驗。

2019年10月17日,施一公所創的醫藥公司諾誠健華赴港IPO,估值8.8億美元。

榮譽表彰

曾獲國際賽克勒生物物理學獎、香港求是科技基金會傑出科學家獎、談家桢生命科學終身成就獎、瑞典皇家科學院頒發的2014年度愛明諾夫獎等獎項。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歐洲分子生物學組織外籍成員。

2015年12月8日,在《自然》雜志舉辦的“2015科研·創新·創業國際研讨會”上,施一公被授予2015年《自然》傑出導師獎。

2016年3月25日,“影響世界華人盛典”在北京清華大學舉行,施一公獲“影響世界華人大獎”。

2016年10月21日何梁何利基金頒獎在京舉行,清華大學施一公教授榮獲2016年度何梁何利基金最高獎項“科學與技術成就獎”。

2017年5月,獲得全國創新争先獎。

2017年9月9日,施一公榮獲“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并獲得獲得100萬美元獎金,以表彰他在解析真核信使RNA剪接體這一關鍵複合物的結構,揭示活性部位及分子層面機理的重大貢獻。

2017年12月21日,施一公入選“2017年度中國留學人員50人榜單”。

2018年12月,入選“中國改革開放海歸40年40人”榜單。

2019年12月18日,入選“中國海歸70年70人”榜單。

2020年8月,獲得2020年度陳嘉庚科學獎之生命科學獎(獲獎項目:剪接體的結構與分子機理研究)。

2020年,施一公、趙仁濱夫婦以20億元人民币财富位列《2020衡昌燒坊·胡潤百富榜》第2303位。

2020年12月18日,施一公位列《2020中國品牌人物500強》第100位。

人物評價

2008年2月,已成為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終身講席教授的施一公,毅然辭職回到母校清華大學,在海外華人界引起了不小的震動。美國國立健康研究院研究室主任、國際知名神經科學家魯白說:“他是海外華人歸國的典範和榜樣”。

由中國科學報社、中國科協科普部、中國科技新聞學會等主辦的“2013中國科學年度新聞人物”推選活動2014年1月24日晚正式揭曉,施一公為10位獲獎者之一。

“他是聞名世界的結構生物學家,曾是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建系以來最年輕的終身教授。2013年,他的科研小組研究進展不斷:首次在RNA剪接通路中取得重大進展,為揭示生命現象的基本原理奠定了紮實的理論基礎;他運用X-射線晶體學手段在細胞凋亡研究領域做出突出貢獻,為開發新型抗癌、預防老年癡呆的藥物提供了重要線索……2013年也是他收獲榮譽的一年,他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和美國科學院、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雙院外籍院士。他在科研中不忘育人之心,他深受學生愛戴。他就是清華大學生命學院院長施一公。”

在美國生活了18年的施一公,2008年初全職回到清華大學工作,後來還放棄了美國國籍。他的歸來被認為是中國科技界吸引力增強的标志之一。

社會任職

曆任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分子生物學系助理教授、副教授、終身教授、Warner-Lambert/Parke-Davis講席教授、清華大學校長助理、西湖大學首任校長。

人物觀點

發展科學,就需要傳承和弘揚科學精神。這種傳承,尤其依賴青年人才。青年人才應該将科學精神作為自己的一種本能。

科學精神是人們在長期的科學實踐活動中形成的共同信念、價值标準和行為規範。求真、質疑、合作、開放是科學精神的重要内涵。要善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不迷信學術權威、不盲從既有學說,大膽質疑、實驗求證;同時具有開放的心态,依托團隊内部、團隊之間,甚至跨時代、跨學科的科研合作,通過多元文化、不同思維的碰撞迸發出創新的火花。

上一篇:莫可欣

下一篇:尚永豐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