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孝孺

方孝孺

明朝思想家
方孝孺(1357—1402年7月25日),甯海人,字希直,一字希古,号遜志,曾以“遜志”名其書齋,因其故裡舊屬缑城裡,故稱“缑城先生”;又因在漢中府任教授時,蜀獻王賜名其讀書處為“正學”,亦稱“正學先生。[1]
    本名:方孝孺 字:字希直,又字希古 号:遜志 所處時代:明朝初年 民族族群:漢 中文名:方孝孺 籍貫:甯海人 性别:男 國籍:中國 出生年月:1357年 去世年月:1402年 職業:學士 代表作品:《周易考次》《宋吏要言》等篇。

人物生平

幼聰慧,6歲能詩,人奇其才。呼為“小韓子”15歲随父兄北上濟甯,勵志攻讀。及長,承學于宋濂,深受器重。洪武十五年(1382),東閣大學士吳沉等起薦方孝孺,應征至京,在奉天門奉旨作《靈芝》、《甘露》二詩,甚合上意。賜宴時,太祖朱元璋有意使人欹斜幾具,試其為人,方孝孺正之而後坐。朱喜其舉止端,學問淵博,有期待日後輔佐子孫之意,厚禮遣回鄉。此後十年,居家讀書寫作,著《周易考次》《宋吏要言》等篇。31歲時,仇家于叔争訟,詞連孝孺,官府籍其家,械押至京問罪。

朱元璋見孝孺名,特名釋放,洪武二十五年,再次受薦,授漢中府學教授,深為蜀獻王賞識,聘為世子師。洪武三十一年,朱允繼位,召孝孺入京,任翰林侍講學士,次年,值文淵閣,尊師以禮,帝讀書有疑,即召講解。凡國家大事,常命孝孺就坐前批答,時宮中纂修《太祖實錄》及《類要》,孝孺任副總裁。後調文學博士,奉命與董倫、高遜志等主持京考。

方孝孺從宋濂學習,他的文章、學問為宋濂諸弟子之冠。但他輕文藝,重教化,以明王道、緻太平為己任,洪武二十五年(1392)任漢中府教授,蜀獻王聘他為世子師。惠帝時任翰林侍講,頗受信任,凡大政多所咨詢,當時《太祖實錄》及《類要》等書皆由他總裁。

方孝孺“幼警敏,雙眸炯炯”,可見是個神童。神童又遇名師——他的老師是大名鼎鼎的明初開國文臣宋濂。宋濂門下名士如雲,其中就有太子朱标,但“皆出其下”,即都不如方孝孺。

方孝孺的父親方克勤,洪武四年任山東濟甯知府,是個難得的清官。他一件布袍子穿了十幾年,一天不吃兩次肉,對下屬的進貢一律拒絕不受。他對朋友十分厚道,有被朝廷貶谪的官員從本轄區過,送錢、送物、派車。濟甯在方克勤的領導下物阜民康,當地人用歌聲來表達對市長的熱愛:“誰減免了我的徭役,是方大人的力量;誰救治了我的莊稼,是方使君的雨露;朝廷千萬不要讓方知府走啊!他是人民的父母。”清官也難逃暴君的羅網,方克勤後來因為明初的三大案之一的“空印案”被冤殺。

方孝孺從導師宋濂處畢業後,因有人推薦,見到了殺他爹的朱元璋。朱元璋見他舉止端莊,對皇太子說:“此莊士,當老其才。”經朱皇帝接見一番,他又回家賦閑去了。等了十年,又見到了朱元璋,朱元璋說:“今非用孝孺時。”讓他到漢中的府學任教授(從九品的小官)。方孝孺愛崗敬業,在漢中教授的位子也做出了不俗的成績。蜀王朱椿(朱元璋的第十一子)聽說了,聘請他做自己接班人的老師。蜀王十分尊重他,把他讀書的地方命名為“正學”,方孝孺後來也就被稱為“正學先生”。

朱元璋死了,孫子朱允炆繼皇帝位,就是惠帝,到了用方孝孺的時候了。朱允炆把他從漢中召來南京任翰林侍講,第二年又升為侍講學士,職務不高,從五品(現保存有完整明清縣衙的河南内鄉縣縣令是正五品),但皇帝非常倚重,國家大事多咨詢方孝孺,是政務的高參。皇帝讀書中遇到疑難問題,方孝孺是學問上的老師。皇帝上朝處理政務,對臣子的提議,有時就命方孝孺當場批答。方孝孺還是修撰《太祖實錄》的總裁。朱棣起兵後,朝廷讨伐他的诏書、檄文都出自方孝孺之手。

在年輕幼稚的建文皇帝當政四年中,比皇帝大二十歲的方孝孺充當着師傅和父親的角色。年輕的皇帝對這個學識淵博、人品出衆、相貌端莊的大臣寄予了無限的信任,正當盛年的臣子對這個年少聰明、好學仁厚、孤立無助的皇帝充滿着慈父一般的憐愛和赤誠的忠心。

傳記

方孝孺,字希直,一字希古,甯海人。父克勤,洪武中循吏,自有傳。孝孺幼警敏,雙眸炯炯,讀書日盈寸,鄉人目為“小韓子。”長從宋濂學,濂門下知名士皆出其下。先輩胡翰、蘇伯衡亦自謂弗如。孝孺顧末視文藝,恒以明王道、緻太平為己任。嘗卧病,絕糧,家人以告,笑曰:“古人三旬九食,貧豈獨我哉!”父克勤坐“空印”事誅,扶喪歸葬,哀動行路。既免喪,複從濂卒業。

洪武十五年,以吳沉、揭樞薦,召見。太祖喜其舉止端整,謂皇太子曰:“此莊士,當老其才。”禮遣還。後為仇家所連,逮至京。太祖見其名,釋之。二十五年,又以薦召至。太祖曰:“今非用孝孺時。”除漢中教授,日與諸生講學不倦。蜀獻王聞其賢,聘為世子師。每見,陳說道德。王尊以殊禮,名其讀書之廬曰“正學”。

及惠帝即位,召為翰林侍講。明年遷侍講學士,國家大政事辄咨之。帝好讀書,每有疑,即召使講解。臨朝奏事,臣僚面議可否,或命孝孺就扆前批答。時修《太祖實錄》及《類要》諸書,孝孺皆為總裁。更定官制,孝孺改文學博士。燕兵起,廷議讨之,诏檄皆出其手。

建文三年,燕兵掠大名。王聞齊、黃已竄,上書請罷盛庸、吳傑、平安兵。孝孺建議曰:“燕兵久頓大名,天暑雨,當不戰自疲。急令遼東諸将入山海關攻永平;真定諸将渡盧溝搗北平,彼必歸救。我以大兵蹑其後,可成擒也。今其奏事适至,宜且與報書,往返逾月,使其将士心懈。我謀定勢合,進而蹴之,不難矣。”帝以為然。命孝孺草诏,遣大理寺少卿薛嵓馳報燕,盡赦燕罪,使罷兵歸籓。又為宣谕數千言授嵓,持至燕軍中,密散諸将士。比至,嵓匿宣谕不敢出,燕王亦不奉诏。

五月,吳傑、平安、盛庸發兵擾燕饷道。燕王複遣指揮武勝上書,伸前請。帝将許之。孝孺曰:“兵罷,不可複聚,願毋為所惑。”帝乃誅勝以絕燕。未幾,燕兵掠沛縣,燒糧艘。時河北師老無功,而德州又饋饷道絕,孝孺深以為憂。以燕世子仁厚,其弟高煦狡谲,有寵于燕王,嘗欲奪嫡,謀以計間之,使内亂。乃建議白帝:遣錦衣衛千戶張安赍玺書往北平,賜世子。世子得書不啟封,并安送燕軍前。間不得行。

明年五月,燕兵至江北,帝下诏征四方兵。孝孺曰:“事急矣。遣人許以割地,稽延數日,東南募兵漸集。北軍不長舟楫,決戰江上,勝負未可知也。”帝遣慶成郡主往燕軍,陳其說。燕王不聽。帝命諸将集舟師江上。而陳瑄以戰艦降燕,燕兵遂渡江。時六月乙卯也。帝憂懼,或勸帝他幸,圖興複。孝孺力請守京城以待援兵,即事不濟,當死社稷。乙醜,金川門啟,燕兵入,帝自焚。是日,孝孺被執下獄。

先是,朱棣發北平,姚廣孝以孝孺為托,曰:“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殺之。殺孝孺,天下讀書種子絕矣。”成祖颔之。至是欲使草诏。召至,悲恸聲徹殿陛。成祖降榻,勞曰:“先生毋自苦,予欲法周公輔成王耳。”孝孺曰:“成王安在?”成祖曰:“彼自焚死。”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子?”成祖曰:“國賴長君。”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弟?”成祖曰:“此朕家事。”顧左右授筆劄,曰:“诏天下,非先生草不可。”孝孺投筆于地,且哭且罵曰:“死即死耳,诏不可草。”朱棣怒,命磔諸市。孝孺慨然就死,作絕命詞曰:“天降亂離兮孰知其由,奸臣得計兮謀國用猶。忠臣發憤兮血淚交流,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鳴呼哀哉兮庶不我尤!”時年四十有六。其門人德慶侯廖永忠之孫镛與其弟銘,檢遺骸瘗聚寶門外山上。

孝孺有兄孝聞,力學笃行,先孝孺死。弟孝友與孝孺同就戮,亦賦詩一章而死。妻鄭及二子中憲、中愈先自經死,二女投秦淮河死。

孝孺工文章,醇深雄邁。每一篇出,海内争相傳誦。永樂中,藏孝孺文者罪至死。門人王稌潛錄為《侯城集》,故後得行于世。

仁宗即位,谕禮部:“建文諸臣,已蒙顯戮。家屬籍在官者,悉宥為民,還其田土。其外親戍邊者,留一人戍所,餘放還。”萬曆十三年三月,釋坐孝孺谪戍者後裔,浙江、江西、福建、四川、廣東凡千三百餘人。而孝孺絕無後,惟克勤弟克家有子曰孝複。洪武二十五年嘗上書阙下,請減信國公湯和所加甯海賦,谪戍慶遠衛,以軍籍獲免。孝複子琬,後亦得釋為民。世宗時,松江人俞斌自稱孝孺後,一時士大夫信之,為纂《歸宗錄》。既而方氏察其僞,言于官,乃已。神宗初,有诏褒錄建文忠臣,建表忠祠于南京,首徐輝祖,次孝孺雲。

孝孺之死,宗族親友前後坐誅者數百人。其門下士有以身殉者,盧原質、鄭公智、林嘉猷,皆甯海人。

原質字希魯,孝孺姑子也。由進士授編修,曆官太常少卿。建文時,屢有建白。燕兵至,不屈,與弟原樸等皆被殺。

公智字叔貞;嘉猷名升,以字行。皆師事孝孺。孝孺嘗曰:“匡我者,二子也。”公智以賢良舉,為禦史有聲。嘉猷,洪武丙子以儒士校文四川。建文初,入史館為編修。尋遷陝西佥事。嘗以事入燕邸,知高煦謀傾世子狀。孝孺間燕之謀,實嘉猷發之。

胡子昭,字仲常,初名志高。榮縣人。孝孺為漢中教授時往從學,蜀獻王薦為縣訓導。建文初,與修《太祖實錄》,授檢讨。累遷至刑部侍郎。

鄭居貞,閩人。與孝孺友善,以明經曆官鞏昌通判、河南參政。所至有善績。孝孺教授漢中,居貞作《鳳雛行》勖之。諸人皆坐黨誅死。

孝孺主應天鄉試,所得士有長洲劉政、桐城方法。

政,字仲理。燕兵起,草《平燕策》,将上之,以病為家人所沮。及聞孝孺死,遂嘔血卒。

法,字伯通。官四川都司斷事。諸司表賀成祖登極,當署名,不肯,投筆出。被逮,次望江,瞻拜鄉裡曰:“得望我先人廬舍足矣。”自沉于江。

成祖既殺孝孺,以草诏屬侍讀樓琏。琏,金華人,嘗從宋濂學。承命不敢辭。歸語妻子曰:“我固甘死,正恐累汝輩耳。”其夕,遂自經。或曰草诏乃括蒼王景,或曰無錫王達雲。

練子甯,名安,以字行,新淦人。父伯尚,工詩。洪武初,官起居注。以直言谪外任,終鎮安通判。子甯英邁不群,十八年,以貢士廷試對策,力言:“天之生材有限,陛下忍以區區小故,縱無窮之誅,何以為治?”太祖善其意,擢一甲第二,授翰林修撰。丁母艱,力行古禮。服阕,複官,曆遷工部侍郎。建文初,與方孝孺并見信用,改吏部左侍郎。以賢否進退為己任,多所建白。未幾,拜禦史大夫。

燕師起,李景隆北征屢敗,召還。子甯從朝中執數其罪,請誅之。不聽。憤激叩首大呼曰:“壞陛下事者,此賊也。臣備員執法,不能為朝廷除賣國奸,死有餘罪。即陛下赦景隆,必無赦臣!”因大哭求死,帝為罷朝。宗人府經曆宋徵、禦史葉希賢皆抗疏言景隆失律喪師,懷二心,宜誅。并不納。燕師既渡淮,靖江府長史蕭用道、衡府紀善周是修上書論大計,指斥用事者。書下廷臣議,用事者盛氣以诟二人。子甯曰:“國事至此,尚不能容言者耶?”诟者愧而止。

燕王即位,縛子甯至。語不遜,磔死。族其家,姻戚俱戍邊。子甯從子大亨,官嘉定知縣。聞變,同妻沉劉家河死。裡人徐子權以進士為刑部主事,聞子甯死,恸哭賦詩自經。

子甯善文章,孝孺稱其多學而文。弘治中,王佐刻其遺文曰《金川玉屑集》。提學副使李夢陽立金川書院祀子甯,名其堂曰“浩然”。

徵,不知何許人。嘗疏請削罪籓屬籍。燕師入,不屈,并妻子俱死。

希賢,松陽人。亦坐奸黨被殺。或曰去為僧,号雪庵和尚雲。

茅大芳,名誧,以字行,泰興人。博學能詩文。洪武中,為淮南學官,召對稱旨。擢秦府長史,制詞以董仲舒為言。大芳益奮激,盡心輔導。額其堂曰“希董”,方孝孺為之記。建文元年遷副都禦史。燕師起,遺詩淮南守将梅殷,辭意激烈。聞者壯之。

周璇,洪武末,以天策衛知事建言,擢左佥都禦史。燕王稱帝,與大芳并見收,不屈死。而大芳子順童、道壽俱論誅,二孫死獄中。

卓敬,字惟恭,瑞安人。穎悟過人,讀書十行俱下。舉洪武二十一年進士。除戶科給事中,耿直無所避。時制度未備,諸王服乘拟天子。敬乘間言:“京師,天下視效。陛下于諸王不早辨等威,而使服飾與太子埒,嫡庶相亂,尊卑無序,何以令天下?”帝曰:“爾言是,朕慮未及此。”益器重之。他日與同官見,适八十一人,命改官為“元士”。尋以六科為政事本源,又改曰“源士”。已,複稱給事中。曆官戶部侍郎。

建文初,敬密疏言:“燕王智慮絕倫,雄才大略,酷類高帝。北平形勝地,士馬精強,金、元年由興。今宜徙封南昌,萬一有變,亦易控制。夫将萌而未動者,幾也;量時而可為者,勢也。勢非至剛莫能斷,幾非至明莫能察。”奏入,翌日召問。敬叩首曰:“臣所言天下至計,願陛下察之。”事竟寝。

燕王即位,被執,責以建議徙燕,離間骨肉。敬厲聲曰:“惜先帝不用敬言耳!”帝怒,猶憐其才,命系獄,使人諷以管仲、魏徵事。敬泣曰:“人臣委贽,有死無二。先皇帝曾無過舉,一旦橫行篡奪,恨不即死見故君地下,乃更欲臣我耶?”帝猶不忍殺。姚廣孝故與敬有隙,進曰:“敬言誠見用,上甯有今日。”乃斬之,誅其三族。

敬立朝慷慨,美豐姿,善談論,凡天官、輿地、律曆、兵刑諸家,無不博究。成祖嘗歎曰:“國家養士三十年,惟得一卓敬。”萬曆初,用禦史屠叔方言,表墓建祠。

同時戶部侍郎死者,有郭任、盧迥。

任,丹徒人,一曰定遠人。廉慎有能。建文初,佐戶部。飲食起居俱在公署。時方貶削諸籓,任言:“天下事先本後末則易成。今日儲财粟,備軍實,果何為者?乃北讨周,南讨湘。舍其本而末是圖,非策也。且兵貴神速,苟曠日持久,銳氣既竭,姑息随之,将坐自困耳。”燕王聞而惡之。兵起,任與同官盧迥主調兵食。京師失守被擒,不屈死之。子經亦論死,少子戍廣西。

迥,仙居人。爽朗不拘細行。喜飲酒,飲後辄高歌,人謂“迥狂”。及仕,折節恭慎。建文三年,拜戶部侍郎。燕兵入,不屈。縛就刑,長讴而死。台人祀之八忠祠。

陳迪,字景道,宣城人。祖宥賢,明初,從征有功,世撫州守禦百戶,因家焉。迪倜傥有志操。辟府學訓導,為郡草《賀萬壽表》。太祖異之。久之,以通經薦,曆官侍講。出為山東左參政,多惠政。丁内艱。起複,除雲南右布政使。普定、曲靖、烏撒、烏蒙諸蠻煽亂,迪率士兵擊破之,賜金币。

建文初,征為禮部尚書。時更修制度,沿革損益,迪議為多。會以水旱诏百官集議,迪請清刑獄,招流民,凡二十餘事,皆從之。尋加太子少保。李景隆等數戰敗,迪陳大計。命督運軍儲。已,聞變,趨赴京師。

燕王即帝位,召迪責問,抗聲不屈。命與子鳳山、丹山等六人磔于市。既死,人于衣帶中得詩及《五噫歌》,辭意悲烈。蒼頭侯來保拾其遺骸歸葬。妻管缢死。幼子珠生五月,乳母潛置溝中,得免。八歲,為怨家所讦。成祖宥其死,戍撫甯。尋徙登州,為蓬萊人。洪熙初,赦還鄉,給田産。成化中,甯國知府塗觀建祠祀迪。弘治間,裔孫鼎舉進士,仕至應天府尹,剛鲠有聲。

黃魁,不知何許人。為禮部侍郎,有學行,習典禮。迪及侍郎黃觀皆愛敬人。燕兵入,不屈死。

有巨敬者,平涼人。為禦史,改戶部主事,充史官,以清慎稱。與迪同不屈死,夷其族。

景清,本耿姓,訛景,真甯人。倜傥尚大節,讀書一過不忘。洪武中進士,授編修,改禦史。三十年春,召見,命署左佥都禦史。以奏疏字誤,懷印更改,為給事中所劾,下诏獄。尋宥之。诏巡察川、陝私茶,除金華知府。建文初,為北平參議。燕王與語,言論明晰,大稱賞。再遷禦史大夫。燕師入,諸臣死者甚衆。清素預密謀,且約孝孺等同殉國,至是獨詣阙自歸,成祖命仍其官,委蛇班行者久之。一日早朝,清衣绯懷刃入。先是,日者奏異星赤色犯帝座,甚急。成祖故疑清。及朝,清獨著绯。命搜之,得所藏刃。诘責,清奮起曰:“欲為故主報仇耳!”成祖怒,磔死,族之。籍其鄉,轉相攀染,謂之“瓜蔓抄”,村裡為墟。

初,金川門之啟,禦史連楹叩馬欲刺成祖,被殺,屍植立不仆。楹,襄垣人。

胡閏,字松友,鄱陽人。太祖征陳友諒,過長沙王吳芮祠,見題壁詩,奇之,立召見帳前。洪武四年,郡舉秀才,入見。帝曰:“此書生故題詩鄱陽廟壁者邪?”授都督府都事,遷經曆。建文初,選右補阙,尋進大理寺少卿。燕師起,與齊、黃輩晝夜畫軍事。京師陷,召閏,不屈,與子傳道俱死。幼子傳慶戍邊。四歲女郡奴入功臣家,稍長識大義,日以爨灰污面。洪熙初,赦還鄉。貧甚,誓不嫁。見者競遺以錢谷,曰:“此忠臣女也。”

高翔,朝邑人。洪武中,以明經為監察禦史。建文時,戮力兵事。成祖聞其名,與閏同召,欲用之。翔喪服入見,語不遜。族之,發其先冢,親黨悉戍邊。諸給高氏産者皆加稅,曰:“令世世罵翔也。”

王度,字子中,歸善人。少力學,工文辭,用明經薦為山東道監察禦史。建文時,燕兵起,度悉心贊畫。及王師屢敗,度奏請募兵。小河之捷,奉命勞軍徐州。還,方孝孺與度書,誓死社稷。燕王稱帝,坐方黨谪戍賀縣,又坐語不遜,族。

度有智計。盛庸之代景隆,度密陳便宜,是以有東昌之捷。景隆征還,赦不誅,反用事。忌庸等功,讒間之,度亦見疏。論者以其用有未盡,惜之。

戴德彜,奉化人。洪武二十七年進士。累官侍講。太祖谕之曰:“翰林雖職文學,然既列禁近,凡國家政治得失,民生利害,當知無不言。昔唐陸贽、崔群、李绛在翰林,皆能正言谠論,補益當時。汝宜以古人自期。”已,改監察禦史。建文時,改左拾遺。燕王入,召見,不屈,死之。德彜死時,兄弟并從京師。嫂項家居,聞變,度禍且族,令阖舍逃去。匿德彜二子山中,毀戴氏族譜,獨身留家。收者至,無所得,械項至京,搒掠終無一言,戴族獲全。

時禦史不屈死者,有諸城謝升、聊城丁志方。而懷甯甘霖從容就戮,子孫相戒不複仕。

又董镛,不知何許人。諸禦史有志節者,時時會镛所,誓以死報國。諸将校觀望不力戰,镛辄露章劾之。城破被殺,家戍極邊。

而給事中死者,則有陳繼之、韓永、葉福三人。

繼之,莆田人,建文二年進士。時江南僧道多腴田,繼之請人限五畝,餘以賦民。從之。兵事亟,數條奏機宜。燕兵入,不屈,見殺,父母兄弟悉戍邊。

永,西安人,或曰浮山。貌魁梧,音吐洪亮,每慷慨論兵事。燕王入,欲官之,抗辭,不屈死。

福,侯官人,繼之同年生。燕兵至,守金川門,城陷,死之。

贊曰:帝王成事,蓋由天授。成祖之得天下,非人力所能禦也。齊、黃、方、練之俦,抱謀國之忠,而乏制勝之策。然其忠憤激發,視刀鋸鼎镬甘之若饴,百世而下,凜凜猶有生氣。是豈洩然不恤國事而以一死自謝者所可同日道哉!由是觀之,固未可以成敗之常見論也。

誅十族

曆史上最慘烈的事情發生了。他的妻子鄭氏和兩個兒子方中憲、方中愈上吊死了,兩個女兒投秦淮河而死。家人都逃脫了法律的制裁,他的親戚朋友可都遭了殃。每抓到一個,都帶到方孝孺的面前,讓他看看,再行千刀萬剮,一共殺了七天,八百七十三人。方孝孺鎮定自若,不為所動,還忙裡偷閑,做了一首絕命詩,古色古香——“天降亂離兮,孰知其由?奸臣得計兮,謀國用猶。忠臣發憤兮,血淚交流。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嗚呼哀哉兮,孰不我尤!”平心而論,詩做得很一般。

當弟弟方孝友被捆到他的面前時,他罕見地留下了眼淚。方孝友也做了一首七絕告别哥哥:“阿兄何必淚潸潸,取義成仁在此間。華表柱頭千載後,旅魂依舊回家山。”看來這弟兄倆還真是一樣的驢脾氣。八百多人殺完了,輪到方孝孺了,他被淩遲處死後拆散骨骸棄之。他的學生也是高幹子弟、德慶侯廖永忠的兩個孫子廖镛、廖銘,偷偷撿拾他的骨骸葬于聚寶門外山上。這兩個仗義的學生旋即被殺。

除去殺的人,此案還入獄、充軍、流放一千多人。方孝孺的詩文在永樂年間是禁書,誰敢藏有,殺頭。方孝孺死了,被用世界上最殘酷的殺人法殺死了。在此之前,八百多姓方的、不姓方的,和方有血緣關系、沒血緣關系,甚至連面都沒見過的人像牲畜一樣被殺掉了。他眼皮都沒有擡一下,他為賞識自己的二十六歲的皇帝殉葬了,順便拉上了自己的親戚朋友。他光輝萬丈的聲名生長在如河的血流中。

直到明仁宗即位,喻禮部:“建文諸臣,已蒙顯戮。家屬籍在官者,悉宥為民,還其田土。其外親戍邊者,留一人戍所,餘放還。”到萬曆十三年三月,也就是方孝孺死後一百八十三年,“釋坐孝孺谪戍者後裔,浙江、江西、福建、四川、廣東凡千三百餘人”。“有诏褒錄建文忠臣,建表忠祠于南京,首徐輝祖,次孝孺雲”。

被害人方孝孺被兇手朱棣的後人平了反.

孝孺之死,宗族親友前後坐誅者數百人。其門下士有以身殉者,盧原質、鄭公智、林嘉猷,皆甯海人。

原質字希魯,孝孺姑子也。由進士授編修,曆官太常少卿。建文時,屢有建白。燕兵至,不屈,與弟原樸等皆被殺。

公智字叔貞;嘉猷名升,以字行。皆師事孝孺。孝孺嘗曰:“匡我者,二子也。”公智以賢良舉,為禦史有聲。嘉猷,洪武丙子以儒士校文四川。建文初,入史館為編修。尋遷陝西佥事。嘗以事入燕邸,知高煦謀傾世子狀。孝孺間燕之謀,實嘉猷發之。

胡子昭,字仲常,初名志高。榮縣人。孝孺為漢中教授時往從學,蜀獻王薦為縣訓導。建文初,與修《太祖實錄》,授檢讨。累遷至刑部侍郎。

鄭居貞,閩人。與孝孺友善,以明經曆官鞏昌通判、河南參政。所至有善績。孝孺教授漢中,居貞作《鳳雛行》勖之。諸人皆坐黨誅死。

孝孺主應天鄉試,所得士有長洲劉政、桐城方法。

政,字仲理。燕兵起,草《平燕策》,将上之,以病為家人所沮。及聞孝孺死,遂嘔血卒。

法,字伯通。官四川都司斷事。諸司表賀成祖登極,當署名,不肯,投筆出。被逮,次望江,瞻拜鄉裡曰:“得望我先人廬舍足矣。”自沉于江。

成祖既殺孝孺,以草诏屬侍讀樓琏。琏,金華人,嘗從宋濂學。承命不敢辭。歸語妻子曰:“我固甘死,正恐累汝輩耳。”其夕,遂自經。或曰草诏乃括蒼王景,或曰無錫王達雲。

練子甯,名安,以字行,新淦人。父伯尚,工詩。洪武初,官起居注。以直言谪外任,終鎮安通判。子甯英邁不群,十八年,以貢士廷試對策,力言:“天之生材有限,陛下忍以區區小故,縱無窮之誅,何以為治?”太祖善其意,擢一甲第二,授翰林修撰。丁母艱,力行古禮。服阕,複官,曆遷工部侍郎。

建文初,與方孝孺并見信用,改吏部左侍郎。以賢否進退為己任,多所建白。未幾,拜禦史大夫。燕師起,李景隆北征屢敗,召還。子甯從朝中執數其罪,請誅之。不聽。憤激叩首大呼曰:“壞陛下事者,此賊也。臣備員執法,不能為朝廷除賣國奸,死有餘罪。即陛下赦景隆,必無赦臣!”因大哭求死,帝為罷朝。宗人府經曆宋徵、禦史葉希賢皆抗疏言景隆失律喪師,懷二心,宜誅。并不納。燕師既渡淮,靖江府長史蕭用道、衡府紀善周是修上書論大計,指斥用事者。書下廷臣議,用事者盛氣以诟二人。子甯曰:“國事至此,尚不能容言者耶?”诟者愧而止。

燕王即位,縛子甯至。語不遜,磔死。族其家,姻戚俱戍邊。子甯從子大亨,官嘉定知縣。聞變,同妻沉劉家河死。裡人徐子權以進士為刑部主事,聞子甯死,恸哭賦詩自經。

子甯善文章,孝孺稱其多學而文。弘治中,王佐刻其遺文曰《金川玉屑集》。提學副使李夢陽立金川書院祀子甯,名其堂曰“浩然”。

徵,不知何許人。嘗疏請削罪籓屬籍。燕師入,不屈,并妻子俱死。

希賢,松陽人。亦坐奸黨被殺。或曰去為僧,号雪庵和尚雲。

茅大芳,名誧,以字行,泰興人。博學能詩文。洪武中,為淮南學官,召對稱旨。擢秦府長史,制詞以董仲舒為言。大芳益奮激,盡心輔導。額其堂曰“希董”,方孝孺為之記。建文元年遷副都禦史。燕師起,遺詩淮南守将梅殷,辭意激烈。聞者壯之。

周璇,洪武末,以天策衛知事建言,擢左佥都禦史。燕王稱帝,與大芳并見收,不屈死。而大芳子順童、道壽俱論誅,二孫死獄中。

卓敬,字惟恭,瑞安人。穎悟過人,讀書十行俱下。舉洪武二十一年進士。除戶科給事中,耿直無所避。時制度未備,諸王服乘拟天子。敬乘間言:“京師,天下視效。陛下于諸王不早辨等威,而使服飾與太子埒,嫡庶相亂,尊卑無序,何以令天下?”帝曰:“爾言是,朕慮未及此。”益器重之。他日與同官見,适八十一人,命改官為“元士”。尋以六科為政事本源,又改曰“源士”。已,複稱給事中。曆官戶部侍郎。

建文初,敬密疏言:“燕王智慮絕倫,雄才大略,酷類高帝。北平形勝地,士馬精強,金、元年由興。今宜徙封南昌,萬一有變,亦易控制。夫将萌而未動者,幾也;量時而可為者,勢也。勢非至剛莫能斷,幾非至明莫能察。”奏入,翌日召問。敬叩首曰:“臣所言天下至計,願陛下察之。”事竟寝。

燕王即位,被執,責以建議徙燕,離間骨肉。敬厲聲曰:“惜先帝不用敬言耳!”帝怒,猶憐其才,命系獄,使人諷以管仲、魏徵事。敬泣曰:“人臣委贽,有死無二。先皇帝曾無過舉,一旦橫行篡奪,恨不即死見故君地下,乃更欲臣我耶?”帝猶不忍殺。姚廣孝故與敬有隙,進曰:“敬言誠見用,上甯有今日。”乃斬之,誅其三族。

敬立朝慷慨,美豐姿,善談論,凡天官、輿地、律曆、兵刑諸家,無不博究。成祖嘗歎曰:“國家養士三十年,惟得一卓敬。”萬曆初,用禦史屠叔方言,表墓建祠。

同時戶部侍郎死者,有郭任、盧迥。

任,丹徒人,一曰定遠人。廉慎有能。建文初,佐戶部。飲食起居俱在公署。時方貶削諸籓,任言:“天下事先本後末則易成。今日儲财粟,備軍實,果何為者?乃北讨周,南讨湘。舍其本而末是圖,非策也。且兵貴神速,苟曠日持久,銳氣既竭,姑息随之,将坐自困耳。”燕王聞而惡之。兵起,任與同官盧迥主調兵食。京師失守被擒,不屈死之。子經亦論死,少子戍廣西。

迥,仙居人。爽朗不拘細行。喜飲酒,飲後辄高歌,人謂“迥狂”。及仕,折節恭慎。建文三年,拜戶部侍郎。燕兵入,不屈。縛就刑,長讴而死。台人祀之八忠祠。

陳迪,字景道,宣城人。祖宥賢,明初,從征有功,世撫州守禦百戶,因家焉。迪倜傥有志操。辟府學訓導,為郡草《賀萬壽表》。太祖異之。久之,以通經薦,曆官侍講。出為山東左參政,多惠政。丁内艱。起複,除雲南右布政使。普定、曲靖、烏撒、烏蒙諸蠻煽亂,迪率士兵擊破之,賜金币。

建文初,征為禮部尚書。時更修制度,沿革損益,迪議為多。會以水旱诏百官集議,迪請清刑獄,招流民,凡二十餘事,皆從之。尋加太子少保。李景隆等數戰敗,迪陳大計。命督運軍儲。已,聞變,趨赴京師。

燕王即帝位,召迪責問,抗聲不屈。命與子鳳山、丹山等六人磔于市。既死,人于衣帶中得詩及《五噫歌》,辭意悲烈。蒼頭侯來保拾其遺骸歸葬。妻管缢死。幼子珠生五月,乳母潛置溝中,得免。八歲,為怨家所讦。成祖宥其死,戍撫甯。尋徙登州,為蓬萊人。洪熙初,赦還鄉,給田産。成化中,甯國知府塗觀建祠祀迪。弘治間,裔孫鼎舉進士,仕至應天府尹,剛鲠有聲。

黃魁,不知何許人。為禮部侍郎,有學行,習典禮。迪及侍郎黃觀皆愛敬人。燕兵入,不屈死。

有巨敬者,平涼人。為禦史,改戶部主事,充史官,以清慎稱。與迪同不屈死,夷其族。

景清,本耿姓,訛景,真甯人。倜傥尚大節,讀書一過不忘。洪武中進士,授編修,改禦史。三十年春,召見,命署左佥都禦史。以奏疏字誤,懷印更改,為給事中所劾,下诏獄。尋宥之。诏巡察川、陝私茶,除金華知府。建文初,為北平參議。燕王與語,言論明晰,大稱賞。再遷禦史大夫。燕師入,諸臣死者甚衆。清素預密謀,且約孝孺等同殉國,至是獨詣阙自歸,成祖命仍其官,委蛇班行者久之。一日早朝,清衣绯懷刃入。先是,日者奏異星赤色犯帝座,甚急。成祖故疑清。及朝,清獨著绯。命搜之,得所藏刃。诘責,清奮起曰:“欲為故主報仇耳!”成祖怒,磔死,族之。籍其鄉,轉相攀染,謂之“瓜蔓抄”,村裡為墟。

初,金川門之啟,禦史連楹叩馬欲刺成祖,被殺,屍植立不仆。楹,襄垣人。

胡閏,字松友,鄱陽人。太祖征陳友諒,過長沙王吳芮祠,見題壁詩,奇之,立召見帳前。洪武四年,郡舉秀才,入見。帝曰:“此書生故題詩鄱陽廟壁者邪?”授都督府都事,遷經曆。建文初,選右補阙,尋進大理寺少卿。燕師起,與齊、黃輩晝夜畫軍事。京師陷,召閏,不屈,與子傳道俱死。幼子傳慶戍邊。四歲女郡奴入功臣家,稍長識大義,日以爨灰污面。洪熙初,赦還鄉。貧甚,誓不嫁。見者競遺以錢谷,曰:“此忠臣女也。”

高翔,朝邑人。洪武中,以明經為監察禦史。建文時,戮力兵事。成祖聞其名,與閏同召,欲用之。翔喪服入見,語不遜。族之,發其先冢,親黨悉戍邊。諸給高氏産者皆加稅,曰:“令世世罵翔也。”

王度,字子中,歸善人。少力學,工文辭,用明經薦為山東道監察禦史。建文時,燕兵起,度悉心贊畫。及王師屢敗,度奏請募兵。小河之捷,奉命勞軍徐州。還,方孝孺與度書,誓死社稷。燕王稱帝,坐方黨谪戍賀縣,又坐語不遜,族。

度有智計。盛庸之代景隆,度密陳便宜,是以有東昌之捷。景隆征還,赦不誅,反用事。忌庸等功,讒間之,度亦見疏。論者以其用有未盡,惜之。

戴德彜,奉化人。洪武二十七年進士。累官侍講。太祖谕之曰:“翰林雖職文學,然既列禁近,凡國家政治得失,民生利害,當知無不言。昔唐陸贽、崔群、李绛在翰林,皆能正言谠論,補益當時。汝宜以古人自期。”已,改監察禦史。建文時,改左拾遺。燕王入,召見,不屈,死之。德彜死時,兄弟并從京師。嫂項家居,聞變,度禍且族,令阖舍逃去。匿德彜二子山中,毀戴氏族譜,獨身留家。收者至,無所得,械項至京,搒掠終無一言,戴族獲全。

時禦史不屈死者,有諸城謝升、聊城丁志方。而懷甯甘霖從容就戮,子孫相戒不複仕。

又董镛,不知何許人。諸禦史有志節者,時時會镛所,誓以死報國。諸将校觀望不力戰,镛辄露章劾之。城破被殺,家戍極邊。

而給事中死者,則有陳繼之、韓永、葉福三人。

繼之,莆田人,建文二年進士。時江南僧道多腴田,繼之請人限五畝,餘以賦民。從之。兵事亟,數條奏機宜。燕兵入,不屈,見殺,父母兄弟悉戍邊。

永,西安人,或曰浮山。貌魁梧,音吐洪亮,每慷慨論兵事。燕王入,欲官之,抗辭,不屈死。

福,侯官人,繼之同年生。燕兵至,守金川門,城陷,死之。

方孝孺墓

方孝孺墓是南京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方孝孺生于1357年,卒于1402年,浙江甯海人。是朱元璋的皇長孫朱允炆的老師。因為太子朱标死得早,朱元璋就把皇位傳給了朱允炆,這就是建文帝。後來他的叔叔燕王朱棣起兵“靖難”,奪取了皇位。要方孝孺寫即位诏書。方孝孺堅拒不從,被滅十族(九族加門生共十族),遭難者達873人。

明萬曆年間,著名戲劇家湯顯祖(代表劇作《牡丹亭》)為其修墓立碑建祠,後毀于戰火,清李鴻章任兩江總督時,又重新為其修墓立碑,民國江蘇省省長韓國鈞又重修,後來均遭焚毀。

1999年,雨花台風景區特請東南大學丁宏偉教授設計修複方孝孺墓,2002年在方孝孺遇難600周年之際,方孝孺後人又捐款與雨花台管理局一道重新修整了方孝孺墓。

三個典故

姚廣孝美譽“讀書種子”

首先,他是中國曆史上最早被譽為“讀書種子”的大儒。這一美譽是明成祖朱棣的高參姚廣孝的創意。

姚廣孝了解方孝孺,破城之前,曾請求朱棣,稱看重氣節的方孝孺不會輕易歸順,希望手下留情不要加害,否則天下讀書種子絕矣。《明史·方孝孺列傳》記載:

成祖發北平,姚廣孝以孝孺為托,曰:“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殺之。殺孝孺,天下讀書種子絕矣。”

朱棣當初是應允的,但在金銮殿上,由于方孝孺的極不配合,嗜殺成性的朱棣最終違背了諾言,殘暴地滅了他的十族。

說到方孝孺,古往今來的志士仁人心情都會非常沉重。惟有“讀書種子”這一美譽,為人們所喜聞樂見。知識改變命運,不管改朝換代,滄海桑田,讀書求知永遠是人間真理。

暴君朱棣“滅十族”

第二個典故是“滅十族”。曆史上隻有“滅九族”的酷刑,有史以來,“滅十族”惟方孝孺一人。

朱棣篡位後,請“讀書種子”、第一大儒方孝孺為他起草登基公告,當然為思想正統、極端忠于前皇的方孝孺所拒絕。《明史·方孝孺列傳》有這樣記載:

成祖降榻,勞曰:“先生毋自苦,予欲法周公輔成王耳。”孝孺曰:“成王安在?”成祖曰:“彼自焚死。”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子?”成祖曰:“國賴長君。”孝孺曰:“何不立成王之弟?”成祖曰:“此朕家事。”顧左右授筆劄,曰:“诏天下,非先生草不可”孝孺投筆于地,且哭且罵曰:“死即死耳,诏不可草。”成祖怒,命磔諸市。

因為有求方孝孺,當方孝孺批駁朱棣将篡位辨解為“法周公輔成王”時,朱棣還是保持耐性說是皇室家事,意為讓方孝孺回避。偏偏迂腐的方孝孺頂真到底,甯死不屈,暴君就露出了本性。

也許是《明史》主編張廷玉等人對暴君朱棣有恻隐之心,《方孝孺列傳》隻是說他被淩遲磔殺,并未記載被滅十族,株連坐死847人(一作873人)等字眼,但明崇祯《甯海縣志·方孝孺傳》、明末鄉賢大家黃宗羲的《方正學孝孺》、《文正方正學先生孝孺》等大量文獻都記載他被滅了十族。

除了死去的800多冤魂,更有數千人被流放、充軍,其中不少被折磨緻死。“滅十族”是暴君朱棣的創舉,人們在惋惜方孝孺迂腐愚忠的同時,更應譴責朱棣的殘暴。

魯迅創意“台州式的硬氣”

第三個典故是現代文豪魯迅給予的,他在紀念“左聯”五烈士的著名散文《為了忘卻的紀念》一文中,将柔石與方孝孺相提并論為“台州式的硬氣”:

古代甯海隸屬台州。這一點評頗為經典。方孝孺作為封建皇族内部争鬥的犧牲品,他的愚忠不足為取,惟有甯為玉碎不為瓦全的氣節為後人所敬仰。當代甯海人、台州人都非常認同并贊賞這一評論,甯海還将其中的硬氣評選為甯海精神之一。

上一篇:王源

下一篇:羅恩·阿泰斯特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