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要素

新聞要素

新聞事實的主要構成因素
新聞要素指新聞事實的主要構成因素。在19世紀80年代由西方新聞界首先提出,一般包括何時(WHEN)、何地(WHERE)、何人(WHO)、何事(WHAT)、何故(WHY),後來增加了一個要素,即如何(HOW),用英文字頭簡稱“5W1H”,被人們稱為新聞六要素。新聞作為一種以叙事為主的文體,它的基本要素和語文界常用的記叙文的六要素是一緻的。
    中文名:新聞要素 外文名: 适用領域: 所屬學科: 領域:新聞 包括:記叙要素 順序:時間順序

​簡介

"新聞五要素"或"新聞六要素"的産生,是電信技術的新發明應用于新聞傳播的結果。由于當時電信技術還不完善,編輯部不得不指令記者把五個W或五個W和一個H寫進新聞的第1段,即新聞導語中。一旦發電或收電出現故障,隻要收到電訊的第 1段就等于收到一條新聞的大意。從19世紀80年代以來,五個 W一直被視為新聞寫作的原則之一。1945年12月13日,中共中央機關報《解放日報》(延安)社論《從五個W說起》中指出:"五個W是把事實弄清楚的最起碼條件。"新聞通稿呈現出信息密集化的趨勢。

新聞六要素(也就是記叙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 而新聞的結構是标題、導語、主體、背景、結語。兩者不能弄混淆了

如果把這六要素串起來,概括成一句話,就是:

某人某時在某地如何做了某事出現了某種結果。

一篇新聞報道,無論是消息,還是通訊、特寫,一般都包含這些因素。比如下面這條新聞。"麻雀雖小,五髒俱全",新聞的六要素交代得非常清楚:

美國總統裡根和蘇聯領導人戈爾巴喬夫今天下午2:02分在白宮東廳正式簽署了銷毀兩國全部中程和短程核導彈條約。

通過對這六要素的把握,我們面對一篇新聞,可以很迅速地把握其主要内容。這對于每天接觸大量信息的現代人,快速篩選有用信息,提高閱讀效率,無疑是有幫助的。

結構方式

時間順序

學生閱讀:教材P16中的《劉胡蘭慷慨就義》

明确:《劉胡蘭慷慨就義》一文按照事件發展的時間順序組織材料,是一種把六要素順次串起來的結構方式。

倒金字塔

學生閱讀:教材P16中的《鮑威爾宣布辭職》

明确:《鮑威爾宣布辭職》一文是典型的“倒金字塔”結構,文章一下來就點明了最重要的信息——“美國國務卿鮑威爾已于12日向布什總統遞交了辭呈”,突出了新聞六要素中的“What”這個要素。

打破順序

新聞要求簡潔、凝練,用最少的文字表達最充分的信息。所以不能流水賬似地報道所有的新聞要素,而是強調那些“含金量”最大的内容。由此造成了著名的“倒金字塔式結構”:最重要的信息放在開頭介紹,後邊的内容按照重要性依次遞減的順序排列。

思考:下面是一篇按照“倒金字塔”結構寫成的新聞稿,從尾部删起,看看如果逐段去掉後面的段落,是否影響文章的整體結構。(見教材P17中的“思考與探究”二)

明确:“倒金字塔”結構的新聞,最重要、最新鮮的信息放在開頭,後邊的材料按照重要性程度依次遞減的順序依次排列,因此如果從尾部删起,逐段去掉後邊的段落,并不會影響新聞主要事實的傳達。從這篇文章看,最後一段叙述的是新聞的背景,屬于輔助性的材料,倒數第二段則是對事件的具體展開,分别删去,不影響事實的傳達。我們在報紙上常常看到的“一句話新聞”實際上就是這種沒有具體展開,不加新聞背景的報道形式。

新聞導語

新聞的開頭稱作導語,導語是以簡練而生動的文字介紹新聞事件中最重要的内容,揭示消息的主題,并能引起讀者閱讀興趣的開頭部分,它往往是最精煉、最重要的部分。

找出教材p2新聞的導語:肯尼迪總統今天在這裡遭到刺客槍擊身死。

導語發展

①“第一代導語”,也稱六要素導語或全型導語,就是消息六要素齊全的導語。如:

本報上海9月22日電記者呂網大報道:我國優秀跳高運動員朱建華今天下午在上海虹口體育場舉行的第五屆全運會田徑決賽中,跳過2.38米,打破由他本人保持的2.37米世界男子跳高紀錄。(《人民日報》)

六要素導語的長處是具體、完整。它可以獨立成一條消息。但内容太多,主次不分,重點不突出,就像挂滿手帕、褲衩到襯衣、領帶一應俱全的一根曬衣繩,羅列的事實過于繁瑣,行文的風格過于拖沓,故有人譏之為“曬衣繩”式導語。

②“第二代導語”,也稱微型導語或部分要素導語,即指導語中隻包含“六要素”中的部分要素。隻把五個“W”中的最重要的因素置于導語中,隻有兩個或三個“W”。該類導語通常突出“六要素”中最能激發人們興趣的,或者内容最重要的就可以了。如:

今天下午,朱建華以他有力一跳,飛過2米38橫竿,再次成為全球跳得最高的人。

③“第三代導語”,也稱豐富型導語。在“第二代導語”突出部分要素的基礎上,“第三代導語”與之一脈相傳,把落腳點放在了“如何去突出這些部分要素”上。

他平緩而有節奏地飛跑到最佳點,突然背向橫竿淩空躍起,巨大身軀拖着收攏的雙腿向前飛去,以這樣優美和諧風姿跳過2米38高度。一個新的男子跳高世界紀錄誕生了。

寫作要求

要彰顯新聞價值

既然第二、三代導語都強調突出處理“部分要素”,那麼我們自然會問,究竟哪此要素是需要在導語中加以突出呢?

同一新聞事件的六要素中,判斷哪個最為關鍵和重要,并無固定和絕對的标準,有時和記者所在的新聞機構的性質、觀點、傾向有關,有時随整篇報道的側重點和角度的不同而轉移。所以,同一個新聞事件在不同的記者看來,需要強調和突出的重點也是不同的。比如,同是一起盜竊案,有的記者會突出“WHY”——保安的玩忽職守;有的記者會突出“WHO”——竊賊竟是公安人員;也有的記者可能會突出“WHEN”——“兩打”專項鬥争中的一個大白天。

導語寫作貴在開篇有物,切忌空洞,充滿概念和口号,也不能有太多人名、頭銜、單位名稱,否則會擠掉或沖淡重要新鮮的新聞事實。

講究語言技巧

在決定了導語中必須包括什麼内容之後,如何在一個句子中盡可能着重地表述它,這就是關于導語語言的問題題。“導語不但是個句子,更是個強調性的句子。”這意味着必須把導語構思成對想要表達的主題具有最強的沖擊力和最大的吸引力。在導語寫作中。

技巧

①詞序

和消息的“倒金字塔結構”的旨趣相同,如果把關鍵信息一直保留到導語末尾,那就可能失去讀者,所以把一條新聞的六要素中最重要的那個因素置于最前就很重要。這裡我們比較兩組導語的寫作:

[例1]數千名外國遊客今天同北京市民一道歡度中秋節,其中還有一名曾經登上月球的美國宇航員XXXX。

[例2] 20年前登上月球的美國宇航員XXXX和數千名外國遊客今天同北京市民一道歡度中秋節。

我們發現,例2一下子就點出了“WHO”這個因素,引起人們對宇航員的注意,而在這裡人物的特殊性正是整個消息最具新聞價值的地方。

②巧用動詞

新聞是“新近發生事實的報道”,這一定義的本質就決定了新聞語言多用動詞和動詞短語。在任何句子中,動詞都是讓句子富有生命力的關鍵。通過挑選生動的、有表現力的動詞,使句子獲得最大限度的流動感和跳躍感,為所表達的主題造成最強的沖擊。美聯社1974年修訂的《編輯手冊》中對記者的新聞寫作提出了10個要求,其中第6條明确規定:“要牢記,一個句子中至少有一個實體動詞,而這個動詞應當是句子中最重要的詞。”有效的新聞寫作所選用的動詞,不僅告訴讀者發生了何事,而且還能告訴是如何發生的。優秀的記者會說擁擠的車輛“窒息了”而不是“塞滿了”市中心,龍卷風“蹂躏了”而不是“破壞了”莊稼,罷工的工人“大叫大嚷地推翻了”而不是“拒絕了”對方提出的一套和解方案。

例:今天下午格林尼治時間7時中國爆炸了一枚原子彈,從而闖進了核俱樂部。(路透社北京1964年10月16日電)

這條導語的後半部分本來可以寫成“從而成為又一個掌握了核技術的國家”或“從而使中國加入到核技術領先的行列中”,“成為”“加入”雖然是動詞,活性卻不強,而“闖”字一下子就顯得形象化,動感十足。

當然,需要指出的是,固然動詞的巧妙使用會令導語活色生香,但記者不能為獲得此類效果而背離新聞事實。在尋求說明事實的動詞時,新聞的真實性和用詞的準确性仍是第一位的。

③多用短句

用短句,這是新聞句式的重要特征。新聞界把新聞語言的簡潔作為一種追求目标和新聞寫作最基本的規則。在《美聯社寫作手冊》中,“簡潔”作為其中專門的一條規定:“學不會把文字寫得簡潔有力的人,不必想為美聯社寫作。”在具體的報道中,簡潔明快的語言随處可見,而在一句話導語中最為明顯。

例如:歐洲大戰于昨天拂曉爆發!

日本投降了!

今天,最後一個美國兵離開了越南。

這樣的導語可謂是簡潔有力、惜墨如金的典範之作。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