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背燕尾

斑背燕尾

鹟科、燕尾屬中型鳥類
斑背燕尾(學名:Enicurus maculatus)是鹟科、燕尾屬中型鳥類,體長24-25厘米。額至頭頂前部白色,其餘頭、颏、喉、胸黑色,後頸有一白領,背黑色具圓形白色斑點,腰白色,兩翅黑色具白色翅斑,尾呈深叉狀,黑色、具白色端斑。虹膜暗褐色;嘴黑色;跗蹠、趾和爪肉色。斑背燕尾是一種森林鳥類,主要栖息于山地森林中的溪流沿岸,尤其是海拔1000-2000米的針闊葉混交林和針葉林中多石的溪流岸邊較常見,也出入于闊葉林和林緣疏林灌叢地區的河谷與溪流,但很少到元森林覆蓋的溪流和大的河流岸邊活動。常單獨或成對活動,性活潑而大膽,平常多沿溪邊活動和覓食,有時也進入到水邊淺水處,人可以接近到相當近的距離才飛,起飛時常發出“吱”的一聲嗚叫,一般貼水面低空飛行。主要以昆蟲和昆蟲幼蟲為食,也吃甲殼類和其他無脊椎動物。分布于阿富汗、孟加拉國、不丹、中國、印度、緬甸、尼泊爾、巴基斯坦、越南。
    中文名:斑背燕尾 拉丁學名:Enicurus maculatus 别名: 界: 門: 亞門: 綱: 亞綱: 目: 亞目: 科: 亞科: 族: 屬: 亞屬: 種: 亞種: 分布區域: 命名者及年代: 保護級别:

形态特征

斑背燕尾額至前頭頂白色,頭頂黑褐色,其羽端黑色;眼先、頸、背和兩肩黑色;後頸下部貫以一道白色綴黑的橫帶,後領巾狀;兩肩及背部雜以白色小形圓斑;翅黑褐色,大覆羽端部及次級飛羽基部白色,次級飛羽外翈狹緣以白端;腰和尾上覆羽純白;尾羽黑色,羽基和羽端均白,最外側兩對尾羽純白;颏至胸部黑色;腹和尾下覆羽白色。

雌雄成鳥大體同色,隻是雄鳥黑色或黑褐色部分在雌較多褐色。

虹膜暗褐色;嘴黑色;跗蹠、趾和爪肉色。

栖息環境

斑背燕尾是一種森林鳥類,主要栖息于山地森林中的溪流沿岸,尤其是海拔1000-2000米的針闊葉混交林和針葉林中多石的溪流岸邊較常見,也出入于闊葉林和林緣疏林灌叢地區的河谷與溪流,但很少到元森林覆蓋的溪流和大的河流岸邊活動。

生活習性

行為:留鳥。常單獨或成對活動,性活潑而大膽,平常多沿溪邊活動和覓食,有時也進入到水邊淺水處,人可以接近到相當近的距離才飛,起飛時常發出“吱”的一聲嗚叫,一般貼水面低空飛行。而且飛不多遠又停下。通常尋食一陣後又休息一會,覓食時常快速奔跑幾步,停下來,并上下擺動幾次尾,然後再奔跑。多蹲伏于岩邊洞穴中或在懸岩和岩石等隐蔽物下休息。

食性:主要以昆蟲和昆蟲幼蟲為食,也吃甲殼類和其他無脊椎動物。

叫聲:飛行時發出沙啞的“kree”或“tseek”聲甚似紫嘯鸫。停歇或飛行時也發出刺耳的尖聲“cheek-chik-chick-chick-chik”。

分布範圍

盈江、潞西、貢山、泸水、騰沖、龍陵、景東、鎮沅和雲南東南部等地,為留鳥。省外見于西藏、四川。國外分布于喜馬拉雅山脈東部地區的尼泊爾中部、印度東北部、錫金、不丹、孟加拉國及緬甸撣邦以北地區。

繁殖方式

繁殖期4-7月間,少數遲至8月。通常營巢于山地森林中溪流沿岸。巢多置于溪邊岩石縫中或石頭下,也有在灌叢或樹根隐蔽下的洞中營巢的。巢呈杯狀,主要用苔藓、細根和草莖構成。巢較結實、精緻。營巢由雌雄親鳥共同承擔,每窩産卵3-4枚。卵淡綠色、乳白色或磚紅色,被有紅褐色斑點,卵的大小為23-26毫米×16-18毫米。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2016年ver3.1)——無危(LC)。

種群現狀:全球種群規模尚未量化,但該物種在緬甸和越南北部相當普遍(del Hoyo等人,2005年),而在中國的數量估計約為10000-100000對繁殖對(巴西,2009年)。

上一篇:哥布林鲨魚

下一篇:龜龍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